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龍 許秋伊
(華中師范大學 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在鬼故事中,“替死鬼”是一個常見的故事類型。該故事的核心情節(jié)就是死亡的人會尋找能夠代替自己的替身,借此機會復活為人或者前往地府。這類故事的雛形出現(xiàn)于魏晉干寶的《搜神記》,在同一時期的《甄異錄》《幽明錄》里也有類似的故事;唐代的《廣異記》《冥報記》中,該類型的故事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此后,宋代《夷堅志》記錄了3個與此相關的故事,南宋《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出現(xiàn)了更為完整的故事;到明代,“替死鬼”成了筆記小說中的常見情節(jié)之一,如陸延枝所著的《說聽》卷二《周八尺》,張泓《滇南憶舊錄》所記載的《成公祠》,曾衍東在《小豆棚》中所記載的《折腰土地》等;如今,《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收錄類似故事有16篇。
“替死鬼”故事在中國故事類型研究中記載較少,與此相關的是“漁夫與水鬼”這一故事類型。鐘敬文先生將之概括為:“漁夫得水鬼相助,生活順利。某一日,水鬼向他告別,謂將得替轉(zhuǎn)生為人。漁翁破壞了他的計劃(或者水鬼自己未實行自己的計劃),他仍然不能離去。不久之后,水鬼得升土地或者城隍,向漁夫告別。他們此后或許還會再見面,或許永不見面。”[1](P343)值得注意的是水鬼與漁夫告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找到了替代者。與此同時,艾伯華也提出了“漁夫與淹死鬼”這一故事類型。主要內(nèi)容為:“一個漁夫和一個淹死鬼結(jié)下了友誼。鬼希望能尋找到一個替身,漁夫阻止了他,鬼放棄了這個意圖。鬼做了城隍,漁夫去看望他并找他討教?!盵2](P218)在這兩種記載中,“鬼找到了替代者”是關鍵情節(ji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對于“替死鬼”這一故事類型的研究尚屬空白。本文將重點分析“替死鬼”故事的兩個亞型,梳理該故事類型的演變過程兼及國外流傳的同類型故事異文,探討該類故事的文化內(nèi)涵和社會影響。
“替死鬼”故事分為兩個亞型,分別是“抓替死鬼”型和“鬼惑人”型。這兩個故事亞型一起構成了“替死鬼”這一故事類型的主要組成部分,并且互相影響。
“抓替死鬼”型故事按照被替代者身份可以分為兩個類型。
首先是“人和人之間的死亡轉(zhuǎn)移”型。本類型可以概括為:鬼奉命來到人間取某人的性命,因為某件事情改變了自己的主意,自己選擇或者是由當死的另外一個人提供線索,將與當死之人名字相同或者長相相同的人的性命帶走,而應該死的那位得以保全。這一故事類型的代表性文本有:《甄異錄》所記載的“張罔”條,《搜神記》所記載的“施續(xù)”條、“賈偶”條,《冥報記》所記載的“馬嘉運”條,《廣異記》所記載的“章仇兼瓊”條,《太平廣記》所記載的“李簡”條等。試看《搜神記》“施續(xù)”條:
吳興施續(xù)為尋陽督,能言論,有門生亦有理意,常秉無鬼論。忽有一黑衣白袷客來,與共語,遂及鬼神。移日,客辭屈。乃曰:“君辭巧,理不足。仆即是鬼。何以云無?”問:“鬼何以來?”答曰:“受使來取君。期盡明日食時。”門生請乞,酸苦,鬼問:“有人似君者否?”門生云:“施續(xù)帳下都督,與仆相似?!北闩c俱往,與都督對坐;鬼手中出一鐵鑿,可尺余,按著都督頭,便舉椎打之。都督云:“頭覺微痛?!毕騺磙D(zhuǎn)劇,食頃,便亡。[3](P288)
故事中值得注意的情節(jié)是,鬼從某個地方來到了人世,擔負著取人性命的任務,卻將本該死亡之人遭受的苦難轉(zhuǎn)移到了另外一人的身上。該情節(jié)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轉(zhuǎn)移巫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弗雷澤在《金枝》里提出了交感巫術理論。這一理論包括相似律和觸染律。從巫術理論來說,轉(zhuǎn)移巫術是交感巫術中的順勢巫術,在實行的過程中,又需要通過觸染的方式來完成。弗雷澤認為,“總之,社會和思想水平發(fā)展較低的民族一般都理解并運用找替身受罪的原則?!盵4](P764)他們所轉(zhuǎn)嫁災禍的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一種動物或一個物體;有的人將自己的災禍轉(zhuǎn)移到用泥做的偶像上;有的人將自己的災禍轉(zhuǎn)移到樹木或者灌木上。