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昊,李昕升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研究院,江蘇南京 210095)
釋奠禮是中國古代祭祀先圣、先師的典禮,最初由軍禮發(fā)展而來,逐漸兼具重視教育與祭祀孔子的雙重功能,成為官方學校的重要制度。目前,學界對兩晉釋奠禮的研究并不多[1]。鑒此,本文對兩晉以前、兩晉的釋奠禮作一詳述,并探討其影響。
釋奠禮在商周時期已出現(xiàn),《禮記·大傳》談到牧野之戰(zhàn)時說:“(周武王)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設奠于牧室?!睗h代鄭玄注云:“柴、祈、奠,告天地及先祖也。牧室,牧野之室也。古者郊關皆有館焉?!碧拼追f達疏云:“設奠于牧室者,設此奠祭于牧野之館室,以告行主也?!盵2]1506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此禮起于戰(zhàn)爭,本為軍禮,故《禮記·王制》又云:“天子將出征,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祃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學,出征執(zhí)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吿?!盵2]1333何謂“執(zhí)有罪,反,釋奠于學”?孔穎達疏云:“出師征伐,執(zhí)此有罪之人,還反而歸,釋菜奠幣在于學,以可言問之訊、截左耳之馘,告先圣先師也?!盵2]1333換言之,釋奠用于軍禮其目的之一在于告功。第二,此禮可在牧室、學校中進行,那其施行空間是否另有別處?《周禮·春官·甸祝》:“舍奠于祖廟,禰亦如之?!盵3]2056依鄭玄,舍奠即為釋奠,祖廟也是其施行空間之一。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學?!罚骸肮耪哚尩?,或施于山川,或施于廟社,或施于學?!盵4]403這說明釋奠禮的發(fā)生場所主要有山川、廟社與學校。
那么,周代學校里的釋奠禮究竟儀制如何?《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及行事,必以幣。凡釋奠,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凡大合樂,必遂養(yǎng)老?!盵2]1405-1406第一,官有哪些?依鄭玄,官是指《禮》《樂》《詩》《書》之官,他們是釋奠禮的主持者。第二,何謂先圣與先師?鄭玄注云:“先圣,周公若孔子。”“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制作禮樂以教后世者,先圣也……承先圣之所作以教于大學者,先師也。”鄭玄認為周代學校里的釋奠禮是同祭周公與孔子的,但這顯然是孔子歿后之事?!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骸棒斒朗老鄠饕詺q時奉祀孔子冢。”“所居堂弟子內,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于漢二百余年不絕?!盵5]1945這說明,孔子死后,民間存在著對他的祭祀。第三,四季都要舉行釋奠禮。馬端臨認為釋奠禮有常時和非常時之分,周代學校里的釋奠禮屬于前者,《文獻通考·學?!罚骸胺矊W,春官釋奠于先圣先師,秋冬亦如之。鄭氏曰:‘不言夏,夏從春?!芍顺r之釋奠也?!盵4]403所謂常時,即春、夏、秋、冬四時。第四,釋奠禮的儀式如何?《禮記·文王世子》:“始立學者,既興器,用幣。”[2]1406《文獻通考·學?!罚骸搬尩熘Y,有牲幣,有合樂,有獻酬?!薄叭簧酱◤R社之釋奠皆有牲幣,……非始立學,則不必有幣也。學之釋奠有合樂,則山川廟社不必有合也?!