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楊艷(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
《法庭內外》雜志社:近年來,北京法院的收案量持續(xù)大幅上升,2017年北京法院的案件態(tài)勢和情況是怎樣的?
楊艷:北京法院近三年新收案件量逐年大幅升高。2017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768893件,與2016年(651488件)相比上升18.02%;2016年與2015年(601764件)相比上升8.26%;2015年與2014年(465098件)相比上升29.38%。
從案件類型看,民事案件收案508443件,連續(xù)三年每年增長15%(約5萬件)。執(zhí)行案件收案190953件,受民事案件增長的傳遞效應影響,近三年增長較快,2017年與2015年相比上升37.27%(51846件)。行政案件收案33070件,受2015年5月1日起實施的立案登記制影響,在2015年和2016年增幅較高,增幅均超過15%,但經過兩年的增長,存量案件已經集中釋放,2017年收案量已經回歸平穩(wěn),同比增長僅2.53%(815件)。刑事案件收案23351件,近三年收案量總體平穩(wěn)。國家賠償與司法救助案件收案2248件,近三年增長較快,但絕對數量較少。
總體上看,民事案件數量最多,占案件總數的66.1%,是總案件量增長的主力,且近四年增幅和增量較為穩(wěn)定,在立案登記制實施前后,收案量增幅未出現明顯波動,從這個意義上看,立案登記制不是收案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是經濟發(fā)展引發(fā)糾紛量的正常反映。民事案件增長較快的類型主要有三類:隨著經濟增速放緩,違約風險升高導致金融借款、民間借貸糾紛數量大幅上升;非首都功能疏解等專項行動引發(fā)拆遷糾紛和分家析產類糾紛數量增加;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普及對經濟業(yè)態(tài)影響而引發(fā)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以及網絡購物合同等民事糾紛也快速增長。
從審理情況看,71%的民事案件是通過簡易程序審結的,45.6%是以調解和撤訴的方式結案的,這些案件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當事人爭議不大,適宜通過調解的方式化解。我這里還有一組新收案件的詳細數據,婚姻家庭糾紛37689件,物業(yè)服務合同糾紛36963件,民間借貸糾紛48897件,機動車交事故責任糾紛21280件,買賣合同糾紛29939件,以上這幾類案件共計174768件,占新收案件總量的34.4%。這些案件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通過調解方式可以更好地化解雙方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結合案件持續(xù)上升的態(tài)勢以及適宜調解的特點,北京法院開展了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工作。
《法庭內外》雜志社: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工作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2016年3月,北京法院開始大力推動多元調解工作,到現在已近兩年了,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您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工作有怎樣的認識和理解?
楊艷:十八大以來,在中央政策的引領下,社會各界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形成了一個共識: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推動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建立一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矛盾糾紛化解體系。
司法實踐表明,訴訟并不是解決糾紛的唯一手段。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和疏解非首都功能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矛盾糾紛,疊加著歷史、經濟、社會、政治因素,完全由法院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未必解決得了,解決得好。大量原本可以通過非訴訟方式化解的糾紛進入訴訟程序,會進一步加劇當事人之間的緊張關系,還可能引發(fā)執(zhí)行難及涉訴信訪等新問題,甚至影響首都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這些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理應有多種解決渠道。而調解具有便捷高效、低成本、方式靈活、保密性強,有助于修復當事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可以一攬子解決當事人之間的所有糾紛等多種優(yōu)勢,能夠較好地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這是北京法院積極推動多元調解工作的動因。
有些人認為,推進多元調解工作就是為了解決法院案多人少的問題,我覺得這樣的看法是片面的。大力推進多元調解工作確實有助于緩解訴訟案件量持續(xù)增長與有限的司法資源之間的突出矛盾,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實現糾紛解決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糾紛解決需求;讓法官從重復審理大量瑣碎糾紛的審判壓力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審理好疑難復雜、新類型案件,充分發(fā)揮司法裁判為社會行為提供規(guī)則指引的作用,使司法回歸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功能定位。
《法庭內外》雜志社:兩年間,北京法院在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中的具體舉措有哪些?工作著力點在哪些方面?
