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靈魂,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幼小時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二歲時已露端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yǎng),而如果沒有教養(yǎng),愛就會失去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任何一個孩子都絕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只要是這樣,就怎么愛也不過分,怎么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沒有孩子的時候,生活多么艱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樣了,做父母的總想為孩子爭取一些好的生活條件。一個人無論怎么清高,在這一點上都不能免俗。
中國人總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稱贊孩子時也多用個“乖”字。“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乖順,就是溫良、聽話;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機敏。把這兩個含義統(tǒng)一起來就比較全面了。不過,這兩個含義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順是循規(guī)蹈矩,乖巧是察言觀色,二者的結合就令人討厭了。
仔細分析起來,孩子真正可愛的和值得鼓勵的“乖”,其實包含了三個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關心和體察他人的感受,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達理,就是講道理、懂道理,這是理解力,是聰慧。三是在通情達理的基礎上,能夠克制自己不合情理的欲求,這是自制力,是節(jié)制。所以,“乖”應該是善良、聰慧、節(jié)制這三種積極品質的綜合表現(xiàn)。倘若抽去這些品質,只要求孩子盲目地聽話,訓練出來的就不是通情達理的乖孩子,而是逆來順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陽奉陰違的壞孩子了。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話,最不想說的人也是父母。
許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長大,我相反,我多么愿意孩子的童年時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戀這樣一種天然的可愛,這樣一種純粹的親情,這樣一種簡單的幸福。在時間的洶涌波濤上,我留戀一滴晶瑩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無物長存,我應該和能夠做到的是,在另一種形式中守護這些珍貴的價值。我不是指寫作,寫作是容易的,難的是生活本身。我愿孩子在因閱歷和教養(yǎng)而成熟以后依然天真。我愿我們的親情歷盡歲月的磨難始終純粹。我愿人生的幸福不受世俗的腐蝕永遠簡單。
(文章選自《寶貝,寶貝》)
【寫作借鑒】
標題“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yǎng)”觀點鮮明,結構工整。文章首先開門見山地亮出觀點——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照應標題,中心突出。隨后作者圍繞如何愛和尊重孩子層層分析,深入挖掘,讓觀點更有針對性、說服力,最后話鋒一轉,闡述自己對教育孩子的思考,引發(fā)各方深思的同時,又以犀利、靈動、跳脫的語言,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枝江一中 賀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