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滌瑕
游戲是幼兒了解世界、適應環(huán)境的重要方式,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維生素”?!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都提出: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要珍視游戲?qū)τ谟變簩W習與發(fā)展的價值。目前,幼兒園教師大多能認識到游戲的價值,明確自主游戲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手段,要發(fā)揮自主游戲應有的作用離不開教師專業(yè)的觀察與適宜的介入。筆者在觀摩大量幼兒自主游戲的基礎上,精選以下三個典型案例,據(jù)此闡述教師如何通過適宜的介入來支持幼兒游戲向更高水平發(fā)展。
一、當孩子因空間問題被迫中止游戲時
案例:公共汽車區(qū)擴建記(中班)
在活動室一角,教師用大紙板箱創(chuàng)設了一個公共汽車區(qū)??吹贸觥肮财嚒焙苁芎⒆觽儦g迎,來玩的人不斷“上車下車”。很是熱鬧。過了幾天。教師發(fā)現(xiàn)常有在公共汽車區(qū)玩的人來告狀,或是被“刷卡器”撞了頭,或是座位不夠,或是推著嬰兒車的“媽媽”把孩子的飯菜撒了一地,游戲經(jīng)常被迫停止。
教師觀察后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喜歡推著嬰兒車來乘“公共汽車”,使得原本就不大的公共汽車區(qū)顯得格外擁擠。從前階段游戲情況來看,這個區(qū)域很受中班孩子歡迎,那如何支持孩子們的游戲呢?
觀察、介入與支持:在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幾個孩子都反映“公共汽車”里太擠了,他們常常沒有座位,帶的嬰兒車也沒地方安放,更別說給寶寶“喂飯”了。教師適時地把問題拋給孩子們:“你們說怎么辦呢?”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佳佳說大家都不推嬰兒車就不擠了,馬上有孩子反駁:“我想帶寶寶去超市怎么辦呀?”教師回應說:“是啊,總有媽媽要帶寶寶出門,那怎樣能讓寶寶安全上車呢?”經(jīng)過討論,孩子們初步制訂了一條規(guī)則:每次只允許一輛嬰兒車上車,沒帶嬰兒車的乘客先上車坐在靠后面的地方,有嬰兒車的坐在靠前面的地方,并且不在車上給孩子喂飯。教師建議下次游戲時試試這個方法,并問道:“還有別的辦法嗎?”荷荷說把“公共汽車”變大一點。大家一聽都覺得好,馬上就把目光轉(zhuǎn)向教師,意思是:老師快給我們做吧。教師覺得這正是一個培養(yǎng)中班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契機,于是,再次把問題拋給孩子們:“你們可以自己來試試怎么做?!焙⒆觽兣d奮地討論起來。教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大多在規(guī)劃擴建后的公共汽車區(qū)可以怎么玩,而沒有考慮擴大多少、如何擴大。于是,教師又問道:“擴建后的‘公共汽車準備放在活動室的哪個位置?”這一提醒給了孩子們思路:先找到合適的地方,再考慮“公共汽車”的空間。最后,孩子們通過討論決定把“公共汽車”放在衣帽間的門后,理由是:放在這里對其他區(qū)角不會有太大影響,也容易固定??吹贸?,這次他們考慮得較周全。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擴建,孩子們想到的是將車子整體擴大,就是既加長又加寬。這種擴大的方式必須把原先的“汽車”拆開,這對中班孩子來講難度較大。教師建議說,能不能在保持原先“公共汽車”不變的情況下來擴建公共汽車區(qū)。有個孩子建議說可以在后面另加一段寬一點的,專門給帶嬰兒車的乘客坐,大家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在接下來的一周多時間里,孩子們在教師的幫助下,尋找材料擴建公共汽車區(qū)。他們找來紙板和KT板以及捆綁用的細繩、膠帶,用尺子測量長度,在教師的幫助下切割、粘貼等,愉快地忙碌著。擴建后的公共汽車區(qū)更受孩子們的歡迎了,他們重新制訂規(guī)則:帶嬰兒車的坐在后面新加的較寬的車身里,不帶嬰兒車的坐在原先較窄的車身里,而且前后各有一扇車門,“乘客”各自在前后車門上下車,避免擁擠和互相干擾。這樣一來,游戲變得有序而又豐富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了幼兒游戲行為被迫停止的原因,并且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在幼兒想出辦法時不急于評價,而是建議幼兒試試,同時鼓勵幼兒尋找更多辦法。而后,在幼兒擴建公共汽車區(qū)的過程中,教師把他們推到前面,自己則在一旁認真、耐心地觀察,只給予必要的提示和幫助,從而使他們有了更多的發(fā)展機會。
因此,當幼兒在游戲中出現(xiàn)爭吵、告狀等情況而導致游戲混亂或者中止時,教師不能簡單地判定是常規(guī)出了問題、要加強規(guī)則引導等,而是要觀察、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從而作出適宜的引導。
二、當孩子因游戲情節(jié)單調(diào)重復不能深入時
案例:點心坊的點餐單(大班)
孩子升入大班后。教師在征求孩子意見的基礎上保留了幾個中班時-的區(qū)域,“點心坊”就是其中的一個,區(qū)角里有煤氣灶、鍋子、調(diào)料瓶以及現(xiàn)成的“食物”等。教師連續(xù)幾天觀察“點心坊”,發(fā)現(xiàn)客人來點“食物”時,服務員通過簡單的操作加工,比如把“面條”放在鍋里“燒煮”,撤上佐料,端給客人吃:而客人就假模假樣地吃,吃完就離開。區(qū)角里除了簡單的對話、單一的燒煮操作和吃東西的模仿動作,沒有其他的游戲情節(jié)。對于升入大班的孩子,教師應如何為他們提供更多想象、創(chuàng)造的空間,使游戲變得更富挑戰(zhàn)性呢?
