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不法原因給付是財產犯罪的對象

2018-03-22 15:04:51付凡勝
重慶開放大學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侵占罪不法法益

付凡勝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一、問題的提出

不法原因給付,是指基于違反強制性法律法規(guī)或公序良俗的原因而為之給付[1]。 對于其能否成為財產犯罪的對象,在我國刑法理論界一直飽含爭議。劉明祥教授就認為,根據我國現行刑法規(guī)定,不法原因給付不能成為財產犯罪對象,對其侵吞只能構成窩藏、銷贓罪和其他犯罪的共犯[2]。 王鋼博士卻認為,不法給付原則上可以成為財產犯罪的對象,“不法取得的無權占有以及用于不法目的的財物仍然是刑法上的財產,不法勞務與民法上無效的請求權則不屬于財產犯罪的對象”[3]。 童偉華教授堅持折中(區(qū)分)觀點,通過對日本判例的梳理,認為刑法上應當區(qū)分不法原因委托與給付,在不法原因委托的場合,才有財產犯罪成立的可能[4]。這種折中的觀點頗受留日學者的推崇,在爭論中漸漸處于上風。但是,即使在某段時間內,一國之內多數學者贊成或傾向某種理論,也不意味著必須永遠維持這種理論;反之,少數的堅持,也不意味著錯誤。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可能總是存在著不同于一種敘述的另一種敘述,總是存在著應予考慮的另一個因素”[5]。因此,不可人云亦云,依然要對各種論述和理論進行考察、權衡,尋找最適合當下的觀點。

二、不法原因給付的內容

要弄清不法原因給付是否是財產犯罪的對象,首先要依托概念界定其范圍?!案拍钍撬季S對象的語詞,一般情況下,其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保?]如果概念、范圍不清,也就是刑法評價的對象不清,評價自然也會有失偏頗。

我國現行民法和其他法中并沒有不法原因給付制度。對于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禁止性規(guī)定或公序良俗的行為,主要依據的是我國《民法通則》第58條、第61條和《合同法》第52條、第58條、第59條的規(guī)定處理。一般情況下應當返還給付,過錯方應當賠償對方損失,在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時追繳所為的給付。這樣的處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成為我國處理不法原因給付的司法慣例,但也被學者們認為其存在明顯的理論體系上的漏洞以及實際操作上的難題。漏洞和難題的根源在于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模糊。

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不法原因中的“原因”不是客觀的不法,而是主觀的不法,即目的和動機的不法。法國民法也經歷了從客觀原因理論到主觀原因的變遷,英美法也有這種傾向。正如徐滌宇教授所言,當當事人的主觀目的背離法律或道德時,便不能產生當事人所追求的效果。此處對不法原因的控制,就是允許對當事人個人動機審查[7]。然而,這并不會導致不法原因給付成立的范圍被無限擴大。法律應當保持謙抑,并不干涉人的內心,內心的邪惡屬于道德調整,外在的行為才是法律調整的范疇。此處的動機應該只包括經表意人表示而成為意思表示之內容的動機。所謂的動機不法,也只是指“經表示之動機不法”[8]。 先用目的和動機劃定不法給付成立的基本范圍,然后再用意思表示進行限制,兼顧個人意志和社會利益,保持二者的動態(tài)平衡。筆者認為,所謂的“原因”不僅應當包括近因,而且還應包括遠因。例如,張三借用李四的摩托車準備去外地搶劫,雖然這個借用合同的直接目的本身并不違法,但是最終目的是違法的,故而該給付因為遠因不法而構成不法原因給付。

學界基本達成共識,“不法”中的“法”既包括強制性法律法規(guī),也包括重要的公序良俗。值得探討的是,不法原因給付者是否需要違法性認識。德國以違法認識必要說為主流觀點,認定不法原因給付要求給付者必須認識或至少能夠認識所為之給付具有違反強制性規(guī)定或公序良俗的性質。筆者亦贊同此學說。因為不法原因給付制度創(chuàng)設的目的就是預防不法給付,如果給付者完全沒有可能知道自己給付的不法,就談不上預防了。這里違法性認識的程度只要達到可能即可,即只要站在一般人角度來看有認識即可,無須證明給付者事實上知曉自己行為違法。

因此,基于現在或將來不法目的或動機,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或嚴重違反公序良俗的給付,就是不法原因給付。

