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萍
(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陜西咸陽712000)
很早以前,對親子關系以及兒童教養(yǎng)的研究主要關注母親的作用或父母雙方對子女的共同影響。一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外學者開始關注父親對子女的獨特影響。學者普遍認為,父親對子女的影響從童年到青少年是逐漸增大的,父親的獨特作用是母親所無法替代的。[1]
隨著對父親角色的深入研究及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提出,父女關系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在早期,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父親單方面對子女的影響,只是一種單向模式。但是研究表明,子女并非單方面地接受父親影響,子女的認知、情感及行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與父親建立的關系質量。[2-3]因此,父女關系表現(xiàn)為一種相互作用關系。
子女在與父親相處的過程中存在著性別差異。因為父親是女兒接觸到的第一個異性,父親與女兒的關系是一種不同于父子和母女關系的關系。[4]父親在女兒一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女關系對女兒的學業(yè)適應、同伴交往、身心健康及戀愛、婚姻都有重要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不僅是母親所無法替代的,也不同于父親對男孩的影響。[5]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家族關系越來越復雜化和多元化,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現(xiàn)象也較嚴重。我們應呼吁父親回歸家庭,承擔起父親在子女教育中應承擔的角色。本文介紹了近期國內(nèi)外關于父女關系的研究進展,對當前我國社會背景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進行展望。
目前,對父女關系國內(nèi)外尚無統(tǒng)一的定義。綜合目前學者們對父女關系的定義,大致可歸為3類:第一類認為父女關系受父親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強調的是在父女關系中女兒對父親的情感態(tài)度,代表性的觀點有王珍在對父女關系與女性婚戀觀進行探討時所下的操作性定義。[4]第二類認為,父女關系是一種相互關系,主要指那些有血緣關系且生活在一起的父女相互影響時所形成的關系。這種定義中的父親不包括無血緣關系的養(yǎng)父或者繼父以及雖有血緣關系但沒有共同生活的父親。代表性的觀點有韓丹妮在對大學生父女關系研究時所下的定義。[6]第三類觀點比較籠統(tǒng),以康莉為代表,認為父女關系包含兩層關系,即父親對女兒、女兒對父親的認知、情感與行為。[7]
根據(jù)家庭系統(tǒng)論的觀點,父女關系從屬于親子關系的范疇。首先,父女關系是一種相互關系,這種關系不僅受到父女各自人格特征的影響,也會受到大的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父母婚姻關系、母女關系等都會對父女關系產(chǎn)生影響;其次,父女關系既然是一種相互關系,那么父女關系對女兒和父親的心理和行為都會產(chǎn)生影響;再次,父女關系既包括顯性的也包括隱性的父女關系,其中顯性的父女關系指父女共同在家庭中生活而形成的父女關系,隱性的關系指父親和女兒雖然不生活在一起,但在心理和行為上借助于媒介會有間接的影響和互動。在當今社會,隨著離婚重組家庭的增多,父女關系如果僅限于有血緣關系且住在一起的父女,那么這一領域的研究范圍勢必會受到限制。
據(jù)此,本文將父女關系定義為有血緣或法律認可的父女之間在認知、情感與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積極的影響,也可能是消極的影響;父女關系既包括顯性的父女關系也包括隱性的父女關系,既包括有血緣關系的父女也包括沒有血緣關系但法律認可的養(yǎng)父女和繼父女之間的關系。
父女關系對女兒異性交往和婚姻的影響,心理學家做過大量的研究,這也是目前對父女關系研究較為成熟的領域。東西方學者在這一方面基本已取得了比較一致的結論,普遍認為父女關系質量的好壞對女兒異性交往與婚姻都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8]因為,在良好的父女關系中,女孩會以父親為榜樣,了解到男性的品質,這會為將來與男性的相處奠定基礎,而在因各種原因造成父親缺失的家庭中,父女間的規(guī)范失調,則會使女兒失去這個參照點,進而在與男性相處時行為失調,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么過分膽怯、缺乏自信,要么與異性交往時把握不好尺度和分寸,在與男性交往時表現(xiàn)得比較唐突和富有挑釁性,同時這種影響可能持續(xù)很長時間。相關的研究也證實,父親對女兒異性交往的影響會從童年時期延伸到青少年和成年時期。[9]
