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淼峰 莫國夫
師: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則故事,看看你到底能讀懂多少。
(生瀏覽故事)
師:能讀懂嗎?已經讀懂的舉手。
(個別學生舉手)
師:我們簡單討論兩個問
題,看能不能幫助大家讀懂故事。第一個問題:你有沒有發(fā)現故事中什么是不變的?
生:“這是一個古老的游戲”這句話在故事中出現了很多次,是不變的。
生:好幾句話后面都用到了省略號和感嘆號。
生:還有破折號。
生:做游戲的地點是不變
的,都在一棵老樹下。
生:孩子們做的游戲是不變的,一直在做“木頭人”的游戲。
生:做游戲的人是不變的。
生:“我等的車都不來”這一點是不變的。
師:你們真厲害,一下子發(fā)現了那么多的秘密。那么故事中什么是變化的呢?
生:欣然、啞然、愕然……這些詞語都有“然”,但應該是不一樣的。
師:你發(fā)現這些詞語都是不一樣的。猜一猜,這些詞都跟人的什么有關?
生:表情。
師:透過表情可以看出人的心情,這些詞表達的意思都跟人的心情有關。
師:憑感覺判斷一下,這些有關心情的變化是呈直線的還是呈曲線的?
生:呈曲線的。
師:說明故事是曲折起伏的。
師:這節(jié)課,我們要來閱讀一組故事。課前,同學們都已經預習了《一件運動衫》,并且完成了預學單。現在,簡單回顧一下:這則故事共22個自然段,主要講了“我”和康威老先生之間的故事。這一點沒有問題,但需要明確的是,故事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
生:好像不是。
生:不是。我覺得他可能只是一個角色。
師:沒錯,“我”只是故事中的一個主要人物,所以“我”字上面要加上什么?
生:雙引號。
師:故事中,“我”為康威老先生做了什么?
生:“我”用康威老先生的1美元45美分和“我”用來買運動衫退還的錢為康威老先生買了一雙新鞋。
師:故事中,康威老先生有沒有為“我”做點什么?
生:康威老先生用一只小狗換了一件運動衫,把它送給了“我”。
師:也就是說,他們都為對方獻出了自己最心愛的東西,是嗎?難怪同學們讀完故事之后,寫下了這樣的感受——(投影學生的預學單)
“我”和康威老先生都是好人,因為康威老先生用自己的一只小狗換了“我”所喜歡的東西,而“我”卻用自己非常喜歡的運動衫為康威老先生買了一雙鞋子。
我的感受是,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愛,互相幫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別人是自己快樂的源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大家互助互愛,多替別人著想,能讓我們的相處更為融洽。
師:故事是圍繞“一件運動衫”展開的,那么,這是一件怎樣的運動衫呢?老師從預學單中發(fā)現,大部分同學都找到了文中的四句話,也就是說這些信息都是同學們自己能夠找到并讀懂的。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同學們自己都能讀懂,那么這則故事,我們還要讀些什么呢?(停頓)我想,有沒有一種可能,雖然我們已經讀過幾遍,但故事中還有我們沒發(fā)現、沒深入思考過的?
(生紛紛點頭)
師:接下來我們將開啟一段發(fā)現之旅。先從同學們摘錄的四句話看起。這四句話告訴我們這是一件怎樣的運動衫?
生:從第一句話中可以知道,這是一件最漂亮的運動衫,前面印著一只藍色的仰著頭的大角麋鹿。
生:第二句話寫著這是一件“紅色運動衫,上面印著藍色的大角麋鹿有多棒”。
生:從第三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這是印著驕傲的仰著頭的大角麋鹿的運動衫。
生:從第四句話中我們可以讀到“一件印著仰著頭的大角麋鹿的紅色運動衫”。
師:讀完這四句話,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都寫到了這是一件紅色的運動衫。
生:都寫到了運動衫上的大角麋鹿。
生:而且大角麋鹿還是藍色的、仰著頭的。
師:也就是說這幾句話都對運動衫的顏色、圖案以及圖案的顏色和樣子進行了細致描寫。這是什么描寫?
生:細節(jié)描寫。
師: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還不止一處。像這樣對同一個內容或者同一個意思進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描寫,是一種什么方法?
生:反復。
師: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反反復復對這些細節(jié)進行描寫呢?
