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濤
(中山大學 歷史系,廣東 廣州 510275)
前言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擁有一個特殊的社會模式,這個模式以族群化聚集為基礎,以族長的絕對權威為特點。這種族群化模式在農村社會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中國宗族社會起始,就存在家庭內部模式不斷轉變的過程,重要表現(xiàn)之一就是家庭的裂變,這種裂變也被稱為分家析產。分家析產在當今被更為通俗的稱為“分家”。分家則主要表現(xiàn)為子輩從個體家庭中分裂出去,家庭規(guī)模變小,子輩獨立,建立與父母本家對應的單元家庭。中國歷史上所有分家析產中的主角幾乎都是男性,女性并沒有直接的話語權,然而這些女性特別是家庭內部男子所娶女性對家庭裂變的走勢和單元家庭未來的構建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存在“諸子分家”的家庭內部權力和經濟的調整制度,如商鞅在其變法中就頒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1]210的法令。唐代是分家析產制的關鍵時期,中央通過頒布具體法令的形式規(guī)定了分家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如《唐律疏議》就對分家析產的內容和原則做了具體的規(guī)定[2]。唐朝的法律奠定了分家析產的制度基礎,并為后世延用。對分家析產的研究,多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fā)。民國時期,李景漢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在涉及家和戶概念的基礎上談到了分家析產的情況,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和《江村農民生活及其變遷》中均有涉及中國社會家庭裂變的情況。國外漢學界方面,20世紀20年代,內田智雄的《中國農村的分家制度》對分家析產有較為詳盡的闡述,50年代漢學家莫里斯·弗里德曼在《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中講述了東南地區(qū)的家庭裂變以及權力和財產的繼承關系。20世紀80年代以后,王躍生等學者在對家庭結構的剖析的同時,對分家析產這一現(xiàn)象進行解釋并分析這種現(xiàn)象對家庭結構所產生的影響;麻國慶在《家與中國的社會結構》以人類學的角度探究了分家析產這一社會現(xiàn)象。但是,對女性在家庭裂變中所產生影響的研究極少,大部分涉及女性的內容多是關乎財產的繼承和喪偶后的新家庭的組合。本文通過對嶺南鄉(xiāng)村女性在分家析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的分析,探究鄉(xiāng)村女性發(fā)展和鄉(xiāng)村社會建設。
分家析產不僅是一個家庭結構變動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家庭倫理規(guī)則不斷被破壞和不斷愈合的結果,還可以被看成家庭成員主次位置轉換和角色改變所帶來的變化。家庭析化的原因眾多,主要有政治法律、財產繼承和傳統(tǒng)習慣等方面的原因。
在中國古代社會,分家析產的法律依據(jù)被政府確定下來,一是因為國家需要保證賦稅的充足和多樣,二防止地方勢力過于龐大和臃腫,以威脅中央統(tǒng)治。商鞅變法時期,為了開墾更多土地、增加更多的稅收,國家鼓勵分家,要求成年男子必須同父親分家,“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1]211?!捌邍畞y”后,漢武帝在景帝平定叛亂的基礎上頒布了推恩令,以解除封國對中央皇權的威脅,規(guī)定“諸侯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3],要求分封諸侯將自己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分割給子孫,以達到削弱地方的效果。到了清朝,仍有保護地方分家析產的政策。清朝律令規(guī)定:“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孫不許分財異居,其父母許令分析者,聽?!