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展 云
(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揚州 220009)
唐鈔本《文選集注》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闊大的研究空間。該書在日本發(fā)現(xiàn),后周勛初先生整理成《唐鈔文選集注匯存》出版*參見周勛初輯《唐鈔文選集注匯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本文所引《文選集注》材料皆出自此書,文中不一一列出。。目前,學界對《文選集注》的關(guān)注多在于版本、《文選》學?!段倪x集注》保留了唐代鈔本的《文選》正文,并且匯集了李善注、五臣注、公孫羅《文選鈔》、陸善經(jīng)注等注文,正文及注文對于文本???、理解作品主旨及文意、保留文學史料,皆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對中古文學研究大有裨益。江淹《雜體詩三十首》雖為模擬之作,卻是漢魏晉宋詩歌體式的總結(jié),蕭統(tǒng)將其編為詩歌“雜擬”類最末,意味深長,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參考劉躍進先生主編的《文選舊注輯存》*參見劉躍進著、徐華?!段倪x舊注輯存》,鳳凰出版社2017年版。本文所引《文選》不同版本的校文,大多出自此書,文中不一一列出。相關(guān)成果,并以《文選集注》所錄《江文通雜體詩》殘卷為例,挖掘其中不同正文、注本的文學研究及文獻價值,并探析文本演變背后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通過《文選集注·江文通雜體詩》正文、注文、評點等文本的綜合研究,思考先唐經(jīng)典文本研究之路徑,以期探索古代文學研究新的范式。
江淹在《雜體詩三十首》序中闡發(fā)其寫作宗旨及文學理論,尤其對詩歌體制流變多有發(fā)揮,具有較高的文學研究價值。北宋監(jiān)本、尤袤本李善注《文選》未錄此序,陳八郎本五臣注《文選》有序而無注,建州本六臣注《文選》據(jù)五臣本輯錄此序。遺憾的是,五臣并未對此序作注。《文選集注》載有《文選音決》關(guān)于序文的音注及陸善經(jīng)的注文,尤其是陸注,對于深入理解江淹序文頗有幫助。
江淹《雜體詩》序曰:“夫楚謠漢風,既非一骨;魏制晉造,固亦二體?!标懮平?jīng)曰:“詩賦本于風謠也。骨體,文之梗概。屈原、宋玉,楚人,好詞賦,為文章唱始。歷漢、魏、晉,體制皆殊?!标懮平?jīng)指出,詩賦源于民間歌謠,此解雖然與清人解讀“楚謠漢風”*楚謠:屈、宋等。漢風:蘇、李、班、馬等。見(清)方廷珪評點、邵晉涵等批?!对鲇喺衙魑倪x集成詳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未必完全一致,但亦有文體溯源之意味。陸注指出骨體為文章大要,并將先秦歌謠作為詩賦源流,漢、魏、晉詩歌體制隨時代而不同,此解較為契合江淹序文的辨體觀念。序文曰:“譬猶藍朱成采,雜錯之變無窮。宮商為音,靡曼之態(tài)不極。”陸善經(jīng)曰:“言變體多也?!标懽⑦M一步指出此句序文中比喻的用意:文體和五色、五音一樣變化多端。“故蛾眉詎同貌,而俱動于魂。芳草寧共氣,而皆悅于魄。不其然歟?”陸善經(jīng)曰:“言皆然,喻文體雖殊,其感于人一也?!焙拖悴菝廊艘粯?,雖然樣貌、氣味各不相同,但感動人心的作用頗為一致;文體雖多樣,然而動人的效果一樣。
由于文體多樣、風格各異,也造成了審美標準不一。江淹序文曰:“至于世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則忌辛,好丹則非素,豈所謂通方廣恕、好遠兼愛者哉?!标懮平?jīng)注:“言偏滯者則非通方之士。江生自以兼能,故托此以見意。”江淹所述文壇狀況,與鐘嶸《詩品》序中描述的(“朱紫相奪,喧議競起,準的無依”)頗為相似。不過,與鐘嶸品評詩歌高下不同,江淹則試圖通過摹擬經(jīng)典詩作,達到融會眾體的主觀追求。陸注指出“江生自以兼能,故托此以見意”,此解進一步揭示出江淹《雜體詩》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和鐘嶸“詩體總雜,善于摹擬”[1]的評判較為相符,表明江淹通過擬作呈現(xiàn)多元藝術(shù)風貌。江淹序曰:“及至公幹、仲宣之論,家有曲直;安仁、士衡之評,人立矯抗。況復殊于此者乎?”