三、各學說的理論基礎及瑕疵

1. 現存的學說

對于不法原因給付能否成為財產犯罪的對象,國內刑法理論界主要有肯定說、否定說和區(qū)分說三種觀點。

肯定說認為,不法給付可以成為財產犯罪的對象,侵害不法原因給付可以成立財產犯罪。

首先,各個部門法的任務和使命不同,關注點也應該不同。民法上的關系與刑法上的效果應該分開考察,民法上不受保護的行為在刑法上依然可以受保護;刑罰是社會秩序強有力的保障,對于侵吞不屬于自己財物的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必須給予打擊。更何況,我國民法中并沒有不法原因給付的概念,刑法不能就此認為不法原因給付不可以成為財產犯罪的對象。

其次,民法上救濟和權利并非完全不可以分離,不能獲得私法救濟并不絕對意味著權利的喪失。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民法都規(guī)定,不法原因給付者可能喪失物的返還請求權,不能獲得私法上的救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喪失了所有權,侵吞或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依然可以成立侵占罪。

再次,除了國家安全和人身權之外,財產權是最重要的權利,在沒有和國家安全或人身權利相沖突時,不可能有財產權遭受侵犯時沒有法律來保護它。不受法律保護的財產和沒有合法原因的最終得利,在法治國家都是不應該存在的。

最后,即使不法給付的所有權不屬于原給付者,其也屬于應當罰沒繳歸國家的財產。國家是所有者,侵吞不法給付依然是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成立侵占罪。

否定說否定不法給付可以成為侵占罪的對象。一方面,根據民法理論,給付者沒有返還請求權,“不同部門法對于同一案件的處理結果必須實質上能夠協調,不存在矛盾沖突”,①Vgl. Lenckner/Sternberg--Lieben,in:Schruder Kommentar StGB,29. Aufl ,2014,Vorbem32 ff. Rn. 27.因此,刑法也沒有介入的必要。如果說輕微違背財產秩序的行為違反的是民法規(guī)則,那么只有嚴重違背財產秩序的才稱得上財產犯罪。民法上否定不法給付者的返還請求權,說明侵吞者沒有民法規(guī)制上的輕微違背財產秩序的行為。舉輕以明重,那么嚴重違背財產秩序的行為自然也沒有,財產犯罪也就不存在,侵占罪自然也不成立。另一方面,不法原因給付的場合,由于不存在侵占罪所必須違背的信托關系的原因[9],故而侵占罪無法成立。

區(qū)分說認為,應當將不法原因給付與不法原因委托區(qū)分開來。不法原因給付不能成為侵占罪的對象,不法原因委托可以成為侵占罪的對象。在此處,二者皆是狹義的概念,不法原因給付是指將財物最終交付給他人,不法原因委托指委托他人從事違法活動而將財物交付給他人[10]。從廣義來看,不法原因委托也屬于不法原因給付。

2. 各學說論證的缺陷

上述諸學說皆有一定的缺陷,說理偏于堆砌,缺乏邏輯,論述不夠充分。盡管筆者贊同肯定說,但對其理由并不完全認可。

肯定說的論述主要存在邏輯缺陷。而“法律邏輯和方法論是對不易看清的、實質正義的法律認識程序的反思。它追求的目標為,發(fā)現‘真理’”[11]。違背邏輯,就是遠離“真理”,違背常識,相悖于法治。

首先,其認為私法救濟和權利可以分離是不符合法治邏輯的?!坝袡嗬赜芯葷笔菣嗬暮诵囊?,在1703年的英國“阿什比訴懷特案”中,首席大法官就宣稱:“對權利的需求和對救濟的需求是相互的;失去了救濟,也就失去了權利”。何為權利?受法律認可并保護去實現利益的一種力量。無救濟,就無所謂權利。在邏輯上,二者無法分割。有的學者可能會反駁:有些法律有時候可能只是對情感宣泄的引導,并沒有實際的救濟作用,如超過訴訟時效而喪失勝訴權的債務。其實,這是對該規(guī)則的誤解,殊不知,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法律依然給予了救濟。一方面,法院并不能主動適用訴訟時效進行裁判;另一方面,如果被告沒有在一審期間提出超過訴訟時效的抗辯,法律依然支持債權人的債權請求權。這種救濟的效果只是相對來說弱些,但并非只是形式上的救濟,更非無救濟。

