張 冰
(北京師范大學 外文學院,北京 100875)
國際學術界巴赫金有過三次“被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歷,橫跨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這三次被發(fā)現(xiàn)都在國際學術界掀起巨浪狂潮的同時,也在我國學術界產(chǎn)生了持續(xù)深遠的影響。巴赫金具有多重身份,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語言學家、符號學家等。如果從80年代算起,則巴赫金進入中國也已經(jīng)歷時40年之久了,但如果從國內(nèi)學術界最初知曉其名算起,則巴赫金的名字早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就已經(jīng)被我國學術界所知,而這也正與巴赫金初次被發(fā)現(xiàn)的時間吻合。雖然巴赫金的名字早已為我國學術界所知曉,但真正大規(guī)模地引進和譯介、評論和研究其學術思想和理論成果的,卻是90年代。
根據(jù)《中國俄蘇文學研究史論》的敘述(第十六章:“新時期巴赫金文藝思想研究”),將巴赫金引進中國的第一人是夏仲翼。而引進、介紹和研究最力的,則非錢中文莫屬。而錢中文之研究巴赫金,則又是“奉”錢鐘書先生之“命”而為之?!翱梢婂X鐘書也是我國巴赫金研究的推動者之一”*陳建華主編:《中國俄蘇文學研究史論》,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卷二,2007年版,第128頁。。在各方面人士的推動下,80年代我國的巴赫金研究,主要集中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和復調(diào)小說理論方面?!锻铀纪滓蛩够妼W問題》第一個全譯本(白春仁、顧亞玲譯,1988)在普及和宣傳巴赫金復調(diào)小說理論方面,功不可沒。錢中文在1983年由中國社科院與美國美中交流學術委員會聯(lián)合舉辦“中美雙邊比較文學討論會”發(fā)表的論文《“復調(diào)小說”及其理論問題——巴赫金的敘述理論之一》,“拉開了以復調(diào)小說理論為中心的巴赫金研究的序幕”。1989年,《外國文學評論》先后刊登了以巴赫金復調(diào)理論為題的三篇文章,有黃梅的《也談巴赫金》、錢中文的《誤解要避免,“誤差”卻是必要的》、張杰的《復調(diào)小說作者意識與對話關系——也談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這三篇發(fā)表于同年不同期的文章,圍繞“什么是復調(diào)小說”展開論述,題目集中,標志著復調(diào)小說研究的深入。此期研究的第二個重要主題,是巴赫金的小說時空觀和文藝美學觀問題。曉河發(fā)表于1988年《外國文學評論》第2期的文章《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關于藝術時間研究的思考》,以及其發(fā)表于《蘇聯(lián)文學》1989年第4期的文章《蘇聯(lián)文學的藝術時間研究》,都同樣把巴赫金視為蘇聯(lián)文藝學中藝術時間“流派的鼻祖”[注]陳建華主編:《中國俄蘇文學研究史論》,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卷二,2007年版,第132,135,135頁。。
80年代在研究趨向興盛的同時,譯介工作也為更加深入廣泛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張杰、樊錦鑫譯《弗洛伊德主義批判》(1987)、李輝凡、張捷譯《文藝學中的形式主義方法》,加上上文所說白春仁、顧亞玲所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巴赫金的著作開始陸續(xù)被譯介到中國學術界。巴赫金小組成員的著作,即上文所提到的梅德韋杰夫的《文藝學中的形式主義方法》,沃洛希諾夫的《弗洛伊德主義批判綱要》,除了張杰、樊錦鑫譯本外,還有汪浩、佟景韓譯本。除原著外,學術界對于國外研究文章和著作的介紹引進,也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如干永昌所譯盧那察爾斯基的文章,熊玉鵬所譯《巴赫金論“復調(diào)小說”》、君智譯《巴赫金生平及著述》、何百華譯《托多羅夫談巴赫金》,也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和廣泛注意。