陸善經(jīng)曰:“言評論文體,好尚各殊,情有偏黨。劉、王、潘、陸為絕倫,猶被譏評,況異于此者,則紛競彌甚?!标懽⒅该骱笫缹ψ骷殷w制風格的評論好尚不同,造成了眾說紛紜的局面。江淹序文又進一步指出世俗流弊:“貴遠賤近,人之常情。重耳輕目,俗之恒蔽”,但他同時也看五言詩詩體的多樣性:“然五言之興,諒非夐古。關(guān)西、鄴下,既已罕同;河外、江南,頗為異法?!标懮平?jīng)曰:“諒,信。夐,遠也。五言起于李陵。漢都長安,在關(guān)之西。魏氏居鄴,后漢都洛陽,在河之南。水南為外。晉宋齊梁,皆居建業(yè),在江之南?!标懽⑤^為準確地闡明江淹所指,將江淹所言文學創(chuàng)作的地域中心轉(zhuǎn)換為后漢、建安、西晉、東晉南朝等幾個時段,這與五言詩詩體演變的時代特點較為一致。
在指出文體和審美的多樣之后,江淹最后點明自己的“兼善”的文體觀以及“品藻淵流”的寫作意圖,陸善經(jīng)注對此詳加揭示。江淹序文曰:“故玄黃經(jīng)緯之辨,金碧沉浮之殊,仆以為亦各其美,兼善而已?!标懮平?jīng)曰:“玄黃,以彩飾為喻。經(jīng)緯,以組織為喻。金碧,以珍寶為喻。沉浮,以輕重為喻。惣而論之,皆兼善?!标懽⒔沂境鼋托蛭牡谋扔髁x,說明江淹以“兼善”為總歸的文體及審美追求。江淹最后指出:“今作卅首詩,效其文體,雖不足品藻淵流,亦無乖于商攉云尓?!标懮平?jīng)曰:“言所作之詩,雖不足品藻源流,但商略眾體,庶于義無乖也?!标懽⒅该鹘拖M吧搪员婓w”,希望達到“品藻源流”的寫作意圖及現(xiàn)實意義。
總之,江淹此序圍繞漢魏晉宋時期五言詩詩體演變而發(fā),并闡明其兼容并蓄的文體觀念及美學追求。江淹序文與曹丕《典論·論文》“文非一體,鮮能兼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鐘嶸《詩品》序“朱紫相奪,喧議競起,準的無依”以及蕭統(tǒng)《文選序》“眾制峰起,源流間出”等諸多觀點前后相通而有所創(chuàng)建,他試圖通過摹擬前代詩作,探尋“品藻源流”的詩歌辨體之徑,并以此總結(jié)漢晉五言詩的藝術(shù)風格。[2]陸善經(jīng)注充分意識到江淹的辨體觀念及寫作意圖,同時訓釋字義、解釋文中比喻義并注明典故,對于準確理解江淹文意及其創(chuàng)作意圖頗有幫助。在江淹序文及陸善經(jīng)注的基礎(chǔ)上,后世對于漢晉時期詩歌體式及風格流派的討論也延續(xù)不息。一方面,《文選》文本的評點中,諸多話題較為充分地展開。如孫月峰對江淹擬作似與不似等方面的探討,其中融會句法、意象、辭藻、寫景等方面的品評,實際上也是對漢晉經(jīng)典詩作風格生成機制的討論。又如陳伯海指出建安詩歌有三派:“王仲宣、劉公幹諸家質(zhì)直和厚、法明體正,曹子桓輕清雋永、骨秀神沖,曹子建排奡頓挫、氣雄力厚”[3],此處標舉建安詩作的典范意義,并指明建安詩歌流派的風格特色及其影響。此類評點,拓寬了《文選》文本的話語范圍,為后世閱讀、評析經(jīng)典文本以及中古詩歌風格的接受研究提供了參照。另一方面,在歷代詩文評類文獻中,相關(guān)話題也得以繼續(xù)探討。如宋代嚴羽《滄浪詩話》特設(shè)《詩體》一章,文中指出,以人而論,先唐詩歌有“蘇李體”、“曹劉體”、“陶體”、“謝體”、“徐庾體”等,此與江淹《雜體詩》所擬詩人可以互參,也顯示出宋人對于六朝經(jīng)典詩人及其詩作風格的體認。明代許學夷《詩源辨體》指出:“文通五言《擬古三十首》,多近古人,而他作每每任情?!逼湓诖藭蜓灾杏置餮裕骸皵M古不足以辯諸家之體也”,[4]此可洞見許學夷對于江淹擬作的復雜認識。從《江文通雜體詩》通過摹擬辨體,到陸善經(jīng)注揭示江淹的辨體意識,到宋明詩話有關(guān)漢晉詩體的辨析及擬作的態(tài)度,再到明清《文選》評點著作對于《雜體詩》的評點及漢晉詩歌體式的總結(jié)……以江淹《雜體詩》為中心,漢晉詩歌史諸多話題得以呈現(xiàn),而擬作的源流譜系也變得復雜多變,值得深入探析。
作為先唐集部文獻經(jīng)典的《文選》,其文本具有不穩(wěn)定性。利用唐鈔本《文選集注》及其他諸本,可以對《文選》正文、李善注、五臣注進行???,其中保留的陸善經(jīng)與公孫羅注,對于理解詩作頗有意義。在探尋經(jīng)典文本原貌的同時,其中文本流變背后的文化信息以及注本衍生出的多元意義也值得我們關(guān)注。
1.校正文