觀察、介入與支持:教師先嘗試撤掉了大部分現(xiàn)成的“食物”和半成品材料,在百寶箱里增加了更多的低結構材料,比如超輕粘土、各種紙、小棒、小瓶子等?,F(xiàn)成的“食物”少了,“顧客”來到店里沒什么東西可吃,“工作人員”只能想辦法自制“食物”。他們在百寶箱里找到了超輕粘土和模具,準備做各種各樣的“餅干”以及“湯圓”和“面條”。有幾個孩子做了“蛋糕”,不滿足于百寶箱里的材料,又跑到美工區(qū)找來金絲線、亮片和立體插花等來裝飾“蛋糕”。隨著制作的點心逐漸增多,“點心坊”里的桌子不夠用了,于是教師搬來了一個展示架。店里增加新品種后,“顧客”又多了起來,他們圍著展示架要這要那,“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交流分享的時候,教師把自己拍攝的游戲視頻播放給大家看,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問題:大家都圍著展示架點食物,又擠又吵,很雜亂。桐桐說,大家要排隊,等工作人員過來一個個點;雯雯說,要像飯店里一樣有點餐單,大家坐在桌子旁點,工作人員按照點餐單提供食物。這一建議勾起了孩子們對外出用餐的回憶,他們都同意制作點餐單。接下來幾天里,孩子們?yōu)橹谱鼽c餐單而忙碌著,先給點心分類、標價,再設計、制作點餐單,點餐單上面畫著一些菜品,后面是數(shù)字標價。點餐單吸引了更多的孩子來用餐,有的客人還拿著菜單去核對實物,向“老板”建議說有的菜品畫得不像;有的客人點好-食物后,自己先統(tǒng)計總價,再跟收銀員核對。其他孩子看到了也想自己來統(tǒng)計,可數(shù)字大了有時算不出來,教師便建議孩子們改進一下點餐單。孩子們思考后就在點餐單標價的后面畫上了一個方框,用來畫代表價錢的小圓圈,以方便點數(shù)統(tǒng)計。
“點心坊”的生意太好了,在其他區(qū)域玩的孩子也想抽空來吃點心,可時間總是來不及,他們就向教師抱怨。教師再次把問題拋給孩子們。孩子們認為他們可以趁“點心坊”里不忙的時候去吃。教師問:“那怎么知道‘點心坊什么時候空呀?”有的孩子說“點心坊”空的時候工作人員可以到其他區(qū)域去告知一聲。有的孩子說他們可以把點餐單點好放在“點心坊”里,工作人員空的時候就幫他們送過去。聽到這兒,好幾個孩子想到了“外賣、送貨”。這下,孩子們的思路更開闊了,他們打算增加“外賣”業(yè)務,馬上開始規(guī)劃。他們認為先要制作預訂單,這可以在點餐單的基礎上加工修改,底部加一條橫線,給顧客寫名字或?qū)W號,最后在總價的前面增加一筆“送貨費”。后來,預訂單上還加上了“點心坊”的電話、送貨地址等?!包c心坊”的工作內(nèi)容增多了,工作人員也逐漸有了分工,有專門制作點心的,有在現(xiàn)場服務的,有負責外賣服務到各個區(qū)域去發(fā)訂單、收訂單和送貨的,還有負責設計制作各種各樣的優(yōu)惠券的,游戲變得越來越深入和好玩了,“點心坊”也成為和其他區(qū)域互動最頻繁的一個區(qū)域。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增加低結構材料,為“點心坊”拓寬情節(jié)打好了基礎。接著,教師幫助幼兒增加展示架,引導幼兒觀看視頻,從而引出點餐單的運用。最后,當其他區(qū)域幼兒提出想來吃點心而時間來不及時,教師又把問題拋給幼兒,從而生成了制作預訂單開展“外賣”業(yè)務的情節(ji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有一定的預設,但更多的是給予幼兒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引導和支持,比如引導幼兒運用點餐單增加表征機會,使游戲更有條理性。
因此,在幼兒游戲情節(jié)單調(diào)重復不能深入時,教師通過提供低結構材料或者撤走部分舊材料,有助于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引導幼兒的游戲深入發(fā)展。
三、當孩子在游戲中萌發(fā)新主題時
案例:鮮花店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大班)
教師節(jié)那天,孩子們帶來了一些鮮花,教師把花插在瓶子里放在辦公桌旁的柜子上。在做游戲時,萱萱順手從花瓶里抽出一枝鮮花,說要拿它去小醫(yī)院看望病人,當時教師并沒有在意。后來,鮮花漸漸枯萎,教師就把它扔了。一天。萱萱帶著兩個小伙伴又過來向教師要鮮花,說還要去看望病人。
鮮花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很常見,每到節(jié)日的時候,幼兒園門口就會有人來賣鮮花;教師過生日。幼兒園也會送鮮花:孩子去劇院看演出也會看到有人獻花,等等。教師想,是否可以拓展出和鮮花有關的游戲呢?