90年代是巴赫金研究成為我國學術界“顯學”的時期。開過兩次巴赫金學術思想研討會,出版了若干部巴赫金學術思想研究專著。研究和反思中國接受巴赫金思想的歷程并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評估的文章,博士論文以及譯著等,紛紛面世,掀起國內(nèi)巴赫金研究的一個小高潮。在譯介和綜述方面,出版了《巴赫金全集》和影響同樣廣泛的《巴赫金傳記》。由錢中文先生主編之《巴赫金全集》六卷本(1998),大大早于“西方學界”①。而基本代表了“西方學術界對巴赫金思想學術的理解”的《巴赫金評傳》,由美國學者凱特琳娜·克拉克和邁克爾·霍奎斯特合著,由語冰翻譯,在我國出版后,引起很大反響。該著堪稱“迄今為止西方最權威的一部巴赫金研究專著”?!斑@部著作的特色是引入多種理論、概念來闡釋比較巴赫金的學說,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廣闊的學術視野。這部傳記對巴赫金理論思想的評析,對其意義的揭示,在國內(nèi)學者的研究工作中,起了不小的指導和影響作用,成為國內(nèi)巴赫金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目?!雹俅送?,佟景韓主編之《巴赫金文論選》(1996)由于選材精審而具有較高普及率。張杰編《巴赫金集》(1998)雖然因為剛剛面世就恰逢《全集》出版而沖淡,但其價值仍然是以巴赫金研究為職志的學者所不可忽視的。除了以上所述各類原著的譯本、選本外,我國學術界對于國外學術界巴赫金研究文章的引進和介紹,也成為90年代的一大“亮點”。國際巴赫金研究界一些知名學者的名字,就是此時被介紹進我國的,如托尼·本奈特、克里夫·湯姆遜、格雷厄姆·佩奇、托多羅夫等人的文章,也借助于翻譯之手,介入中國巴赫金研究的這場國際化對話中來。
90年代同樣也是我國巴赫金研究成果輝煌的時代。凌繼堯(《美學和文化學——記蘇聯(lián)著名的16位美學家》)、劉康(《對話的喧聲》)、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西方美學通史》)、周憲(《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彭克巽(《蘇聯(lián)文藝學學派》)等,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巴赫金思想研究。錢中文先生為《巴赫金全集》撰寫的長篇前言《理論可以是常青的——論巴赫金的意義》,甚至可以認為是學界進一步深入研究巴赫金學派學術思想的指南和向?qū)?。他發(fā)表于同期的文章(《難以定位的巴赫金》、《巴赫金——一個命運獨特的思想家》)也是研究巴赫金學派很有價值的資料。90年代對于復調(diào)小說的研究和80年代比,有了更加深入的發(fā)展。張杰的《復調(diào)小說理論研究》(1992)、涂險峰的《復調(diào)理論的局限與復調(diào)小說發(fā)展的現(xiàn)代維度》(1999)、曉河的《文本·作者·主人公:巴赫金敘述理論研究》等,都是這一時期值得關注的重要文章和論著。
90年代的巴赫金研究成果豐厚,但主要還集中在對原著的闡釋、解讀和介紹方面,雖然如此,學界已經(jīng)開始采用“平行移植法”,將我們所掌握的巴赫金學派的研究方法、立場和觀點,運用在該派學者尚未來得及涉及或不宜涉及的領域,在更加廣泛的領域,檢驗其理論的實踐品格和分析價值。而在此之中,一種外來的理論也就開始了其逐漸被“本土化”的歷程。
復調(diào)小說概念的引入,當年曾經(jīng)引起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世紀革新,成為嗣后的研究者萬難繞開或規(guī)避的一個研究里程碑。但是,在國際學術界,復調(diào)小說理論也是引起爭議最大、議論最多、迄今仍難以大致趨同的一個學術難題。復調(diào)小說來源于復調(diào)音樂,查百度百科,復調(diào)音樂是指一種“多聲部音樂”。作品中含有兩條以上獨立旋律,通過技術性處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音樂就叫做復調(diào)音樂。巴赫金借鑒了音樂學中的“復調(diào)”概念,用以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敘事特征,這種開創(chuàng)性研究的確別開生面,獨辟蹊徑。