生:因為“我”非常喜歡這件運動衫。
生:因為“我”太想擁有這件運動衫了。
師:也就是說,這種對細節(jié)的反復描寫更能表達出“我”對運動衫的喜愛與向往,是嗎?可是,問題似乎還是存在的。在摘錄的時候我們發(fā)現,這四句話分別出現在故事的第3、7、18、21自然段。這又是怎么回事?快速瀏覽,也可以直接跳到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思考: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對運動衫進行細節(jié)描寫的?
師:作者第一次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
生: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件運動衫,小男孩身上的紅色運動衫引起了“我”的注意。
師:關鍵詞——
生:注意。
師:(出示:注意運動衫)好的,第二次?
生:第二次是“我”想讓媽媽給“我”買這件運動衫,所以才和媽媽說得這么細致。
師:想買運動衫,不錯! 第三次?
生:退還運動衫。
師:有點依依不舍,對嗎?概括得真好。第四次——
生:又得運動衫。
師:又得到了,對嗎?同學們真是厲害,不僅說得準確,而且概括得好。通過交流我們發(fā)現,作者不是在簡單地反復,這種反復的細節(jié)描寫是跟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聯系在一起的。不過從情節(jié)發(fā)展的角度來講,似乎中間環(huán)節(jié)有遺漏。你想,剛剛還是“想買運動衫”,怎么突然就過渡到“退還運動衫”了呢?這中間有買嗎?
生: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訴“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掛著那種運動衫的柜臺,毫不猶豫用3美元買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滿了自豪。
師:在故事的第8自然段,“我”買到并穿上了這件運動衫。
師:同學們請看,這五句話都寫到了這件運動衫,完整地串起了整個故事情節(jié)。那么故事的情節(jié)是怎樣發(fā)展變化的?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引入“情節(jié)梯”這種圖式。大家請看,這里有三幅不同形態(tài)的“情節(jié)梯”,請你判斷一下,你覺得哪一幅“情節(jié)梯”與故事的情節(jié)變化最吻合?(出示情節(jié)梯圖)
生:第三幅比較吻合。一開始“我”注意到這件運動衫,于是想讓媽媽給“我”買,后來媽媽真的給“我”買了。我覺得這個過程應該是向上的。后來“我”為了給康威老先生買新鞋,就把運動衫給退了,這里應該發(fā)生了變化。最后,康威老先生又把運動衫送給了“我”,結尾出人意料。
生:第三幅。我覺得前面部分,“我”從“注意運動衫”到“想買運動衫”,感覺上都是很順利的。后來把運動衫退掉,給康威老先生買新鞋,跟剛才的感覺發(fā)生了變化。最后,康威老先生又把運動衫送給了“我”,結果很好,也很意外。
師:是啊,第三個情節(jié)梯與前面兩個的差異在于它有轉折的地方。體會一下:為了幫康威老先生買新鞋,“我”會把夢寐以求的運動衫退掉,你之前想到過嗎?
生:沒想到。
師:所以故事在此處發(fā)生了第一次轉折。
師:故事的結尾,“我”又得到了這件運動衫,你想到過嗎?
生:沒想到。
師:結尾又一次出現了轉折。
師:“情節(jié)梯三”清晰地表現出了這兩次轉折的過程。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生:一波三折。
生:跌宕起伏。
師:是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讀故事的時候會感到“意外”的主要原因。
師:讀到這里,我們發(fā)現作者這種細節(jié)的反復描寫,既串起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也帶給了我們意料之外的閱讀感受。
“讀”與“學練”的結合
師:讓我們繼續(xù)閱讀。請拿出信封,打開故事《一塊錢》。請注意快速默讀。全文共1245個字,爭取在4分鐘左右讀完,還要畫出故事中反反復復寫到的句子。
(生閱讀)
師:好,同學們,讀完的請舉手。咱們班的同學默讀能力真不錯。我們一起來交流,這則故事主要講的是誰?
生:一個在大街上乞討、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女人。
師:事實上她是一位——
生:母親。
師:在故事中,有沒有反反復復寫到的句子?
生:故事中反復寫到“給我一塊錢,我要坐車去看女兒”。
師:這是母親反復說的一句話。除此之外,還有反復寫的嗎?