在中國,同樣不乏類似的記錄?!渡袝そ鹂g》記載,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貴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其大意是周公愿意為鬼神祈求,將災禍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妒酚洝し舛U書》也提到“祝官有秘祝,即有災祥,輒祝祠移過于下”?,F(xiàn)實生活中也有類似情形,如中藥渣被認為是一種疾病的轉(zhuǎn)移媒體,病家通常把中藥渣倒在路上,希望隨著藥渣的被踩踏而將病痛帶向遠方。在這個亞型中,被替代者與替代者唯一的聯(lián)系就是死亡轉(zhuǎn)移。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沒有聯(lián)系,唯一類似的部分可能是名字,也可能是出生日期等。
其次是“鬼和人之間的死亡轉(zhuǎn)移”型。故事情節(jié)概括為:鬼在特定的時間或者地點等待可以代替自己的人出現(xiàn),在該人死亡之后,鬼獲得了復活為人或者前往地府的機會。早在清代,蒲松齡便借王六郎之口對這個類型加以詮釋:
詢其姓字,曰:“姓王,無字;相見可呼王六郎?!彼靹e。明日,許貨魚,益沽酒。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與歡飲。飲數(shù)杯,輒為許驅(qū)魚。……語甚凄楚。驚問之。欲言而止者再,乃曰:“情好如吾兩人,言之或勿訝耶?今將別,無妨明告:我實鬼也。素嗜酒,沉醉溺死,數(shù)年于此矣。前君之獲魚,獨勝于他人者,皆仆之暗驅(qū),以報酹奠耳。明日業(yè),當有代者,將往投生。相聚只今夕,故不能無感。[5](P29)
王六郎直接點出了他留在人世間的目的:“當有代者,將往投生”。這一亞型代表型篇目有蒲松齡《聊齋志異》里的《王六郎》、湖北省流傳的故事《鬼友》、廣東省流傳的故事《老虎鬼找替身》等。不過,以這一情節(jié)為中心獨立成篇的比較少,反而在“漁夫與水鬼”型故事里出現(xiàn)得比較多。
“鬼惑人”型一般會與“惡鬼”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穿插于不同的故事類型之中。故事情節(jié)概括為:人來到了某地,迷迷糊糊被人叫出去或者去參加某種集會,最終發(fā)現(xiàn)參加的是鬼的集會,而叫自己出去的人則是鬼所化身的,人會遇到危險(被人所救或及時醒悟)。如《夷堅志》丙志卷三所記載的“黃花悵鬼”條;《夷堅志》丙志卷11所記載的“華嚴井鬼”條;《夷堅志》丁志卷11所記載的“沈仲墜崖”條。且看“沈仲墜崖”條:
予叔父家養(yǎng)羊數(shù)百頭。放諸山上。多為狼所食。嘗遣表侄沈仲跡尋之。值夜未畢事。方獨行。忽逢家所使劉行者在前。戲呼其姓名。仲雖怒,而暗中喜得侶。即相應答。劉曰:此路甚險惡,宜隨我來。乃踵以前,才數(shù)十步,遂墜落崖中。臂幾折,忍痛大叫。屠牛者居山下,識其聲,急張燈攜梯掖之以上,扶還家。左臂穿穴透骨,猶能道所見。而劉行蓋未嘗出,始知鬼也。[6](P632)
沈仲與鬼素不相識,卻被鬼偽裝成自己認識的人引誘,最終才行數(shù)十步,遂墜落崖中,可謂十分不幸。當下流傳的“替死鬼”故事經(jīng)常會把這個類型與“鬼和人之間的死亡轉(zhuǎn)移”型聯(lián)系起來,增強故事的離奇性,如黑龍江地區(qū)流傳的《淹死鬼抓替身》《鐵匠與吊死鬼》、廣東地區(qū)流傳的《老虎鬼找替身》等。
轉(zhuǎn)移巫術在原始社會的盛行是“替死鬼”故事得以形成和流行的社會文化基礎。從時間上來說,轉(zhuǎn)移巫術從遠古時期一直流傳到了現(xiàn)在;從地域上來說,弗雷澤在《金枝》里所記載的該巫術流傳范圍從蘇門答臘島到印度南部,從歐洲地區(qū)到新西蘭。[4](P765)中國也是如此,事實上,如今搜集到的“替死鬼”故事,從時間上來說,早在魏晉時期便有同類型的故事產(chǎn)生;從地域上來說,該故事在全國16個省皆有分布,社會影響廣泛。
在早期,“替死鬼”故事一般是“人和人之間的死亡轉(zhuǎn)移”型,而在后期變成了“鬼和人之間的死亡轉(zhuǎn)移”型,故事情節(jié)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復雜。
在早期的“替死鬼”故事中,被替代者和替代者都是人。而到了后期,被替代者由人變成了鬼。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死亡觀念的變化有關。
