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玲
摘要微服務因其移動化、互動化、個性化、碎片化特征,深受圖書館界歡迎,卻同時也給圖書館及讀者帶來種種問題和隱患。論文從三個方面對圖書館微服務進行了三方面思考,即在移動化、互動性的環(huán)境下,讀者的隱私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個性化、碎片化的服務使得讀者容易陷入“信息繭房”效應;快餐式、碎片化的信息服務方式弱化了讀者信息處理能力。這些問題會嚴重影響圖書館發(fā)展、危害讀者利益,需要圖書館界加以重視。
關鍵詞?圖書館?微服務?信息繭房?讀者隱私
Cold Reflections on?Librarys Micro Service
Wang Jialing
Abstract?Micro service is well received by the library, becaus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interactive, personalized and fragmented.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it also poses problems and pitfalls for libraries and readers. This paper makes a cold reflection on library micro service from three aspects. In a mobile an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readers?privacy issues will be more prominent; personalized and fragmented services make it easy for readers to fall into the “information cocoon”?effect; fast food type and fragmented information services?weake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ability of readers. These problems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and harm readers?interests, which should arouse the atten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library community.
Keywords?Library.?Micro service.?Information cocoons.?Readers?privacy.
0 ?引言
圖書館是信息的聚集地和傳播樞紐,信息傳播工具的選擇直接影響圖書館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zhì)量。以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為代表的微平臺因其具有移動化、互動化、個性化、碎片化等特征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因此基于各種微平臺的微服務很快成為圖書館界討論和研究的熱點。目前,全國大部分圖書館相繼開展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微服務,如微課堂、微閱讀、微書評、微咨詢等等。同時,圖書館微服務也成為各圖書館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熱點,特別是近幾年,發(fā)稿文獻急速增長。筆者在知網(wǎng)上以“圖書館”and“微服務”為檢索詞,共檢索到179篇文獻,其中2014年以來的文獻近171篇,占總文獻量的95.5%,可見近幾年的圖書館微服務的研究熱度。文獻研究內(nèi)容大致包括圖書館微服務概念、特點、服務策略研究[1-2],圖書館開展微服務的構建及實例研究[3-4],也包括微服務下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策略的研究[5],以及一些文獻綜述[6]。
然而,在圖書館微服務熱下,對圖書館微服務的冷思考幾乎沒有。殊不知,微服務在給讀者帶來便利服務的同時也給圖書館及讀者帶來種種問題和隱患,如移動化、互動化環(huán)境下,讀者的隱私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個性化、碎片化的服務使得讀者容易陷入“信息繭房”效應;快餐式、碎片化的信息服務方式弱化了讀者信息處理能力。這些問題將嚴重影響圖書館發(fā)展、危害讀者利益,需引起圖書館界重視和思考。
1 ?微服務環(huán)境下讀者隱私安全問題更加突出
1.1??微服務環(huán)境下的讀者隱私信息
