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兵
(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中醫(yī)院,山西 大同 034400)
周圍性面癱,又可稱之為周圍性面神經(jīng)炎、面神經(jīng)麻痹等,是一種可于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的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突然起病,一側面部表情呆板、麻木,繼而出現(xiàn)口歪眼斜、額紋消失、閉目露睛、露睛流淚、鼓腮示齒、漱口漏水等癥狀。無法進行鼓腮、閉目、蹙眉等動作。部分患者可伴味覺喪失、聽覺過敏、下頜疼痛等癥狀,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外形美觀,還可能遺留多種后遺癥[1]。在本研究中,筆者應用溫針灸配合刺絡放血治療13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現(xiàn)作如下報告。
擇取2014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接治的2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按照雙盲、隨機、平行的對照設計原則分為兩組。治療組130例,男70例,女60例;年齡15-75歲,平均(40.86±7.14)歲。對照組130例,男74例,女56例;年齡17-78歲,平均(41.35±6.92)歲。兩組的一般資料均可(P>0.05)。
對照組實施溫針灸療法:選擇頰車、地倉、下關、顴髎、太陽、陽白、翳風、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應用0.35mm×40mm的針灸針(蘇州東邦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和15mm為一段的分段式艾條(南陽綠瑩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治療時于發(fā)病1周內(nèi)輕淺針刺,進針后不施補瀉手法,1周后加強刺激,平補平瀉,得氣為度,并于下關、翳風、足三里等穴處進行溫針灸,于針柄套上合適大小的艾條套,墊上硬紙板以防止皮膚被燙傷,自下端將艾條點燃,留針30min,1壯/穴,1次/d,連續(xù)治療6d后休息1d,此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再應用刺絡放血治療:用消毒三棱針沿患側頰黏膜咬合線上下挑割數(shù)處,深度達黏膜下,或于小靜脈曲張?zhí)帉⒀艽唐品叛?,隔?次,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3d后再繼續(xù)下一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比較兩組療效和治愈時間,應用Portmann評分觀察治療前后的面癱情況的變化,包括搐鼻翼、閉眼、蹙眉、鼓腮、吹口哨、微笑等主動運動,與健側相同計3分,減弱計2分,稍可活動計1分,不能活動計0分。
當面部表情肌可正常運動,癥狀積分減小幅度超過95%時為治愈;當臉部基本恢復正常外觀,微笑或說話時存在歪斜,癥狀積分減幅介于75%~94%時為顯效;當表情肌可大幅度活動,癥狀積分減幅介于30%~74%時為有效;當癥狀積分減幅不足30%時為無效。
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以t檢驗比較計量資料(平均值±標準差)間差異,以卡方χ2檢驗比較計數(shù)資料(%)間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38%,相比于對照組的86.92%,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714,P<0.05),見表 1。
治療后,治療組的Portmann評分為(15.27±3.53)分,治愈時間為(13.66±3.59)d,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面癱情況和治愈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面癱情況和治愈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Portmann評分(分) 治愈時間(d)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130 3.85±1.03 15.27±3.53 13.66±3.59對照組 130 3.97±1.12 12.62±2.71 18.25±4.38 t 0.8992 6.7894 9.2410 P>0.05 <0.05 <0.05
周圍性面癱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部分患者由于局部感受風寒或病毒感染、自主神經(jīng)功能障礙等因素作用下,部分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血管發(fā)生痙攣,致使該神經(jīng)組織發(fā)生軸突變性而致表情肌癱瘓、神經(jīng)麻痹[2]。西醫(yī)主要治療方案為應用物理療法、激素療法、維生素B12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炎癥水腫,恢復神經(jīng)功能[3]。中醫(yī)認為該病屬于“口僻”之范疇,病因為正氣耗損,絡脈空虛,表氣不固,風寒、風熱之邪侵襲面部,致使氣血運行不暢和筋脈失養(yǎng),最終筋肉縱緩不收而發(fā)病,故治療應著重于祛風散寒、散結消腫、活血行氣、疏經(jīng)通絡[4]。中醫(yī)療法包括拔罐、針灸、中藥等,其中針灸因具有療效良好、安全經(jīng)濟、易于操作等優(yōu)點而成為主要治療方法[5]。
本研究探討分析了溫針灸配合刺絡放血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溫針灸是于針刺留針時于針柄上包裹艾條,點燃后熱力經(jīng)針體可到達穴位中,從而發(fā)揮活血行氣、溫通經(jīng)脈、扶正祛邪、補益正氣之功效[6];它具有良好的滲透力,可直達病灶,促進炎癥吸收和改善面部微循環(huán),緩解水腫,恢復面神經(jīng)功能。刺絡放血可調(diào)節(jié)氣血,調(diào)和陰陽,促使毒邪跟隨血液排出體外,達到滋養(yǎng)經(jīng)脈、散結祛瘀的功效;它可提高面神經(jīng)的興奮度,增加肌纖維收縮強度,促進病灶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抑制神經(jīng)變性,糾正面部肌肉痙攣。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38%,治療后的Portmann評分為(15.27±3.53)分,治愈時間為(13.66±3.59)d,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溫針灸配合刺絡放血具有確切的療效。
綜上所述,溫針灸配合刺絡放血可有效治療周圍性面癱,可有效改善癥狀,加快面部功能恢復速度,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 李悅.溫針灸聯(lián)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7,29(8):1294-1296.
[2] 王磊.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溫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S1):417-418l.
[3] 葉婷欣,劉農(nóng)虞.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文獻研究[J].中國針灸,2015,35(S1):111-119.
[4] 卜維靜,王威,許曉蓓,等.普通針刺配合刺絡放血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7,36(2):115.
[5] 劉利華.用針刺配合刺絡放血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效果探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4(8):18-19.
[6] 熊中慧,李茜,賀宏.溫針灸為主治療周圍性面癱36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4,30(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