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濤
(湖北省武漢市鋼城十一中,湖北 武漢)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初中物理教學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關乎物理的整體教學效果。一個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像磁石一樣將學生的思維、注意力全部集中起來;好的課堂導入還可以像電光火石激發(fā)學生的潛力,給學生以啟迪,提高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提倡要創(chuàng)造科學有效的課堂導入形式,將物理學科特點與學生的好奇心結合起來,運用喜聞樂見的導入方式將課堂教學內容引出來。導入有很多種形式各異的方法,具體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進入初中階段,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與小學比起來突然增加了不少,容易產生力不從心的失落感。教師如果在教學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將初中課程教學方式與小學教學方式建立良好的過渡,學生一時很難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導致很多不利于學習的因素出現(xiàn)。教師如果能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前將教學內容中一些有意思的趣聞軼事以小故事的形式講述給學生聽,既能使學生對知識有所了解,又能使學生放松大腦,求知欲被激發(fā)出來,提高學習與教學效率,實現(xiàn)寓教于樂。例如,在學習“平面鏡”這節(jié)新課時,教師可以先不講平面鏡,而給學生準備一個小故事:古希臘偉大數(shù)學家、科學家阿基米德晚年時遇到了羅馬軍隊入侵敘拉古,他率領敘拉古人民手持一樣“秘密武器”,將陽光聚焦在羅馬軍隊的木質戰(zhàn)艦上,使羅馬軍隊的戰(zhàn)艦燃燒起來,羅馬軍隊不戰(zhàn)自潰。故事結束后,同學們肯定會對“秘密武器”眾說紛紜,教師這時候抓住時機向同學們拋出答案,這個厲害的秘密武器就是“平面鏡”。學生聽說后肯定對鏡子有如此神奇的作用有些懷疑,教師緊接著就可以講新課知識給學生釋疑:為什么平面鏡會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學生想要明白故事的原理,就會認真仔細地聽教師講課。教師通過課堂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
初中物理會有很多難度系數(shù)不太高的小實驗,教師完全可以將這些小實驗挑出來,單獨設計一些學生可以動手實驗操作的課程。實驗具有直觀形象性,學生能夠調動各種感官去觀察,而不僅僅是課堂上的聽覺與思維的雙向配合。實驗有這么多好處,教師何不通過演示實驗來導入新課,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培養(yǎng)呢?比如在講“大氣壓”時,教師先將一根兩端開口的塑料管插入盛有染色水的杯子里,然后從塑料管的一端吸氣,學生會發(fā)現(xiàn)染色的水被吸了上來。這時候用手堵住吸管的上端,將塑料管拿出杯子,盡管下端開著水仍不會流出來。一旦放開手,水馬上就流下來了。在演示過程中,教師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從塑料管上端吸氣,水就會上升?為什么將上端用手堵住水不會流出來?一旦松開手,水為什么又會流出來?學生對這些現(xiàn)象若有所思,在實驗中也會更加關注這幾處,一邊實驗一邊思考,自然就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引出來。通過演示課文內容相關的小實驗來導入新課,不僅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實驗現(xiàn)象及原理,還能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從教學中獲得感性的認知,為理解與掌握新課知識打下基礎。
物理來源于生活,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歷與實踐經驗無疑是學生學習物理最好的幫手。比如在講牛頓第一定律的時候,教師可問學生在平時乘公交車的過程中,若公交車突然剎車,你會向后倒還是向前倒?學生思量片刻加上或許曾有這種經歷很快就會得出答案:向前倒。教師就又問了,為什么會向前倒呢?學生又會根據所學的知識試著解釋:慣性……不一會兒,教師就會聽到各種答案。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對物理課堂的距離感也慢慢消失了。在激烈的討論后得出結論并由教師進行科學的解釋,既講了課本知識,又讓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有了科學合理的解釋,加深了對慣性的理解,同時也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提問式導入是很多教師常用的教學導入方式,教師利用課前教學設計設計出幾個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帶有啟發(fā)意義的問題,在課上讓學生進行思考交流并形成結論,最終達到初步掌握教學內容的目的。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從而訓練思維的敏捷性。
多媒體課件進入課堂使教學方式手段策略都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應用多媒體時教師可以隨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用音響視頻等渲染氣氛,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加深對知識概念的理解,并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導入是一門教師教學的技巧與藝術,是教師事業(yè)中值得不斷探索與實踐的永恒課題。教師無論選用哪種教學導入方法,只要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物理學習與時俱進,就都能稱之為成功的導入。
[1]何豐明.實驗引入課例十則[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1(2).
[2]林玉坤.如何培養(yǎng)老師的問題探究教學能力[M].漓江出版社,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