在微服務環(huán)境下,讀者的隱私信息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讀者個人信息和讀者的軌跡信息。讀者的個人信息包括讀者身份信息、背景信息和網(wǎng)絡存儲信息。身份信息是能直接識別讀者個體的身份信息,如讀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證件號碼、電話號碼、個人郵箱等;背景信息包括學歷、專業(yè)、單位、職務、收入狀況、婚姻情況等;網(wǎng)絡存儲信息是指存放在網(wǎng)絡上或終端設備上的文檔、圖片、視頻、通信錄、通信軟件的賬號、密碼等。一般情況下,讀者不希望其個人信息被他人知曉或利用,因此讀者的個人信息往往是敏感而重要的隱私信息。讀者的軌跡信息是指讀者在利用微服務時的內(nèi)容軌跡和位置軌跡。內(nèi)容軌跡如讀者享受微服務時的檢索軌跡、瀏覽軌跡、借閱軌跡、閱讀軌跡、互動軌跡、收藏軌跡、訂閱軌跡等;位置軌跡是讀者的時空信息,包括讀者享受微服務時的GPS位置、IP地址、主機名等等。軌跡信息可反映出讀者的興趣愛好、閱讀習慣、生活習慣等,在一定程度上還可分析出讀者的個人信息等,因此在一定情況下其也是讀者重要的隱私信息。
1.2??微服務環(huán)境下的讀者隱私泄露風險
無論是傳統(tǒng)的圖書館服務還是基于微平臺的圖書館微服務,都存在讀者的隱私安全問題,但是在移動化、互動性的微服務環(huán)境下,讀者隱私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
1.2.1 ?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中的讀者隱私風險
無論是傳統(tǒng)的個性化服務方式還是基于微服務環(huán)境下的個性化服務,讀者的個人隱私信息都有被泄露的風險,原因在于個性化的服務需搜集讀者小數(shù)據(jù)[7],進行數(shù)據(jù)挖掘,發(fā)現(xiàn)讀者興趣愛好和閱讀習慣,才能為其提供精準的個性化服務。而在搜集讀者小數(shù)據(jù)時,若沒有把握好收集信息的“度”和收集方式,如過量收集讀者信息或收集信息時忽略讀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就會給讀者隱私信息帶來潛在的風險。
1.2.2 ?移動化服務中讀者隱私風險
在移動化的服務環(huán)境下,讀者隨時隨地都可享受圖書館微服務,這需要讀者的微服務終端設備隨時隨地處于無線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這將嚴重威脅讀者隱私安全。首先,很多公共場所如圖書館、學校、酒店、商場等都設有公共的無線網(wǎng)絡,在這些公共場所內(nèi)的所有人都能接入相應的無線網(wǎng)絡,而很多情況下,讀者會接入這些公共的無線網(wǎng)絡享受微服務。若這些無線網(wǎng)絡沒有設置相關安全防范,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入侵,而接入該無線網(wǎng)絡的終端設備上的部分信息就可能被其截獲,讀者的軌跡信息,如檢索記錄、閱讀記錄、互動記錄,網(wǎng)頁瀏覽記錄等數(shù)據(jù)。其次,處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智能終端設備的操作系統(tǒng)和微平臺應用軟件都很可能存在漏洞,對讀者隱私造成威脅。這些系統(tǒng)軟件或應用軟件,若被不法分子攻破,讀者軌跡信息或移動終端設備上的個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截獲或下載,如通訊錄、通話記錄、照片、郵件等,還有可能對讀者造成財產(chǎn)損失,這將給讀者隱私帶來極大威脅。再者,很多的微服務都需要獲取讀者的GPS位置信息,這使得讀者活動成為一張移動電子地圖,位置信息完全暴露。位置軌跡結合內(nèi)容軌跡,更容易挖掘出精準的個人隱私信息,如讀者的生活習慣、身體狀況、家庭住址等,從而給讀者隱私帶來嚴重威脅。
1.2.3 ?互動性服務中讀者的隱私風險
互動性是圖書館微服務的一個典型特性,讀者在微服務平臺上可隨時隨地的分享圖文信息、轉發(fā)或評論他人信息、在線咨詢、讀者的互動交流、主題討論等等。然而圖文信息的分享、轉發(fā)或評論,往往反映了讀者生活的點滴、讀者的人生觀價值觀、讀者對某本書某件事某個言論的看法評價,這些觀點很可能無意間泄露讀者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等個人隱私。圖片和文字若不進行相關隱私的設置或處理,也可能導致讀者個人信息的泄露,如讀者在微信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借閱記錄卻沒有把讀者姓名、借閱賬號等信息抹掉;分享的圖文信息和觀點沒有設置轉發(fā)權限,可能被其他讀者隨意轉發(fā)等等。讀者的在線咨詢、互動交流、主題討論,往往需要讀者留下自己的ID名、電子信箱和電話號碼等信息,咨詢記錄、聊天記錄很可能被管理員或其他讀者隨意轉發(fā),這些都給讀者隱私帶來極大風險。
2 ?讀者易陷入“信息繭房”
2.1 ?“信息繭房”概念
“信息繭房”的概念最早是由凱斯·桑斯坦提出,即在信息領域中,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受到個體的興趣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拘束在好似蠶繭一樣的“繭房”之中?!靶畔⒗O房”具有封閉性、片面性的特征[8]。人們關注的內(nèi)容是自己選擇的或根據(jù)他的習慣為他提供的固有的部分,而其他不同的內(nèi)容和觀點等無法進入到自己的關注領域,如根據(jù)性別的不同,男人更容易關注體育、汽車方面的內(nèi)容,而女人則更多關注娛樂、購物等方面的信息,彼此之間沒有交集。并且,人們在關注自己所選擇的信息時,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忽視了全局,這更容易使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微媒體時代的到來,基于微平臺的微服務的普及,使得“信息繭房”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常態(tài)。微服務的個性化篩選、訂制、推送功能,以及碎片化的服務請求和內(nèi)容形式,使得用戶獲取到的信息是根據(jù)他們的喜好、習慣、身份背景等信息而為其訂制的“個人日報”。微服務在圖書館的普及使得這種現(xiàn)象在讀者群體中也逐漸凸顯。