國內(nèi)學者指出,父女關系與初中女生異性交往時的心理和行為顯著相關。[10]父女關系表現(xiàn)為過度親密時,女兒會在與同齡異性的相處中更多地表現(xiàn)出冷漠;父女關系表現(xiàn)為關注較少或溝通較少時,女兒會在與同齡異性交往中表現(xiàn)出過度補償?shù)炔划斝袨椤?/p>
韓瑞婧等的研究也指出,女大學生的擇偶偏好受父親的影響很大,父親不同程度的人格特質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不同父女關系對女大學生的擇偶偏好產(chǎn)生的影響是不同的。[11]
父女關系與女兒的生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父女關系的親密度與女兒在青春期發(fā)育的進度成反比:當父女關系較好時,女兒進入青春期時間會相對延后;當父女關系不好或有父愛缺失現(xiàn)象時,女兒進入青春期時間相對較早。[12-13]而過早進入青春期不利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發(fā)展,并容易產(chǎn)生性行為混亂、少年犯罪等不良行為。相對應地,母女關系也影響女兒的青春期發(fā)育,但結果遠不及父女關系的影響大。
這表明父親角色和父女關系對女兒的青春期生理發(fā)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已有研究更多關注的是父親在位時父女關系對女兒生理的影響,但對于父親缺失而造成的父女關系失衡對女兒生理的影響,需要進一步地研究并探明其根本的原因。
父女關系對女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尊、抑郁、孤獨感等方面。他們普遍認為父女關系失衡,即父親過度保護、父女關系冷漠疏遠、父親缺失都會顯著影響女兒的自尊,造成抑郁、孤獨感心理,也可能會使女兒出現(xiàn)進食障礙,進而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
父女關系與女兒自尊的研究。日本學者Mori M研究認為,父親過度保護與初中女生的自尊呈顯著負相關。[14]Fraser C認為,在青春期這個關鍵階段,女孩需要他們父親的支持。父女關系對女兒的自尊心呈顯著相關。與父親關系良好的女孩可能會有更高的自尊,而自尊有助于女孩處理在青春期出現(xiàn)的各種障礙,進而父親有可能顯著影響女兒個性的形成,包括女兒在青春期和成年的自尊、自信和幸福水平等。[15]
父女關系與女兒孤獨感、抑郁、壓力的研究。劉海嬌等研究表明,對于高中女孩,父女沖突較低時,母親支持越高其抑郁越少;父女沖突較高時,母親支持并不能減緩其抑郁情緒。[16]張錦濤等研究表明,父女或父子關系與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程度呈顯著相關,父親與子女的關系不僅直接反向預測青少年的網(wǎng)絡成癮程度,還會通過子女的孤獨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地反向預測子女的網(wǎng)絡成癮程度。[17]高萬紅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多維度地分析了親子關系和青少年抑郁的關系,其中指出父女關系的“冷漠化”對女兒的抑郁有重要影響。[18]
女性進食障礙與父女關系的研究。Alexandra Hooper通過對3名厭食癥女性及其父親進行訪談,結果發(fā)現(xiàn)父女在早期的依戀模式上具有相似性,并對每一組父女的訪談都較多地涉及情感沖突的內(nèi)容。[19]國內(nèi)曹思聰?shù)热藙t通過分析23名進食障礙患者的訪談內(nèi)容發(fā)現(xiàn),進食障礙患者容易在家庭關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其中父女關系的冷漠與疏遠最為嚴重。[20]
研究者認為,父女關系的質量對女兒的學業(yè)成績甚至智力發(fā)育有顯著的影響。Cooper S M認為在自尊作為調節(jié)變量下,父女關系的質量與女兒的學業(yè)成績呈顯著的正相關。[21]相關研究也證實,與父親關系良好的女孩在自然科學、數(shù)學測驗中的成績要比那些只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進而父女關系失衡的女孩要高。[22-23]
在父女關系質量對女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上,目前的研究認為:父女關系良好,有助于女兒的同伴信任與溝通,并擁有更多的親密同伴,女兒對同伴也更加誠實和開放,具有更強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較少的反社會行為,進而能夠養(yǎng)成堅強、獨立和自信的良好品質;而父女關系消極,對女兒的同伴信任與溝通具有極顯著的消極影響。[24-26]此外,在控制母親積極教養(yǎng)行為后,父親參與教養(yǎng)能顯著預測女孩的合作性、責任感、自我控制及總體社會技能。