盵4]403-404舉行釋奠禮需要牲畜(血)、帛、合樂以及獻酬。如果學校剛剛建立,必須要采用涂上牲血的禮器、樂器,然后用帛舉行釋奠禮;如果學校并非剛剛建立,則可以不采用帛。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十一月,在周勃平定代國的同時,劉邦擊滅英布、詔封沛侯劉濞為吳王之后,自淮南返回長安的途中經(jīng)過魯?shù)?,“以大牢祠孔子”,受到漢高祖的影響,“諸侯卿相至,常先謁(孔子)然后從政”[5]1946。應該說,劉邦祭祀孔子的目的在于渲染忠君思想,維護統(tǒng)治秩序,這一官方祭孔活動實際上起到了表率作用。之后,光武帝建武五年(29)派遣大司空朱宏主持祭孔。到漢明帝時,祭孔出現(xiàn)兩大轉折。第一,地方學校出現(xiàn)祭祀周公與孔子的現(xiàn)象,但祭祀禮儀的規(guī)格不高。《后漢書·儀禮上》:“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縣、道行鄉(xiāng)飲酒于學校,皆祀圣師周公、孔子,牲以犬。”[6]3108第二,祭孔時兼帶祭祀七十二弟子?!逗鬂h書·明帝紀》:“(永平十五年)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盵6]118此后,漢章帝在元和二年(85)、漢安帝在延光三年(124)都曾親臨孔子故里,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不過,筆者認為兼祭七十二弟子并非正式的配享,明帝、章帝、安帝的做法仍未成為一種正式的儀制。
祭孔時正式出現(xiàn)配享是在曹魏時期。曹芳正始二年(241)學習《論語》,正始五年(244)學習《尚書》,以及正始七年學習《禮記》完成以后,“使太常釋奠,以太牢祠孔子于辟雍,以顏回配”[7]599。這是首次正式改變周公、孔子一起祭祀的傳統(tǒng),以顏回作為配享,標志著兼具祭孔與拜師雙重功能的釋奠禮開始成形。同時,《晉書·禮上》記載黃初二年(221),魏文帝“詔以議郎孔羨為宗圣侯,邑百戶,奉孔子祀,令魯郡修舊廟”[7]599??梢姡芪簳r期確定孔羨為孔子嫡裔,將祭孔上升為國家常規(guī)儀制,并由魯郡地方政府代表中央常年進行祭祀。
西晉的實際創(chuàng)立者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代表著東漢中葉以來世家大族的利益,也繼承了世家大族的禮儀傳統(tǒng)。曹魏咸熙二年(265),司馬炎以孔子斥責宰我不仁之事表達出尊崇漢魏以來儒家喪制的想法,欲為其父司馬昭守孝三年?!稌x書·禮中》:“吾本諸生家,傳禮來久,何心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相從已多,可試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無事紛紜也?!盵7]614可見,西晉建立之初,最高統(tǒng)治者就有依兩漢舊制建立統(tǒng)治秩序的意圖與行動。除喪制外,晉武帝還有兩項重要舉措:第一,祭孔。泰始三年(267)十一月,晉武帝詔令太學與魯國四時祭孔?!稌x書·禮上》:“詔太學及魯國,四時備三牲以祀孔子?!盵7]599第二,力倡儒學教育。首先,命太子研習儒家經(jīng)典?!稌x書·禮上》:“泰始七年(271),皇太子講《孝經(jīng)》通。咸寧三年,講《詩》通,太康三年,講《禮記》通?!盵7]599其次,整頓太學。泰始八年,晉武帝依東漢舊制,對太學生加以考核,從中選拔官吏。《宋書·禮志一》:“有司奏:‘太學生七千余人,才任四品,聽留?!t:‘已試經(jīng)者留之,其余遣還郡國。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學,’”[8]356咸寧二年(276),晉武帝再置國子學。祭孔與儒學教育的發(fā)展,為釋奠禮在兩晉時期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土壤。