其次,單獨強調刑法對秩序的重要性,并不能當然得出對刑法應該介入侵吞不法原因給付行為,來恢復秩序。按其邏輯,任何違法或不道德的行為都會或多或少侵害秩序,都應該用刑法規(guī)制。這顯然是“刑法萬能主義”的傾向,是無法接受的。其一,恢復社會秩序的方法有很多,道德、社會公約、行業(yè)準則、各種部門法,只有嚴重侵犯社會秩序的行為才可能需要發(fā)動刑罰??隙ㄕf并沒有有力論證侵吞不法原因給付是一種嚴重侵犯社會秩序的行為,自然無法得出刑法干涉的必要性。其二,通說認為,犯罪的本質在于嚴重的法益侵害,肯定說的支持者單獨從侵害秩序上論述有失偏頗。

最后,肯定說認為不法給付的所有權屬于國家,這是值得商榷的。一般認為不法原因給付既包括毒品交易、性交易等標的不法的給付,也包括諸如為賭博所約定的給付、因維持婚外情而對情人的贈予、因與情人分手而給付的“青春損失費”、為達到各種不法目的而為的金錢給付、訴權交易等表面合法但內容不合法的給付[12]。標的不合法,國家罰沒收繳,符合現行法和一般人觀念;內容不合法,國家罰沒,與現行法和人們觀念相悖。如果說將因婚外情對情人的金錢給付與因與情人分手而給付的“青春損失費”罰沒收繳,也就是將夫妻的共同財產直接罰沒收繳,即無過錯的配偶不僅遭受了丈夫或妻子出軌的背叛,國家還罰沒其財產,使之在精神和財產上都遭受損失。法治國家崇尚責任自負,充滿同情和憐憫,不做區(qū)分地對不法原因給付直接罰沒收繳顯然與法治國家精神不符,也讓民眾不服。即使最終通過法律程序,其因罰沒收繳被納入國庫,在沒有發(fā)動法律程序前也不能先入為主,粗暴地將其歸屬于國家。未來屬于國家的財物,提前將其歸屬于國家,這并不符合一般的生活邏輯;未經合法程序,將法律上權屬有爭議的財物直接歸屬國家,也不符合法律邏輯。

否定說的論據存在瑕疵。其所有論證的前提是,堅持民法否認不法原因給付者的返還請求權。對于這個前提并不是沒有疑問的,但遠沒有達到不證自明的程度。一方面,《德國刑法》就認為當不法原因僅存在于領受人時,給付者的返還請求權還是存在的。另一方面,為了回應人們對于在雙方均存在不法原因時互相不得請求返還所引發(fā)的“不法即合法”的質疑,德國學界也提出了修正意見。即除僅領受方存在不法原因外,以下四種情況作為例外可考慮返還已為的給付:(1)以債務為給付內容者(但為清償此債務所為之給付,仍不得請求返還);(2)給付人之不法原因非屬重大,且較受領人為輕;(3)不法目的未實現;(4)給付人與受領人有代理、委托寄托、雇傭等其他信賴關系者[13]。除了論證前提有瑕疵外,否定說論述的具體缺陷如下。

首先,維護法秩序的統一性是必要的,但民法否認給付者的返還請求權與刑法制裁侵害不法給付并不會沖擊法律秩序內部的協調統一。一方面,雖然民法和刑法在此處的評價緊緊毗鄰,甚至存在一部分交叉,但遠沒有到達完全重合的地步。民法不保護的是不法原因給付者,否定評價給付者的不法給付行為,而刑法懲罰的是侵吞不法原因給付者,否定評價的是侵吞者的不法行為。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刑法是其他部門法實施的最后保障,但法秩序的統一性并不要求刑法范圍完全受限于民法。維護民事權益的重要手段是行使民法上的支配權請求權或債權請求權。支配權請求權發(fā)動的前提是遭受損害,債權請求權發(fā)動的前提是遭受損失,而刑罰的發(fā)動有時候既不需要損害,也不需要損失,只需要嚴重威脅就可以了。

其次,廣義不法原因給付中的不法委托是客觀存在的,故而其信托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不合法而已。不能因為不法原因給付直接否認信托關系的存在。

區(qū)分說只給出了一個結論,并沒有說明理由。其實,區(qū)分說的結論是對日本判例進行整理得來的。日本判例多數認為,不法原因給付不能成為侵占罪的對象,不法原因委托可以成為侵占罪的對象,但是日本這些判例說理也不夠清晰。