但也頗有人不以為然,認為實際情形可能和巴赫金的概括相反,真正具有復調(diào)精神和對話性的,是托爾斯泰,而非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后者擅長采用的恰好是所謂“獨白體”。此外,國際學術界也針對“復調(diào)小說論”提出了另外一些意見。無論如何,復調(diào)小說概念的引入,為小說敘事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和全新視角。因此,無論怎樣,把復調(diào)小說概念移用來分析其他未被巴赫金學派所涉及的作品,無疑會為小說詩學研究開辟一方新天地。90年代迄今,大批涌現(xiàn)出來的學術論文,便以平行移植法運用巴赫金的復調(diào)概念,分析中外各個時代的經(jīng)典名著。例如,劉新萍《另一種聲音——談莫泊桑(項鏈)的“復調(diào)”傾向》就對莫泊桑的這篇名著做了全新的解讀:女主人公并非為了虛榮而付出年華的代價的女子,而是一位敢于彌補過失、承擔責任、頑強韌性的美麗女子。此外,張德明對于西方經(jīng)典名著《荒原》、范一亭對于莎士比亞戲劇的復調(diào)解析也都值得關注。前者是采用這一視角分析一部西方現(xiàn)代名著,后者則是把復調(diào)概念應用在詩歌這種異類體裁身上。涂險峰則以卡夫卡為例,說明有些作家并不符合巴赫金復調(diào)模式,與巴赫金復調(diào)的強調(diào)對話相反,卡夫卡卻是一個以“面壁獨白”為敘事特征的孤僻作家(《復調(diào)理論的局限與復調(diào)小說發(fā)展的現(xiàn)代維度》)。
實際上,我國學術界很早就注意到,和復調(diào)概念緊密聯(lián)系的另外一個巴赫金學派的核心概念,就是對話(體、思維、意識)。實際上復調(diào)在巴赫金的著作里,僅僅只是個比喻,而任何比喻都是不完美的和有缺陷的,而采用比喻并非目的本身,目的是引出對話概念。也可以說,復調(diào)對應的是巴赫金的詩學觀,而對話則聯(lián)系著巴赫金的哲學觀,即巴赫金“以‘對話’為核心,思考了人的本質(zhì)生存狀態(tài)的對話理論”。對話本身原本只是人們?nèi)粘I钪械囊环N語言交流現(xiàn)象,但被巴赫金賦予了廣泛的內(nèi)涵。在他那里,對話是一個哲學概念,它既是語言的本質(zhì)所在,也是人類思想的本質(zhì)所在,甚至就連人的自我存在本身,也處于一種對話語境下,因此,也是一種對話。總之,這是一種多元思維模式的理論,也是“一套以對話為核心,充滿張力的理論體系”[注]陳建華主編:《中國俄蘇文學研究史論》,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卷二,2007年版,第141,180頁。。
中國學者同樣也很早就看出巴赫金對話主義里所包含的“哲學因子”。早在發(fā)表于1990年的文章《巴赫金:語言與思想的對話》中,趙一凡就認為復調(diào)小說其實是一種組織對話的模式。1994年,董小英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專著《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是國內(nèi)采用敘事學視角研究“對話性”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該書的批評部分,作者試圖采用巴赫金的復調(diào)和對話概念,來分析一些西方現(xiàn)代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較令人信服地證實:巴赫金的理論標尺,不僅適用分析19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經(jīng)典,也適用于分析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文學經(jīng)典,這就實際上跨越了把這兩個時代分割開來的“楚河漢界”。此期,對巴赫金對話理論表現(xiàn)出學術興趣的,還有張檸、白春仁、王欽鋒、程正民、蔣原倫、吳曉都、張杰等。眾多學者從其所掌握的對話理論出發(fā),將其應用于比較文學學科建設、中國文論話語的轉(zhuǎn)型、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建設、文藝學、文藝批評實踐、話語分析等領域。對話視角的采用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于語言本質(zhì)的認識,促進了語言哲學的深層發(fā)育、揭示了語言和人的意識的同步成長的秘密,從而將對話界定為人的存在的本質(zhì)本身。