李善本與五臣本《文選》正文文字常存在差異,利用《文選集注》及相關(guān)材料,可對此作出甄別與勘定。如《王侍中懷德》“蟋蟀依桑野,嚴風吹若莖”一句,北宋監(jiān)本、尤袤本、《江文通集》作“若”,唯有集注本作“苦”?!段倪x集注》引賈逵《國語注》曰:“苦,木脆也?!北彼伪O(jiān)本引賈逵《國語注》曰:“若,木晚矣?!庇荣蟊就?。陳八郎本、朝鮮正德本、《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作“枯”。集注本呂向曰:“枯莖,枯木之莖,喻脆也?!标惏死杀緟蜗蛟唬骸翱萸o,枯木之莖,喻危脆也?!薄段倪x集注》編者案:“五家、陸善經(jīng)本‘苦’為‘枯’?!睋?jù)上述諸注,李善本作“若”,集注本作“苦”,五臣本作“枯”,三者孰是孰非?汪師韓《文選理學權(quán)輿》卷八:“此以若莖對桑野,恐是杜若之若?!薄叭簟笨舍尀槎湃?,香草名,考之句式特點,作“若”似乎稍合理,但無法解釋“若”的“木脆”之意。考之諸本,唯有集注本作“苦”?!犊滴踝值洹芬秶Z·齊語》“辨其功苦”,《注》:“苦,脃也?!薄懊y”古同“脆”,如此,當以“苦”為是?!翱唷弊肿鳌按唷苯獠怀S?,后將“苦”字換成音近字“枯”,遂有呂向之解。北宋監(jiān)本等作“若”,并釋為“木晚”,可能形近而訛。又如,《王侍中懷德》“去鄉(xiāng)三十載,幸遭天下平”一句,北宋本、尤袤本、《江文通集》《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等作“三十”,陳八郎本、朝鮮正德本作“二十”,集注本作“廿十”。胡克家《文選考異》曰:“各本所見非也。仲宣以初平西遷后之荊州,至建安十三年劉琮以荊州降,垂二十年,故云爾。至注所引‘去鄉(xiāng)三十載’,但取語意相同為證,不限二、三互異也?;蛞虼烁恼淖鳌?,遂與仲宣去鄉(xiāng)年數(shù)弗符,非善如此。其五臣無說,反存詩舊,今藉以正之?!薄犊籍悺芬詾椤叭弊只驌?jù)注文所改,并為李善注辯護??贾豸由郊啊段倪x集注》等諸本,作“二十載”似乎更妥。又如《陸平原羈宦》“徂沒多拱木,宿草凌寒煙”一句,“沒”,北宋監(jiān)本、尤袤本、集注本作“沒”,陳八郎本、正德本作“役”,《文選集注》編者案:“五家本‘沒’為‘役’也”。劉良注據(jù)“役”字強加訓解:“行役在路,但見墳?zāi)构澳??!薄段倪x集注》陸善經(jīng)曰:“言殂歿者年已深遠,墳多拱抱之木,宿草森竦,上凌寒煙?!?“徂沒”同“殂歿”,陸注為是。本句當以“徂沒”為是。
先唐文學作品的篇題也常常出現(xiàn)異文,《文選集注》還有助于校定篇題。如《潘黃門悼亡》中的“悼亡”,尤袤本作“悼亡”,劉良注:“謂悼婦詩”。集注本、九條本、陳八郎本、朝鮮正德本作“述哀”,《江文通集》亦作“述哀”。又,《郭弘農(nóng)游仙》“道人讀丹經(jīng),方士煉玉液” 一句,李善注:“已見《擬潘黃門述哀詩》”,結(jié)合諸本及李善注所引,作“述哀”為是。作“悼亡”者,或因江淹所擬潘岳《悼亡詩》,編者因以命題。江淹此篇所擬更重述哀之情,并未按具體作品名篇,因此當作“述哀”。又如《孫廷尉雜述》,“孫”,北宋監(jiān)本、尤袤本等作“張”,集注本、九條本、陳八郎本、朝鮮正德本為“孫”。《文選集注》引《文選鈔》曰:“孫綽,字興公,太原人也?!睂O綽為東晉玄言詩代表作家,據(jù)集注本等諸本及《文選鈔》,當作“孫”為是。
2.校李善注
《文選集注》與后世刻本相比,留下一些刻本沒有的文本信息,對于探尋李善注原貌及文字??鳖H有價值。如《陳思王贈友》“延陵輕寶劍,季布重然諾”一句,北宋監(jiān)本李善注:“延陵,已見上?!庇荣蟊就?。集注本:“李善曰:曹子建《贈丁儀詩》曰:‘思慕延凌子,寶劍非所借?!笨瘫緸榱吮苊庵貜?,通過“已見上”提醒讀者,雖然前文已見,然具體所指難以明確。集注本指明出自《贈丁儀詩》,似更加接近李善注原貌。又如《嵇中散言志》“柳惠善直道,孫登庶知人”一句,北宋監(jiān)本李善注:“柳下惠,已見《西征賦》。孫登,已見嵇康《幽憤詩》?!?尤袤本同。集注本李善曰:“嵇康《幽憤詩》曰:‘昔慚柳下,今愧孫登?!墩撜Z》:柳下惠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恕?,見《幽憤詩》?!渡袝吩唬褐藙t哲?!奔⒈颈A袅死钌谱⒃墩撜Z》《尚書》中關(guān)于柳下惠及“知人”的語源資料,可補北宋監(jiān)本、尤袤本之不足。再如《王侍中懷德》“福履既所綏,千載垂令名”一句,北宋監(jiān)本李善注:“王粲《公宴詩》曰:古人有遺言,君子福所綏?!蹲笫蟼鳌纷赢a(chǎn)曰:令名,德之輿也?!?集注本李善注中多出“《毛詩》曰:‘愷悌君子,福履綏之’”一句,可能因為前已有《公宴詩》釋“福履既所綏”,然最早語源當出自《毛詩》,《文選集注》保留此注,更可探其本源。