魏晉以前,中國人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jié),死者不可復生。后漢少帝劉辨曾經(jīng)作詩:“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彼麑τ谒劳龅南胂笊型A粲谌怂篮髸ネ男?兹谠?jīng)寫過《臨終詩》,末句為“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他認為死亡便是一切的結(jié)束。這些作品關于靈魂和死后世界的看法都不甚明確。
佛教的出現(xiàn),事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死亡觀念。佛教對于生死的理解與中國本土的區(qū)別很大。早期,一些民族流傳著靈魂不滅的思想。如滿族人認為人死后靈魂將會變成雄鷹;而在蒙古人的傳說里,人的靈魂像一只蜜蜂,在人睡覺的時候,進入人的鼻孔。直到佛教出現(xiàn)之后,靈魂不滅的觀念才進入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體系之中。[7]佛教提出了三世的觀念,即前世、現(xiàn)世和來世,擴大了中國人對于死后空間的想象,為死后人的靈魂將歸何處提供了新的答案。這一觀念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敦煌文書《佛說要行拾身經(jīng)》題記里說:“清信弟子史茍仁,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前死后亡寫。開元十七年六月十五號記?!彼^七世父母,指的是以輪回為基礎,在本世之前的過世的代代父母。[8]這一文書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佛教出現(xiàn)之后中國人對于靈魂觀念全新的理解。
在“替死鬼”這一故事類型中,《冥報記》中的“馬嘉運”條在繼承前朝“替死鬼”故事傳統(tǒng)的同時,又明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馬嘉運被人帶到死后的世界,見到了東海王。東海王聽說馬嘉運的文名,希望能把他留在冥界當文書官。馬嘉運推脫了此事,同時推薦了綿州一位叫陳子良的人。這位名叫陳子良的人在一天中突然去世,旋即蘇醒,自言前往冥間遇到了東海公。與此同時,另一位叫陳子良的人卻去世了。[9](P68)相較于之前的故事,“馬嘉運”條增加了人去往冥間又死而復生的情節(jié)。這一情節(jié)中蘊含的靈魂不滅、死而復生的思想,正是佛教的產(chǎn)物。而陳子良逃脫死亡的方式與之前的“替死鬼”故事有著相似之處,都是用名字相似之人的性命取代了自己?!榜R嘉運”故事可以說是“替死鬼”故事情節(jié)變化的一個過渡階段。
到了宋代,“替死鬼”故事中的被替代者從人變成了鬼,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替死鬼”故事模式。南宋《新編分門古今類事》中的“黃裳與水鬼”條中,水鬼直接說:“吾在此十紀,來日當去,惟候淮南二急腳來替?!盵10]故事中的轉(zhuǎn)移巫術內(nèi)核完全披上了佛教的外衣。鬼魂將死亡轉(zhuǎn)移到他人的身上,讓自己獲得復生或者投胎。這本質(zhì)上就是原始的轉(zhuǎn)移巫術。跟以往的故事相比,鬼魂成為故事里的被轉(zhuǎn)移者,被替代者的范圍得以擴大。跟“馬嘉運”故事相比,這個故事增加了靈魂可以在人世間長期存在的思想,也補充了靈魂的離去(無論是復生還是轉(zhuǎn)世)是需要滿足某種特殊條件(在唐代,這個條件一般會是是否信仰佛教,是否積累善業(yè))的理念。而這兩條來源都是佛教。當該佛教思想與轉(zhuǎn)移巫術發(fā)生聯(lián)系之后,取他人性命也可以成為需要完成的條件之一。在兩種社會思潮的聯(lián)合作用下,“替死鬼”故事最終演變成現(xiàn)今所看到的版本。
在早期的“替死鬼”故事中,鬼扮演的角色實際上類似于人世間的巫師,而它的身份則跟神較為類似。事實上,在鬼產(chǎn)生之初,鬼與神的區(qū)別是模糊的,甚至在某些民族鬼和神在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如拉祜族的傳說,有“天公鬼”“地母鬼”“風鬼”等類似于漢族傳說中的神的存在。[11](P5)與此同時,人變成連接神和鬼的中介也是一樣的,那就是死亡。這些思想的存在縮小了鬼與神之間的距離。
