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紀錄片中鏗鏘有力的那段話:最質(zhì)樸的材質(zhì),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千古絕唱。
2017年末,一檔《國家寶藏》用綜藝小劇場的形式帶我們縱觀中華文明瑰寶;2018年伊始,又一檔文化類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以5分鐘短小精悍淬煉旁白的形式,讓沉睡在博物館里的國寶們狠狠地賣了一波萌。
明星效應(yīng)、槽點萌點、反轉(zhuǎn)劇場,形態(tài)各異的演技,無縫銜接的戲碼……兩檔節(jié)目躥紅的路子一脈相承——以國寶為中心,畫下一個豐滿的歷史之圓。
宇宙誕生于137億年前,地球誕生于46億年前,人類歷史文明縱貫幾百萬年,而在整個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就占據(jù)了五千年的時間軸。國寶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是記錄歷史最好的實物縮影。如果說探索外星生物的存在是個遙不可及的命題,那么古代國寶就是真真切切存在過的“活化石”。除了令世人折服的面孔之外,其內(nèi)里呈現(xiàn)的巧技神思、藝術(shù)造詣,同樣令人嘆為觀止。那句“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的金句,放在這里也并不違和。
讓我們帶著人類最原始的好奇心,走進探索“古代黑科技”的世界。
“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饼埳降皻ず谔毡嘟褚延兴那Ф嗄隁v史,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龍山文化時期的文物,曾是一件象征權(quán)力與等級的禮器,器壁0.2到0.5毫米,有著謎一樣的制作工藝,被考古學(xué)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如今,它又被粉絲們形象地稱為“活了4000年的精致女孩”。
作為象征權(quán)力與等級的禮器,“蛋殼黑陶杯”拿在手中卻很輕,俏皮的體重與高冷的身段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萌”。倘若放在現(xiàn)代,她更像是一個極其講究健康的“素食主義者”。然而她的神奇之處并不局限于此,真正讓她為人驚嘆的是絕妙的工藝。
早在龍山文化之前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4500年),陶器的色彩由單一轉(zhuǎn)向多變,制作工具由慢輪轉(zhuǎn)向快輪,用途也由實用一躍到了審美的階段?!暗皻ぬ铡比〔挠谶h古時期河湖中沉積的細泥,經(jīng)過反復(fù)淘洗,不含任何雜質(zhì)。雖說從源頭上盡力避免了土坯干裂、笨重不便等常見燒制難題,但燒制時間、熔爐溫度、快輪轉(zhuǎn)速,都是直接制約蛋殼黑陶杯成功率的關(guān)鍵因素,在科技并不發(fā)達的遠古,要成功完成一件黑陶杯,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幾乎是超越想象的。
說它精致的人,都是能讀懂它的人,精致的真正含義,并不純粹是跨越千年留存下來的文明厚度,更多是常人未曾注意到的非凡細節(jié)——放在光源之下,蛋殼黑陶杯的表面和內(nèi)側(cè)都呈現(xiàn)透亮的神奇黑金屬色澤。復(fù)旦大學(xué)文博系陳淳教授告訴《新民周刊》:“這種上色技術(shù)叫封窯滲碳技術(shù),將碳分子滲透到胎體的微孔里,經(jīng)過砑光的胎體表面,黑色即可呈現(xiàn)。”雖然這聽起來簡單,但這種技術(shù)對還原環(huán)境滲碳尺度的把控要求甚高,堪稱4000年前的“黑科技”。而“蛋殼黑陶杯”身上還有另一項黑科技——它讓人匪夷所思的0.2毫米厚度,究竟是用了什么神奇工具鍛造而成?復(fù)旦大學(xué)文博系陳淳教授揭秘:蛋殼陶是特供品,不存在批量生產(chǎn)。據(jù)史料記載,古代匠人在拉坯成型的過程中,僅用兩指來控制此厚度。薄如一張紙的呈現(xiàn),就算以現(xiàn)在的科技也要拉上百只甚至上千只,才能出一件合格品。1989年出版的《大汶口——龍山文化黑陶高柄杯的模擬實驗》中提到,鐘華南是我國第一位使用古法燒制出蛋殼黑陶的人。雖說當代的復(fù)制者使用了現(xiàn)代化的上色工藝和電烤方法,制作難度已大大降低,但仿制品的色澤與真品仍然存在差距。也許,對于古代黑科技,我們無從評判,唯有仰望追隨。正如紀錄片中鏗鏘有力的那段話:最質(zhì)樸的材質(zhì),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千古絕唱。