《文選集注》還可正刻本李善注之誤。如《左記室詠史》“當學衛(wèi)霍將,建功在河源”一句,尤袤本李善注引《山海經(jīng)》曰:“昆侖之東北隅,實河海源也?!薄皩嵑雍T匆病保彼伪O(jiān)本作“實唯海源也”,集注本作“實惟河源”??贾渡胶=?jīng)》原文,尤袤本及北宋監(jiān)本皆誤,集注本是。又如《劉太尉傷亂》“皇晉遘陽九,天下橫芬霧”,尤袤本李善注引《漢書音義》曰:“《易傳》所謂陽九日厄會也?!北彼伪O(jiān)本作“《易傳》所謂陽九之厄會也”,集注本作“《易傳》所謂陽九之厄、百六之會者也?!庇荣蟊尽叭铡碑敒椤爸?,而北宋監(jiān)本文字有刪節(jié),當以集注本為是。此外,集注本還保留了一些李善注中的疏解文字,如《許征君自序》“張子暗內(nèi)機,單生蔽外像”一句,北宋監(jiān)本、尤袤本李善注:“張毅、單豹,并已見《幽通賦》”,建州本六臣注《文選》多出《莊子》一段引文,此段引文與《幽通賦》引文同,故北宋監(jiān)本、尤袤本略之。集注本除《莊子》一段引文之外,前面還多出“言所行雖殊,而傷生一也”的疏解,此為諸本所無。蓋后世多以為李善注僅引典故,而疏解乃五臣所為,故刪之。
3.校五臣注
《文選集注》本五臣注可與其他諸本互校。將陳八郎本等五臣注《文選》與《文選集注》五臣注相比,二者互有缺漏,《文選集注》多出的文字可補刻本五臣注之不足。如《古離別》:“黃云蔽千里,游子何時還”一句,陳八郎本劉良曰:“黃云,謂埃塵,與云相連而黃也。蔽,暗也。何時還,言未還也?!奔⒈緞⒘荚唬骸包S云,謂埃塵,與霜相連而黃也。蔽,暗也。何時還,言未還也。邊塞未寧,故還期無日?!贝颂?,集注本“與霜相連”疑為筆誤,考之明州本劉良注亦作“與云相連”,當以“與云相連”為是。不過,《文選集注》多出“邊塞未寧,故還期無日”一句,此為五臣疏解之語,為他本所無,對于還原五臣注及理解詩意頗有幫助。利用集注本與他本對校,可校正五臣注本中一些文字的訛誤。如《陸平原羈旅》“游子易感愾,躑躅還自憐”一句,陳八郎本呂向曰:“游客感此拱木宿草,易為人嘆。”集注本及朝鮮正德本皆作“易為慨嘆”,可知“人嘆”當作“慨嘆”。
由于出自手鈔,集注本亦存在不少問題,使用時需詳加甄別。其中鈔寫缺漏與訛誤較為明顯。如《嵇中散言志》“處順故無累,養(yǎng)德乃入神”一句,李善注引《莊子》“欲勉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集注本作“欲勉為形者,莫如棄世,則無累”,其中“棄世”二字漏鈔。又,集注本張銑曰:“至妙,乃通神明也。陳八郎本作:“道徳至妙,乃通神明?!奔⒈尽暗赖隆倍致┾n?!段倪x集注》鈔寫時形近、音近而訛誤的情況也時有出現(xiàn)。如《潘黃門悼亡》“日月方代序,寢興何時平”一句,尤袤本及北宋監(jiān)本李善注“寢興自存形”,集注本作“寑興自在形”,“在”當為“存”,形近而訛。又如《左記室詠史》“太平多歡娛,飛蓋東都門 ”一句,陳八郎本呂延濟注:“謂供帳以送踈廣、踈受”,集注本作“謂供帳以送踈廣、踈壽也”,“壽”當為“受”,音近而訛。
總之,利用《文選集注》及其他諸本,可以勘定《文選》文本,并可重新審視清代學者如胡克家《文選考異》等《文選》考證著作的學術(shù)成就,另外,對漢魏六朝集部文獻的整理與校訂也有幫助。
五臣注重在訓釋字義、串講文意,對于江淹擬作的創(chuàng)作意旨較為重視。如《文選·雜擬詩》題下劉良注曰:“雜,謂非一類也。擬,比也。比古志,以明今情?!蔽宄甲⒅匾曣U發(fā)擬作所體現(xiàn)的“古志”與“今情”。五臣于江淹擬作題下,多明確指出其所擬對象,如《魏文帝游宴》題下,濟曰:“此擬《芙蓉池作》”,此篇即為摹擬曹丕《芙蓉池作》,如此,則將曹丕詩作中的“古志”與江淹擬作的“今情”聯(lián)系起來。五臣注側(cè)重在解釋字義的基礎(chǔ)上揭示擬作所寄托的情志,而李善注則較為重視詩句的源流及援引典故。如《古離別》“黃云蔽白日”一句,李善注:“江之此制,非直學其體,而亦兼用其文。故各自引文而為之證,其無文者乃他說。” 通過援引所擬對象的詩句,李善試圖揭示出江淹擬詩的詩學源流。
相比于李善注及五臣注而言,公孫羅《文選鈔》及陸善經(jīng)注各具特色,對于理解文意及作品意旨皆有裨益?!段倪x鈔》訓釋字義較為詳細,如《盧中郎感交》“英俊著世功,多士濟斯位”一句,李善注僅援引《左傳》及盧諶《答魏子悌》一詩,分別對應(yīng)“世功”及“多士”,雖指出語源,而對字句并未訓釋?!垛n》曰:“草為英,木為華。亦喻人中之秀異者,千人為英???,大也。人中才德強大者,萬人為俊也。多,眾也。濟,成也。斯,此也。位,列位也,天子之官也?!对姟吩疲骸疂鷿嗍?,文王以寧?!薄垛n》逐字訓解,且援引《詩經(jīng)》以示語源,更能揭示字句背后的比喻義,對于讀者讀懂字句及其內(nèi)蘊頗有幫助。
