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晚清民初蘇籍譯家群的生發(fā)及地域文化緣由

2018-03-19 15:02
關鍵詞:研究

張 芳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南京210013)

一、引言

“翻譯是積極的文化建構,是社會發(fā)展的助推器。”[1]1中國翻譯進行的文化交流活動歷史悠久,譯著豐富,對人類文化交流作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晚清民初時期的西學翻譯活動是繼東漢至唐宋的佛經(jīng)翻譯,是明末清初科技翻譯之后的第三次翻譯高潮。這一時期的譯書面廣量多,“從1811年到馬禮遜在中國出版第一本中文西書,到1911年清政府統(tǒng)治結束,首尾100年,中國至少翻譯、出版西學書籍2 293種”[2]12。翻譯的書籍內(nèi)容主要涉及西方國家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諸方面,其翻譯的規(guī)模、影響的層面及深度都是前兩個階段無法比擬的。

借助于翻譯,晚清民初時期的中國翻譯家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西方文化相互交匯的局面,促進了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學術、思想和語言等方面的發(fā)展,而且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體制、知識階層和社會風貌。尤其是蘇籍譯家艱苦卓絕、鞠躬盡瘁,不僅為我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鑄就了光輝的業(yè)績,也為民族自強、社會進步和科技發(fā)展產(chǎn)生過積極的影響。然而,至今未見學界對蘇籍譯家群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從地域人文傳統(tǒng)的視角,基于史料爬梳,總結晚清民初時期蘇籍譯家的翻譯活動及其對翻譯事業(yè)的貢獻,進一步深究其本質,窺探蘇籍譯家群生發(fā)的深層緣由,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二、翻譯家群體及蘇籍翻譯家群的研究現(xiàn)狀

學界有意識地對翻譯家進行系統(tǒng)研究肇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之后,地域文化研究“成為我國文化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的重要標志”[3]。90年代之后,出現(xiàn)了對翻譯家群體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近年來,隨著學者們對翻譯家個案和群體研究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在探究譯家群體與地域間關系的研究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為翻譯史和翻譯批評的研究增添了華彩。方夢之指出:“我國幅員遼闊,地域特色和人文資源各不相同,翻譯事業(yè)的興起、演變和發(fā)展各地區(qū)很不平衡,且各有特點。為了充分了解一方譯家的共同的社會境遇和時代背景,了解他們的共性和個性,在區(qū)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集中研究某一地區(qū)翻譯家的翻譯行為和譯事貢獻是必要的?!盵4]

近十余年,以譯家群體及地域特色為專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著作如林本椿編《福建翻譯家研究》(2004)、陳秀主編《浙江省譯家研究》(2007)、溫中蘭等編著《浙江翻譯家研究》(2010)、李同良著《嘉興翻譯家研究》(2013),論文如陳愛釵等的《閩籍翻譯家對近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影響》(2007)、賀愛軍等的《浙籍譯家群的生發(fā)及其緣由索隱》(2012)、張瑞娥的《贊助翻譯救亡圖存,傳播西學廣啟民智——皖籍人士百年翻譯出版活動探微》(2014)、周領順等的《譯者群體行為研究思路——主體以蘇籍翻譯家群體翻譯行為研究為例》(2014)、蔣林等的《“五四”以來中國皖籍翻譯家管窺》(2016)、周領順等的《譯者語言與譯文語言的地緣性——以蘇籍譯者群及其吳語運用為個案》(2016)。這些研究視角新穎,主題集中,總體而言:研究內(nèi)容上注重梳理翻譯家的生平、譯述活動、翻譯理論、翻譯風格、翻譯思想、主要譯著、翻譯出版活動;研究方法上充分運用譯介學、文化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和比較文學理論中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及譯者行為批評理論;譯家地域分布上涉及閩籍、浙籍、皖籍和蘇籍。

