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西街小學 肖前坤
呼吸是發(fā)聲與歌唱的動力,曾有專家論述“不會呼吸的人就不會歌唱”。由此可見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氣吸淺,吸氣抬肩、不會氣息保持等錯誤呼吸方法,采用他們能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進行練習。如打哈欠、嘆氣、聞花等呼吸時的狀態(tài)體會深呼氣。懂得吸氣后,形象地比喻理解氣息保持、控制。如仿佛看見一只漂亮的蝴蝶落在那里,想把它捉住,就屏住呼吸輕輕地、慢慢地伸手去捉,這種感覺就是氣息保持。同時,用像吹蠟燭的感覺練習快吸快呼,用吹氣球的感覺練習快吸慢呼,用“嘶”音將氣息像蠶吐絲一樣長而均勻地吐出。歌唱時需要比說話更多、更長的氣息,僅靠孩子們習慣的較潛的呼吸是遠遠不夠的。在練聲時有意識地強化呼吸訓練,并持之以恒,就能達到提高延長氣息能力的目的。在平時的練習中,要經(jīng)常讓孩子們體會歌唱時的氣息比說話要“深”得多,而且要“節(jié)約”使用,就是要努力將氣息保持在腰部及其周圍。除此以外,還應提醒孩子們放松肩膀、胸部以及脖子周圍的肌肉,以保障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
在兒童沒有掌握正確歌唱方法之前,輕聲歌唱能使兒童自然地體會到發(fā)聲器官在歌唱時的協(xié)調活動,能使他們逐步建立正確的聲音觀念,能保護兒童幼嫩的發(fā)聲器官,對以后獲得輕松流暢的歌聲極為重要。但輕聲歌唱并不是松垮無力的歌唱,而應該是在氣息支持下的輕聲。輕聲歌唱是手段,目的是把“無管制”的童聲先“管制”起來,為以后更好地“放開”來歌唱。童聲合唱中聲音訓練的第一個目標是獲得干凈、柔和的聲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這是指導發(fā)聲時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解決了音質的問題,自然會產生音量。缺乏經(jīng)驗的老師,容易在解決音質問題之前,首先考慮解決音量問題,這往往會導致訓練的失敗。
所謂的頭聲歌唱是指以頭聲為主的歌唱方法,也可以稱為“向前的發(fā)聲”方法。這種唱法可以糾正兒童過去養(yǎng)成的不良聲習慣,避免他們把聲音悶在喉嚨里,可以使聲音“向前方流出來”。學習向前發(fā)聲,可以借助Wu或Lu音的發(fā)聲練習來進行,Wu和Lu音的發(fā)音動力在于舌尖,聲音集中在前方,不用向前的頭聲是很難發(fā)出這些音的。
訓練兒童歌唱時,有人往往急于擴展音域,發(fā)聲練習時常常過分注重擴展音域的練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錯誤的。為了獲得美好的童聲,首先必須集中力量在自然音域內進行練習,然后在把這種穩(wěn)定的聲音擴展到高音區(qū)和低音區(qū)。這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受了過分偏重大音域訓練的兒童,往往會把高音的“擠”和低音“過松”的毛病帶到歌唱當中去。
是在同節(jié)奏的二聲部歌曲中,兩個聲部的唱名不同,比較容易分辨,而唱歌詞時只有音高上的區(qū)別,詞是完全一樣的,學生便易混淆。如果不認真地教唱譜,或馬馬虎虎的教譜,甚至直接教學歌詞,勢必會事倍功半。
在教唱二聲部合唱時,由于學生不能很準確地掌握音準和音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困難,而器樂這個學具卻能引導學生把握好音準和音程。如教學《春游》二聲部歌曲時,先讓學生分聲部演奏旋律,互相聆聽,接著合奏,然后要求他們把合奏時的音準和音程感覺轉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過程中,每個聲部指定幾個同學伴奏,輪流交替進行。通過這樣有步驟的過渡,合唱的音準問題,大都能比較好地得到解決。
在教唱二聲部合唱曲時,可以先由老師奏或唱第二聲部,與擔任第一聲部的學生合作,以后讓學第二聲部的學生先輕唱,再逐漸放開聲音地跟自己一起唱,當感覺到第二聲部的學生較有把握后,自己的奏或唱隨機地大聲變?yōu)樾÷?,完整地變?yōu)橐谀承┮簟皵v扶”一下,待達到“火候”時,再讓學生兩個聲部合起來,這樣就“水到渠成”了。必要時候,教師可以反過來輔助第一聲部,使之能順利地與地二聲部合作。
學生對曲調的印象,常有先入為主的情形。既然總是第一聲部本身易給他們以較深的印象,我在教學之初就暫把第一聲部放在一旁,先教第二聲部,待學生對第二聲部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教第二聲部。如合唱歌曲《牧童》這首曲在教唱前學生很可能早已熟習它的第一聲部,但對于第二聲部可能相當陌生,可以只教第二聲部,待他們完全唱準后,也許兩聲部能直接合起來。這也就是說。對于兩聲部的教學不能平均用力,要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作不同安排。這種安排的順序,并不是按主旋律、副旋律的地位,而恰恰相反,這里是以“先難后易”為原則,以利于學生唱好合唱為前提的。
對于學陌生的兩聲部歌曲,可以先平行地教唱兩個聲部,然后讓學生分聲部各唱其中的一個部分以形成合唱。例如,《唱著歌的風箏》這首歌曲的前兩句為齊唱,后兩句為二聲部合唱,可以先將齊唱的兩句與第一聲部的兩句合起來教唱,好象就是一首歌,唱熟后,再練第二聲部,重點練習由齊唱進入合唱時第二聲部的旋律銜接。至于第一聲部的教學,此前已經(jīng)完成,這時再合起來就較容易了。這種教法較容易收效的重要原因是首先讓學生繞開了“合唱難唱”“第二聲部難唱”等思想障礙,當進入合唱時,他們發(fā)現(xiàn)一切都已掌握了,合起來很順利,一聽到自己的新鮮音響效果,信心與興趣俱增。
合唱是集體性的聲音藝術,統(tǒng)一、和諧是合唱要求。所以,合唱要求音準的絕對準確。合唱的音準訓練由淺入深地進行,先練習旋律、音程,利用一組唱根音,另一組唱冠音的方法,再過渡到和聲訓練。要求學生做到監(jiān)聽另一個聲部的音高及聲音效果,通過訓練使學生的音準能力得到提高。
合唱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尤其對于兒童,訓練起來難度大。但是,只要教師采取正確的方法,通過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就能使自己的學生發(fā)出和諧、動聽、具有感染力的美好的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