父親角色在兒童性別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兒童的性別角色認同,這是母親角色所不能替代的。關于父女關系對女兒性別角色的影響,研究認為,女兒的性別角色的發(fā)展,包括女兒對性別角色的認知和女兒自身性別角色的成長,與父親性別角色和性別行為呈顯著相關。[27-28]同時,父親對女兒女性化發(fā)展的態(tài)度也影響女兒自身性別化的發(fā)展,如果父女對女兒的女性化持一種積極態(tài)度,則有助于女兒女性化的發(fā)展;反之,父親對女兒女性化發(fā)展持一種消極態(tài)度,對女兒女性化的發(fā)展則是很不利的。
目前國外對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尤其是父女關系的研究較多,但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中國家庭具有與西方家庭截然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因此,一方面,西方家庭教育理論下產(chǎn)生的結論能否適用于我國文化背景下,還有待于學者們做進一步的本土化研究;另一方面,我國家庭中重視血緣關系的特征以及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家庭功能的轉變等,都需要探尋出具有中國家庭特征下的親子關系、父女關系以及對女兒成長的影響。
例如關于同性親子現(xiàn)象的爭論,Pedersen等對54名中產(chǎn)階級的黑人嬰兒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父子關系對男孩的影響更大,并把此現(xiàn)象擴展為同性親子現(xiàn)象,即父母對與自己同性別的子女影響更大。[29]而Margolin等研究則表明父親對男孩和女孩影響同樣重大,甚至對女孩的影響要大于對男孩的影響,并不存在所謂的同性親子現(xiàn)象。[30]在中國是否存在同性親子現(xiàn)象,還有待驗證。
已有文獻[4,6-7]表明,父女關系的界定更多關注的是血緣關系內(nèi)的、顯性的、單向的父女關系,今后的研究應轉向沒有血緣關系的養(yǎng)父女和繼父女之間的關系、隱性的父女關系、父女間關系的相互影響等角度。[4,6-7]
3.2.1 關注特殊類型的父女關系
目前,對父女關系的研究,基本上關注的都是有血緣關系的。當今社會離婚和重組家庭增多,但對養(yǎng)父女的關系和繼父女的關系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應當把對養(yǎng)父女關系及繼父女關系納入父女關系研究的范疇,以深入全面地研究父女關系產(chǎn)生的影響。
3.2.2 注重父女關系的整體結構
關注父女關系對父親的影響。目前,國內(nèi)外主要是從父母共同養(yǎng)育的角度探討父親對女兒身心成長的影響和干預,但并未涉及父女關系這一特殊結構相關的具體探討,同時也未從女兒的角度探討女兒對父親的感知和影響以及父女之間的互動。父女關系的質量不僅對女兒也對父親的心理和行為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而這反過來又會影響父女關系的質量,但是,就父女關系對父親的影響而言,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nèi)研究都比較少??梢?,開展這一方面的研究是當務之急。
3.2.3 父女關系類型應統(tǒng)一
關于父女關系的類型,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觀點。Perkins通過對父女互動關系的分析,認為有6種類型:溺愛型、支持型、誘惑型、疏遠型、專橫型和缺失型;[31]康莉則認為有4種類型:親密無間、沉默、理想、沖突。[32]研究者視角的多元化決定了父女關系的類型劃分也不盡相同,但是要深入分析父女關系以及對女兒發(fā)展的影響,父女關系的類型應明晰、穩(wěn)定。
父女關系及女兒發(fā)展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家庭教育的復雜性決定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才能充分闡明父女關系對女兒發(fā)展的影響。關于父女關系的已有研究更多的是個案分析和經(jīng)驗總結,較少運用訪談、追蹤調查和量化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還可嘗試將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以促進在這一領域中研究方法的多樣化。
3.3.1 注重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的結合
