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華
那天午飯后,來不及休息,我和人大辦的兩名同志,一起去了東山鎮(zhèn)新潦村。只想多湊點時間,多去幾戶人家看看,多聽些真話,多摸點實情。
在與村民“拉家常”的過程中,我明顯感受到,無論是低保戶,還是普通戶,他們都不把難處掛在嘴上,而是把樂觀寫在臉上。他們的善良如東山的山水生態(tài)一樣自然,他們的淳樸潔如白玉。
66歲的老計,是村里的“老隊長”,魚塘養(yǎng)殖,枇杷、楊梅等果樹種植是主要收入來源。雖然收入不多,但是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親人生了場大病,也絲毫沒有摧垮他堅強的意志。47歲的老束,20多年前,從安徽來這兒成為“上門女婿”,如今一口的東山方言。依靠打工,再加上種植養(yǎng)殖,家庭年收入有個幾萬塊錢,過日子不成問題。兩個兒子,一個在服兵役。說起當兵的兒子,他眼睛瞇成一條縫,溢出那種用笑容寫滿的幸福感。問及生活困難,他們都提到幾個關(guān)鍵詞,“平常心、平常人家、平常日子”。
我不禁在想,老計將人生奉獻給村里、給村民,老束將兒子奉獻給國家、給軍隊,我們應(yīng)該怎樣回報他們?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留一張“走訪聯(lián)系卡”給他們,希望他們有困難的時候可以想起我這個來訪的“新朋友”,祝愿他們“幸福來敲門”。
俗話說,干部腳下有泥土,群眾心中才不堵。未見到老金之前,村里人告訴我,他單身、殘疾,還患有腦中風。心頭一顫,老金真夠苦的,“屋漏偏遭連夜雨”。
走進小院,卻讓我大吃一驚。71歲的老金邊上有老伴,還有個25歲的女兒,懷孕待產(chǎn),一家人其樂融融。和閨女的一番交談,才豁然開朗。原來老金在20多年前,收留了逃荒“漂泊”而來的這個阿婆。阿婆被這個男人感動,就留下來照顧這個身殘、心善的男人,后來還收養(yǎng)了一個三個月大的閨女?!袄蟽煽凇毕嘁罏榘椤⑾噱σ阅?,女兒也懂得感恩,孝順備至,勝似親生。特殊的一家人,用“收留、收養(yǎng)”編織了一份特殊的愛,并且讓愛在延續(xù)、在升華,充滿了真善美、正能量。
老金家的故事,不就是我們身邊的感動嗎?不就是我們身邊的“好人現(xiàn)象”嗎?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吳中的水土,隨手抓一把,都有根植“吳文化”的基因。正是這種豐沛的太湖山水資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才造就了吳中人共有的精神特質(zhì)——淳樸、善良、厚德、大愛。
11歲的小藝是我在走訪中最揪心的孩子。9歲的時候,突然遭遇“怪癥”,智力喪失、行動不便、大小便失禁,只能臥躺在床,成為一家人的淚和痛。家人跑遍蘇州、上海等地大醫(yī)院問診求醫(yī),無奈無果。
我坐在院子屋檐下的板凳上,傾聽小藝奶奶的心聲。說到動情處,她潸然淚下,懷里的小孫子眼睛一眨一眨。瞬間,我心頭一痛,鼻子一酸。無聲勝有聲,再多的安慰都無濟于事。在眾多的病歷袋中,意外看到一份辦理殘疾證的申請表,鎮(zhèn)民政辦已經(jīng)蓋章同意申請,為何后續(xù)環(huán)節(jié)沒有跟進?為何沒有最終落地?是父母忙,還是辦理難?眼前的現(xiàn)實,不就是最有力、有理、有據(jù)的殘疾證明嗎?心里迸發(fā)一連串的疑問?,F(xiàn)場,我讓同去的辦公室小徐打電話給區(qū)殘聯(lián),問詢這類癥狀的辦證情況,問清相關(guān)的生活補助、助殘補助情況,決定盡最大努力幫助這個苦孩子。臨走時,我將“走訪聯(lián)系卡”遞給奶奶,囑咐她,并提醒鄰居讓孩子父母回頭給我打電話說清情況,盡早解決問題。我一句話未說完,奶奶又是淚如泉涌。
那一刻,奶奶的眼淚,成了我工作短板的“強刺激、深刺激”。受武漢市委成立“網(wǎng)上群眾工作部”的啟發(fā),假如我們也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在區(qū)鎮(zhèn)村三級架構(gòu)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惠民的“云平臺”,做到一戶一檔、一戶一策、一戶一方,該有多好。同時,我們的民政、殘聯(lián)、社保、衛(wèi)計、團委等部門,甚至社會公益組織、慈善組織都能接入“端口”,實時收集、匯總和共享民情大數(shù)據(jù),拓展部門“聚焦富民”職能。一個真心為民的干部,一定會時時處處牽掛群眾的安危冷暖,一定會想方設(shè)法多做“惠民生、贏民心、聚民力”的實事。
一路走下來、聽下來,發(fā)現(xiàn)群眾也有不少堵心事,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原來很小、很具體。比如,村里許多人家都有幾十畝魚塘,由于周圍無電力設(shè)施,無法運用現(xiàn)代方法改造升級內(nèi)塘養(yǎng)殖,直接影響了“錢袋子”。我當即問了村里,原來是由于拆遷受阻,電線桿無法布線。關(guān)于這一問題,這一類問題,我提醒村里和鎮(zhèn)里,民生工作要落細落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尤其要把脈解難、精準施策?;貋砺飞希鼓唤蹬R,看著碧波萬頃的太湖,我愈加體會到“大走訪”的意義和價值。“家家都有難念的經(jīng)”,叩開了家門,叩開了心扉,思想和心靈得到洗禮,等待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我真切感受到:干群之間最遠的距離是心與心的距離,必須強化深入基層、與群眾坐一條板凳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否則,干部下基層,對群眾的感情是真是假、是深是淺、是不是“套路”,群眾一眼就能看穿。
走訪回來,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愈發(fā)覺得,深入基層開展調(diào)查研究,就是“尋根之旅”和“修煉之道”,每一次走訪調(diào)研都是一次走心。你離群眾越近,群眾離你也越近。作為一名普通的黨員干部,只有站穩(wěn)人民立場、充滿民生情懷、用雙手觸摸民情、用真心換取民心,才能找準群眾的“痛點”,才能把準群眾的“脈搏”。
下去不下去,感受不一樣。下去了,才能把我們的工作直通群眾的小院子,才能看到群眾的疾苦,聽到群眾的呼聲。下去了,才能用腳板丈量出發(fā)展的短板,才能在“兩聚一高”新實踐、“強富美高”新吳中建設(shè)中取長補短,凝聚民心,匯聚合力。
(作者系蘇州市吳中區(qū)人大常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