兩晉時期的釋奠禮,大部分由太子主持,多在太學中舉行。《晉書·禮下》:“及惠帝、明帝之為太子,及愍懷太子講經(jīng)竟,并親釋奠于太學,太子進爵于先師,中庶子進爵于顏回?!盵7]670可見,太子首祭孔子,中庶子祭祀顏回是兩晉釋奠禮的重要內容。然而,釋奠禮并非全由太子主持,皇帝也可以親自主持。《晉書·禮下》:“成、穆、孝武三帝,亦皆親釋奠?!盵7]670不過,晉成帝五歲即位、晉穆帝兩歲即位、晉孝武帝在晉簡文帝駕崩之前才被立為太子并迅速即位,他們都無法在當太子的時候主持釋奠禮。足見,太子在太學內主持釋奠禮是兩晉時期釋奠禮的特點之一??墒?,為何要由太子主持釋奠禮?第一,培養(yǎng)太子的品格、德行,增進其對儒學的理解。《禮記·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fā)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盵2]396第二,太子作為皇儲,應提早熟悉一些國家政務。
那么,兩晉太學里的釋奠禮究竟儀制如何?西晉文學家潘尼著有《釋奠頌》,詳細記載了晉惠帝元康三年(293)春季舉行的釋奠禮。《晉書·潘岳從子尼傳》載:
侍祠者既齊,輿駕次于太學。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恂恂乎弘保訓之道;宮臣畢從,三率備衛(wèi),濟濟乎肅翼贊之敬。乃掃壇為殿,懸幕為宮。夫子位于西序,顔回侍于北墉。宗伯掌禮,司儀辯位。二學儒官,縉紳先生之徒,垂纓佩玉,規(guī)行矩歩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執(zhí)事之命。設樽篚于兩楹之間,陳壘洗于阼階之左。幾筵既布,鐘懸既列,我后乃躬拜俯之勤,資在三之義?!谑巧佒录冉K,享獻之禮已畢,釋玄衣,御春服,弛齋禁,反故式。天子乃命內外群臣,百辟卿士,蕃王三事,至于學徒國子,戚來觀禮,我后皆延而與之燕。金石簫管之音,八佾六代之舞,鏗鏘闛閤,般辟俛仰,可以澄神滌欲,移風易俗者,罔不畢奏。抑淫哇,屏鄭衛(wèi),遠佞邪,釋巧辯。[7]1510-1511
此事值得注意之處有二:
第一,釋奠禮的主持者是愍懷太子司馬遹,其他參與者還有“太傅”“少傅”、宮臣、宗伯、司儀、太學與國子學的儒官、縉紳先生等。“內外群臣,百辟卿士,蕃王三事”,“學徒國子”等是觀禮者。除“太傅”“少傅”外,其余官職所指人數(shù)眾多,無法詳考。那么,“太傅”“少傅”是誰?
首先,文獻中的“太傅”“少傅”并非位居三公之上的太傅、少傅,而是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稌x書·職官志》:“太子太傅、少傅,皆古官也。泰始三年,武帝始建官,各置一人,尚未置詹事,官事無大小,皆由二傅……其訓導者,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盵7]742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是兩個源于周代的職官,《禮記·文王世子》:“立大傅、少傅以養(yǎng)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盵2]396《禮記·文王世子》《晉書·職官志》對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之職掌的記載,與引文中“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恂恂乎弘保訓之道”相合。
其二,太子太傅是王戎。晉惠帝永熙元年(290)繼位,到元康三年(293)之間,被授予太子太傅的人有楊駿、楊濟、和嶠、王戎。據(jù)《晉書·惠帝紀》,永平元年(291)三月,賈后誅殺楊駿與楊濟。又據(jù)《晉書·和嶠傳》,元康二年(292),和嶠病死。因此,楊駿、楊濟、和嶠三人無法參與元康三年春季的釋奠禮。據(jù)《晉書·惠帝紀》,王戎在永熙元年八月被授予太子太傅,元康元年四月又加授尚書右仆射。但他在愍懷太子被廢時,“竟無一言匡諫”[7]1233。這說明,直到元康九年愍懷太子被廢時,王戎一直是太子太傅。因此,參與元康三年春季釋奠禮的太子太傅是王戎。