賈湖骨笛現(xiàn)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它是中國目前出土最早的吹奏樂器,比古埃及笛子早2000年,更遠遠早于美索不達米亞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被稱為世界笛子的鼻祖,也是來自9000年前最遠古的聲音。
要說賈湖骨笛,得先說賈湖。1986年至1987年,在史前聚落河南賈湖遺址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笛孔有5、6、7、8之別,大多數(shù)骨笛仍為7孔。骨笛,顧名思義,由骨制作而成——9000年前,死去的仙鶴把尺骨留在人的村落,被鑿孔而成骨笛,這種說法已經(jīng)得到了動物學(xué)專家的肯定。河南考古學(xué)家趙世綱曾解釋道:“鳥類的尺骨薄壁中空,如果截去兩端骨關(guān)節(jié),就是一個理想的發(fā)音管,很適宜做笛子。賈湖有很多鶴類,而仙鶴自古又是高貴的象征,先民就地取材,骨笛由此誕生?!?/p>
賈湖骨笛從出土就自帶各種謎團,有些至今仍存有爭議。比如,賈湖骨笛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它到底純粹是一種樂器,還是古代的一種祭祀用品?學(xué)術(shù)界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它是誘捕鳥類動物的狩獵工具,非洲土著人曾用類似樂器口哨模仿捕獵野鹿;另一種則說它是古代祭祀樂器,古代薩滿通靈治病跳降神舞,大多用到鼓、鈴、磬等樂器,但笛子在考古中較少出現(xiàn)。對此,復(fù)旦大學(xué)文博系陳淳教授的觀點更傾向于前者。
再比如:賈湖骨笛的音孔直徑僅為0.1-0.3厘米,但圓孔細致而規(guī)整。賈湖人究竟用了什么樣的鉆孔工具,鉆出了如此孔洞呢?1982年,南京博物院發(fā)掘了一個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江蘇磨盤墩遺址,在這片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鉆。據(jù)考古專家分析,這些石鉆應(yīng)該是玉器鉆孔的工具,他們大多用黑色的燧石制作,燧石的硬度為7,比鋼銼(6.5)還要硬。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骨笛的孔洞如此圓潤而規(guī)整了。endprint
但凡聽過骨笛聲音的人都會愛上它。聽,那穿行于骨笛孔洞之間的是9000年前人類的呼吸;吹出骨笛的第一聲音符,繾綣之間,藏著的是先民的智慧結(jié)晶。賈湖骨笛乃截取仙鶴脛骨而得,每支骨管的長短、粗細、厚薄各不相同,如何在不規(guī)則的異形管上計算符合于音階關(guān)系的孔距,吹出悠揚的遠古之音,是個復(fù)雜的工程??脊艑W(xué)家在出土的骨笛中發(fā)現(xiàn),有的骨笛留下過三處計算開孔的痕跡,賈湖先民在制作前勢必會有某種計算,并在鉆孔過程中一再調(diào)整,直至開出滿意的音孔。那么,先人們計算音孔位置是用了某種神奇的公式,還是憑自然經(jīng)驗試錯而成?我們不得而知,這個謎團,至今仍是我國史家和音律研究家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瓷母”誕生于清代乾隆年間,器身上下釉彩達17層,傳世僅此一件,享有“中華瓷王”美稱。它的本名其實叫作“各種釉彩大瓶”——第一眼看到這名字,很多人一頭霧水,一件具有巔峰造詣的瓷器,隨隨便便用“各種”這樣的詞匯來對付,未免顯得太過隨意。然而,現(xiàn)實問題是,為了配合乾隆的“農(nóng)家樂審美”,將17種釉彩集于一款瓷器之上,就會面臨寫完大瓶全稱需要87個字的尷尬局面,索性用“各種”二字統(tǒng)稱代表,妥妥的。
然而,從另一個側(cè)面來講,名稱的冗長,恰好印證了古法燒制工藝的紛繁復(fù)雜。這17種釉彩,從種類上分,包含了釉上彩、釉下彩,以及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jié)合的斗彩。從燒制工藝上分,青花與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窯變釉、粉青釉、霽藍釉等均屬高溫釉彩,需先焙燒;而粉彩、琺瑯彩、金彩及松石綠釉等均屬低溫釉彩,需后焙燒。