縱觀中國翻譯事業(yè)的歷史,江蘇一地堪稱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在林煌天主編《中國翻譯詞典》所收錄的翻譯家中,蘇籍翻譯家有 165 位[5]。從晚清至民初近80年間,文脈一貫,蘇籍譯家燦若群星,他們具有家國天下的胸懷,把民族興衰成敗的使命感灌注在翻譯事業(yè)中。如晚清馮桂芬“設廣方言館,求博通西學之才,儲以濟變”;徐壽、華蘅芳以精格致和善制器聞名遐邇,并以翻譯家之名流芳于世;趙元益終生熱愛科學翻譯事業(yè),自學醫(yī)術,翻譯醫(yī)書,著譯頗豐;馬建忠開創(chuàng)中西比較語言學先河,不僅是一名識見全面的翻譯家,更是一名杰出的翻譯理論家;劉半農(nóng)在文學翻譯方面頗有造詣等,他們各自為我國譯論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值得銘記的貢獻。

正因為這一典型的具有區(qū)域特征的譯家群體的翻譯活動對近代社會的發(fā)展功不可沒,他們及其譯著的翻譯影響和貢獻值得研究者思考和探討。就目前蘇籍翻譯家的研究現(xiàn)狀而言,僅見于汪順來、周領順、陳建輝等屈指可數(shù)的論著中。汪順來從翻譯文學史的角度概述和評析常州籍翻譯家的譯學思想,梳理他們的翻譯理論,論述了他們在翻譯文學理論上的突出成就[6];周領順等討論了譯者群體行為研究的思路和開展群體研究對于翻譯效果、翻譯批評和翻譯地理等方面的意義[7];陳建輝結合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從翻譯方法、翻譯題材、語言風格等方面對蘇籍女性翻譯家群體展開了研究[8];周領順對蘇籍譯者群的方言在其譯文中的運用展開了地緣關系分析[9]等。這些研究做了大量開創(chuàng)性工作,尤其是周領順教授的研究成果頗豐,成績斐然,為學界了解蘇籍翻譯家和翻譯史提供了豐富史料。

上述研究還無法令人窺一斑而知蘇籍譯家群體的翻譯全貌,卻為全方位開展有關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蘇籍譯家群體研究和以地域特色為專題的翻譯研究的空白,為此專題的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基礎。一部翻譯史一定程度上也應該是一部文化史和社會發(fā)展史。然而由于歷史原因,近百年來翻譯史的研究主要以文學翻譯家和文學翻譯為核心。晚清至民國時期,與我國社會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科學昌盛、文化蓬勃等密切相關的蘇籍翻譯家的生平事跡,翻譯思想,翻譯活動,翻譯實踐及翻譯影響,在翻譯史書中的概要介紹難以全面系統(tǒng),有些譯家甚至被忽略。相關介紹難免給人浮泛零散之感,既難與史實相符,也無法突出近代江蘇翻譯才俊引介歐美文化、領風氣之先的蔚然盛況。

三、譯館內(nèi)外的蘇籍翻譯家:晚清民初翻譯事業(yè)的先驅

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中國國門被西方列強強行打開,在抵抗外強侵略的過程中,日益頻繁的中外交涉及與外來文化的接觸,一些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西方的堅船利炮遠比中國厲害,洋人的聲光化電有切實可用之處,油然而生‘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想法”[2]236。他們本著救亡圖存的愿望,積極拓展譯介活動,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對翻譯事業(yè)、民族和國家進程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拔鲗W東漸的歷史,也是中國造就自己翻譯人才的歷史。”[2]555這批翻譯人才中有很多人來自江蘇各地。

(一)馮桂芬:晚清翻譯事業(yè)的推動者

馮桂芬是晚清由傳統(tǒng)向近代轉換時期具有開拓精神且影響深遠的著名改良派思想家、散文家、教育家和翻譯家。他很重視翻譯工作,在上?!霸O廣方言館,求博通西學之才,儲以濟變”。盡管“沒有卷帙浩繁的翻譯著作,也缺乏系統(tǒng)深刻的翻譯思想及翻譯理論,他對中國翻譯事業(yè)的貢獻在于,他提出、籌備并建立了近代中國極富特色的譯員培養(yǎng)學堂和翻譯機構——上海廣方言館,并制定推行了與清末特殊的西學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相適應的一系列舉措來推動清末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10]。