其三,太子少傅是華廙。晉惠帝永熙元年到元康三年期間,被授予太子少傅的人有阮坦、衛(wèi)瓘、張華、華廙。元康元年四月,“太子少傅阮坦為平東將軍,監(jiān)青徐二州諸軍事”[9]7,阮坦擔任青、徐、兗地方軍政長官,手握實權,故而太子少傅屬于授勛,而非實領,即為《晉書·職官志》所記“武帝后以儲副體尊,遂命諸公居之,以本位重故,或行或領”一類。據(jù)《晉書·惠帝紀》,元康元年六月,賈后矯詔令楚王瑋殺害衛(wèi)瓘。再看張華,“惠帝即位,以華為太子少傅……不與朝政”,元康元年,張華因功“拜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jiān),金章紫綬。固辭開府”[7]1072。說明張華得以晉升,入主中樞,不再擔任太子太傅。至于華廙,晉惠帝繼位后,他“尋遷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動遵禮典,得傅導之義”,元康三年“進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7]1261-1262。可見,元康三年,華廙參加釋奠禮時的職務為太子少傅加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前者為職官,后者為勛官,名實相符。
第二,規(guī)格高。首先,除太子主持、太子太傅與太子少傅參與外,掌禮之人由宗伯擔任。宗伯,西晉杜預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前627)云:“宗伯,掌宗廟昭穆之禮?!笨梢?,西晉統(tǒng)治者已將釋奠禮抬升到國家大典的層面。其次,參與釋奠禮的部分人員已有明確分工,如二學儒官。釋奠禮中“待執(zhí)事之命”的儒官為太子洗馬,《晉書·職官志》:“洗馬八人,職如謁者秘書,掌圖籍。釋奠講經(jīng)則掌其事,出則直者前驅,導威儀?!盵7]743再次,釋奠禮需表演“八佾六代之舞”。何謂八佾?佾是指八個人成一排跳舞,八佾即八排,共64人。八佾用于天子級別的祭禮,《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五年(前718)孔穎達疏云:“昔者周公旦有勛勞于天下,成王、康王賜之,以重祭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抵芄室再n魯明堂位,曰:命魯公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是周公之廟用八也?!盵10]63何謂六代?六代即六代之樂,是最高規(guī)格的祭祀舞蹈?!吨芏Y·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磐》、《大夏》、《大濩》、《大武》?!盵3]1725鄭玄注云:“此周所存六代之樂。”六舞合奏,有“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2]788的作用,其地位在于“以治建國之學政”[2]787。八佾、六代之舞用于釋奠禮,說明釋奠禮的規(guī)格相當高??傊?,西晉時期釋奠禮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流程,規(guī)格較高,成為中國古代教育的最高禮儀象征。