目前,對父女關系的研究絕大多數(shù)屬于橫向研究,而縱向研究特別是追蹤研究很少。橫向研究無法使我們了解到父女關系在女兒的不同階段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使得這一領域的研究無法取得比較深入的研究結果。既然相當?shù)难芯勘砻鞲概P系對女兒的影響可能持續(xù)很長時間甚至一生,那么在研究方法上,今后的研究更應注重橫向研究和縱向的追蹤研究相結合。
3.3.2 在量化研究中,應優(yōu)先關注父女關系量表的編制
目前國內(nèi)對父女關系的測量還沒有標準化的量表和問卷,父女關系研究主要是借助親子關系量表。但是對測量父女關系而言,親子關系量表的針對性是比較低的。所以這一領域的一個迫切的問題是修訂和編制適合我國文化背景下的父女關系量表,這一量表應體現(xiàn)出父女雙方相互的評價和父女關系對雙方的影響。
關于父女關系對女兒發(fā)展影響的研究,應是開放的系統(tǒng),汲取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各學科最先進的理念,不斷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并在實際家庭教育活動中踐行。
3.4.1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研究
父女關系對女兒發(fā)展影響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對象更多的是有病態(tài)心理或行為的父親或女兒,如父女亂倫[33-34]、女兒攻擊性行為[35]、女兒心理疾病等[16-20],研究目的是尋找治療方法或干預機制。然而培養(yǎng)女兒健康的身心發(fā)展,不僅要祛除病態(tài)的心理或行為,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因此,健康家庭中父女關系的研究應是關注的重點。近年來,相關研究開始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fā)關注積極的父女關系以及女兒健康成長等,但對于明晰女兒身心健康發(fā)展所需要的父親角色、父女互動以及父親在位情況等都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3.4.2 從兒童情境認知理論的視角研究
兒童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形成是一種動態(tài)的建構與組織,是兒童和環(huán)境交互作用中建構的一種交互狀態(tài)。[36-37]家庭教育是兒童情境認知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父女實踐共同體的成長對女兒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把情境認知理論引入父女關系研究中,可以深入分析家庭中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父女相互依賴的關系、由父女關系形成的女兒穩(wěn)定的個性特征對后代的影響等。
3.4.3 從家庭三角關系理論的視角研究
家庭是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核心家庭中,家庭教育存在父母子(女)三角關系。在研究父女關系對女兒發(fā)展影響的研究中,應把父女關系的元系統(tǒng)放入整個家庭教育的大系統(tǒng)中分析。[31,38-39]因此,在具體研究中,不僅應分析父女關系,還應關注到母女關系、夫妻關系;在父女關系互動中,不僅要分析父親直接教育女兒對女兒產(chǎn)生的影響,還要考慮父親協(xié)助母親教育女兒對女兒產(chǎn)生的影響,同時還應關注母親協(xié)同父親教育女兒的行為給女兒帶來的影響。在大家庭中,爺爺奶奶等對父親、女兒的態(tài)度在研究中也不應忽視。在單親家庭和離異家庭中,父親缺失或者父親角色替代現(xiàn)象對女兒的身心發(fā)展帶來的影響,也是研究父女關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參考文獻:
[1]盂育群.關于親子關系對少年問題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影響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2(9):15-23.
[2]Minuchin S.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張曉,陳會昌,張桂芳,等.親子關系與問題行為的動態(tài)相互作用模型:對兒童早期的追蹤研究[J].心理學報,2008,40(5):571-582.
[4]王珍.代際異性關系—父女關系對女性婚戀觀的影響[J].傳承,2008(10):120-121.
[5]Wiszewsk.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s a moderator of sexual imprinting:a facialmetric study[J].Evolution & Human Behavior,2007,28(4):248-252.