清末時期的中國能通洋者僅為通事,“這些人很靠不住,時常誤事”[2]266,而外國譯員“難保無偏袒捏架情弊”[11]。馮桂芬認為不懂外國是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他看來,“普遍民眾可以不對外國語言作了解,但要想與外國人在通商與外交中不顯被動,就必須有懂得外國語言的人,讓他們在與外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充當翻譯”[12]。馮桂芬在《采西學譯》中論述了翻譯事業(yè)的重要性,把翻譯工作視作“天下第一要政”。他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13],倡議建立翻譯館,以培養(yǎng)合格的翻譯人才,滿足社會的需求。在廣方言館創(chuàng)辦伊始,他擬定辦學章程,對館學規(guī)模、教習聘用、課程安排、學生條件等都提出了具體意見,而且基本付諸實施。由馮桂芬等參與創(chuàng)辦的上海廣方言館對當時和后來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徐壽、華蘅芳、徐建寅、趙元益:過渡時代的中述譯才

上海廣方言館1869年10月并入江南制造局,與同處一樓的江南制造局翻譯館關系非同一般,二者之教員相互兼職的情況非常普遍。在晚清眾多的譯書機構中,江南制造局翻譯館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出書最多、影響最大。館中譯員的籍貫集中在以江蘇為核心的江南地區(qū)。1867年,徐壽攜子徐建寅到江南制造局任職不久后便向曾國藩建議創(chuàng)辦翻譯館。次年6月,江南制造局翻譯館正式開館。作為翻譯館臺柱的徐壽和華衡芳在翻譯館的創(chuàng)辦中出力尤多,他們“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工作的實踐更使他們意識到翻譯西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們填補了許多科技領域的空白,在我國引進和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近代科技的發(fā)展奠定了必要基礎。

作為近代中國的第一批譯才,徐壽、華蘅芳、徐建寅、趙元益等翻譯西書的形式是外國傳教士口譯,他們筆述潤飾。徐壽在西書翻譯和傳播西方科技的工作上可以說是投入了畢生的精力。關于西書翻譯,徐珂在《清稗類鈔》的《徐雪村主譯西書》中寫道:“無錫徐雪村封翁壽……精理化學,于造船、造槍炮彈藥等事,多所發(fā)明,并自制鏹水棉花藥汞爆藥。我國軍械既賴以利用,不受西人之居奇抑勒。顧猶不自滿,進求其船堅炮利工藝精良之原,始知悉本于專門之學,乃創(chuàng)議翻譯泰西有用之書,以探索根柢?!盵14]徐壽譯述書數(shù)量眾多,據(jù)王揚宗《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史略》統(tǒng)計,徐壽譯述31種[15]。

在徐壽的譯書中有不少是我國相關學科領域的第一部譯著,這些譯著對當時國人了解西方科學知識起到重要的啟蒙作用。不僅如此,他提出的新譯法和“譯名三項要事”對翻譯的規(guī)范貢獻很大。傅蘭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譯西書事略》中記載關于他與徐壽等人的館內(nèi)譯書之法,“必將所欲譯者,西人先熟覽胸中而書理已明,則與華士同譯,乃以西書之義,逐句讀成華語,華士以筆述之;若有難言處,則與華士斟酌何法可明;若華士有不明處,則講明之。譯后,華士將初稿改正潤色,令合于中國文法。有數(shù)要書,臨刊時華士與西人核對;而平常書多不必對,皆賴華士改正。因華士詳慎郢斫,其訛則少,而文法甚清”[16]1177。關于譯名翻譯,徐壽針對“華文已有之名”“設立新名”和“作中西名目字匯”作了切實可行的規(guī)定。這三條原則當前仍被科技翻譯工作者普遍采用。此外,徐壽對于翻譯事業(yè)的貢獻還體現(xiàn)在譯才的培養(yǎng)計劃及通過翻譯進行科學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上。