東晉建立之初,統(tǒng)治階層中的有識之士認識到玄學清談的弊端,迫切希望恢復以釋奠禮為核心的儒家教育體系。應詹曾就此事上書晉元帝,《晉書·應詹傳》載:“元康以來,賤經(jīng)尚道,以玄虛宏放為夷達,以儒術清儉為鄙俗。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诵薇儆?,崇明教義,先令國子受訓,然后皇儲親臨釋奠,則普天尚德,率土知方矣?!盵7]1858-1859晉元帝納其言。太興元年(318),晉元帝登基之初就命“皇太子釋奠于太學”[11]。太興二年,“皇太子講《論語》通。太子并親釋奠,以太牢祠孔子,以顏回配”[7]599,延續(xù)祭祀孔子、以顏回配享的傳統(tǒng)。太興三年八月,晉元帝又命“皇太子釋奠與太學”[7]154。足見,東晉立朝之初,仍由太子在太學中主持釋奠禮??墒?,由于朝廷新建,儀仗未備,太興三年的釋奠禮有所簡化?!稌x書·輿服志》:“元帝太興三年,皇太子釋奠。制曰:‘今草創(chuàng),未有高車,可乘安車也?!盵7]765此外,禮制對太子主持釋奠禮時所穿服飾亦有規(guī)定。《晉書·輿服志》:“釋奠,則遠游冠,玄朝服,絳緣中單,絳袴襪,玄舄?!盵7]773顯然與潘尼所述西晉時期太子主持釋奠禮時所穿服飾不同。
晉明帝做太子期間,多次主持釋奠禮,繼位之后,更加重視儒學。太寧三年(325),晉明帝“詔給奉圣亭侯孔亭四時祠孔子祭直,如泰始故事”[7]599,且重新設立太學。又據(jù)《晉書·荀崧傳》,荀崧在晉元帝時期已提出恢復太學的建議,參與博士人數(shù)的制定工作,到了晉明帝時期,他更出任秘書監(jiān),推動了儒學教育體系的重建。
晉成帝繼位后,愈發(fā)重視釋奠禮。咸康元年(335)二月,晉成帝“親釋奠”[7]179。咸康三年,征西將軍庾亮鎮(zhèn)守武昌,他開置學官,親自撰寫釋奠時祭孔子文。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三十八《禮部上》收錄其文:
維咸康三年,荊豫州刺史都亭侯庾亮,敬告孔圣明靈。詩書煥于唐虞,憲章盛于文武。然后黎民時雍,彛倫攸敘,幽厲頹構,王繩絕紀,髙岸為谷,六合錯否。上陵夷而失教,下茍免而無恥,公以玄圣之靈,應感圓通,萬物我頼,匪我求蒙。夫子既沒,洪范乖流,秦雖慢道,漢聿孔修。洎我皇晉,仰欽大猷,宗圣既建,遐胄俾侯。令月吉辰,祗陳大禮,磬管鏘鏘,威儀濟濟。嘉奠既設,欽若靈規(guī),心存鳳徳,尚想來儀,神其歆之,降鑒在斯。[12]
庾亮此文聲情并茂,充滿著對孔子的尊崇。庾亮釋奠孔子的行為,應當受到了晉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影響。庾亮推崇儒學,《晉書·庾亮傳》記載他令參佐大將子弟全部入學,更令自家子弟受業(yè),并聘任博學識義、通涉文學經(jīng)論者擔任教師,恢復儒林祭酒制度,給予他們優(yōu)厚待遇。
皇帝親自主持釋奠禮,亦為后世所承繼。升平元年(357)三月,晉穆帝“講《孝經(jīng)》”,“親釋奠于中堂”[7]202。寧康三年(375)九月,晉孝武帝“講《孝經(jīng)》”,十二月“釋奠于中堂,祠孔子,以顏回配”[7]227,他將中堂作為舉行釋奠禮的場所,“釋奠禮畢,會百官六品以上”[7]671。當時,禮制規(guī)定,皇帝主持釋奠禮時的服飾為“皁紗袍,絳緣中衣,絳袴襪,黑舄”,“袞冕”[7]766。可見,晉朝最高統(tǒng)治者們有意將釋奠禮與國家大政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儒學教育的發(fā)展與儒學地位的提升。
兩晉時期,雖然玄學盛行,但儒學仍是官方學說。王仲犖認為“盡管玄學思想和佛教思想有了蓬勃的發(fā)展,但不能認為儒家思想就此完全衰歇了,經(jīng)學從此一蹶不振……在政府設立的國子學里,儒家經(jīng)典仍是國子學生修習的主要科目,儒家思想仍然作為統(tǒng)治階級行動的準則,經(jīng)典的根據(jù)”[13]。如前文所述,《論語》《孝經(jīng)》《禮記》《詩經(jīng)》等已成為培養(yǎng)太子的重要教材,太子研習儒家經(jīng)典與主持釋奠禮聯(lián)系在一起,出現(xiàn)“皇太子既講,釋奠祀孔子,飲饗射侯,甚有儀序”[7]1042的盛舉。同時,師者地位提升,太子必須待之如友。《晉書·閻纘傳》:“禮置太子,居以士禮,與國人齒,為置官屬,皆如朋友,不為純臣?!盵7]1353太子作為釋奠禮的主祭官,也在太學中學習儒學經(jīng)典,師者對他們而言亦師亦友,而非臣屬??梢姡瑑蓵x承襲兩漢尊師興儒的傳統(tǒng),通過釋奠禮強化儒學的官方地位,起到了發(fā)展教育、鞏固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