2.2??圖書館微服務中“信息繭房”的表現(xiàn)形式
圖書館微服務的個性化以及讀者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得讀者很容易陷入“信息繭房”效應。圖書館微服務中“信息繭房”效應有如下幾種表現(xiàn)形式。
2.2.1 ?“我的圖書館”。
圖書館微服務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每位讀者都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yè)背景在微服務平臺上訂制自己需要的圖書、期刊、音頻、視頻等文獻,設定接受消息的類型。微服務的個性化機制就會根據(jù)讀者的選擇設置,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推送,這樣每位讀者就會有個私人定制的“我的圖書館”。然而讀者對“我的圖書館”的設定往往是一勞永逸的,因為每天都能接收到信息,而且接收到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所以大部分讀者都不會對“我的圖書館”進行重新設定,這使得讀者接受的信息的內(nèi)容面變得越來越狹窄,猶如畫地為牢,讀者的認知被困在自己所畫的圈中,很容易陷入“信息繭房”效應。
2.2.2 ?“讀者圈”現(xiàn)象。
在圖書館微服務中,具有相同或相似愛好和需求的讀者,或者具有相同價值觀、文化背景的讀者會聚集在一起,通過主題討論、讀書評論等進行互動交流,無形中將讀者群體劃分成很多的“讀者圈”。比如,共同喜歡某一作家的讀者會不約而同的關注這一作家的出書動態(tài)、公眾活動等,并彼此分享對這個作家某一作品的欣賞、評價等,從而形成一個“讀者圈”。 圈子內(nèi)的讀者害怕群體的孤立,在從眾心理的作用的下,他們只遵從所屬讀者圈的意見,而不接受其他讀者圈的意見,信息往往只在內(nèi)部流動,圈子內(nèi)的讀者觀點、意見逐漸趨于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意見可能形成過于偏激的錯誤思想和極端主義,甚至會對意見不統(tǒng)一的讀者進行語言暴力,從而對抗其他“讀者圈”。桑斯坦將這種現(xiàn)狀稱為“回音室”。此外,圈子內(nèi)的讀者所分享的圈子以外的內(nèi)容、關注的對象也會因為長期的接觸逐漸趨于統(tǒng)一?!白x者圈”現(xiàn)象的形成使得圈子內(nèi)的讀者們接觸到的信息逐漸相同,關注的對象也趨于同質(zhì)化,外部信息很難進入圈子內(nèi),從而使得讀者接觸到的信息封閉化、片面化,讀者逐漸被困于所屬“讀者圈”的“信息繭房”之中。
2.2.3 ?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
圖書館微服務給讀者帶來了便利,讀者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網(wǎng)絡,就可隨時隨地享受微服務,這使得讀者的服務需求、閱讀內(nèi)容和交流方式呈現(xiàn)快餐式碎片化的特點??觳突醋x者閱讀的內(nèi)容簡短化、交流的方式快捷化。讀者閱讀的內(nèi)容可能是不超過兩百字的微小說、微評論或者是時間不超過十分鐘的微視頻,而讀者之間的交流可能是一個點贊、一個表情、一個字、或者一句話。碎片化是指讀者服務需求的碎片化、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和閱讀內(nèi)容的碎片化。如讀者在閱讀某個文獻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沒見過的專業(yè)術語,他需要立馬查詢這個專業(yè)術語的含義,以便對更好的理解這篇文獻;而讀者利用上班或上學的路上、空閑休息等零碎的時間進行短暫的閱讀更是常見現(xiàn)象。這些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交流,使得讀者放棄了對信息完整性的追求,易使讀者變得斷章取義,從而誤導讀者對信息內(nèi)容的認知和判斷。長此以往,會造成讀者的信息窄化、認知片面化,使得讀者逐漸陷入“信息繭房”效應。
3 ?弱化了讀者信息處理能力
3.1??微服務下讀者信息處理方式
在圖書館微服務模式下,讀者對信息的處理方式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那種“在圖書館待上半天,仔細研讀某本圖書,并做下詳細的閱讀筆記”的傳統(tǒng)信息處理方式已不多見,快餐式、碎片化是目前讀者信息處理方式的主要特征?;谖⒉⑽⑿牌脚_的推送信息都是簡短的碎片化的信息內(nèi)容;讀者利用上班或上學的路上、空閑休息等零碎的時間進行短暫的閱讀更是常見現(xiàn)象;讀者每次閱讀的內(nèi)容可能是不超過兩百字的微小說、微評論或者是時間不超過十分鐘的微視頻;讀者之間的交流可能是一個點贊、一個表情、一個字、或者一句話等等,這些都是微服務下淺閱讀式的信息處理方式。這種快捷式的、碎片化的信息處理方式使得讀者無法對這些信息進行連續(xù)的深層次的研究與思考。