盵4]65這部律法既適應了古代中國維持家族完整的傳統(tǒng)儒家文化傳統(tǒng),又適應了大部分鄉(xiāng)村社會分家的現(xiàn)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家庭分裂和正當?shù)呢敭a繼承,維護了鄉(xiāng)村居民的平穩(wěn)過渡,保障了勞動力的延續(xù)和國家賦稅的連續(xù)性。家庭分裂的儀式和處理規(guī)則已經成為一種村落文化,“而村落文化呈現(xiàn)為雙重的運動:一方面,村落家族文化受歷史運動總態(tài)勢的推動,另一方面,村落文化是重要的變革地之一,是社會政治體制對村落共同那體的滲透,并出現(xiàn)以公共權威為基礎的正式結構”[5]。古代的府衙、民國時期的甲保、新中國時期的生產隊和當前的村民委員會都會對分家析產產生一定的影響。政策法律允許正常的家戶析化和新家庭的建立,這不僅是古代也是當前社會分家析產的政治前提,因為只有擁有獨立家庭的戶籍才能表明分家析產的成功和新家庭的正式建立。此外,政府默認家庭分裂的政策和態(tài)度也是緩解社會矛盾的一種方式,即使當分家涉及到財產的時候會有一定的經濟矛盾,但財產分割會釋放這種矛盾,它將人群聚集時產生的糾紛逐漸減小和弱化。
經濟的集中和分化是分家的核心問題。在社會穩(wěn)定的情況下,家庭規(guī)模會不斷擴大,等到了家庭子輩中有人達到婚姻嫁娶的階段時,子輩中會存在幾個單元家庭,然而大家依然會住在一起,組成一個個體家庭。家庭分裂就是將這個大的家庭拆散開,這個要求大部分是家長提出來,也可以是兒子們提出來?!胺旨也粌H僅是家庭的析分,還是灶和土地的正式分離和分化?!盵6]很多時候,家戶分裂被認為是各個小家庭女性配偶之間或是女性配偶與家長之間的矛盾激化所導致的,然而這種女性之間的斗爭只是一種表面“假象”,從財富權力的角度來講,家戶中每一個兒子所擁有的財富權力都是平等的,家戶財富的掌管權在家長的手中,家長擁有對財富分配的絕對權力?!抖Y儀﹒喪服傳》講到“父子一體也,夫婦一體也,昆弟一體也?!?,有余則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說明財產是家庭共同擁有的,兒子們的財產權利是被家長所控制的。單元家庭從家戶中獨立出來,其潛意識中就是對屬于自我的那部分財富權力的公開占領。即使保持家庭和睦的儒家觀念在強化家庭的穩(wěn)定,但是財富的穩(wěn)定結構一經打破,財富就會受到搶奪;即使沒有打破,也會存在潛在的競爭。婦女之間的沖突并不是家庭分裂的主要原因,而只是在分裂過程中的一種表象而已。
分家析產的表現(xiàn)主要是大家庭的分裂、小家庭的獨立以及共同財產的繼承與分割。分家主要是發(fā)生在一個大家庭,這種大家庭擁有年邁父母、已婚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兒子和女兒。未分家之前的居住形式主要是共同起居,分家后的家庭變成幾個單元家庭,個體家庭實質上就不存在了。在財產分割和繼承上,各個兒子都擁有平等的財產繼承權。古代的平等析產原則在各個朝代的律令中均有體現(xiàn),雖朝代有異,但原則大致相同。如清朝律令:“嫡、庶子男, 除有官蔭襲, 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脾生, 止以子數(shù)均分?!盵4]69所以,在古代中國社會,古代農村家庭分家析產的本質是兒子之間對自己平等財富權力的占領和行使,待出嫁的女兒或是已婚女兒不被納入財產繼承。在當今社會,已婚女兒在法律上擁有平等的財產繼承權力,但在現(xiàn)實析產中會有不同情況產生。
已婚婦女在未分家的家庭中促成了個體家庭的形成。單元家庭會從個體家庭中分離出來并獨立成新的家庭,這個體家庭的成員一般都是已婚娶的人群,并且成員的婚娶一般都是在家庭未分離出家庭之前。家庭中外族妻子的到來,首先是添加了人口,而外族妻子的生育則完善了個體家庭的人員結構。
女性的婚嫁對家庭社會地位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實力雄厚的家庭之間的聯(lián)姻不僅是一種權力的結合,也是家庭自我聲望的一種提高?;榧薜呢敭a往來以前被看做女子在夫家所處地位的象征,但是它也有利于擴展本家庭的人脈,由于聯(lián)姻使家庭的內部規(guī)模擴大,外部親屬圈擴張,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家戶財產的穩(wěn)固。此外,家庭成員的婚嫁和外族女子的到來,一定程度上也鞏固了家庭的輩分等級模式,家庭中家長的稱謂和角色有一定的改變,傳統(tǒng)的家長向父母和婆婆公公的雙層角色轉化,家長的主體化特點由外部人員的融入變得更為鞏固。在家庭析化之前,家戶都會經歷一段家庭凝聚力增強的階段,不過在這一階段后期,矛盾會顯示出來,潛在的析化可能性就不斷轉變?yōu)楝F(xiàn)實。