《文選鈔》在一首作品之前,多有一段解題式的文字,重在揭示作品的寫作意旨。如《劉太尉傷亂》題下,《鈔》曰:“于閔懷之間傷其亂離,故作之。”《文選鈔》能夠結(jié)合劉琨原作的寫作背景,闡明其中的傷亂主旨,為讀者進一步理解江淹的擬作意旨指明了方向。又如該詩“秦趙值薄蝕,幽并逢虎據(jù)”一句,《鈔》曰:“謂姚泓稱秦,石勒稱趙。日月薄食,禍亂之微,此二處百姓皆為此二人所破,逢災(zāi)害也。劉聰、石勒破幽并二州自據(jù)之,如虎狼之為也?!薄段倪x鈔》結(jié)合史事背景,揭示出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再如《許征君自序》題下,《鈔》曰:“征為司徒掾不就,故號‘征君’。好神仙游樂隱遁之事,故自序本懷所好之事,在《集》,文通今擬之?!北径谓忸},將許詢?yōu)楹翁柗Q“征君”、自序何事及江淹擬作對象皆有闡發(fā),這對于理解許詢原作及江淹擬作的創(chuàng)作主旨皆有幫助?!段倪x鈔》還能夠?qū)唧w詩句進行疏通,并深入揣摩作者創(chuàng)作心態(tài)及寫作意圖。如《盧中郎感交》“逢厄既已同,處危非所恤”一句,《鈔》曰:“言己雖逢禍難,不以為憂,北邊處于危地也。自此以下,皆自敘也。”所謂“自敘”,實際即為作者生活經(jīng)歷及內(nèi)在情志的反映。又如《殷東陽興矚》“求仁既自我,玄風豈外慕”一句,李周翰曰:“求為仁道,則從我身,玄遠之風,豈在外慕而得之也?!薄垛n》曰:“仲文發(fā)此語者,欲明己不助桓玄,以忠言諫不得也,故云守于道教,豈可外慕于世事榮華哉。玄,道也。風,教也。仲文被出為東陽太守,不得志,故發(fā)此言也?!崩钭H是疏通句意,而《鈔》能夠結(jié)合相關(guān)史事背景,揭示出殷仲文內(nèi)心的不得志。讀者結(jié)合注解,更能體會到詩作的情志所在。
相比而言,陸善經(jīng)注后出,也能夠在因襲李善及五臣注的基礎(chǔ)上,有所補充、時有創(chuàng)建。陸注充分吸收了五臣注長于訓釋句意的注釋特點,有些注解直接延續(xù)五臣說。如《古離別》“兔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一句,濟曰:“兔絲,草名,感茯苓而生。蓱草飲水而長,亦猶婦人之附于夫,言此心終不移易?!标懮平?jīng)曰:“菟絲附草,浮蓱隨水,猶婦人依于夫,故寄之以表志?!标懽⒋篌w依據(jù)五臣注,僅改變個別字句。又如《潘黃門悼亡》“俯仰未能弭,尋念非但一”一句,呂延濟曰:“弭,止也。言尋思哀念,非但一涂?!标懮平?jīng)曰:“弭,止也。俯仰之間,哀情未止,尋念平生,非但一事。”陸注釋字及疏通文意亦大體承襲五臣注。不過,一些注解陸注與五臣注也有不同。如《潘黃門悼亡》“明月入綺窗,髣髴想惠質(zhì)”一句,呂向曰:“髣髴,相見貌。蕙質(zhì),言體質(zhì)芬芳如蘭蕙?!标懮平?jīng)曰:“惠質(zhì),柔惠之質(zhì)?!眳蜗蜃淖置娉霭l(fā),將“惠質(zhì)”解釋為體質(zhì)芬芳,而陸注則深入解釋其中溫柔賢惠的比喻義,更加貼近詩作意旨。
陸注還征引其他前注未引文獻,或是揭示寫作背景,或是疏通字句意旨。如《左記室詠史》題下李善及五臣皆無注,陸善經(jīng)曰:“《晉書》云:齊王囧命為記室,辝疾不就也。”又如《張黃門苦雨》題下,陸善經(jīng)曰:“《晉書》云:永嘉初征為黃門郎,托疾不就?!贝祟惤忸}補充前代注解之缺,交代作家生平,對理解詩意也有幫助?!蛾愃纪踬浻选贰熬煳叶?,辭義麗金雘”一句,李善曰:“楊雄《解難》曰:‘昔人之辭,乃玉乃金’。王仲宣誄曰:‘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墩f文》曰:‘雘,善丹也?!眳蜗蛟唬骸敖痣o,雕飾也。言此子皆以辭義自雕飾而為美麗也。”“金雘”二字,李善注分別援引典故,然意義未明,呂向注釋義則較為準確。陸善經(jīng)曰:“麗金雘,言可尚也?!稌吩疲骸蜃鳀j材,既勤樸斵,惟其斁丹雘?!标懽⑶鞍氩糠殖幸u呂向注,后半部分引用《尚書》,對呂向注起到了補充說明的作用。陸注也偶有對不同版本文字的校勘及考辨,如《張黃門苦雨》“燮燮涼葉奪,戾戾飔風舉”,陸善經(jīng)曰:“‘奪’當為‘脫’,因借音而誤也。”今五臣本均作“奪”,陸注可能依據(jù)五臣本為底本,另參校李善本?!段倪x集注》編者案:“《音決》、五家本‘奪’為‘脫’也?!标懽椤段倪x集注》編者提供了??眳⒖?。