釋奠禮可視為兩晉官學的興盛,但對當時的地方私學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元康三年,庾亮在武昌設置學官,親自祭奠孔子,應受到了太學釋奠禮的影響。兩晉統(tǒng)治者重視釋奠禮,重視儒學教育,使得部分官吏更加重視地方私學。《晉書·李重傳》記載李重擔任平陽太守時,崇尚德化,修辦學校。《晉書·唐彬傳》記載唐彬擔任烏丸校尉期間,興修學校,宣傳教化,安定少數(shù)民族民眾。東晉時期,一些官吏還對地方私學的學生給予資助?!稌x書·范汪子寧傳》記載范寧在余杭縣興辦學校,以“私祿”供養(yǎng)學生,又在郡中設置庠序,以開采交州磬石之資供給學生的學費,共有千余名學生受益。范寧此舉,一方面繼承了其父范汪擔任東陽太守時大興學校的遺風,另一方面使更多的私學學生得以入學,擴大了儒學教育的受眾面。兩晉統(tǒng)治階層推崇釋奠禮,發(fā)展儒學教育,使地方私學大為擴展。
太子研習《孝經(jīng)》,主持釋奠禮彰顯其孝悌之情?!稌x書·潘岳從子尼傳》:“元康元年冬十二月,上以皇太子富于春秋,而人道之始莫先于孝悌,初命講《孝經(jīng)》于崇正殿?!盵7]1510元康三年春季,愍懷太子又主持釋奠禮。晉穆帝、晉孝武帝也是先講《孝經(jīng)》,再主持釋奠禮。兩晉統(tǒng)治者重視《孝經(jīng)》,體現(xiàn)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這種治國理念,也通過社會人士對《孝經(jīng)》的閱讀得以浸潤。據(jù)《三國志·鐘會傳》,鐘會4歲已誦讀《孝經(jīng)》。另據(jù)《抱樸子外篇·自敘》,葛洪16歲開始讀《孝經(jīng)》等儒學經(jīng)典。日本學者吉川忠夫認為當時社會中《孝經(jīng)》的誦讀者眾多[14]??梢?,研習《孝經(jīng)》、以孝治天下與釋奠禮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宋書·禮志一》:“(宋文帝)釋奠禮畢,會百官六品以上。元嘉二十二,太子釋奠,采晉故事,官有其注。祭畢,太祖親臨學宴會,太子以下悉豫?!盵8]367-368劉宋時期不僅承繼東晉皇帝親自主持釋奠的傳統(tǒng),還舉行具有宣教作用的宴會,提升儒學教育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太子主持釋奠禮的儀制亦得以延續(xù)。南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十月,詔令“皇太子長懋講畢,當釋奠,王公以下可悉往觀禮”[15]。梁武帝天監(jiān)八年(509)九月,昭明太子在“壽安殿講《孝經(jīng)》,……講畢,親臨釋奠于國學”[16]165。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八月,“皇太子親釋奠于太學,二傅、祭酒以下可賚帛各有差”[16]80。陳后主至德三年(585)十二月,“皇太子出太學,講《孝經(jīng)》,戊戌,講畢。辛丑,釋奠于先師,禮畢,設金石之樂,會宴王公卿士”[16]112。這些記載說明:第一,兩晉時期太子講《孝經(jīng)》,主持釋奠禮的儀制多被南朝政權沿襲;第二,釋奠禮之后舉行宴會是南朝時期的新發(fā)展。其實,兩晉以后,南北朝的多數(shù)政權有尊崇孔子、舉行釋奠禮的活動,加快了其中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漢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