在先秦時期,人們就開始想象人死后到達的世界。那時,人們稱死者歸去的世界為“黃泉”“幽都”。大約在西漢時期,民間形成了“泰山治鬼”的說法。[12](P7~23)所謂“泰山治鬼”,指的是人死后將會前往泰山,由泰山府君管理。在魏晉時期的一些著作中,人們所設想的泰山府君管理下的冥界具有某些特點:陽間和冥界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泰山府君的地府和人間的官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現(xiàn)實世界中的死者可以通過某種手段在冥界獲取官職。鬼與神在此進行了模糊化的處理。[13]這一時期的鬼所扮演的巫師角色,何嘗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巫師及其責任的一種反映呢?
而佛教出現(xiàn)之后,鬼和神的區(qū)別得到進一步的彰顯,并最終深入到民間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在唐代《冥報記》等記載的故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與魏晉時期的故事相比,唐代鬼魂進入冥界有了條件限制。一般表現(xiàn)為信佛者和不信佛者在冥界會有不同的待遇;有罪者暫時不能進入冥界,要在人間以服苦役的方式進行贖罪等。如《冥報拾遺》中的“李信”條,李信的母親因為瞞著自己的丈夫?qū)⒚捉o了女兒,變成了一匹馬,憑著力氣償還自己的債務?!斗ㄔ分榱帧分械摹摆w太”條,故事中的小女孩想盜竊父母的錢來買脂粉,在目標沒有實現(xiàn)之前就死去了。她不得不因為自己的罪名而變成一頭青羊,以此來償還父母給她的性命。而鬼是否可以在冥界獲取一定的地位,也與它在人世間生活的時候是否滿足一定條件有關。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事實上標志著鬼和神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在“替死鬼”故事里,鬼基于自身與神類似的特點而獲得了扮演巫師的機會。但是,隨著鬼與神距離的擴大,該說法最終湮滅在了歷史的洪流之中。
總體上來說,“替死鬼”故事類型經(jīng)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其中在“轉(zhuǎn)移死亡”這一重要情節(jié)之中,轉(zhuǎn)移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復雜化。
從表1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魏晉時期的“轉(zhuǎn)移死亡”條件限制比較少,僅僅對于替代者自身有所限制,多半為姓名或年齡相似之人。而到了故事發(fā)展的后期,在轉(zhuǎn)移過程之中多了對于被替代者身份的說明,出現(xiàn)了“意外死亡”的暴死鬼;對于替代者,從早期的姓名、年齡、地域等條件增加了其人的出現(xiàn)時間、地點;轉(zhuǎn)移結(jié)局也由被替代者存活變成了離去、轉(zhuǎn)世、成仙等。大體呈現(xiàn)出由簡單到復雜的特點。
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多方因素影響下的結(jié)果。被轉(zhuǎn)移者身份的增加,源于在社會上一直存在的人類對于“暴死者”的恐懼。在先秦時期,“惡鬼”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被稱為“厲”。這些惡鬼常年在人間作祟為害。而這些被畏懼的惡鬼,很大一部分就來自于那些意外事故死亡者所變的鬼魂。實際上,仰韶文化時期就存在著對于“兇死”者的恐懼,如成人二次葬的瓷棺葬等,就被一些研究者解釋為是“兇死”的一種葬俗。在原始先民的觀念中,“兇死”之人的靈魂也是兇惡的,他的靈魂不能跟本族人埋在一起,某些情況下,對于整個人類群體都是采取一種加害態(tài)度,甚至于毫無關系的人也可能成為該鬼魂的犧牲品。這一恐懼最終與在民間流傳的“替死鬼”故事有了交集,于是,該故事中的被替代者也會在某些時候被形容為意外而死的惡鬼。
佛教則為故事中的被替代者提供了多種結(jié)局。首先,佛教的出現(xiàn),讓民眾開始覺得人的靈魂去處與其生前行為有關。其次,佛教關于地下世界的想象深入民心,它將傳統(tǒng)的黃泉、幽冥等去處擴大為六道,即地獄、惡鬼、畜生、天、人、阿修羅?;诖?,在“替死鬼”故事中,被替代者有的直接復活(《打漁郎娶妻》),有的投胎做人(《抲魚佬與河水鬼》),有的將往投生(《王六郎》)。這些故事都有佛教觀念的影子。