[6]韓丹妮.大學生父女關系問卷的編制及其與婚戀觀的關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7]康莉.父女關系對初中女生異性交往的影響[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8]Aoyama T.Performing father-daughter love:Inoue Hisashi’s Face of Jizo[J].Intersections Gender History & Culture in Asia &the Pacific,2008,16(16):1-11.
[9]Jenkins A L.The impact of father-daughter closeness in childhood on later sexual satisfaction i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M].New York:Springer,2013.
[10]陳燕琳.父女關系決定女兒性格[J].健康文摘,2008(7):31.
[11]韓瑞婧,范紅霞.父親及父女關系對女兒的影響[J].校園心理,2015(3):181-183.
[12]焦慧苗.父親依戀、父子關系與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關系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3]Bogaert A F.Age at puberty and father in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5,28(4):541-546.
[14]Mori M.The influence of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girls’sex-roles on girls’self-esteem[J].Archives of Women S Mental Health,1999(1):45-47.
[15]Fraser C.Strengthening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to improve the self-esteem of adolescent girls[D].California:Saint Mary’s College,Master Dissertations,2014.
[16]劉海嬌,田錄梅,王姝瓊,等.青少年的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及其對抑郁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1(6):1403-1408.
[17]張錦濤,劉勤學,鄧林園,等.青少年親子關系與網(wǎng)絡成癮: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27(6):641-647.
[18]高萬紅.多維度下的抑郁青少年的親子關系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19]Hooper A,Dallos R.Fathers and Daughters:Their Relationship and Attachment Themes in the Shadow of an Eating Disorder[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12,34(4):452-467.
[20]曹思聰,繆紹疆,童?。鞣郊彝ビ绊戇M食障礙的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5):440-446.
[21]Cooper S M.Associations Between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the Academic Engage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 Girls:Self-Esteem as a Mediator? [J].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2009,35(4):495-516.
[22]Hetherington E M.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 Daughter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2(7):313-326.
[23]Downey D B,Powell B.Do Children in Single-Parent Households Fare Better Living with Same-Sex Parent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Family,1993,55(1):55-71.
[24]Lamb M E,Hwang C P,F(xiàn)rodi A M,et al.Security of mother- and father-infant attach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sociability with strangers in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wedish families[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1982,5(2-4):355-367.
[25]Krampe E M.When Is the Father Really There?A Conceptual Reformulation of Father Presence[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09,30(7):875-897.
[26]王芹.職中幼教專業(yè)女生父親教養(yǎng)方式、安全感與依戀關系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7]蔣玉娜,李朝旭,常文文,等.單親家庭及單親家長性別對高中生性別角色定位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6):544-546.
[28]陳會昌,張宏學,陰軍莉,等.父親教養(yǎng)態(tài)度與兒童在4~7歲間的問題行為和學校適應[J].心理科學,2004,27(5):1041-1045.
[29]Pedersen F A,Rubenstein J L,Yarrow L J.Infant development in father-absent families[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79,135(1st Half):51.
[30]M argolin G,Gordis E B,John R S.Coparenting:a link between marital conflict and parenting in two-parent famili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1,15(1):3-21.
[31]Perkins R M.The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familial interactions that impact a daughter’s style of life[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1,35(4):616-626.
[32]王珍.淺談父女關系對女性婚戀觀的影響[J].今日南國旬刊,2008(6):193-194.
[33]Cole P M,Woolger C,Power T G,et al.Parenting difficulties among adult survivors of father-daughter incest[J].Child Abuse and Neglect,1992,16(2):239-249.
[34]De Chesnay M,Marshall E,Clements C.Family structure,marital power,maternal distance,and paternal alcohol consumption in father-daughter incest[J].Family Systems Medicine,1988,6(4):453-462.
[35]陳立民,張霞,夏榮.青少年親子關系與攻擊性行為的關系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1(3):231-235.
[36]Roth W M,Jornet A.Situated cognition[J].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2013(5):463-478.
[37]Brown J S,Collins A,Duguid 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1):32-42.
[38]王爭艷,程南華.共同養(yǎng)育研究及對兒童適應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6):889-901.
[39]王小英.家庭改變兒童:當代兒童家庭教育專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