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文,楊麗超
(長春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意義和重大作用,認為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的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要將其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彼倪@一系列理論思想,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了更加深厚豐富的內涵、更加神圣偉大的使命,使其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厚滋養(yǎng)和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2017年1月,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于教育各領域。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言詩文的德育因素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使之在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發(fā)展中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都極其強調德育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各種主張。有的承認道德品質是德育的最重要部分,有的認為完整的人格是德育的最重要部分,有的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等等。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中,德育顯得更為突出,也更加重要。在學校教育中,“德”是必修的功課。
時下有人習慣將德育狹隘地置于思想品德課、政治課、馬克思主義原理等專門進行品德思想教育的課程中,并將德育重任完全交給上述課程的任課教師,這種想法已經過時并存在極大缺陷。本文所說的德育是廣義的德育,要求學校一切人員都具備傳授德育的知識和技能。每個學生對本民族語言具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所以語文科目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力和理解力有極強的作用,這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提供了便利條件。
初中文言詩文是經過嚴格篩選才被選入語文課本的。文言詩文經歷洗滌和淘瀝,在當今仍被作為古典文化的精髓,必有其存在的道理。我們以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為例子:在2007年版初中語文課本當中,文言詩文的總數為61篇,所占比例較?。恍戮帉懙牟烤幈救私贪嬲Z文教材增強了文言詩文的廣博性,初中古詩文選篇變?yōu)?22篇,占所有選篇的一半比例,與人教版相比有很大提高。如果文言詩文的重要性和教育性有所消退的話,部編本語文教材不可能對文言詩文進行增加。教育部也明確規(guī)定,要增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比重。需要強調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產生并承傳至今,能夠通過現代價值轉換服務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國民品性、倫理觀念、理想人格、審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凝聚民族精神、增強發(fā)展自信、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所以,在初中文言詩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可以說,德育效應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并通過這種動因所產生的德育現象。德育效應不應局限在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課這樣狹隘的范圍之內,而應廣泛深入到學校的方方面面。
1.初中文言詩文的內容對德育的積極因素
初中文言詩文的內容豐富,飽含愛國主義、仁愛慈悲、勤儉節(jié)約、謙卑好學、胸懷寬廣、樂觀無畏等思想情感。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頷聯、頸聯在描寫作者船只停泊北固山下、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陳述自己對家人的極度思念之情,飽含游子的壯志與柔情。教師傳授這篇詩文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感受祖國的大好光景,并教育學生不論身在何處都要知恩感恩。再如《世說新語》中的《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的朋友因為陳太丘沒有等待他而先走,口出不遜言辭,表達自己的憤怒,而陳太丘的兒子元方說:“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被這言語訓斥得羞愧難當。七歲孩童便能夠清楚辨別“無信”“無禮”,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陳太丘對兒子的德育是極其全面而嚴格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的時候,應著重把握“禮”與“信”方面的德育?!岸Y”在當今可以理解為禮儀、禮節(jié),對代他人應該以禮相待,同學間互相幫助,共同面對困難?!靶拧眲t主要指做人要言而有信,切忌信口雌黃。
2.教師施教的德育自覺因素
教師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主導者,其在課堂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言行和品質。有教師在教授文言詩文基礎知識的同時,經常滲透做人的道理和準則。如《蝜蝂傳》中,蝜蝂小蟲貪多而喪命,比喻某些人貪得無厭,反而會遭致喪命的危險。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所以現在很多學校都提倡“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教師施教的德育自覺影響著德育效應。
教育必須追求教育效應的有效化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德育的效應相對隱性,德育的效果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顯現。因此,分析德育的效應是德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分析德育效應,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德育正效應
德育正效應就是指師生共同作用下,教師的滲透與學生的主動接受成正比,教師在課堂中滲透的越多,具有自覺性、自發(fā)性、主動性的學生的掌握情況就越理想。如在課堂上講授杜甫《春望》的時候,學生可以直接體會到詩人杜甫的憂國憂民、心懷天下之情。杜甫的美好節(jié)操會激起學生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報效祖國的責任感。
2.德育負效應
德育負效應是指在教育過程當中,某些學生聯想到反面內容,造成局部思維反向思考。學生如果缺少自覺性、自發(fā)性和主動性,就容易與教師產生思想上的分歧。比如講屈原的《離騷》時,屈原愛國憂民、為國盡忠卻沒有得到回應,最后悲痛欲絕而亡的經歷,可能會使一些學生認為好人未必會有好報,甚至認為幫助他人與己無關,這便是德育負效應的體現。
3.德育零效應
德育零效應是指德育工作對某些學生沒有產生任何效果。如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提到寧靜、節(jié)儉、淡泊、專心、嚴謹、穩(wěn)重等品格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上也著重強調學生應養(yǎng)成勤儉樸素、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穩(wěn)重嚴肅等性格品質,但某些學生自覺性很差,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毫無認識或存在認知偏差,這是德育零效應的體現。
4.德育潛效應
德育潛效應是指德育工作暫時沒有取得明顯效果,但一段時間過后,學生對某一事件或某一堂課的表現凸顯出正效應。德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時候,學生在潛意識里可能已經接受了德育滲透,只是當其心靈受到震撼的時候,才真正地將正效應發(fā)揮出來。比如講授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時,教育學生站得高才能看得越遠的道理,學生對此不一定會有及時反應。但在學習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時,有些學生會產生共鳴,從而將正效應激發(fā)出來,這便是德育潛效應的體現。
中學生是國家的棟梁和希望。為了讓中學生更好地發(fā)展,進行文言詩文德育滲透是必不可少的。在進行教育時,無論出現負效應還是零效應,教師都應該把握好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對德育工作充滿信心,這將會對每一個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做好初中文言詩文滲透德育工作,對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發(fā)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品德高尚的國家和民族棟梁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