作為晚清屈指可數(shù)的數(shù)學家之一,著名的科學翻譯家和西學東漸的先驅者,華蘅芳在科學翻譯、數(shù)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華蘅芳雖不懂西文,但他懂得翻譯西書的重要性,認為翻譯“系制造之根本”。為此,他集聚了當時的格致諸書,包括《代微積拾級》《幾何原本》和《重學》等,并在南京將這些書翻刻,重新印刷出版。作為翻譯館骨干譯員,華蘅芳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知識,并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技書籍,學科遍涉數(shù)學、礦物學、地質學、兵學等。據(jù)統(tǒng)計,他一生譯著11種61冊,其中10種50冊由江南制造局出版,包括數(shù)學方面5種,其他涉及地質學、氣象學、兵學等5種。在這些譯著中,很多都是首次譯介引入的新的學科知識,為該學科在我國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些譯書多次再版,有些長期用作學堂教材,在國內(nèi)廣泛傳播。就翻譯質量而言,“譯本文辭暢朗,論者謂足兼信、達、雅三者之長”[17]。

與徐壽、華蘅芳一樣,徐建寅是晚清民初的科學先驅。他是江南制造局翻譯館最年輕的中國翻譯委員、第一本譯書的翻譯者,其著述甚豐,內(nèi)容涉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他與西人合作的譯著在近代科學翻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我國近代科學技術與工業(yè)發(fā)展都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

同為著名的中述譯才,趙元益是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中國譯員中譯書數(shù)量最多的一名。他全面介紹了西方醫(yī)學知識,不少譯著得到當時學人的好評,在國內(nèi)傳播甚廣。他終生熱愛科學翻譯事業(yè),為翻譯科學書籍多次置仕途于不顧,晚年因繁忙的翻譯工作積勞成疾而逝。他的翻譯工作對我國近代醫(yī)學的發(fā)展有突出的貢獻。

(三)馬建忠:學貫中西的西學通才

馬建忠是一位善古文辭,精通希臘文、拉丁文、英文、法文、俄文等語言,且通曉科學知識的中西通才。1898年出版的《馬氏文通》是一部以拉丁語為框架,用文言文的例證寫成的古代漢語語法著作。此書更是被奉為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漢語語法專著,對后來的語言學家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并對白話文語法體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積極借助西方語言學來闡釋漢語語法,對中國語言學史的發(fā)展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他在《擬設翻譯書院議》中明確闡明了翻譯對于中國反抗外敵欺凌并戰(zhàn)勝外敵的重要意義。他強調了譯書的迫切性,并就與譯書事業(yè)相關的方面,如翻譯書院宗旨、生源、師資、規(guī)章制度、印刷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該文中,他提出了“善譯”的翻譯標準。這一基于西方傳統(tǒng)語言學的翻譯觀“已經(jīng)與現(xiàn)代翻譯等值理論十分接近”[18]。盡管馬建忠的譯著卷帙不豐,但其價值熠熠生輝。馬建忠“不僅是晚清時期我國一名全面的翻譯家,也是一名杰出的翻譯理論家”[19]。

