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燕, 韓惠芳, 吳 敏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內窺鏡室, 江蘇 常州, 213003)
1994年日本學者Takekoshi等發(fā)明絕緣頭電切刀(IT刀)對直腸病變進行黏膜下剝離, 1999年日本專家Gotoda等對直徑>2.0 cm的消化道早期癌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并一次性切除成功。近年來ESD技術在國內外逐步開展,而隨著內鏡器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ESD技術也在不斷完善,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消化道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腫瘤的診斷和治療。由于ESD能夠安全地將較大塊的病灶完整、大塊地切除,剝離的病變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診斷,病變局部的復發(fā)率也較低[1], 對一些早期消化道腫瘤能達到根治效果。本院胃腸中心是由消化科和普外科混合組成,在處理胃腸道疾病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 2016年1月—2017年6月共開展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ESD手術67例,現將手術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共67例,男46例,女21例,年齡24~86歲,平均(61.0±11.8)歲,其中食道病變7例、胃部病變45例、結腸病變15例,術后病理顯示良性病變37例、間質瘤7例、惡性腫瘤20例、神經內分泌瘤2例、平滑肌瘤1例。
所有患者接受全麻,術者常規(guī)進鏡,發(fā)現病灶后,染色,標記,黏膜下注射,邊緣切割,剝離病灶,處理創(chuàng)面,止血,取出標本,并根據標本的大小選用不同取出方法,小塊的通過吸引通道吸引至標本收集器中,較大的可隨透明帽取出,再大的可以通過抓鉗取出。術中,麻醉師全程監(jiān)測患者麻醉狀態(tài)下生命體征變化,護士熟練遞送各種器械,并默契配合操作。
本組中, 64例患者順利完成手術, 20例患者惡性腫瘤病理明確后需轉外科手術根治者12例,有3例患者術中出現穿孔, 2例術中轉外科行手術修補, 1例經術中鈦夾閉合、術后胃腸減壓等保守治療后痊愈。
2.1.1 心理干預: ESD手術為目前國內開展的一項較新的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費用低、恢復快的優(yōu)點[2], 對于早癌可作為一種根治性微創(chuàng)手術,且還可作為一種診斷性活檢技術。護士必須熟知ESD的治療目的以及整個操作流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目的和過程、內鏡下操作的優(yōu)點、可能面臨的風險以及采取的應對措施,特別是對于進行診斷性ESD的患者,術前應該講明,若術后病理不是早癌還需實行外科根治性手術,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醫(yī)患糾紛,并告知本院胃腸中心由消化科和普外科聯合組成,具有獨特優(yōu)勢,術中出現并發(fā)癥可方便地中轉為為剖腹手術,讓患者及家屬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以平和的心態(tài)接受手術。
2.1.2 患者準備: 術前完善常規(guī)檢查項目,如血常規(guī)、凝血常規(guī)、血型、肝炎系列、艾滋梅毒抗體、心電圖等。① 了解患者合并癥及用藥情況,本組患者年齡偏大,多存在各種合并癥,護理人員對患者合并癥及其用藥必須重視,如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必須停藥7~10 d方可行ESD。② 常規(guī)胃腸道準備,術前常規(guī)禁食12 h、禁水2 h, 對于上消化道的ESD, 術前15 min予口服袪泡劑,以消除胃內黏液氣泡。③ 術前用藥: 術前按需可給予山莨菪堿10 mg肌內注射,以減少術中胃腸蠕動和痙攣。④ 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醫(yī)護人員協助其取合適體位,氣管插管者取仰臥位,靜脈麻醉者取屈膝左側臥位,給予心電監(jiān)護,吸氧3 L/min,右手前臂建立靜脈通道,進一步安慰患者,使其保持情緒穩(wěn)定,如為上消化道的ESD,取下患者活動性義齒,預先置好牙墊[3]。
2.1.3 器械及藥品準備: 護理人員術前與術者溝通,認真準備不同手術部位所需的器械及手術附件,如奧林巴斯胃或腸治療鏡、德國ERBE公司VIO 200S電外科工作站,手術附件包括IT刀、鉤刀(HOOK刀)、氬離子電刀等以及圈套器、異物鉗、注射針、金屬止血夾、熱活檢鉗、高頻電切裝置、噴灑管、OLMG合金鈦夾、透明帽等。同時備好藥品(腎上腺素和100 mL生理鹽水)、染色液(胃腸道病變需準備靛胭脂,食道病變需準備復方碘溶液)。置好電極板并確保充分接觸。連接好腳踏板開關置于便利醫(yī)生操作的位置。調節(jié)好ERBE電外科工作站電刀模式及輸出功率備用,模式可根據操作者習慣及不同內鏡切開刀選擇,輸出功率根椐病變部位加以選擇,一般45~50 W, 食道和結腸部位輸出功率稍低,功率過大易造成穿孔[4]。
2.2.1 生命體征觀察: 護理人員術中協助麻醉師做好患者的病情觀察,特別應協助觀察全麻狀態(tài)下患者的腹部情況,胃腸穿孔氣體進入腹腔會使腹部變得膨隆[5]。