曾軍的《接受的復調(diào)——中國巴赫金接受史研究》(2004)從標題就可以斷定,是一部以巴赫金理論學說中國本土化為宗旨的研究專著。作者在書中以探討巴赫金理論對中國當代文論轉(zhuǎn)型等的意義,巴赫金思想對中國當代現(xiàn)實主義詩學、形式美學、后現(xiàn)代文化詩學、文學研究等方面的影響,做了系統(tǒng)的梳理①。確實,在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壇,鑒于文革期間文藝界百花凋萎,文論不是失語便是淪落成為粗暴的貼標簽和打棍子的現(xiàn)象,包括巴赫金理論在內(nèi)的西方文論的大規(guī)模引入和介紹,為我國文壇打開了一扇窗,令人不由得會有清風撲面的感覺。陳建華在《俄羅斯人文思想與中國》里指出:巴赫金理論進入中國后,對我國當代文藝批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皩υ?、復調(diào)、狂歡等術語已廣泛滲入中國當代文藝學的話語建構中,為研究者和批評家們頻頻使用,顯示出在巴赫金理論的影響下中國學者研究方法和思維的轉(zhuǎn)換?!盵注]陳建華主編:《俄羅斯人文思想與中國》,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11年版,第86頁。作者繼而指出,當代學者,如著名文藝理論家錢中文、童慶炳、王元驤,都在其理論話語中積極倡導一種對話觀。錢中文所倡導的“交往對話的文學理論”,也是用對話主義來為中國文論建設服務。童慶炳將“對話”看作是“重建新文化形態(tài)的戰(zhàn)略”。王元驤則提倡以對話精神來促進中西文論對話和融合。孫紹振認為中國文學理論發(fā)展已經(jīng)從西方文論獨白走向中西文論對話。程正民則主張“通過對話建立開放的文藝學”。然而,證明巴赫金學派的理論概念業(yè)已經(jīng)由我國文學理論家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不但滲入,而且參與了我國文論的實際理論建設,則最鮮明的例證,莫過于我國學者自己的“現(xiàn)身說法”。楊義在其所著《中國敘事學》中坦承:他在此書中采用了巴赫金取證經(jīng)典建構理論的方法,從而得以使自己開辟了卓有成效的文學研究新思路。
按照陳建華的觀點,當代中國文學興起的一種新的批評模式——對話體批評——也有賴于巴赫金思想對中國的傳播。他列舉了由陳平原、錢理群、黃子平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陳思和與王安憶的《兩個69屆初中生的即興對話》等。此外,在諸多文學及學術刊物上開辟的對話體批評專欄,也屬于此列。
巴赫金在詩學建設方面提出的狂歡化概念,也成為中國學者進行詩學研究和文化研究中非常有效的分析工具。在巴赫金的詩學研究中,狂歡化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分析工具。巴赫金是在其《拉伯雷和他的世界》(學位論文)及其修訂版本《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創(chuàng)作和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民間文學中的詼諧文化》中,表述其有關狂歡化的思想的。應當指出,這部巨著的出版問世,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徹底更新和顛覆了以往人們有關中世紀的傳統(tǒng)認識。在狂歡化研究方面,夏忠憲做出了比較重要的貢獻。其博士學位論文《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2000),是國內(nèi)第一部系統(tǒng)的狂歡理論專著,于國內(nèi)的巴赫金研究“具有開拓的意義”。該著首先從歷史角度系統(tǒng)梳理、追溯狂歡化的淵源和演變,從體裁角度剖析狂歡化文學的重要特征(內(nèi)在結構),最后揭示狂歡化詩學對于文學、文化、哲學、美學、方法論等的多重啟發(fā)意義。此書不但長于介紹巴赫金的本體理論,還自覺應用狂歡化理論,平行移植地用以解讀《紅樓夢》,借以證實這一理論對于分析中國經(jīng)典文學的適用性,因而在方法論上頗具有啟發(fā)意義。