由上述可知,現存的學說的大部分內容直接引自國外,似乎都有道理,但也都有一定的缺陷。

相對來說,肯定說更加合理些。因為其僅僅是存在些許的邏輯缺陷,不像否定說那樣,證明前提都存在問題,部分論證違背客觀事實,更不像區(qū)分說那樣,沒有論證。說理的瑕疵總好過說理前提有問題、違背事實和不說理由。應該尋求新的路徑或說理去認定不法原因給付是否可以成為財產犯罪的對象。

3. 刑事政策運用的困境

我國也有學者從刑事政策的角度來進行考慮,認為為了預防潛在的不法給付行為,刑法不該介入,刑法也應當保持謙抑,使不法給付者徹底陷入無助的境地。近年來,反腐立法不斷推進,群眾也大力呼吁反腐,因此也有學者認為應該適應這一趨勢。刑法不應對行賄等不法給付進行保護,否定可以成立侵占罪。刑罰的發(fā)動,刑事政策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但過多地在宏觀層面上看問題,對客觀事實考慮不夠,背離法律邏輯和現行成文法的約束在規(guī)范層面上進行法律取舍,都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是不可取的,

單純的刑事政策過于模糊和難以操作,也不足以作為法律制度的基礎?!耙郧逦_定的規(guī)則作為合理的法律制度的基礎,這些規(guī)則才能為威懾犯罪提供有效機制”[14]。侵吞不法給付的刑法性質和評價應該在法教義學內討論,看其是否嚴重侵害法益,是否符合侵占罪等財產犯罪的構成要件。即使是站在刑事政策的角度,為了預防腐敗犯罪,刑法對侵吞不法原因給付不認定為犯罪,也并不可取。如邊沁所說,“所有法律的總目的在于防止損害,也就是說在值得如此的時候去這么做”,“應當以盡可能小的代價防止損害”[15]。為保證公務人員的廉潔性,不經過精確利弊衡量,直接放棄財產保護,并不合理,也不經濟。這也會助長社會上“黑吃黑”的現象,無疑會陷社會秩序于混亂的境地。姑且拋開利弊取舍論證的難題,即使認為對不法給付的保護不及公務人員廉潔性重要,刑法對侵吞不法給付視而不見也未必能夠更好地預防腐敗犯罪。從行賄者的角度考慮,當行賄者將財物通過第三人交給受賄者時,不法給付有被侵吞的風險。而這種侵吞不受法律制裁,這種不安有可能會鼓勵行賄者親手將財物直接交給受賄者,縮短腐敗犯罪的進程,提高行賄的效率。從受賄者的角度考慮,當接受的賄賂被他人侵吞或盜竊時,刑法不干涉,侵吞者將持續(xù)傾吞或盜竊,以后受賄罪立案時,將會增加受賄金額確定的難度。

總之,對于侵害不法給付刑法直接從刑事政策角度不做否定評價并不合理。既然無法從刑事政策的角度將不法原因給付排除在刑法保護之外,無法證明其是例外,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法教義學角度暫時承認對其的保護,繼續(xù)尋找更加細致和有力的論證。在保護中探索,不輕易否定,至少這不是一種最壞的選擇。

四、不法原因給付可以成為財產犯罪的對象

站在法教義學的角度,不法原因給付是否可以成為財產犯罪的對象,在于對其侵害是否侵害了法益,不法原因給付是否屬于“他人財物”。

1. 侵害了法益:法律—經濟財產

從犯罪的本質來看,侵害不法原因給付侵害了法益。司法實踐中,違禁品是可以成為財產犯罪的客體的,如搶劫和盜竊違禁品都侵害了法益。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指出:盜竊、搶劫毒品的,應當分別以盜竊罪或者搶劫罪定罪。以張明楷和陳興良教授為首的刑法學者們普遍贊同該司法解釋?;谛谭w系的協調統一,以各種不合法方式取得不法的違禁品侵害了法益,那么侵吞相同性質的不法原因給付也應該是侵害了法益。