民間故事的觀念思想有時并不是單一的,民間流傳的城隍信仰同樣對“替死鬼”故事產(chǎn)生了影響。在明清以來的“替死鬼”故事中,城隍信仰頻繁出現(xiàn),結(jié)局通常是“鬼”直接升為城隍,或者是被任命到城隍廟去做官。城隍信仰是我國的民間信仰之一。最早的城隍就是城墻,從唐代開始,城隍從自然神變成了人神,從城池化身之神變成了人死后可以成為的人神。明代將城隍信仰列入整體的政治制度之中,城隍廟變成了非常重要的公共場所。政治措施的實行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城隍信仰在“替死鬼”故事中大量出現(xiàn),如《城隍遭貶》中的鬼變成了城隍神,《抓替身》中的鬼也成為了城隍,還有《鬼友報仇》中的鬼最后成為了城中廟里的神仙。這一信仰的存在使得“替死鬼”故事情節(jié)更加生動,引人入勝。[14](P69)
禁忌是民俗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具有宗教色彩,又在日常生活中被完全地世俗化,它們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有的禁忌比較細微,但是卻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影響,如正月里不能剪頭發(fā);筷子不能直立擺放在飯碗上;在過年期間不能說“死”字等。禁忌實際上是一種否定性的行為規(guī)范,在日常生活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禁忌是一種社會心理層面的民俗信仰。因違反禁忌而帶來的處罰是不可逆的,否則,禁忌的威懾力會被削弱。從社會層面來說,禁忌的存在有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養(yǎng)成、某些地區(qū)社會秩序的維持,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積極的影響。[15](P291)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與民間故事互相構建。民間故事詮釋了禁忌意義之所在,禁忌則為民間故事提供了主題。在民眾日常生活中,“替死鬼”故事為某些地區(qū)日常生活禁忌提供了具體的詮釋,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這些地區(qū)特有的生活秩序。
在水邊長大的人,應該都聽說過“水鬼”故事。至于“水鬼”的來源,通常是很久以前在該地溺亡的人,固守于水中,待某一年無辜者來到這片水域的時候,或用漁網(wǎng),或用水草,覷得一個不設防的拖下水去,換得一個前往地府或者直接托生的機會。湖北荊州也流傳著相似的故事。該市寶塔灣一直流傳著“水鬼”會拉人下水的傳說。寶塔灣因為死的人太多了,水里冤魂極多,若是下水,則會被鬼魂抓住腿不能動彈,最終死于非命。寶塔灣水文條件非常復雜。河水表面平緩,實則暗流涌動。岸邊的堤壩看似潔凈,實則水下密布青苔。在科學還不發(fā)達的古代,“不要下河游泳”成為一種禁忌。而在寶塔灣流傳的“水鬼”故事,在一定意義上詮釋了該禁忌產(chǎn)生的原因,擴大了該禁忌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影響。
這類故事就是以替代者為視角詮釋“替死鬼”故事?!吨袊耖g故事集成·黑龍江卷》收錄了一則相似故事。大意是“水鬼”米云桂在水中待了3年,希望抓到替身換取自己離去,最終他抓了惡霸閻斌,將此人推到水里淹死,換來了自己的遠走高飛。這個故事實際上就是河里的“水鬼”在特定的地點將無辜者拉進水中的故事,只不過換了一個敘述人罷了。與此相似的故事在中國各地均有流傳,對中國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
轉(zhuǎn)移巫術在世界上流傳的范圍甚廣,基于轉(zhuǎn)移巫術而產(chǎn)生的“替死鬼”故事所涉及的地域也不止中國這一個國家。
《日本靈異記》(全名為《日本國現(xiàn)報善惡靈異記》),是日本現(xiàn)存最古老的民間故事集。它成書于8世紀后期至9世紀初期,由奈良藥師寺僧人景戒編撰?!度毡眷`異記》共收錄116則故事,內(nèi)容全都是志怪故事,被視為日本怪奇小說的源頭。在這116則故事中,包括兩個與“替死鬼”故事相似的故事,其大概內(nèi)容為:某個村子的衣女將要被鬼取走性命。鬼直接說:“我受如饗,故報汝恩,若有同姓同名人?”在此,本當去世的衣女指出,“同國垂郡有同姓衣女”,最終鬼帶走了同姓衣女的性命。[16]這個故事與《甄異錄》中所記載的“張罔”條在情節(jié)上極為相似。除此之外,《日本靈異記》還記載了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用鄰村同年人的死亡代替了自己。雖然景戒在該書序言中明確指出,《日本靈異記》是在中國佛教經(jīng)典《冥報記》和《般若驗記》的啟發(fā)和影響下編撰而成,但是他所編撰的“替死鬼”故事則更接近魏晉時期的產(chǎn)物。這其中是否有著日本本土故事的身影,尚待進一步研究討論。