生:一只手本來向上攤,可是在借錢的瞬間突然翻轉,手心朝下,兩指如鉗。
師:這是母親接錢時反復做的一個動作。作者幾次見到她,她總是這樣說,接錢的時候總是反復做這個動作,這一言一行,幾乎是一成不變的。可是,“我”對她的態(tài)度卻是在變化的。讓我們再次回到故事,根據老師的提示,跳著讀,找出關鍵詞,體會“我”對這位女人態(tài)度的變化。
師:第一次遇到她,因為不了解,所以聽她這樣說、看她這樣做的時候,“我”只是覺得這個人怎么樣?
生:很怪。
師:幾天后“我”又遇見了她,聽她還是這樣說,“我”覺得她應該是個騙子,所以那次“我”怎么對她?
生:不理會。
師:一個月以后,“我”又一次見到了她,她還是這樣說,這次“我”不但不理她,甚至對她產生了什么?
生:厭惡。
師:后來與朋友談起此事,朋友竟然知道這個人,“我”感到有點意外,內心怎么樣?
生:好奇。
師:當朋友一五一十地告訴“我”她為什么會這樣說、這樣做,尤其是告訴“我”其實她的女兒已經死了的時候,“我”怎么了?
生:震驚。
師:故事的結尾,作者用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
生:只希望她在接錢的時候,手心,永遠朝下……
師:關鍵詞是——
生:希望。
師:這就是“我”對這個女人前后的態(tài)度變化。這是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呢?讓我們學著畫畫情節(jié)梯。用上這六個關鍵詞,根據變化過程,在方框內畫出情節(jié)梯。
師:老師發(fā)現同學們畫出了兩種不同的“情節(jié)梯”,(出示“情節(jié)梯圖”)你們認為哪一種更符合故事的發(fā)展,以及“我”態(tài)度的變化過程?
生:第二種比較符合。一開始的時候,“我”對這個女人的態(tài)度一直都不好。這種情況下,情節(jié)應該是向下發(fā)展的。后來,朋友告訴“我”之后,“我”對這個女人的態(tài)度就發(fā)生了改變,情節(jié)應該往上發(fā)展。
生:我也覺得是第二種。因為從“不理會”她到“厭惡”她,這都說明“我”對她的態(tài)度越來越不好,應該是向下的;后來朋友的話讓“我”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改變,就慢慢向上了;最后“我”希望給他祝福,態(tài)度已經完全發(fā)生了轉變。
師:先下后上,先抑后揚……態(tài)度隨著情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而情節(jié)的變化過程,依然是跟作者反復寫到的細節(jié)緊密聯系在
一起。
師:同學們,你們發(fā)現沒有:故事的結尾定格在母親反復做的這個動作上。故事中反復寫到了兩個內容——母親的一句話和一個動作。為什么故事的結尾,只定格在這個動作上?這個動作,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生:因為這個動作是她女兒教她做的,她的女兒不希望自己的母親變成乞丐。
生:因為她覺得這個女人是自己的母親,她希望母親哪怕是在乞討,也要討得有尊嚴。
師:有尊嚴地活著,這不僅是她女兒的心愿,也成了“我”的“希望”。通過學習作者反復寫到的細節(jié),我們讀懂了母親和作者的心聲。
師:這樣讀故事有意思嗎?最后我們來讀一則《父親的日記》。請看大屏幕。故事會在屏幕上自動播放,根據每頁字數的多少自動翻頁??焖倌x,同時邊讀邊思考:故事中有沒有反復寫到的內容?這與前兩個故事有不同嗎?
師:同樣是一則關于“愛”的故事,故事中有反復的細節(jié)描寫嗎?
生:這則故事中寫了一件事。
生:我覺得應該是兩件事,一件是關于父親的,一件是關于“我”小時候的。
生:我補充一下。因為這兩件事非常相似,所以好像覺得只有一件事一樣。
師:也就是說“父親老年的故事”幾乎就是“我童年故事”的翻版,都寫到了三個場景,這三個場景幾乎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什么?
生:父親對“我”是很好的,“我”對父親是不耐煩的。
生:父親給“我”的是愛,“我”對父親卻很不耐煩。
師:三個場景的細節(jié)是不同的,前后之間形成了什么?
生:對比。
師:這是與前面兩則故事不同的地方。事實上,故事還沒有結束。如果你是作者,你希望這個故事怎樣結束?