陸注長于探析詩意,尤其重在揭示詩句的比興手法及深層意旨,這對于準確理解詩意頗有益處。如《嵇中散言志》“靈鳳振羽儀,戢景西海濱”一句,呂向曰:“言得出天域、越常輩、同靈鳳、匿光景、食瓊樹之實、飲玉池之水者,喻高潔也?!标懮平?jīng)曰:“不與俗群,思比于鳳?!毕啾扔趨蜗蜃?,陸注簡明精當,準確揭示出詩句的比喻義及嵇康的個性特點。又如《嵇中散言志》“曠哉宇宙惠,云羅更四陳”一句,翰曰:“言天地之惠,如云之羅列,陳布于四方也?!?陸善經(jīng)曰:“云羅四陳,為俗所牽羈也?!焙沧H從字面出發(fā),理解也未必準確,而陸注則準確把握住字面背后竹林名士的不羈人格。再如《潘黃門悼亡》“駕言出遠山,徘徊泣松銘”一句,劉良曰:“山,墳也。銘,碑也。”陸善經(jīng)曰:“松銘,銘志在松栢間。喻逝者不返?!眲⒆H訓釋字義,而陸注將詩句中的深層情感揭露無疑。
李善注、《文選鈔》、五臣注、陸善經(jīng)注互為補充,匯集在《文選集注》中,為我們理解文意、洞悉作者情志,提供了多元的參考。此外,《文選集注》還保留了《文選音決》等音注,不僅利于讀者識別古音,對于字詞音訓及中古語音研究也頗有意義。江淹《雜體詩》原文文本與諸多注本融為一體,便于讀者了解詩作源流、藝術(shù)風格、寫作背景以及情感表達等多元文化內(nèi)蘊。
先唐文學文本的注本所征引文獻,與正文互為補充,形成了更為廣闊的知識空間,值得關(guān)注與深入研究。唐前集部文獻的搜羅與整理有類似《文章志》的傳統(tǒng),這些“文章志”通過援引史料來闡述作者生平及作品寫作背景,還有對作家、作品的批評,這對于深入理解作家、作品頗有意義。然而,頗為遺憾的是,中古時期很多相關(guān)文獻未能保存,僅有少量留存在注解中。在李善注的題下及作者注中,常出現(xiàn)關(guān)于作者生平事跡及文集情況的解題性文字,其中不乏一些稀見文獻,可能參考諸多“文章志”相關(guān)體例和史料。可貴的是,在《文選集注·江文通雜體詩》卷六十二《劉太尉傷亂》至《謝仆射游覽》中,存有公孫羅的《文選鈔》,其中數(shù)則題下注保留了不少亡佚文獻,不僅具有文獻輯佚的價值,而且對于中古作家生平及作品研究頗有意義。
如《劉太尉傷亂》題下《文選鈔》引《續(xù)文章志》云:“琨既有勇氣,兼善文章。初,元皇雖茸濟江東,猶謙讓未即位。琨遣長史混嶠奉表勸進,其略曰:‘天未絕晉,必將有主。晉祀者非陛下而誰?!醵匾姸蠓?,曰:‘讀《左傳》卅年,而今見劉琨得其語矣。’初,江左建創(chuàng),英賢畢集,時人猶恨琨不過焉。周伯曰:‘江東地狹,不容琨氣?!睋?jù)《隋書·經(jīng)籍志》載:“《續(xù)文章志》二卷,傅亮撰。”可見,傅亮的《續(xù)文章志》在隋代尚存有兩卷,如今存下的條目聊聊無幾。魯迅先生對“文章志”類文獻頗為重視,他曾輯錄《眾家文章記錄》[5],其中收錄《續(xù)文章志》五則,《文選鈔》此條可補魯迅輯本之遺漏。劉師培研究漢魏六朝文學,也非常重視搜集文章志材料,充分利用《文選集注》相關(guān)材料,可對文章志文獻進一步整理與匯集。就此條《續(xù)文章志》而言,特別提到劉琨的《勸進表》,此表為六朝章表名篇,被《文選》收錄?!段男牡颀垺吩u價曰:“劉琨《勸進》……文致耿介,并陳事之美表也?!盵6]《文選鈔》此則材料對于了解劉琨《勸進表》的寫作背景、王敦的政治態(tài)度及其對劉琨的評價頗有益處。王敦所言劉琨得《左傳》之語,與《文選》李善注引《左傳》不謀而合*如江淹擬作“伊余荷寵靈”一句,李善注引劉琨《勸進表》“荷寵三世”,又引《左氏傳》“寵靈楚國”,可見劉琨此語出自《左傳》。此處,李善注本強化了劉琨《勸進表》的經(jīng)典意義,讀者閱讀視野容易從江淹擬作移開,進而對劉琨的《贈盧諶詩》及其經(jīng)典文章《勸進表》倍加關(guān)注。,足見《左傳》文風及典故對于劉琨此表的影響。將《文選鈔》所引材料與李善注、五臣注、《文心雕龍》等文本相互印證,劉琨《勸進表》的經(jīng)典化歷程也由此躍入讀者閱讀視野?!稌x書》有關(guān)劉琨的記載與《文選鈔》所引材料有相似亦有不同之處,其中出現(xiàn)的異文,對于探究《晉書》編撰時的材料取舍亦有參考意義。又如《郭弘農(nóng)游仙》題下《文選鈔》引雷次宗《豫章記》,此段文字記載郭璞與吳猛二人之間的故事,最后提到“慶即干寶之兄,寶因之作《搜神記》,故其序曰:‘建武中,所有感起,是用發(fā)憤焉?!贝硕螖⑹鰧τ诹私飧蓪氁蚝问露胁⒁虼藙?chuàng)作《搜神記》頗有參考價值。雷次宗《豫章記》作為六朝方志文獻如今已經(jīng)亡佚,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一書中輯有數(shù)條,此則注文可補其遺漏。通過閱讀上述史料,加上《鈔》曰:“郭景純好仙方,作《游仙詩》十七首,在集中,今文通擬之。”通覽《文選鈔》注引材料之余,讀者在細讀江淹擬作時,會對上述靈異故事及游仙詩的“仙氣”有著強烈的閱讀期待。江淹擬作以“崦山多靈草,海濱饒奇石”開頭,出手不凡,全篇充滿了絕塵脫俗之氣。因此,《文選鈔》征引郭璞其人其事,為《游仙詩》及江淹擬作做了較好的鋪墊。巧妙的是,《文選鈔》在注文中,還對郭璞念念不忘,江淹擬作“偃蹇尋青云,隱淪駐精魄”一句,《鈔》曰:“璞當時為預(yù)知死,故作詩以自解?!比绱耍瑒t打破了擬作與原作的壁壘,強化了郭璞《游仙詩》所述情感,郭璞《游仙詩》的經(jīng)典地位得以凸顯。
