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縣孔子中學 龍吉全
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指在中學化學教科書中關于一些重要元素和有代表性物質的存在、性質、用途和制備等方面的知識,是化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改以來,高中化學教材中必修1的三、四章,必修2、選修5的有機化學,都直接涉及了元素化合物知識。所占比例較重,但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效果都不理想,高一學生學起來難記易忘,能記的也記不牢,導致課堂聽講與實際應用嚴重脫節(jié)。那么,如何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組織教學,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并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構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體系,是一線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應該深探的問題。
針對這一突出問題,在不斷對比,實踐了諸多教學方法后總結出:將“問題式”教學應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有效性論證如下:
問題式教學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提出來的,它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同,它強調以學生的主動、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習者置身于“問題”之中,使“學習”和“任務”“問題”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
新課程標準則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角度出發(fā),強調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而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設計也力求關注學生在教師實施教學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積極性、自覺性、創(chuàng)造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盡可能為學生留有發(fā)展的余地,實質就是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使學習過程變成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讓“問題”引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由此說明,問題式教學的理論指向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完全吻合。
現(xiàn)行中學化學教科書中所選取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的主要依據是:(1)為學生提供形成化學基礎理論和概念有關的感性知識;(2)學習一些以與生活和生產實際有密切聯(lián)系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識;(3)反映現(xiàn)代化學以及化學工業(yè)新成就的一般知識。
元素化合物知識是學習化學的基礎,其基礎性具體表現(xiàn)在這些知識與日常生活、工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保護、材料制造、能源利用、衛(wèi)生保健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是普通社會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而且元素化合物知識總是從具體的物質入手展開討論,能為學生提供感性的素材。
根據上述依據及其基礎性,保障了問題式教學實施的可行性——在授課過程中,學生自身有足夠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教師或基礎好的學生能進一步延伸問題,學生也能夠通過集體討論、實踐、推理去解決問題,學習效率自然提高,也充分體現(xiàn)了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內涵——可觀察性、可感知性、可實踐性、可思維性和可推理性,兩者相得益彰。并且,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只充當啟示者或引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
教學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多不多,實質就是課堂教學有效問題。
不同的班級,學生總體的層次不同,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也要有廣度、深度上的差別,能適合各種類型的學生去思考,去探索,最終把問題解決,才談得上教學的有效性。而問題式教學是圍繞問題展開,對象是學生。問題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置,靈活性、多樣化非其它教學方式能比擬。如學習氨氣的性質,進行噴泉實驗,從實驗的設計,裝置,原理,再延伸,都可以提問方式教學,實例,城市的噴泉是依靠什么力量實現(xiàn)了噴泉?接著,教師引導提問,氨溶于水體積比為1:700,說明什么問題?能否一樣實現(xiàn)噴泉呢?(層次加深,部分學生能立即答出)可以的話怎樣設計實驗?(更高層次,大多數(shù)根據課本示例答,少數(shù)學生有創(chuàng)新,不完整)教師講述實驗原理后演示實驗,最后,再把問題延伸(課后思考),學了那么多種氣體,除了氨能在水中實現(xiàn)噴泉,其它氣體可不可以,是否也用水呢?這樣,一個噴泉實驗,就可以面對全體學生提出了不同難度,有多個思考角度的問題,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再者,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愉快的、不自覺的掌握新知,解決不了問題的學生也能反饋出自己的存在問題,便于教師控制學情,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人們“學習”動機的引起及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不管是出于好奇,或出于需求,或純粹的興趣,都源于心中產生了“正待解決”的問題。
中學生學習化學的心理特點之一是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求知欲望大,對問題的敏感度高,會促使他們積極地去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再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學習目的也就達到了。 “棉花滴水著火”,說明棉花里藏有能跟水反應的物質,該反應還需是放熱反應,棉花才著火,到底是什么物質?好奇心肯定促使學生必須弄清楚以上問題,教師再告訴學生加的是“過氧化鈉”時,學生的印象就深刻得多,記憶效果也提高了。又如兩張觀察不出區(qū)別的濾紙,分別拿到酒精燈上灼燒,一張立刻燒成灰燼,一張沒有破損,隨著學生們的一聲“咦,奇怪!”在他們心底的謎團就非解開不可了。這時候再揭開謎底,效果是事半功倍,學生們已經牢牢記住硅酸鈉的防火作用了。
綜上所述,論證了在元素化合物知識中采取以“問題式”為主要教學方式的有效性,出發(fā)點在于幫助學生找到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更快捷途徑,盡量充實“知識沼澤”,有效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成績。當然,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恰當?shù)慕虒W方法,是一線教師為之不懈努力,永不卸棄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