學術傳承有多種形式,有順接,也有逆接。順接是“順著說”,“逆接”是逆著說。這有點像是同義反復,但實情如此。順接是傳承,逆接也是一種傳承,而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逆接”反而會是學術傳承、繼往開來的常態(tài)。在中國巴赫金研究界,經(jīng)歷過巴赫金有關狂歡化理論的系統(tǒng)引入和介紹之后,學界面臨的更多的問題,恐怕主要就是如何應用狂歡化的理論和實踐思維,去分析和解讀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各個時代各個流派的文化和文學現(xiàn)象了。在這方面,如前所述,也是我國學術界學者們可以大有可為之處。此文中筆者僅隨便例舉若干篇文章以達管中窺豹之效。
修倜在其論文《狂歡化理論與喜劇意識——巴赫金的啟示》[注]原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5月第40卷第3期,第90-92頁。、蘇暉《巴赫金對西方喜劇美學的理論貢獻》、曾耀農(nóng)《喜劇影片與狂歡化理論》、龍溪虎、王玉花《論巴赫金狂歡化理論的喜劇精神》等,都對巴赫金狂歡化理論所蘊含的喜劇精神做了深入揭示,狂歡化式的“笑”的雙重性,其世界觀中對于世界的相對性的認識等,都成為構成喜劇精神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揭示了喜劇的本質(zhì)。這就從學理層面上揭示了喜劇的本質(zhì),深化了我們對于喜劇的文藝學認識。
在當今中國學術界和文學界,狂歡化差不多是所有引進的巴赫金理論概念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語詞。而當今一個概念的使用頻率,有個重要指標,就是看其是否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因為當今之世,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一種重要的傳媒工具和信息平臺。網(wǎng)絡業(yè)已成為當代文論研究和批評的重要陣地,而網(wǎng)絡批評業(yè)已在多方面表現(xiàn)出巴赫金所言的狂歡化意義。當今網(wǎng)絡批評簡直就是一種“前所未有、空前巨大的狂歡現(xiàn)象”[注]陳建華:《俄羅斯人文思想與中國》,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頁。。巴赫金的“狂歡廣場”在網(wǎng)絡上變身為“比特廣場”,二者同樣表現(xiàn)為萬眾齊聚、千人共時、自由平等、摒棄等級、彼此戴著面具進行多元對話。在這樣的場合和氛圍下,人們反而都能暢所欲言,無所顧忌。當然,狂歡化式的“笑謔”,如巴赫金所言,是一個與常人心目中常識的世界相反的世界,那里既定的秩序被打亂了,天地顛倒了,上下紊亂了,官方的冠冕堂皇被江湖的相濡以沫所取代,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人們敢于蔑視權威,蔑視正統(tǒng),解除束縛,釋放壓力,但“網(wǎng)絡批評語言的‘下身化’也同樣滿足了廣場狂歡在肉欲的放逐中盡情宣泄欲望、顛覆神圣的目的”[注]陳建華:《俄羅斯人文思想與中國》,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2011年版,第91,170,109頁。。
放眼當今中國文壇,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巴赫金及其學派的理論概念,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中國文論中使用頻率很高、范圍很廣、生命力強盛的外來文藝學概念。在新時期引入自俄羅斯的文學思潮和流派中,可以與巴赫金學派在這方面相抗衡的,恐怕只有俄國形式主義與之不相上下。在當今中國的小說理論中,巴赫金的小說理論對于審美空間的開辟,已經(jīng)被大量引進,成為作者觀察小說現(xiàn)象不可或缺的審美視角。巴赫金關于小說體裁的特殊性、小說與民間文化的關系、小說中如何處理對話問題、小說的時空體等問題的論述,啟發(fā)一代代的小說研究者開掘小說的審美空間和審美潛力,從而滋長出新的學術增長點。