清乾隆時期歷時60年,是封建社會發(fā)展的一段太平盛世。其時也,景德鎮(zhèn)擁有全天下最牛的頂尖匠人,御窯廠的燒造工藝也已被乾隆折騰到了出神入化、鬼斧神工的境界。各種釉彩大瓶正是集結(jié)了那個朝代最尖端的技藝和最有經(jīng)驗的匠人合力打造而成。故宮博物院講解員張牲說:“‘瓷母的燒制工藝是先燒溫度高的釉彩,再燒溫度低的釉彩,這樣,每燒到下一級溫度時,由于溫度較低,就不會將以前燒好的高熔點釉層給燒壞了?!钡_的溫度要求對匠人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每一次燒制都按照極高的成功率70%來計算,70%的17次方,約等于0.002326,也就是說,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成功率也只有千分之二。在現(xiàn)代,只需按幾個按鈕就能精準把控溫度,但穿越到古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摒棄“成本/收益”原則,傾國家之全力,“只需成功,不計失敗”堅決完成。也正因先人的這股信念和魄力,才成就了如此驚世駭俗的傳奇之作。千百年過去了,朝代更迭流轉(zhuǎn),釉彩依然奪目。
有人說,它是盛冰酒之器,有人說,它是古代極品的青銅器,還有人說,它是達官貴人奢華尊貴的陳設(shè)品。實際上,“曾侯乙尊盤”是2400年前戰(zhàn)國早期的“中國制造”,是先秦最復(fù)雜、最精美的中國青銅器巔峰之作,更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之一,1978年出土,現(xiàn)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器,二者合為一器,渾然一體,合體后的震撼感,非親眼看到不能想象??v觀器身,造型工藝異常復(fù)雜,銅尊是用34個部件,經(jīng)過56處鑄接、焊接連成一體,尊體和盤體上還裝飾著一百多條蟠龍和蟠螭,盤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如此驚艷的作品,究竟是誰,用什么心境、什么工藝鑄造而成,至今仍是一個謎。
關(guān)于曾侯乙尊盤的制作工藝,學(xué)術(shù)界一直存有爭議,至今沒有一個完美的解釋。主流觀點認為,尊盤的透空雕飾為失蠟鑄件,即利用蠟的可塑性好的特性,在蠟?zāi)I献龀龇彪s的造型和紋飾,是熔模鑄造的一種,即“失蠟法”。通過尊盤的直觀工藝觸感,我們可以大致推斷,戰(zhàn)國時期失蠟法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頂峰,但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記錄失蠟法鑄造銅器的卻是在唐代。因此,另一派反對者的聲音認為,曾侯乙時代不存在失蠟法,尊盤是用當時成熟的“范鑄法”鑄造。然而,有趣的是,無論用什么樣的現(xiàn)代技術(shù),對于考古專家來說,想要做到一比一完美復(fù)原尊盤,幾乎不可能。
王者之氣,大概是很多人見到“曾侯乙尊盤”的第一印象。的確,在古代,尊盤是地位和等級的象征,貴族會不惜一切代價從事這類顯赫物品的生產(chǎn),以顯示其權(quán)力和地位的不可動搖。湖北著名青銅修復(fù)專家方國榮稱,尊盤的驚人之處在于多層透雕,表面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nèi)層銅梗支撐,銅梗又分層連接,參差錯落。而數(shù)不清的透空蟠虺紋飾,彎曲程度相當高,不管用何種工藝制模,復(fù)刻起來都相當困難。直到2006年前后,文物愛好者黃金洲經(jīng)十多年艱辛努力,以失蠟法仿制了曾侯乙尊盤。
雖說后來的朝代和現(xiàn)代已不見此類器物,但曾侯乙尊盤帶給我們的震撼感無以比擬。它是古代青銅工匠的圖騰,一人一生一器的信仰。在那個物資短缺、財力匱乏的朝代,淬煉了工匠斑駁有力的雙手,剝離了熔爐的日日夜夜。迎接它的是手的溫度,觸摸時代的脈搏;是心的里程,跳動文明的贊嘆。
不管是古代文明,抑或現(xiàn)代文明,所有文明的路線都不是直線上升的,朝代的更迭、人為的戰(zhàn)爭、發(fā)展的低谷,都有可能讓文明史冊重新改寫。然而地球上的文明不存在倒退之說,古代黑科技也終有解謎之時。也許,在朝陽起又落的日夜,因多了一份探索,就多了一份責(zé)任,讓我們的內(nèi)心對國家和民族更多了一份瞻仰與熱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