婦女通過婚姻形式嫁入夫家,在前期對家庭的穩(wěn)定和延續(xù)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問題的暴露和男子對自我財產權利的主張,婦女在家庭分裂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這種輔助作用主要是激勵了男子自我權利主張的欲望。
中國集體主義原則從宗姓興盛之時便快速發(fā)展起來。血親關系使人員累計有一定的先后等級,這種等級也是在祖先崇拜的觀念下影響發(fā)展起來的,不管是單姓村落還是主姓村落,都以自我宗族事務為中心,宗族法則和宗族傳承都需要各個家戶和房支保持內部穩(wěn)定和本族倫理的合理運轉。這要求男子需要保持家庭的完整,并通過個人努力來保持家庭經濟和等級的穩(wěn)定。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觀念上還是事實上,家庭財產不歸為國家或是個人,而是歸結于兩者之間的家庭[7]588。作為繼嗣群體,在家庭分裂之前特別是未婚之前,男子的自我權利意識還處在潛意識階段,未被激勵。[8]
女子的婚嫁使女性來到一個異族群內,除了丈夫,家庭和宗族的人員都將女子看成外戶人士。但是在漢族的婚姻體系中,丈夫會強烈的將已婚婦女的利益等同于她在新家庭中的其他女性,而且賦予她與娘家之間具有正常的經濟聯(lián)系,這就迫使她卷入已經證明實際上是她丈夫和兄弟之間的競爭。[6]在宗法和父權的家庭機構體系中,女性的角色被設定為基本家庭內,對家族事情處理是沒有權力的,他們的發(fā)言權僅僅局限在小的基本家庭中,所以女性也會對本家庭的權力和利益據(jù)理力爭?!稛o常經講經文》中說到:“才亡三日子早安排,送向荒郊看古道。送回來,男女鬧。為分財務不停懊惱?!盵7]587在男子經濟權利的繼承中,婦女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參與其中,這樣看來,在析產的時候發(fā)生在婦女之間的矛盾就不難被理解。
古代宗族社會中婦女在家庭分裂中所產生的作用,主要是以維護自我和家庭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個體家庭的完整已不是已婚婦女所考慮的第一要素。家庭分化前后,婦女和丈夫基本處于同一戰(zhàn)線,他們都要為家庭的前途作出努力。妻子來到夫家后而實際并未被真正接納,她們將感情寄托在丈夫身上,所以家庭裂變這一社會變故,對單元家庭的感情強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婦女將自己的感情牢牢捆綁在個體家庭內成員上(主要是丈夫和孩子),同時丈夫對家庭成員的感情也會逐漸轉移到妻子和孩子身上,這個小團體的凝聚力在這時會得到強化。婦女在家庭分裂的過程中雖然沒有發(fā)言權,但是在個體家庭中她卻是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她們的言行和營造出的家庭氛圍對丈夫有著很大的影響,丈夫在家戶析化時,多多少少會考慮到妻子的感受和小家庭的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單元家庭在家族分化過程中獲得的財產最大化。家庭分裂和小家庭的建立,是對族群文化的一種背離和挑戰(zhàn),在鄉(xiāng)村倫理觀上,這是不為群內文化所接受的,但是分家析產這一普遍發(fā)生的現(xiàn)象說明了這一矛盾爆發(fā)的不可阻擋性。矛盾的劇烈性使這一事件的發(fā)展需要突破意識形態(tài)的桎梏,這也是家長和家庭成員對現(xiàn)實妥協(xié)的結果。
在農民工浪潮影響下,當前“男工女耕”的社會現(xiàn)象很明顯,女性在經濟領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農村家庭的角色轉換頻率加快。經濟地位的提高,使女性的話語權也極大地提高了。但是,儒家的倫理綱常仍然是鄉(xiāng)村家庭運轉的法則之一,這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傳統(tǒng)觀念會隨著家庭的傳承而傳播開來,家庭需要穩(wěn)定,就需要這種文化的維持,文化對人物角色的定位和限制也安排的十分明顯。所以不管是從家庭分裂中女性地位和作用來看,還是外界對鄉(xiāng)村女性的評價來看,當前鄉(xiāng)村婦女的社會地位仍然是受傳統(tǒng)父權社會的影響和制約的。