巴赫金學派的理論學說,對于我國文藝理論的建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容置疑的和成效顯著的。從80年代以來,西方各種文藝思潮的潮水般的涌入,使中國學界大開眼界,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論熱、文學觀念熱應運而生,同時,這種現(xiàn)象也對文學理論自身的發(fā)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引入外國文化中的有用部分,用以激活本土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式發(fā)展,是個問題。在此關頭,錢中文先生作為國內(nèi)最先引入巴赫金學派的重要學者,率先提出對于巴赫金理論要“開采、吸納和創(chuàng)新”,要汲取巴赫金的對話思想,用于中國文論的重新建構。創(chuàng)造來源于對話,創(chuàng)造有待于對話。進入90年代以來,中國文壇開始大量運用包括巴赫金學派在內(nèi)的“對話主義”,來為建設中國文論服務。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是借助文學話語表達的一種哲學觀,是對蘇聯(lián)文化專制主義的一種針砭,也是對一種理想的文化境界的憧憬和召喚?!斑@與中國當代語境下的知識分子心態(tài)十分吻合。正是兩者的相通之處,使錢中文鐘情于巴赫金的對話和復調(diào)理論,將之融會于對中國文藝理論現(xiàn)代化建設的思考?!膶W理論——走向交往對話’既是他堅定的價值立場,也是他對文藝理論發(fā)展的殷殷期望”①。
巴赫金的理論進入中國后,仿佛迎來了她的第二次生命期,借土還陽,老樹生花。狂歡理論、對話主義、復調(diào)小說、時空體、體裁詩學……等概念,給似乎久矣淪落入失語狀態(tài)的中國文學批評,帶來了春風春雨和“活水”。本文限于篇幅無法展開論述,只能“只取一瓢飲”地略舉一二,已見全豹。正如陳建華所述,自從巴赫金的復調(diào)小說引入后,采用復調(diào)小說分析先鋒派小說家馬原、劉索拉的文章,紛紛面世。90年代對話狂歡理論全面登場,巴赫金的理論術語迅疾成為文藝批評中的核心關鍵詞,其出現(xiàn)的頻率令人震驚。當時文壇盛行的新寫實小說、新歷史主義文本、身體寫作等,都紛紛掛靠在巴赫金的理論上。在批評家筆下,池莉小說具有“復調(diào)與變奏”特點,王小波的創(chuàng)作是“狂歡化的歷史傳奇”,莫言小說《檀香刑》是“歷史與話語的狂歡”,余華的小說敘事是“夢魘中的狂歡”,衛(wèi)慧小說創(chuàng)作是“狂歡過后的虛無”,金庸小說也成為“復調(diào)語言營造的詩學狂歡”,總之,“巴赫金理論似乎為剖析小說世界風格各異的審美特質(zhì)提供了無限豐富的話語資源,并且?guī)矶嘀貑⑹?,使批評者們抑制不住運用激情的‘狂歡’”①。
當然,凡此種種,也僅僅是“冰山一角”,遠遠不足以勾勒巴赫金學派理論在進入中國語境后,在與一種傳統(tǒng)文論的創(chuàng)造性對話中,所滋生和衍生出來的新的理論形態(tài)的全貌。這類現(xiàn)象的復雜性在于,它不是純粹的接受、吸納,而是在創(chuàng)造性闡發(fā)的基礎上,以本土資源為依據(jù)進行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這種理論形態(tài)只能產(chǎn)生在一種理想的對話語境下,時代和使命,都在呼喚這種理論和批評形態(tài)的出現(xiàn)。
讀者已經(jīng)注意到,本文通篇都采用了巴赫金學派這樣的說法,的確,這種說法在國內(nèi)學術界此前尚未見到過。筆者在去年出版的一部有關巴赫金和俄國形式主義的論著中[注]張冰:《巴赫金學派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版。,已對這一問題做了詳盡闡述。該書同樣也屬于巴赫金理論傳到中國后被本土化的產(chǎn)物之一,而在國際巴赫金學派研究界,仍然不失為中國學術界的一種聲音。該書的理論貢獻主要有:一是經(jīng)審慎研究和甄別,得出結論:鑒于著作權(問題牽涉到巴赫金名下三部主要論著的著作權爭議)是個無法獲得解決的問題,故此,以巴赫金學派命名該學派的理論成果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辦法。由于本文篇幅問題,這個問題筆者更愿意在下一篇文章中論述。而在此文中,大部分地方的行文仍寫作“巴赫金”,是因為話語涉及的,是國內(nèi)學術界在此著出版前的學術界狀況。敬請學人見諒。前不久,筆者該著榮獲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教學研究分會2018年優(yōu)秀科研成果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