與此同時,“替死鬼”故事也出現(xiàn)在泰國和韓國的電影中。2014年的泰國電影《化身》中,女主角艾米痛失自己的親生女兒,打算把小女孩茉柏領回家當自己的孩子照顧。但是,死去的孩子希望將茉柏當做替身,從而實現(xiàn)復活。這個故事情節(jié)與“替死鬼”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韓國電影《女高怪談:死亡教室》中,死去的學生真珠一直在死去的地方徘徊,并在電影的最后讓罪魁禍首死去。該電影的情節(jié)與“替死鬼”故事中的“鬼惑人”型有著相似之處。網(wǎng)絡文學中的“替死鬼”故事更是不勝枚舉。該故事類型直到今天仍然充滿魅力和活力,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民間生活都有著深刻影響。
鬼文化是中國社會一項頗有影響力的民俗文化。圍繞著死后的世界,人們產(chǎn)生了種種聯(lián)想和思索,并在這種思考的過程中誕生了鬼文化?!疤嫠拦怼惫适轮皇驱嫶蟮墓砦幕械谋揭唤牵ㄟ^梳理該類故事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思想是如何進入到民間文學的視野中的,并對民間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惡鬼恐懼、城隍信仰,還是佛教觀念,這些思想都在民間故事的發(fā)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疤嫠拦怼惫适虏⒉恢皇呛唵蔚墓砉适拢谒闹T多篇章中,隱藏著極為嚴肅的宿命觀念和道德主題。災禍轉(zhuǎn)移的原因僅僅是姓名相同,被替死鬼帶走的原因是此人做盡壞事。無論在世如何,在死亡面前人人殊途同歸。面對茫茫而不可知的未來,或許這些故事能給塵世間苦難的人們帶來一點理想的希望與微弱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鐘敬文.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2](德)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M].王燕生,周祖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英)弗雷澤.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5]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6]洪邁.夷堅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江新建.論佛教對中國人生死觀的影響[J].求索,1995(2).
[8]趙青山.佛教與敦煌信眾死亡觀的嬗變——以隋唐宋初敦煌寫經(jīng)題記為中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9]李時人,何滿子.全唐五代小說(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0]顧希佳.“漁夫水鬼”型故事的類型解析[J].思想戰(zhàn)線,2002(2).
[11]徐華龍.中國鬼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12]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后世界觀的演變[A].中國思想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變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3]韋鳳娟.從“地府”到“地獄”——論魏晉南北朝鬼話中冥界觀念的演變[J].文學遺產(chǎn),2007(1).
[14]鄭土有,王賢淼.中國城隍信仰[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
[15]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故事和傳說中的禁忌主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6]杜佩娟.《日本靈異記》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志怪故事比較[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