唐人在編撰《晉書》時,信息往往遺漏,或者變異?!段倪x鈔》所引材料與《晉書》互參,有些細節(jié)則可以豁然明了。如《晉書》記載孫綽:“少以文才垂稱,于時文士,綽為其冠。”《孫廷尉雜述》題下《文選鈔》征引《文錄》曰:“于時才筆之士,有伏滔、庾闡、曹毗、李充,皆名顯當世,綽冠其首焉?!贝颂帲稌x書》僅稱文士,而忽略“才筆之士”,六朝時期有“文筆”之分,“筆”多為應(yīng)用文章。而其他伏滔、庾闡等人,皆善寫文章,《晉書》也略而不提。再如《許征君自序》題下,《文選鈔》征引《隱錄》云:“詢總角奇秀,眾謂神童,隱在會稽幽究山,與謝安、支遁游處,以弋釣嘯詠為事?!庇忠峨s說》云:“詢性好山水,而涉是游。時人謂許掾非止有勝情,亦有濟世之具?!薄峨[錄》及《雜說》皆為佚失文獻,此可補充相關(guān)史料對許詢生平記載之不足。此處,《文選鈔》又引檀道鸞《論文章》曰:“自王褒、楊雄諸賢尚賦頌,皆體則《詩》《騷》,傍綜百家之言。及至建安,而詩章大備。逮至西朝之末,潘、陸之徒,雖復時有質(zhì)文,而宗歸一也。正始中,王弼、何晏尚《老》《莊》玄勝之談,世遂貴焉。至江左,李充尤盛,故郭璞五言詩始會合道家之言而韻之。爰及孫興公,轉(zhuǎn)相祖尚。又加以釋氏三世之辭,而《詩》、《騷》之體盡矣。至義熙,謝混改焉?!贝硕螖⑹雠c《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檀道鸞《續(xù)晉陽秋》除個別字外大體一致。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認為,各本“至過江,佛理尤盛”誤,當為《文選集注》中“李充尤盛”。[7]余嘉錫先生用《文選集注》進行文字???,并聯(lián)系詩史相關(guān)材料,作出了言之有理的推論。然而,如果我們避開是非不論,鈔本所引《論文章》中“李充尤盛”為何變?yōu)椤胺鹄碛仁ⅰ保刻吹利[《論文章》中所述詩歌演進歷程與《詩品》、《文心雕龍》等相關(guān)論述有無關(guān)聯(lián)?對于文本流變及其影響的追問,往往容易看到文字背后的復雜文化現(xiàn)象。
充分利用《文選鈔》所引亡佚文獻,結(jié)合《文選》文本及其他存世文獻互相比參,諸多研究會變得更加深入。如注文與正文的關(guān)注點及相互關(guān)聯(lián),傳世文獻與亡佚文本出現(xiàn)的異文,其中流露出的文本取舍與價值取向等問題,此皆值得深入思考。
通過上文所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選集注》對于中古文獻及文學研究的價值所在,我們同時也需要注意其中的文本演變機制及其文化意蘊,進而為先唐經(jīng)典文本研究提供方法論依據(jù)。以《江文通雜體詩》為例,其中通過摹擬前代經(jīng)典詩作來總結(jié)詩歌體式與藝術(shù)風格的意識較為明顯。與之前擬作多擬古詩與建安詩歌相比,江淹詩作擴大了摹擬范圍,實際上是對漢晉劉宋時期詩歌藝術(shù)風格的總結(jié)。因此,文本本身蘊含著對漢晉詩歌藝術(shù)經(jīng)典化歷程的體認。以此思路展開研究,再結(jié)合《詩品》、《滄浪詩話》、《詩源辨體》等詩文評著作,梳理先唐詩歌體式的流變進程,不失為研究詩歌藝術(shù)的經(jīng)典方法。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先唐文本的多樣性與流變性特征,亦不可無視注本中體現(xiàn)出的文化語境及詮釋旨趣。如篇題出現(xiàn)的異文,《潘黃門悼亡》中的“悼亡”當作“述哀”為是,后世編者選取篇題時,或許意識到潘岳《悼亡詩》的經(jīng)典范式,繼而忽略江淹擬作并非純粹參照原題,而是取其詩意命題。循此思路,考察先唐詩歌題目的流變,其中體現(xiàn)出的更為復雜的文化取舍意味和編者的主觀意圖,值得深入探究。又如,《文選》正文中出現(xiàn)的異文,除了參照諸本、考訂是非之外,我們還可以思考鈔本與刻本時期文學文本呈現(xiàn)出的不穩(wěn)定性,鈔本時代與刻本時代的物質(zhì)形態(tài)對文本樣貌也存在著復雜影響。我們反觀《文選集注》中出現(xiàn)的鈔寫訛誤,其中一卷中往往集中出現(xiàn)幾處訛誤,這與個別鈔工的鈔寫態(tài)度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此外,刻本時期的五臣本與李善本正文存在的異文,背后是否也有某些層面的文化考量?