但是這種父權文化體系下女性角色的固定性正在被不斷打破。父權文化中女性社會地位低下不僅僅是因為文化的限制,還因為女性難以掌握家庭經濟權利。據(jù)統(tǒng)計,2005年農村女性流動人口已經達到7350萬,2011年為8619萬,2013年接近1億,女性在流動人口中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4%左右[9]。女性相繼進入城市勞作,經濟地位得到提升,帶動家庭地位的上升。而未出城務工的女性主要是維持家庭和種植農業(yè),其獨當一面使家庭可以保持穩(wěn)固的狀態(tài),在家中的農業(yè)收入也是其提高自我地位的重要依據(jù)。盡管女性在家庭事務中的地位提高并未受到家族的普遍認同,但在單元家庭中女性的能力得到了鍛煉,社會聲望也提高了,這對父權視野下女性地位的僵滯是一種突破。
國家意識形態(tài)通過鄉(xiāng)村政治組織來傳達,但是具體實施卻是鄉(xiāng)村的各個宗族和房支,這就出現(xiàn)了族群組織和政治組織之間的矛盾,矛盾的實質是外來文化的沖擊和自我的反抗。新中國成立后頒布一系列政策,要求女子獨立自由,成為社會獨立的勞動個體,以促進社會向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當前社會,女性在家庭裂變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女性的個人能力對家庭的改變和解構使他們更加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發(fā)展方向。但是政治文化對族群文化的改變大部分只流于形式,深層次的父權和宗法仍然是國家難以調控的,畢竟社會的基礎是家庭,家庭人格又以成員人格為基礎,成員人格又受家庭和家族文化所制約,所以政治文化對族群文化的沖擊是有一定限度的。20世紀30年代,作為政府教育委員的梁漱溟在山東鄒平縣開展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其中一項就是禁止纏足??h政府建立了放足督查辦處,每個鄉(xiāng)屬學設立“放腳委員會”,其中戶籍室還按戶登記名冊,檢查鄉(xiāng)村落實婦女的放足情況,對屢教不改的纏足者施以罰款、游街等懲處。鄒平縣的纏足現(xiàn)象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仍存在大量的纏足女性,因為當?shù)刈谧逦幕械闹鼗閭鹘y(tǒng)以及買辦婚姻仍然支配著女性的價值觀[10]。女性在政治改革和族群文化的夾擊下,逐漸被邊緣化,但是國家強制力的落實,也在不斷地改變宗族文化的抵抗力,女性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
心理學派將人格的形成定位于于育兒風俗和育兒習慣,認為人格是人與生俱來的生理因素和后天環(huán)境共同影響而成的。其中后天的文化環(huán)境在對人物的塑造占據(jù)重要位置,而后天環(huán)境中的育兒教育又是最重要的。[11]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人的教育,女性是按照“服從型”模式來培養(yǎng)的,男子是“獨立型”模式來培養(yǎng)的。宗族中的女性多以男性附庸的角色存在,女性在家庭分裂中不應有過多的發(fā)言權,分家析產更多的是彰顯男子人格。進入近現(xiàn)代社會,教育觀念發(fā)生改變,女性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同時由于家庭生活和經濟角色的改變,女性逐漸改變了作為男性附庸的局面,不斷挑戰(zhàn)男性權威,表達承擔更多家庭責任的意愿。它們在家庭裂變中的變現(xiàn)是:女性擁有更多的發(fā)言權,家庭事務的處理不再是男子的特權,女性對家庭分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結語
當前鄉(xiāng)村社會,大家族觀念逐漸弱化,單元家庭的觀念得到強化,家族和個體家庭在經濟和文化中的調節(jié)能力不斷被削弱。隨著單元家庭主體地位不斷突出,婦女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也隨之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改變,在分家析產中婦女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變革必然為未來鄉(xiāng)村社會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