(四)丁福保:“百科全書式”的日譯人才

丁福保是近代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醫(yī)學家和出版家,在醫(yī)學、國學、佛學、古錢收藏等方面都有所建樹。他一生譯著等身,先后完成著作300多種,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高產(chǎn)的醫(yī)學翻譯家,對西醫(yī)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吳葆真評述丁氏譯業(yè)“誠空前之巨著矣”[20]。丁福保青年時期先后師從數(shù)學家、翻譯家華蘅芳和醫(yī)學翻譯名家趙元益,為編譯數(shù)學教科書和醫(yī)書書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丁福保非常重視并專門從事日本的西方醫(yī)學書籍翻譯,于1908年獨資設立上海醫(yī)學書局?!皶值某闪崿F(xiàn)了丁福保匯集有志于醫(yī)學的同仁,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西醫(yī)書的編譯活動。1910年印出25種,1911年印出23種,1912年印出7種,1913年印出8種,1914年印出11種。1914年前已出各類日文西醫(yī)譯作達85種之多?!盵21]丁福保譯編的日文醫(yī)書不僅數(shù)量可觀、質量上乘,而且內(nèi)容新穎,廣受歡迎,影響深遠。其譯著先后獲得中國內(nèi)務部、南洋勸業(yè)會、萬國醫(yī)生會、羅馬衛(wèi)生賽會的獎勵。1943 年,中國醫(yī)學社為丁福保70歲壽辰撰文,稱其“于西醫(yī)學之輸入中國,影響之大,厥功之偉,求之國人,迨無其匹,近數(shù)十年來,國人之能有西醫(yī)知識,中醫(yī)之有西醫(yī)學說,先生介紹與有功焉”[22]。

四、蘇籍譯家群形成的地域文化緣由

(一)優(yōu)越的地緣和人文環(huán)境

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交通便利,萬里長江橫通東西,京杭運河縱貫南北。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江蘇尤其是上海成為聯(lián)系南北的樞紐。鴉片戰(zhàn)爭后,江蘇省松江府轄縣上??h按照《南京條約》被辟為通商口岸,之后南京、鎮(zhèn)江相繼開埠,由此江蘇地區(qū)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區(qū)。江蘇地區(qū)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受西學影響較大,民眾較早接觸西方科技文化,思想開放,善于吸收外來文化,且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如徐壽、華蘅芳等無錫人,傅蘭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譯西書事略》中寫道:“所有人民,大都巧于工藝,且認真作事,志在必成,又有往來日本國者。而士人多以為詩書經(jīng)史幾若難果其腹,必將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始覺愜心。如是者凡數(shù)人,而徐、華二君好之尤甚?!盵16]1127這一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為蘇籍翻譯家的成長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二)發(fā)達的新式教育

良好的外語能力是從事翻譯的基本條件。江蘇自古以來是崇文重教的省份,發(fā)達的新式教育成就了大批翻譯家。如曾國藩、李鴻章在《選派幼童赴美肄業(yè)酌議章程折》中所言:“設局制造,開館教習,所以圖振奮之基也;遠適肄業(yè),集思廣益,所以收遠大之效也?!盵23]晚清民初時期受洋務運動影響,新式教育在江蘇地區(qū)率先應運而生。與傳統(tǒng)教育迥然不同,新式教育是以新式學堂的建立為根基,如成立于1863年的上海廣方言館就是江蘇第一所新式學堂。之后,江蘇地區(qū)又創(chuàng)辦了江南制造局船炮學堂、上海電報學堂、金陵同文電氣館等。作為西學東漸的產(chǎn)物和西學的主要傳播渠道,這些學堂打破了傳統(tǒng)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的教育內(nèi)容和科舉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的潮流中,地方官員、進步人士積極融入,使得江蘇教育蒸蒸日上,走在了其他省份的前面。

作為新式教育的必然發(fā)展階段,留學教育是文化交流的一種高級形式。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留學需求與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緊密相關。只有中外文化交流達到一定程度,大規(guī)模的留學需求才可能出現(xiàn);只有中外文化交流達到一定規(guī)模,留學事業(yè)才可能被社會所認可。作為中外交流前沿的江蘇,是晚清“留學計劃”的孵化器、實踐基地和經(jīng)費的主要來源地。1872—1875年赴美留學的120名留學生中有22名來自江蘇地區(qū),在各省留學人數(shù)中位居第二[24]。馬建忠、張星烺、張桐生等都有過留洋的經(jīng)歷,正是這種經(jīng)歷使得他們具備了良好的語言能力,為日后走上翻譯道路提供了必要條件。