生:我希望這個孩子漸漸變了,變得像父親以前對待自己一樣去對自己的父親。
生:我覺得兒子應該會感到后悔,馬上跑到父親那里,去懺悔,去照顧他。
生:我覺得兒子應該會認識到自己的錯,以后會好好對待自己的父親。
生:也有可能,兒子想去懺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父親已經走了。
師:故事的結尾是這樣的—— (課件出示:我悔恨交加,一下子淚流滿面:“爸爸,兒子不孝,兒子對不起您……”可是,父親再也聽不到我的聲音了——父親已經去世——我是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看到了他老人家的日記。)
師:很顯然,這樣的結尾出乎大部分學生的意料。猜到的同學,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剛才為什么會那樣想嗎?
生:因為我覺得兒子對父親不孝,最后可能會有點轉折,作者會想讓讀者心情起伏。
師:所以結尾是出人意料的。
生:我覺得作者想讓故事的結尾符合這篇文章的特性,當他悔恨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從而暗示我們一些道理。如果說結尾是“父親和他以后生活在一起”,那就不能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親情的重要性。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其實我們都希望最終這個孩子能夠給父親更好的關愛,這是我們許多人的夢想或者說心愿,對吧?
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太多時候不是這樣的,所謂“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同學們,你們說什么樣的人應該讀到這樣的故事?
生:對父母不孝順的人。
生:經常抱怨父母、對父母不耐煩的人。
生:不懂得照顧父母、愛父母的人。
師:還有不懂得怎么去表達愛的人,對吧?同學們,通過細節(jié)的反復對比,我們讀懂了故事的主題,那就是——
生:愛。
師:這節(jié)課閱讀了四則故事,故事都用到了反復的細節(jié)描寫,情節(jié)發(fā)展都是出人意料的。我發(fā)現,一些同學已經學會了閱讀這一類故事的方法。老師現在送你們每人一份《媽媽的銀行存款》,你們課后讀一讀,看能不能用這節(jié)課學到的閱讀方法,自己讀懂這篇故事。
【評析】
本課是以“群文閱讀”的視角,對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某種探索,是對真正意義上的“教閱讀”的大膽嘗試。縱觀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1.對“單篇教學”常規(guī)套路的大膽突圍?!八^群文閱讀,就是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眳^(qū)別于單篇教學,群文閱讀是在單位時間內的多篇閱讀,給教師如何處理和安置文本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時間是個常量,這就意味著群文閱讀不可能如單篇教學一樣從認字識字開始,不可能開展逐段閱讀,不可能進行大量的有感情朗讀的訓練,不可能“字字著力、句句分析”,這對習慣了單篇閱讀教學的教師而言是一種巨大的挑戰(zhàn)。在這堂課中,如果算上課前談話以及課后的獨立閱讀,本課共涉及5個文本,近6000字。進行這樣大規(guī)模的群文閱讀,就要求教師要深度解讀、合理配置文本。從教學過程來看,這種線性的組合形態(tài),對于沒有太多群文閱讀經驗的學生而言,起到了較好的閱讀效果。
2.對“閱讀能力”訓練的大膽實踐?!敖涕喿x”區(qū)別于“教課文”,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閱讀能力訓練”的定位。之所以要將如此多的文本組合,很重要的一個思考在于能夠通過集中閱讀,引導學生在固定時間內實現對某種閱讀能力的感悟和習得。比如,本課教學中對學生默讀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默讀訓練有著清晰的量化要求——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問題在于,有了如此清晰的學理依據,在課堂中如何加以實施和訓練呢?本課教學作了清楚的引領,無論是根據文本字數,給定時間進行閱讀,還是通過媒體自動呈現的逼迫式閱讀,都是基于課程學理的實踐探究。再比如“情節(jié)梯”的引入和學用,是對學生提煉信息、處理信息能力的一種訓練。從教學現場來看,很多學生是能夠很快領悟并習得的。
3.對“學情起點”的大膽把握。教師的教應該以學生的學情為前提。美國學者奧蘇伯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北菊n教學中預學單的精妙設計,看起來平淡無奇,實則匠心獨運。教學時對學生學情的回顧、對特殊學情的回應、對有效學情的活用,都是本課教學能夠最終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梢哉f,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領會學生的學情起點,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閱讀教學的高位運行。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樹人小學/浙江紹興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