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東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呂太后本紀》是《史記》中唯一一篇單獨為女性所作的傳記,《高后紀》則是《漢書》中唯一一篇非帝王而位列本紀的帝紀,足見司馬遷和班固都注意到了呂后在漢初重要的政治地位。身為一代女主,呂后有著普通女性所沒有的卓越才干,但身為女性的她,卻始終因性別被時人和世人另眼相看,因此,《史記》《漢書》將呂后列入本紀之中,就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白壽彝先生在《史記新論》中說:“在寫婦女歷史方面,司馬遷的貢獻是不能抹殺的?!盵1](P74)《史記》中唯一一篇女性傳記便是為呂后而寫的,可見司馬遷對呂后的看重。他筆下的呂后是一隱忍而剛毅的女性。在她嫁給劉邦前,劉邦就有了曹姬,且生有長子劉肥,而呂后能與劉肥平安相處數(shù)年,足見其隱忍的性格。成為劉邦妻子后,在劉邦與項羽楚漢對峙時,呂后在承擔繁重家務照顧年老公婆的同時,還要忍受與丈夫長久分離之苦,接受劉邦另有新歡的殘酷現(xiàn)實,甚至被項羽抓去當人質(zhì)。司馬遷不僅刻畫了呂后的隱忍性格,還描畫了她善良和剛毅的品行?!陡咦姹炯o》載:“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后因餔之?!盵2](P346)在面對戚夫人憑借劉邦之寵向她挑戰(zhàn)皇后之位時,呂后并沒有失聲痛哭,也沒有跑去向劉邦求情,而是向張良求計,得商山四皓,保住了太子之位,表現(xiàn)出高于平常女性的冷靜和剛毅。《呂太后本紀》言其“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2](P396)?!秴翁蟊炯o》有意淡化呂后誅韓信、彭越等描寫,而著意刻畫其隱忍剛毅的性格,足見司馬遷對呂后政治才干的關注。司馬遷筆下的呂后還是一個聰慧卻殘忍的女主。惠帝死后,呂后進一步突破封建倫理束縛,正式臨朝稱制,迫害劉氏皇子,大封諸呂。在中國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女性只要掌權,便是牝雞司晨,不能被容忍;但司馬遷透過封建男權的絕對統(tǒng)治,以敏銳的眼光,將這極具政治才華的女性寫進史書,足見其不以人物性別身份立論,看重人物實際才華和影響力的史官立場。不僅如此,《呂太后本紀》末還以“太史公曰”的方式評價呂后的政績:“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盵2](P412)司馬遷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充分肯定呂后的執(zhí)政功績,見出其歷史記錄的客觀性和人民性。司馬遷認為,“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這是對漢朝結束戰(zhàn)國分離之勢,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歷史功績的充分肯定。與此同時,司馬遷又如實記述了呂后對戚夫人非人的迫害,并對這非人的行為予以批判,絕不因其地位之尊而為其曲筆隱瞞。將呂后這一獨特的政治人物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客觀記載其功過是非,且能公允地評價其一生功過,這正是司馬遷的偉大之處。
班固筆下的呂后首先是一位惠民利國的女主。和司馬遷一樣,班固也看到了呂后在漢初對漢朝政權的實際掌控和她稱制期間所顯露出的政治才干,將呂后寫進本紀之中,肯定了她在漢初的實際地位和作用。在《高后紀》中,班固只是將呂后看作劉邦的妻子,冠以“高后”之稱,可見班固受傳統(tǒng)倫理思想影響十分深刻。他曾言:“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3](P376)《高后紀》主要記載的,是呂后在惠帝死后稱制天下八年間所推行的一系列政令,解決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問題,以及面對匈奴的騷擾和入侵,維持漢朝平穩(wěn)統(tǒng)治多年的政績,突出了呂后的政治才干,而將呂后在稱制前殘忍毒殺戚夫人,報復趙王如意等許多令人發(fā)指的行為移出《高后紀》。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班固為尊者諱的思想。正因為如此,《高后紀》中雖也記錄了一些呂后的穢政,如幽囚廢黜前少帝,幽囚致死趙王劉友,但由于班固只是平實地記錄這些史實,不帶個人主觀情感,因此,人們在讀《高后紀》時,并不覺得呂后殘忍刻毒,反而覺得其極有政治才干。其次,班固筆下的呂后又是一位殘忍刻毒的帝后。在《外戚傳》中,班固詳細記載了呂后和劉邦諸嬪妃間的關系,及其大封諸呂為侯為王之事?!锻馄輦鳌分械膮魏?,在劉邦死后大肆殺戮其生前寵妃,人彘戚夫人,殺趙王如意;同時,為穩(wěn)固呂氏家族利益,呂后以外孫女賜婚兒子惠帝,以呂家諸侄孫女賜婚劉氏皇子,幽死劉友,逼死劉恢。班固將呂后的這些事跡放入《外戚傳》中,雖有為呂后避諱之因,但也可從另一層面見出,呂后的這些所作所為,是因其皇后、太后等一系列帝王后宮女性身份造成的,而非出于政治原因,因為《外戚傳》不是一個人的傳記,而是皇帝的后妃及后妃家族中居高位或有大功者等一類人的傳記。如此一來,班固就將呂后身為女主和女人的身份分割開。在《外戚傳》中,班固刻畫了一位極為殘忍刻毒的帝后,同時又提出了心中理想的帝后人選:“序自漢興,終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寵著聞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盵4](P4011)班固明確贊揚的帝后有四位:孝文帝母薄太后、孝景帝母竇太后、孝武帝母王太后及元帝所尊邛成太后(無子,非元帝生母)。這四位太后皆出生卑微,歷盡艱辛,憑一己之力,或助丈夫匡天下,或保兒子繼大統(tǒng),多為賢德之事,謹小慎微,最后使自己的家族也跟著富貴顯耀。如此,班固就借助對四位太后的贊揚,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批判了呂后為帝后時的所作所為。