觀察、介入與支持:教師買了一束鮮花插在瓶子里,觀察孩子們的反應。在萱萱的帶領下,連續(xù)幾天有孩子拿鮮花去送給小醫(yī)院的病人,其他孩子在游戲中用鮮花的機會也逐漸多了起來:小學的學生給老師送鮮花,表演區(qū)的觀眾給小演員送鮮花,小餐廳的老板拿鮮花裝扮餐桌,等等,鮮花成為孩子們的交往工具了。有一天,在表演區(qū)里,“小演員”發(fā)現(xiàn)收到的是一枝她不喜歡的花,就遺憾地說:“這枝花不好看,還枯了?!彼突ǖ娜私忉屨f只有這樣的花了,別無選擇。教師就問:“怎樣才能讓大家都選到喜歡的鮮花呢?”丁丁大聲說:“去買,各種各樣的都買一些?!焙牒腭R上反駁:“鮮花可貴了,而且沒玩幾天就枯掉了,多浪費啊?!苯處熡謫枺骸笆茄?,鮮花保存的天數(shù)短,怎么辦呢?”大家想了一會兒,小雨說:“我們能自己做花嗎?這樣品種就可以多一些了?!甭牭胶⒆觽兌纪庑∮甑奶嶙h,教師便引導他們思考接下來的準備工作。
孩子們最先想到的是去美工區(qū)找材料,他們拿來彩紙、小棒等材料以及膠水、訂書機等工具,開始做花。做了兩天,教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只做了一些平面的花,這些花造型大同小異,只是色彩搭配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很少有人來購買,最先提議自己做花的小雨也是一臉無奈。這天,教師帶來一束色彩鮮艷、立體仿真的紙花,馬上被孩子們一搶而空,小雨大叫:“老師,快教我們做!”教師說:“這個花我也不會做,你們想想可以跟誰學?”于是,接下來幾天里,好幾個孩子找來了《手工大全》或?qū)iT做花的書。萱萱帶來了一個ipad,她給小伙伴們看媽媽幫她搜集的做花視頻;丁丁還叫他的奶奶帶來許多材料,教大家做絲襪花。于是,教師請他們自己選擇學做什么花,自己考慮需要哪些材料,并和他們一起準備材料,一起尋找制作的場地?!磅r花店”正式成立了,來店里做花和買花的孩子都不少。孩子們制作、售賣、送花,“鮮花店”成為各區(qū)域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了。
玩了一周多時間,教師了解到琪琪的阿姨是鮮花店的老板,就約請她來幼兒園給孩子們演示一些簡單的插花造型。這又激起了孩子們對插花的探索,他們在網(wǎng)上搜索資料,還經(jīng)常追著琪琪請教(可能是因為他們感覺琪琪比他們懂得多一點)。隨著孩子們做花、插花水平的提高,他們在“鮮花店”門口做起了廣告,“廣告牌”上是店里推出的“今日新品”和關于“鮮花訂做、代送服務”的信息,教師還和孩子們共同收集材料,比如新的制作材料、賀卡以及電話機等,一時間,“鮮花店”成為活動室里最熱門的區(qū)域,游戲情節(jié)不斷深入,孩子們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觀察到幼兒在游戲中有新的需求時,既沒有忽視,也沒有草率介入,而是不露聲色地觀察和給予支持,比如:通過重新投放鮮花來觀察幼兒的反應,拓展幼兒對鮮花的應用,引導和幫助幼兒解決制作鮮花的困難,最后引進的鮮花店老板的插花演示更是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欲望,助推了幼兒游戲情節(jié)的深入發(fā)展。
因此,當幼兒在游戲中萌發(fā)新主題時,教師要敏銳地察覺,并結合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等來判斷這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再給予適宜的支持和鼓勵,拓展跟幼兒能力水平相當?shù)挠螒蚯楣?jié)。
在幼兒自主游戲中,會發(fā)生涉及空間設置、材料、規(guī)則等多方面的情況,這些都會對幼兒的游戲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教師只有對幼兒的興趣、需要、游戲水平以及當時的游戲情況分析、解讀到位,并且適時適宜地介入,才能有效支持幼兒游戲向更高水平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