至于侵害的法益具體為何,學者們的觀點不一,論述有諸多自相矛盾和不合理之處。

現在絕大多數學者堅持所有權說或占有說,或將二者折中的折中說,認為財產犯罪侵害的法益為所有權或占有,或二者折中。如果說財產犯罪侵害的法益是所有權或占有,嚴格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的話,那么刑法對財產保護的范圍過窄,這也不符合刑法施行的現狀。在人類活動領域不斷擴展的當代,法律規(guī)制的范圍也要隨之拓展,人們對財產的定義也隨著活動范圍的擴展而變化。一方面,由于刑法沒有對物和物的派生權利分類保護,財產犯罪的對象是包含銀行儲蓄、股份、股票和債權,而這些都是民法上的債權,不是所有權,強制將其排除在財產犯罪對象之外也與現實完全不符。所有權派生了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債權是不可能占有的。另一方面,隨著網絡空間的擴大,網絡虛擬財產等經濟性利益增加,以后甚至有與現實生活空間并重的可能。刑法將財產犯罪侵害的法益界定為所有權或占有,無法適應這一新的情況,也不符合未來的趨勢。在很多情況下,很難認定財產性利益的轉移占有[16],非法占有的認定極其困難?,F金也只是一種貨幣符號,代表著購買力,并非紙幣本身的價值大,其本質上也更接近于債券或經濟利益。既然人們很容易接受嚴重侵害他人的現金行為就是財產犯罪,那么人們也能接受嚴重侵犯債權或經濟利益的行為也是財產犯罪,則將財產犯罪侵害的法益繼續(xù)界定為所有權或占有,或二者折中,已經開始背離人們的觀念,這勢必會留下法律漏洞,或使法律權威受損。

部分贊同財產犯罪侵害法益為所有權的學者認為,盜竊違禁物構成犯罪,侵害法益,也就承認違禁物的所有權受到侵害。如果說違禁物的所有權屬于不法持有者,顯然說不通,畢竟無效合同或違反行政法、刑法強制性規(guī)定的原始取得,在法律上是根本不被認可的,其所有權無法取得。陳興良教授就認為,毒品類的違禁品所有權屬于國家[17]。但如果界定所有權屬于國家,也有瑕疵,畢竟還沒有經過收繳罰沒程序。將未來可能收繳罰沒給國家的物品提前歸屬國家也不符合常識。退一步講,國家對毒品這樣的違禁品收繳后也是直接銷毀,將其歸屬國家也沒有意義。如果歸屬國家,銷毀毒品時就是國家自己合法毀損自己財物的行為,這會使國家有利于社會的行為的合法、合理化陷入解釋的困境。

從理論上來看,如果財產犯罪侵害法益的界定堅持法律—經濟說,可以克服所有權說、占有說、折中說的缺陷,具有更大的涵攝力,也符合我國司法現實。財產犯罪侵害的法益除了有所有權/占有視角外,還有法律/經濟的整體財產的視角。德國就對二者進行明確區(qū)分。所有權/占有視角重視對所有權的保護,至于被害人的財產在整體上是否減損,在所不問;法律—經濟的整體財產視角則重視財產的整體價值,認為構成這種犯罪原則上要有財產減損。從我國司法實踐和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來看,絕大多數財產犯罪均以“數額較大”作為構成要件[18]。財產犯罪的成立通常要有財產損失[19]。 由此可以認定,我國絕大多數財產犯罪是侵犯整體財產。“從立法和司法兩個角度出發(fā),我國刑法上財產犯罪對象應當是具有經濟價值且為法律所認可(即并非法律秩序所禁止)之物或利益。在這個意義上看,我國刑法對于財產犯罪罪名(“罪名”一詞是筆者添加)保護的法益采取法律—經濟說?!保?0]為了秩序的需要,法律并不能認可侵害不屬于自己的財物。如此一來,在堅持法律—經濟說的基礎上,無論是對他人違禁物品的侵害,還是侵吞不法原因給付物,都是符合侵害法益的行為。

2. 不法原因給付屬于“他人財物”

既然采取法律—經濟說,那么不法原因給付首先就可以界定為刑法條文中的財物,無論其是有體物還是無體物,無論其是具體財物還是經濟性利益,都是刑法上的“財物”。如果要與侵占罪的構成要件契合,那么對“他人”作何理解就是關鍵了,即對“他人”需不需要界定出具體的主體。

如果將“他人”界定為自己之外的人,而不是必須找到具體的人,就可以將不法原因給付與“他人財物”這一要素完全契合了。筆者認為,財產犯罪中,將“他人財物”找到具體的主體后再發(fā)動刑罰,這是不經濟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只需要確定財物不屬于侵害者即可,就可以發(fā)動刑罰。

首先,“他人”與“自己之外的人”等價符合一般人的觀念,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當行為人侵害自己之外人的財物時,主觀上就已經具備了侵害意思,至于其知不知道財物的具體歸屬,大多數情況下并不影響其主觀惡性??陀^上其侵犯自己所有權之外的財物,無論財物歸屬者為誰,其侵害行為應該是一樣的。這也是刑法平等保護的要求。“對他人利益有害的行為,個人應當負責交代,個人自由應當在觸及他人利益的地方終止”[21],不論是否知道對方為誰。