司馬遷和班固記載歷史人物皆秉承實錄精神,所以他們筆下的呂后事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同的。二人皆出生于史官家庭,均具較高的良史素質(zhì),都注意到了呂后在漢初政治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所以都將呂后列入本紀中。他們在肯定呂后稱制期間所推行的系列惠民利國政策的同時,并沒有掩蓋呂后的穢政,雖在具體處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總體事件的記錄上卻是相同的。
司馬遷和班固生活時代的差異,使二人的女性觀有所不同。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剛經(jīng)歷了秦朝的暴政,社會雖呈現(xiàn)出大一統(tǒng)趨勢,但思想并未完全統(tǒng)一。漢武帝雖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但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需要循序漸進。在此背景下,司馬遷對呂后的肯定,既因呂后在漢初政治中突出的地位,也源于他對呂后政治才能的賞識,所以司馬遷在《呂太后本紀》中不僅記錄了呂后稱制期間的事跡,更贊賞呂后隱忍剛毅的性格。班固生活的東漢之際,儒術獨尊,經(jīng)學大盛,班固又出身于儒學世家,受儒學影響至深,故《漢書》以儒家思想為準則,凡不符合儒家要求的行為,就會被舍棄或置于非主體部分。因此之故,《高后紀》所記呂后之事主要以其稱制后為主,且多為惠民利國之事,而呂后眾多不符合儒家仁政理念的陰暗事跡,則被班固移出本紀。在班固筆下,呂后身為女主和帝后的身份是分離的。班固似乎不想讓呂后為帝后時的殘忍刻毒,損毀他所精心塑造的惠民女主形象。此外,班固生活的東漢時期,外戚勢力對政治的干預程度遠超司馬遷時代,所以他把司馬遷在《史記》中設立的《外戚世家》改為了《外戚傳》,專門記載皇帝后妃等外戚,且借贊揚多為賢德之事謹小慎微的帝后,以從側面否定身為帝后的呂后??梢?,班固的女性觀也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基準的。
司馬遷和班固個人經(jīng)歷的不同,使其對理想君王的期冀也有很大的差異。司馬遷因李陵事件遭禍下獄,身受宮刑,發(fā)憤著書,故《史記》融入了強烈的個人情感。他既欣賞呂后的政治才干,贊揚其隱忍剛毅的品格,又不滿其殘忍刻毒。身受宮刑的司馬遷,親身體會了在上者對其命運的殘忍和人身的戕害。他將呂后的陰暗面錄入《呂太后本紀》之中,是他憤恨于呂后的殘忍暴行,期冀在上者當仁愛下民意圖的顯現(xiàn)。相較司馬遷,班固的個人經(jīng)歷則十分幸運。他雖然也因私修國史而被人告發(fā)下獄,卻得漢明帝賞識,拜為蘭臺令,正式掌管校定皇家圖書[5](P1334),故其對在上者抱有期冀之心,作《漢書》時,便多在本紀中宣揚在上者的賢德,故《高后紀》所載呂后實屬賢德之主。
司馬遷和班固修史目的的迥異,使其記載呂后事跡時存有個人主觀考量。司馬遷明言,自己作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2](P2735),所以他注重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整體反觀人物,重視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注意到了呂后前期對劉邦的隱忍付出,到后來卻沒能得到劉邦平等回應所積下的心理怨恨,以及她因想拼命保住太子之位,而在劉邦死后毒殺其寵妃愛子這些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他把這些事件都記入《呂太后本紀》中,以圖完整地展示一代女主的成長過程,探索諸多事件之間所蘊含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班固在《漢書·敘傳》中說:“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探纂前記,輟輯所聞,以述《漢書》?!盵4](P4235)明言自己作《漢書》的使命就是追述漢朝功德。這樣的修史目的,使其自然不能多選擇不利于展現(xiàn)漢朝繁榮昌盛的材料,更不能將這些材料置于本紀這種重要體例之中。正如徐復觀先生所言:“班固之所以在《惠帝紀》《高后紀》中改用提綱挈領的編年體,不惜將惠帝及呂后個人的行為架空,并以此成為他自己編帝紀的成法,但不愿放過呂后,所以又在《外戚傳》中重出,大概他認為此可以保持帝統(tǒng)的面子,以符合‘尊漢’的用心,且可以減少他在帝紀敘述中所冒的危險?!盵6](P297)可見班固在《高后紀》中忽略呂后殘忍的一面的做法,與其追述漢朝功德的修史目的緊密相連。
歷史總是生活的記載和反映。呂后這一人物形象在《史記》《漢書》中的異同,既源于修史者主觀價值取向的不同,也源于修史者個人經(jīng)歷的不同,以及其所處時代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既是修史者源于家學出身所形成的個人情感的體現(xiàn),更是他們生活的時代文化背景的凸顯。這就提示我們,只有將歷史人物放入歷史環(huán)境中去具體考察,方能正確認識歷史人物。
參考文獻:
[1]白壽彝.史記新論[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陳立.白虎通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4.
[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