3.2??淺閱讀式的信息處理方式弱化了讀者信息處理的能力
微服務的這種淺閱讀[9]式的信息處理方式,使得讀者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漸漸弱化。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思維分析能力的鈍化。閱讀的真正價值和目的在于知識積累和思維訓練,然而在微時代下,讀者接收到的信息過于細碎,閱讀過于碎片化,分散了讀者思考分析的注意力。讀者失去了從關系和背景中去分析和思考的興趣,使得讀者閱讀過程中知識積累和思維訓練的能力漸漸下降。各種短小的形象化信息使得讀者習慣于具象思維,閱讀視頻或圖片比大段文字更容易更形象,從而使得讀者缺少對問題的思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使得讀者思維分析能力逐漸鈍化。微服務的即時互動性,使得讀者對信息內(nèi)容的獲取過于便捷,一個檢索框能檢索到幾乎所有需要的信息、萬能的讀者群幾乎可幫你回答所有問題,因此遇到問題時讀者不愿再去思考分析,不求深入認識,而是習慣性的救助于微服務。長此以往,讀者的思考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就會漸漸削弱。
二是表達溝通能力弱化。微服務給讀者提供的信息的特點是簡短的、形象化的、碎片化的。這些特點往往要求信息內(nèi)容盡可能壓縮,用最少的文字來闡述信息內(nèi)容,這很可能使信息內(nèi)容出現(xiàn)遣詞造句不規(guī)范、表達模糊、圖配文泛濫等情況。讀者長期閱讀這類信息,語言運用能力會漸漸弱化。基于微服務的淺閱讀式信息處理方式,使讀者習慣于停留在信息內(nèi)容表面,而忽視了對信息內(nèi)容的分析和思考,使得讀者在語言表達上缺少嚴謹?shù)挠迷~習慣和推理邏輯。即時互動性雖然給讀者提供了便捷的溝通途徑,但溝通的內(nèi)容卻往往是一個表情、一個點贊、一個話的模糊溝通,或者是簡單的復制轉發(fā),或者溝通中因表達不清造成不完全溝通,出現(xiàn)理解錯誤等,這種溝通方式缺少真正的互動交流,溝通能力漸漸弱化。
讀者的思維分析能力的鈍化和表達溝通能力的弱化,使得讀者對信息的認知和表達產(chǎn)生偏差。碎片化的信息內(nèi)容,使讀者很難對信息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理解,表層的、模糊的理解可能導致信息內(nèi)容的真相被隱藏或扭曲,使得讀者對信息的認知產(chǎn)生偏差。對信息簡單的復制轉發(fā)可能導致一下錯誤信息或表達不準確信息被無限放大和擴散。讀者描述的不全面、溝通的不完全很可能引起表達偏差。因此,圖書館在開展信息服務提高讀者信息處理能力的同時,對微服務可能導致讀者信息能力弱化的負面問題也要有一定的重視。
4 ?結語
圖書館微服務模式下,讀者隱私風險的增大威脅著讀者的身心健康,“信息繭房”效應和讀者信息能力的弱化,會引導讀者走向不健康的閱讀方式,從而嚴重阻礙圖書館發(fā)展。圖書館在開展微服務的同時,應冷靜思考,重視微服務給讀者和圖書館帶來的問題。圖書館應從法律法規(guī)、行業(yè)自律、技術保障、讀者自身素養(yǎng)的培育等多方面保證讀者隱私安全;通過增設更多的傳統(tǒng)服務渠道、開展更豐富的傳統(tǒng)服務方式,提升圖書館傳統(tǒng)服務質(zhì)量和吸引力,提高圖書館傳統(tǒng)服務的利用率;通過科學規(guī)劃微服務的內(nèi)容和方式,盡量減少或避免微服務所帶來的種種問題,讓微服務得到科學合理地利用,為讀者提供更便捷、更健康、更安全的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張際.微信環(huán)境下圖書館微服務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7(4):84-87.
[2] 趙發(fā)珍,魏清華,牛勇.圖書館微服務發(fā)展體系及策略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16(1):57-60.
[3] 李伶,王瑋,張璇.?基于多媒體空間的高校圖書館微服務實踐與思考[J].情報資料工作,2016(2):63-66.
[4] 杜洋,付瑤.圖書館“微媒體閱讀推廣”實踐與探索[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6:)26-31.
[5] 侯瑞芳,李玲,徐敬宏.微服務背景下的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38(1):71-75.
[6] 李曉靜.圖書館微服務研究綜評與反思[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5(6):59-63.
[7] 馬曉亭,陳臣. 基于可信小數(shù)據(jù)的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4):70-75.
[8] 劉華棟.社交媒體“信息繭房”的隱憂與對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17(4):54-57.
[9] 任福兵.微時代淺閱讀對網(wǎng)絡信息危機生成的影響機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36(4):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