五、結語

晚清民國初期,蘇籍譯家群是一支強大的譯者隊伍,其中有些譯家“具有文學、語言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醫(yī)學、工程技術等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的背景,有的翻譯內(nèi)容與其專業(yè)修為相映照,有些因翻譯獲新知,由翻譯促研究,終成不同領域獨樹一幟的專家”[1]7。作為譯介西方文化、傳播西方科學知識和介紹新思想的主力軍,他們不僅推動了這一時期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有裨于國家進步。他們的譯著在中國傳播了西方的政治體制和先進思想,為后來推翻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奠定了思想基礎。蘇籍譯家群及其譯著的影響既是歷史的也是現(xiàn)實的,需要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fā)揚。

參考文獻:

[1] 方夢之,莊智象.翻譯史研究不囿于文學翻譯:《中國翻譯家研究》前言[J].上海翻譯,2016(3):1-8.

[2]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M].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 賀愛軍,王文斌.浙籍譯家群的生發(fā)及其緣由索隱[J].中國翻譯,2012(2):38.

[4] 方夢之.序言 [M]//溫中蘭,賀愛軍,于應機,等.浙江翻譯家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1.

[5] 林煌天.中國翻譯詞典[Z].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6] 汪順來.常州籍翻譯家的譯學思想研究述評[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3):77-82.

[7] 周領順,彭秀銀,張思語,等.譯者群體行為研究思路:主體以江蘇籍翻譯家群體翻譯行為研究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4):101-104.

[8] 陳建輝.譯者行為批評下的蘇籍女性翻譯家研究[J].翻譯論壇,2015(3):62-68.

[9] 周領順,陳慧.譯者語言與譯文語言的地緣性:以蘇籍譯者群及其吳語運用為個案[J].外語研究,2016(1):89-93.

[10] 呂敏,賀愛軍.馮桂芬[M]//方夢之,莊智象.中國翻譯家研究:歷代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7:483.

[11] 顧廷龍,戴逸.李鴻章全集1:奏議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08.

[12] 劉慶艷.論馮桂芬西學思想的特色[J].蘭臺世界,2013(8):59.

[13]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57.

[14] 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6:4032.

[15] 王揚宗.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史略[J].中國科技史料,1988(3):65-74.

[16] 傅蘭雅.江南制造局翻譯西書事略[M]//格物匯編.李儼藏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

[17] 徐世昌.華蘅芳傳[M]//清儒學案:卷一八六.北京:中國書店,1990:438.

[18] 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90.

[19] 黎難秋.馬建忠[M]//方夢之,莊智象.中國翻譯家研究:歷代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7:736.

[20] 鄒振環(huán).丁福保與“丁氏醫(yī)學叢書”[J].東方翻譯,2011(6):41.

[21] 陳邦賢.中國醫(yī)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197.

[22] 中國醫(yī)學社.丁福保先生七十壽傳[J].泉幣,1943(21):24.

[23] 曾國藩,李鴻章.選派幼童赴美肄業(yè)酌議章程折[M]// 寶鋆,等.籌辦夷務始末:同治:卷八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58.

[24] 溫秉忠.最先留美同學錄[M]//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資料編輯組.近代史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东平县| 涞水县| 贵港市| 毕节市| 利辛县| 苏州市| 晋宁县| 青冈县| 嘉禾县| 积石山| 双鸭山市| 崇仁县| 金坛市| 集安市| 盖州市| 阿拉善左旗| 泌阳县| 塔河县| 磐石市| 兰坪| 伊川县| 望都县| 云南省| 溆浦县| 嘉定区| 房产| 鄂州市| 普陀区| 曲松县| 阿拉善盟| 思茅市| 鄂托克旗| 彭山县| 乌兰察布市| 蒲城县| 新闻| 河西区| 九龙县| 来凤县| 嘉善县| 云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