其次,除了侵占罪外,其他的財產犯罪并不是自訴案件,刑罰權的發(fā)動無須依賴具體利害關系人的提起。因此,即使找不到具體的“他人”也沒關系,公權力機關可以自己提起公訴,使法律程序正常進行。

再次,花費大量的司法資源在不影響定罪量刑的事情上(即確定具體的“他人”),是不經濟的,也不符合我國法院案多人少的現狀。

最后,不需找到具體的“他人”就發(fā)動刑罰,更有利于即時、有效地保護他人財物,有利于即時使侵害停止。在程序法上由于距離案發(fā)時間較近,更加便于舉證,更加便于查明真相。

可能有學者堅持,只要找不到具體的“他人”,就無法認定為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故而無所謂法益侵害。這種堅持顯然與現行的刑法體系相悖。例如,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很多情況下只要造成不特定多數人傷亡的危險就可以了,而不需要找到具體的“他人”。難道因為找不到具體的“他人”就否定法益侵害或威脅嗎?就據此否定犯罪嗎?如果因為找不到具體的“他人”否定侵害和犯罪,那么人們就再也不敢遠離自己的財產,整個社會回到原始封閉狀態(tài),小國寡民,社會退步。因為一旦離開,受害人財產將難以受到保護。當其受到侵害時,一段時間內司法機關會因為找不到受害人而否定犯罪的成立。當受害人報案時,說明自己是所謂的具體“他人”時,犯罪者早已經遠遁他鄉(xiāng),逍遙法外。退一步講,即使受害人報案,當財物完全滅失時,證明財物屬于自己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司法機關在具體原財物所有者身份確認時才去破案,早已經錯過最佳時間。

因此,無須確定受侵害財物的具體所有者就發(fā)動刑罰更加合理,不法原因給付屬于刑法條文中的“他人財物”。從法教義學的角度來看,侵害不法給付物是侵害法益的行為,原則上符合財產的構成要件,可以構成侵占罪和其他財產犯罪。

五、結語

不法原因給付,是指基于現在或將來不法目的或動機,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或嚴重違反公序良俗的給付。我國刑法理論界對不法原因給付是否是財產犯罪的研究,基本停留在介紹德日判例和理論的層面上,無論是肯定說或否定說,還是折中說,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邏輯矛盾和論證不足的缺陷。我國學者基本上也只討論其對侵占罪成立的影響。司法實踐中更是過度考慮刑事政策,陷入了靠恣意性或整體感官去評價判案的危險境地?!胺伞洕敭a說”可以擔當起成為財產犯罪所侵害的法益的任務,克服所有權說和占有說等的缺陷。以此學說為基礎,從法教義學的角度來看,不法原 因給付是財產犯罪的對象,侵害不法原因給付 依然侵害了法益,符合“非法占有他人財物” 的客觀要件。

猜你喜歡
侵占罪不法法益
關于禁止盜用《圖書館論壇》名義進行不法活動的嚴正申明*
圖書館論壇(2021年1期)2021-04-09 08:55:38
論侵占罪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之法益研究
刑法論叢(2018年3期)2018-10-10 03:35:52
刑法立法向法益保護原則的體系性回歸
刑法論叢(2018年2期)2018-10-10 03:32:26
法益中心主義的目的解釋觀之省思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0
論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益
刑法論叢(2018年1期)2018-02-16 08:07:06
論聯大設立敘利亞“國際公正獨立機制”的不法性
論故意不法先前行為人的作為義務
刑法論叢(2016年3期)2016-06-01 12:15:17
侵占罪犯罪對象之不動產研究
徙木立信(上)
西吉县| 穆棱市| 大方县| 伊宁市| 和田县| 浦县| 仪征市| 元朗区| 十堰市| 象山县| 天水市| 邹城市| 姚安县| 安平县| 望江县| 平舆县| 西宁市| 西吉县| 陈巴尔虎旗| 莱芜市| 建德市| 沿河| 西安市| 海丰县| 将乐县| 新巴尔虎左旗| 泗水县| 右玉县| 龙门县| 太谷县| 望城县| 南阳市| 互助| 桓台县| 称多县| 七台河市| 新蔡县| 佛山市| 岑溪市| 咸宁市| 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