2.2.2 器械配合: ESD手術器械主要為噴染、注射、切開、剝離用具和內鏡下專用止血工具。配合護士必須經過專業(yè)培訓,先期必須熟悉每個操作步驟和每個器械的正確使用方法,術中要做到與醫(yī)生默契配合,在操作過程中協調快速準確送入電刀、注射藥物、調整IT刀和HOOK刀方向等,以盡量縮短操作時間。器械的正確應用,可避免一些不必要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HOOK刀為一前端呈L型刀頭的治療附件,用HOOK刀進行病變部位剝離時,護士應熟悉手術部位的解剖走向,操控好刀尖方向,使用中護士應根據術者指令及時旋轉調節(jié)鉤刀的方向,邊緣切開時刀尖應始終沿標記走向不斷調節(jié)方向; 病變部位剝離時,則盡量使刀尖部分與切緣平行,避免刀尖指向肌層造成損傷; 使用IT刀剝離時應盡量避免刀頭垂直指向肌層,特別注意要根據病灶的深淺調整出針長度,以免發(fā)生穿孔。在操作空間狹小部位,對刀頭方向的控制要求更為嚴格。在剝離病灶時,可以借助透明帽推開黏膜下層結締組織,這樣可更好地顯露剝離視野,使視野充分顯露,從而避免盲視下操作的一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
2.2.3 術中并發(fā)癥的處理: 出血和穿孔是ESD的嚴重并發(fā)癥,術中發(fā)現時應及時處理。① 出血的處理,對于剝離后的創(chuàng)面,先予生理鹽水沖洗,如見有活動性出血,一般采用熱活檢鉗和氬離子凝固等止血即可,如為較大血管出血,可用止血夾夾閉止血,多個止血夾連續(xù)應用時更應注意醫(yī)護之間配合默契,及時調整止血夾方向,方能達到最佳縫合效果。② 術中胃腸穿孔的發(fā)現及處理,護理人員在協助醫(yī)生改變患者體位以便操作的同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行食道ESD時如發(fā)現患者頸胸部有皮下氣腫要考慮食道穿孔,若行胃腸道ESD時患者突然煩躁、腹部變得膨隆明顯,要考慮胃腸道穿孔。本組67例患者中有3例術中出現穿孔, 2例術中轉外科手術修補,1例經術中鈦夾閉合、術后胃腸減壓等保守治療后痊愈。
2.3.1 飲食護理: 患者術后應常規(guī)禁食、禁飲24 h, 如創(chuàng)面較大或切割較深,可適當延長禁食時間至3 d, 并予胃腸減壓,予以靜脈補液, 3 d后無并發(fā)癥,給予溫涼流質,逐步過渡到半流質和普食, 1個月內以少渣飲食為主,忌辛辣刺激性飲食。
2.3.2 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 出血和穿孔仍是ESD術后嚴重的并發(fā)癥,及時發(fā)現和處理十分重要,護理人員術后需嚴密觀察患者有無腹脹、腹痛、嘔血、黑便等現象,并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咽部不適、腹痛、腹脹等情況,如患者主訴腹痛難忍或突然加劇,應立刻匯報醫(yī)生及時處理。
2.3.3 出院指導: ESD患者出院時,除飲食指導外,醫(yī)護人員還應關照患者出現胸痛、腹痛、嘔血、黑便應盡早來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2~4周來院復診胃鏡或腸鏡,觀察創(chuàng)面恢復情況,如術中有穿孔而行荷包縫合者,可延長至1個月后復查胃鏡或腸鏡[7]。
ESD技術隨著內鏡器械技術的發(fā)展也不斷完善,目前已成為衡量醫(yī)院內鏡水平高低的標志之一。因較高的整塊病灶切除率,術后準確的組織病理學評估,較低的復發(fā)率,患者生存時間的明顯延長, ESD已得到普遍認可[8], 成為消化道腫瘤性疾病診斷和治療發(fā)展的新方向。但隨著消化介入技術的發(fā)展,儀器設備和操作器械日益繁多,腔鏡介入相關護理也不再是簡單的術中配合,而應成為一種相應的圍術期護理配合技術,相關護士需經專業(yè)培訓,精通各類儀器設備及手術附件的使用操作方法,還需參與術前討論,熟悉整個手術步驟及解剖結構,術中與醫(yī)生默契配合,從而縮短操作時間,減少術中和術后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良好的圍術期護理是使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順利手術的有力保障,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Gotoda T, Friedland S, Hamanaka H, et al. A learning curve for advanced endoscopic resection[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5, 62(6): 866-867.
[2] 袁群.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的臨床護理[J]. 醫(yī)學信息, 2015, 28(35): 124-124.
[3] 黃軍, 鄭海倫, 王啟之, 等. 微探頭超聲內鏡輔助內鏡治療消化道黏膜下腫物291例臨床分析[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7, 15(12): 2038-2041.
[4] 謝志華, 徐麗. 內鏡黏膜剝離術治療消化道隆起病變的護理[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4, 18(24): 174-174.
[5] 方崇文.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腫瘤的療效和安全性[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21): 34-37.
[6] 洪秀鳳, 沈洪章, 王龍鳳.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食道早癌的護理研究[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3, 17(6): 1-3.
[7] 奚肇宏, 田耀洲, 梅軍, 等.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上消化道腫瘤性病變療效分析[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5, 13(4): 679-680.
[8] Onozato Y, Ishihara H, Iizuka H, et 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s and large flat adenomas[J]. Endoscopy, 2006, 38(10): 98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