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嬌
【摘要】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一種體現(xiàn)學生主體的教學方式,對于強調實踐的臨床教學而言,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可以解決學生動手能力弱的問題,增加學生臨床實踐經驗,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促進臨床教學質量的進步。本文就對臨床教學中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應用展開全面分析。
【關鍵詞】行為導向教學法 臨床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251-01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遵循“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來提升學習者手、腦、心同時應用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被動改為主動,自主性大大提升,對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升有著積極作用。在我國臨床教學中,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沿襲應用了較長時間,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發(fā)展的需求,對臨床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十分必要,行為導向教學法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將其應用于臨床教學中,是有助于推動臨床教學工作進步的。
一、行為導向教學法的重要意義與特點
(一)重要意義
首先,行為導向教學法可以增強學生綜合能力。在臨床教學中,許多學生大多只會按照書本上的內容來死板的操作,自我保護、病人感受等并不在學生考慮范圍內,加上臨床工作經驗匱乏,經常出現(xiàn)工作不到位的情況,臨床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yǎng)。通過行為導向教學,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可以有效規(guī)避臨床中的風險,考慮到病人需求,加強與病人溝通,提高臨床操作能力,增強自身綜合能力[1]。其次,行為導向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一般來說,臨床教學是相對較為枯燥的,繁雜的工作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進行相應操作,學生很少去探索操作的原理,對臨床工作認識停留在較淺層次上,認為臨床是簡單、機械的重復,學習效率較低。行為導向教學法則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去探索、思考臨床工作的要點,學生學習興趣被全面激發(fā),學習動力更強。
(二)特點
行為導向教學法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作用是十分顯著的,對當前臨床教學而言,可以解決學生被動學習、職業(yè)能力差等問題,可以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素質臨床人才。但就實際應用情況來看,此教學方法還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包括教師選材無法兼顧啟發(fā)、探究與綜合等要求,教學工作的授課計劃、教學時間與教材選擇等需要重新制定,教學評價未形成合理機制,教師素質無法滿足要求等等,這些都是行為導向教學法在臨床應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2]。
二、行為導向教學法在臨床教學中應用的要點
(一)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準備階段工作是行為導向教學法順利應用的基礎所在,需要做好的工作包括:
第一,師生應做好自身角色的定位。在行為導向教學法中,學生和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一定變化,教師從教學主導者變?yōu)橐龑лo助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體,沉悶、枯燥的課堂轉變?yōu)殚_放式,師生關系更為平等,更加注重學生間的溝通、討論以及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第二,做好教學課件的準備。在行為導向教學法中,不能再單純地將知識講授作為教學主體,更要重視對學生的引導,所以,課件準備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借助互聯(lián)網技術、數(shù)據(jù)庫等來收集更為全面信息,設計多套科學的教學方案,并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教學進展等進行及時調整,把控教學的方向以及效果,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前提下,讓學生全面地掌握臨床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臨床實踐能力[3]。
第三,設置合理的教學問題。在行為導向教學法中,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有效引導是教學核心所在,這就要求在問題設置方面要做好把控。在收集臨床教學相關教學資料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并設想問題,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差異化教學方案,確定合適的問題,然后運用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問題,提升學生學習的針對性與效率,讓學生找到符合自身的高效學習方法。
(二)實施階段工作要點
在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應用過程中,主要工作包括:第一,做好小組分組。行為導向教學法對學生之間的合作需求較多,所以,需要采取小組學習方式,根據(jù)學生學習能力、興趣和行為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將學生按照5-6人分為一組,小組學生的性格、成績等結構要合理,讓小組成員可以彼此互助,有效調動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第二,做好教學的引導。在行為導向教學法中,教師的引導是起到關鍵作用的,這種引導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包括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心理以及價值等,就臨床教學來說,應當從心理層面上對學生進行鼓勵,克服臨床實踐的緊張、畏懼情緒,激勵學生進行嘗試與探索,在教師指導、組員幫助下,取得臨床成功操作的成就感,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熱情。同時,教師在引導過程中,需要對引導力度、方向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及時調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增強對挫折的抵抗能力,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實踐,讓學生主動進行自主學習。在價值引導方面,主要是引導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臨床觀念,尊重生命,培養(yǎng)仁愛之心,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重視教學評價與經驗練習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行為導向教學法也不例外,所以,根據(jù)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學評價策略,具體措施為:第一,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需要對自身在行為導向教學法下的學習效率、方法、成績等進行客觀評價,在肯定自身努力的的同時,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足并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學習水平;第二,小組成員的評價,對于許多學生來說,小組成員作為旁觀者,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其他組員存在的問題,通過小組評價,相互探討與學習,也有助于推動學生臨床學習的進步;第三,教師的評價,教師貫穿于整個行為導向教學過程中,可以給予學生指導性、針對性的評價,提出合理建議,讓學生明確自身需要進步的方向[4]。行為導向教學法并不只是停留在課堂上的,在課堂之外,也需要繼續(xù)延伸,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課堂臨床學習情況,布置合適的課后練習任務,讓學生總結、鞏固課堂學習的經驗,加強對臨床知識的掌握,不斷熟悉臨床實踐操作內容,形成連貫式教學,讓學生臨床能力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綜上,行為導向教學法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加廣泛,臨床教學是醫(yī)學課程中重要內容,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存在著許多弊端,學生臨床能力并不理想。對此,大力推廣行為導向教學法,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具體實施操作以及教學評價等,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臨床技能與綜合能力有著顯著作用,是值得醫(yī)學教學人員進行探討的,是推動現(xiàn)代臨床教學工作發(fā)展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錢紅,劉理靜.行為導向教學法在診斷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5,3110:1575-1576.
[2]張春梅,彭文濤,任小霞.“行為導向教學法”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18:228-229.
[3]明玥,李敏.行為導向教學法在臨床護理實踐教學中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22:3695-3696.
[4]孫聰,鄒玉萍,馬麗.行為導向教學法用于臨床實習前護理技能培訓的效果研究[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7,340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