楊艷:立足于北京發(fā)展實際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解紛需求,北京法院充分發(fā)揮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積極構建了以人民調解、行業(yè)性、專業(yè)性調解、律師調解為主要內容的全方位、立體化的立案階段多元調解格局。
司法實踐表明,當事人不愿到法院以外的地方去解決糾紛,在法院引導當事人選擇調解方式時,當事人首先要考慮的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否便捷。為此,北京法院與司法局建立了長效的訴調對接機制,選聘了669名人民調解員進駐17家基層法院,其中一周5天每天8小時常駐法院的專職調解員165名,對訴至法院的適宜調解的糾紛在立案前先行調解,為當事人提供了“門對門”的多元糾紛解決渠道,極大地提高了多元調解的案件導出率。
北京地區(qū)的行業(yè)性、專業(yè)性調解基礎較好,在2015年就有30余家行業(yè)性、專業(yè)性調解組織,但這些調解組織各自為戰(zhàn),沒有形成合力。為整合和規(guī)范行業(yè)調解力量,在2015年底,首都綜治辦、北京高院共同指導成立了全國首家省一級的行業(yè)性、專業(yè)性調解組織行業(yè)協會——北京多元調解發(fā)展促進會,整合和培育調解力量,現已有51家會員單位,他們接受人民法院委托,調解知識產權、保險、房地產等行業(yè)性、類型化糾紛,為市場主體提供專業(yè)化的調解服務。同時,多元調解促進會還成立了退休高級法官服務團,吸納了100余名退休老法官,他們在化解社會公眾關注類案件的方面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為充分發(fā)揮律師隊伍在糾紛化解中的專業(yè)性、實踐性優(yōu)勢,朝陽區(qū)法院、豐臺區(qū)法院與屬地的司法局、律協開展合作,設立律師調解室、吸納律師成為特邀調解員,實踐律師調解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出臺了《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后,市高級法院與市司法局、市律協共同草擬了《關于開展律師專業(yè)調解工作的實施意見》并將于近期下發(fā),積極探索實習律師參與訴前人民調解工作和律師專業(yè)調解工作。
《法庭內外》雜志社:說到改革問題,大家最關注的還是成效,它更直觀地反映著改革措施是否落地,關系著改革是否真正惠及了人民群眾,您能否談一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帶來了哪些變化?
楊艷:北京法院的多元調解工作為人民群眾帶來了便利,幫助糾紛當事人化解了糾紛,也提升了審判質效。2017年1月至12月,北京法院調解成功和速裁結案175989件,占同期一審民事結案總量的39%。其中,多元調解成功案件量71271件,速裁案件量104718件,訴訟前端速裁法官年人均結案907件,是后端法官年人均結案量的4.1倍。從基層法院的情況看,多元調解+速裁工作成效明顯。通州區(qū)法院通過推行立案階段調解速裁工作機制,分流案件36256件,調解結案15901件,速裁庭法官人均結案2745.2件,是全院法官人均結案量的6倍,一審服判息訴率99.32%,已結案件無一發(fā)回、改判。房山區(qū)法院優(yōu)化立案、多元調解、速裁銜接機制,以調為主、調裁銜接,形成立、調、裁“三點連環(huán)”的工作模式。將72名人民調解員編入18個速裁團隊,按照“1+6”速裁格局,由速裁法官指導設立“輔助型”和“專職型”兩種調解團隊,以15%的審判力量在訴訟前端審結了全院77%的民商事糾紛。豐臺區(qū)法院挑選45名精兵強將,每組6至7人組建7個速裁辦案團隊。形成以7名員額法官為核心,審判輔助人員、書記員、人民調解員、行業(yè)調解員等各類人員協同發(fā)力、審判力量與社會力量優(yōu)化組合的團隊化作戰(zhàn)模式,法官人均結案達到1449.7件,案件平均審理時間21天。
北京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工作也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肯定。西城區(qū)、順義區(qū)兩家法院被最高法院確定為“全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示范法院”;三中院及朝陽、海淀、豐臺等十家法院被最高法院確定為全國“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示范法院”。在全市司法系統2015年至2017年度人民調解先進表彰活動中,市高級法院立案庭和設在豐臺區(qū)、大興區(qū)、門頭溝區(qū)三家法院立案庭的訴前人民調解委員會榮獲“北京市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一大批當事人也享受到了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帶來的實惠。在化解糾紛的過程中,有的人修復了親情,維護了雙方的商業(yè)合作關系;有的人一次性解決了需要多個訴訟案件化解的糾紛;有的人一攬子化解了數十件案情類似的糾紛;有的人享受到了便捷的在線調解服務。據統計,2017年全市法院在多元調解工作中共收到當事贈送的錦旗451面,表揚信80封。
《法庭內外》雜志社:我們注意到北京法院在推進多元調解工作的同時,也在開展速裁工作,那么這二者的關系是怎樣的?