就注文而言,李善注援引典故及諸多經(jīng)史子集文獻,除了傳統(tǒng)注釋學角度的思考,其中對于經(jīng)典的取舍,亦不可不察。與《詩品》直接追溯源流不同,李善注通過出典探尋詩歌源流。如《李都尉從軍》中的“樽酒送征人”一句,李善注引蘇武詩“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此則注解,是否暗示江淹擬作蘊含了對蘇李贈答詩的推崇,也標志著漢代五言贈答詩經(jīng)典地位的確立?鐘嶸《詩品》論王粲:“其源出自李陵。發(fā)愀愴之詞?!崩盍暝姼璩似鄲淼娘L格特色之外,蘇李贈答詩的范式意義亦不可忽視。這里,蘇李詩的真?zhèn)嗡坪醪⒉恢匾?,倒是注文流露出的對于漢代古詩經(jīng)典性的認同,需要挖掘與考索。我們從李善注中,還可發(fā)現(xiàn)諸多類似考鏡源流的信息,值得進一步思考。因此,李善注與正文文本一起,形成了多元互補的文本空間,令讀者有了新的閱讀體驗和知識認同。此外,五臣注重視作品寫作意旨的闡發(fā),陸善經(jīng)注對五臣注的補充發(fā)揮以及對詩句的串講,公孫羅援引諸多亡佚文獻,眾多文本匯集在《文選集注》中,衍生出新的文本形態(tài),豐富了本文本身的內(nèi)在意義。如《殷東陽興矚》一首,題下《文選鈔》曰:“矚,眺也。興,起也,謂晨旦早起。仲文于時為東陽太守。山逼海故旦起,眺望而作是詩也。在本集中,文通擬之?!庇忠稌x安帝紀》“仲文自以名輩先達,常怏怏失志,乃出為東陽郡守,照鏡不見其面?!贝颂帉⒃鲗懽鞅尘凹皵M作緣由說明清楚,便于讀者了解原作意旨。江淹擬作中的“求仁既自我,玄風豈外慕?”一句,李善注引《論語》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此注典故,以點明詩句緣起。李善又引謝靈運《憶山中詩》曰:“得性非外求?!贝俗⒄f明詩歌源流,或許江淹無意間化用謝靈運詩句。《文選鈔》曰:“仲文被出為東陽太守,不得志,故發(fā)此言也?!贝俗τ谧x者理解江淹擬作的情感表達頗有幫助。李周翰曰:“求為仁道,則從我身,玄遠之風,豈在外慕而得之也”,此為疏通詩句,利于一般讀者理解詩意。上述諸條注文圍繞正文展開,或是提示背景,或是考鏡源流,或是補充材料,或是疏通字句,注文與正文形成了互補融通的關(guān)系,使得《文選》文本成為開放的意義空間,我們從中可以讀到殷仲文的失意,體悟江淹擬作的巧妙,追尋東晉玄言詩的意趣,遠慕孔子的坦蕩不拘。可見,由原始文本,到次生文本,文本形態(tài)變得更加開放,文本層次更加豐富,注者、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互動也更加顯著。
①美國學者宇文所安認為,早期古典詩歌文本中的標題、作者、文字等常常發(fā)生變化與流動,其中隱含著歷史敘述。參見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田曉菲研究陶淵明集的文本流變,希望喚醒人們對中古文本流動性的注意。她認為,文本被改動,刪改,重寫,充滿了由意識形態(tài)決定的校改。參見田曉菲《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近年來,國內(nèi)一些學者也開始關(guān)注先唐經(jīng)典文本的流變問題,關(guān)注正文、注文、評點等文本的多系統(tǒng)性。參見孫少華、徐建委著《從文獻到文本——先唐經(jīng)典文本的抄撰與流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我們研究《文選》從鈔本到刻本的流變,從單注本到集注本再到評點本的演進等問題,也要注意其中的文化取舍與讀者視域的不斷融入,文本作為敞開的意義空間,被不斷地書寫與充實。
從《文選》白文出現(xiàn),到李善注、五臣注,到唐鈔《文選集注》,再到北宋刻本六臣注,再到明清的考證、評點著作,《文選》的文本形態(tài)變得日益多元化,同時也意味著其傳播與受眾更加廣泛,文本本身有因襲,有革新,有取舍,也有變異。①面對豐富多元的文本形態(tài),我們需要還原文本,通過與早期鈔本及刻本的比勘,盡量復原文本的最初形態(tài),并通過《文選》諸本,對漢魏六朝集部文獻進行??迸c注解;另一方面,我們也應(yīng)當考察文本演變的過程,從李善注、五臣注刻本的文字刪改變異,到后世《文選》考證專書的詮解,再到《文選》評點專著中文本篇目次序改變,以及明人整理漢魏六朝集部文獻的文化取舍,考察《文選》文本多樣性、流動性背后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因此,《文選》的文本研究不應(yīng)限于文字的對比校勘,要探尋文本形態(tài)演變背后的話語方式、文化語境以及文本重塑等諸多問題。當下各種版本及相關(guān)文獻日益豐富,我們不必局限于文字???、考辨,可以立足于文本,進行綜合研究,探索文本生成與演變的機制,追溯經(jīng)典產(chǎn)生的過程,思考并開拓古代文學研究新的范式。此外,文本綜合研究需要回歸到文本生成的歷史語境,考察文本流變及其物質(zhì)存在,綜合文獻、文學史、詮釋史、接受史諸多視域,進行多元而細微的客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