楊艷: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法院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zhàn):訴訟案件量持續(xù)增長與有限的司法資源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高效、便捷化解糾紛的需求與司法的剛性、司法程序的復雜性之間的沖突。為了解決這兩對矛盾和沖突,北京法院確定了整合訴訟內、訴訟外兩類解紛資源的思路,積極構建立案階段“多元調解+速裁”訴訟前端分流化解大批普通糾紛、多數員額法官后端審理疑難復雜糾紛的審判工作新格局。
應當說這兩項工作中,多元調解是重點。多元調解做好了,能夠從源頭上化解糾紛,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但由于多元調解現在還不夠成熟,所以我們建立了“多元調解+速裁”的緊密型工作機制,由速裁法官與調解員組建“1+N”調解速裁團隊,法官全程指導調解員調解,在指導過程中將調解經驗傳授給調解員,把案件風險點和裁判標準教給調解員,提高他們結合情理依法調解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司法裁判對調解的指引和保障作用,提升多元調解工作成效。
《法庭內外》雜志社:多元調解工作對調解員化解紛爭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北京法院是如何組建這樣一支滿足多元調解需要的調解員隊伍的?
楊艷:調解員的調解能力和業(yè)務水平是多元調解工作的牛鼻子,牽住了它多元調解的質效提升就有保障。因此,北京法院一直都在抓調解員業(yè)務能力培養(yǎng)工作。北京法院改變了以往從“五老”人員中選任調解員的思路,拓寬調解員的選拔渠道,比如,通州區(qū)法院向社會公開選聘調解員、朝陽區(qū)法院邀請127名律師參與人民調解工作,讓更多高素質的調解員進入調解隊伍。此外,在建立速裁法官全程指導調解工作機制的同時,北京法院還加強培訓和管理工作,2017年各級法院組織各類調解員培訓班30余次,市高級法院于2017年3月組織全市212名調解員進行為期五天的集中培訓,市高級法院組織編寫了調解員教程《調解員調解指引》,與司法局聯合出臺了《訴前人民調解員管理辦法》,加強對人民調解員的管理考核。經過耐心培育和實踐鍛煉,北京法院有了一批既懂法律又有很強溝通能力的調解員。最近,北京法院開展了多元調解十大典型案例的評選活動,入選的典型案例體現了調解員的專業(yè)能力、調解技巧和溝通能力,展示了調解員的職業(yè)風采。
《法庭內外》雜志社:“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是智慧法院建設的重要目標,在推進多元調解工作的過程中,北京法院是如何落實這一要求的?
楊艷:在多元調解工作的信息化方面,北京法院也做了許多探索。自主研發(fā)了多元調解外網系統,這個系統能夠與法院審判信息系統進行實時的數據交換,而且我們還要求調解員將調解的全過程錄入系統,這樣就實現了多元調解全程留痕、全程監(jiān)管,為統計調研和考核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作為最高法院確定的在線調解平臺試點單位,北京法院開發(fā)了互聯網調解系統,今年11月,市高級法院組織了全市法院的培訓,各中院、區(qū)法院的培訓也在陸續(xù)進行,比較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在線調解已經有了一些成功案例,比如,在2017年12月26日,北京法院公布的十大調解典型案例當中,調解員在處理一起交通事故糾紛的過程中就使用了互聯網調解系統,雙方當事人不出家門就化解了糾紛。北京法院在多元調解的案件分流過程也使用了信息化手段,建立“電子+人工”案件程序分流機制。對于小額訴訟程序和督促程序案件,立案時由系統全部自動識別為調解速裁案件;對于婚姻家庭、物業(yè)供暖、交通事故、10萬元以下的借款、買賣、金融借款、信用卡等七類案件,由原告填寫類型化案件審判要素表,電腦系統根據要素表進行自動識別,是否進入多元調解程序,大大提高了案件的分流效率。
《法庭內外》雜志社:2018年,對于北京法院的多元調解工作,您有哪些期待和謀劃?
楊艷:進一步提升訴調對接工作的成效是一個總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我們明年將重點開展以下這兩項工作。第一項是在重點糾紛領域探索行業(yè)協會先行化解機制。近幾年,在互聯網、金融、房地產、物業(yè)等行業(yè)糾紛處于高發(fā)態(tài)勢,而這些糾紛具有涉群體、涉民生、標的額大等特點,2018年北京法院將與政府相關部門、行業(yè)協會及相關調解組織合作,對于訴至法院的相關糾紛,在征得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先行委派相應的行業(yè)協會調解組織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法院予以優(yōu)先立案、優(yōu)先審理。第二項是增強基層調解組織的源頭吸附和化解糾紛的能力。主要的思路是以“人民調解進立案庭”為基礎,加強對人民調解員的業(yè)務指導和培訓,從而輻射和帶動基層人民調解組織,激活他們的糾紛吸附和化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