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企明
蘇軾是宋代的著名詩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家、書畫理論家,他多方面的藝術成就,造就他成為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大作家,尤其是他在詩畫研究、融通詩畫藝術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和理論總結,成績斐然。本文主要論述他在我國詩畫融通史上的劃時代貢獻。
蘇軾善畫,又長于作詩。他一生與當代著名的繪畫藝術家多所交游,切磋畫藝,又觀賞過歷史上的和當代的許多名畫,寫作過很多題畫詩。他觀賞了友人王詵所畫的《煙江疊嶂圖》后,寫出一首著名的《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詩:
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
山耶云耶遠莫如,煙空云散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
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
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
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
春風搖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
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
全詩以驚人的藝術腕力,全面摹寫畫面景物,氣勢如云煙舒卷,讀來令人向往。許認為:“畫山水詩,少陵數(shù)首,后無人可繼者?!瓥|坡《煙江疊嶂圖》一詩,亦差近之?!保ā对S彥周詩話》)像這樣高水平的題畫詩還有許多,說他是杜甫以來題畫詩第一人,洵為的評。蘇軾的題畫詩,除了描繪畫面、再現(xiàn)畫境、贊美畫家、品評畫藝、發(fā)抒觀感等藝術功能以外,還表述出不少重要畫論,如《王維吳道子畫》,提出了“揚王”的觀點,《虔州八境圖》,超越時空限制,補充豐富了孔宗翰《八境圖》的畫境;《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寫到“胸有成竹”的畫理;《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闡發(fā)繪畫形神兼具的美學思想;《郭熙秋山平遠二首》,論述山水畫“三遠”法中的“平遠”畫境。
蘇軾一生還寫過許多畫贊、畫序、畫記、畫跋等題畫文學,畫贊如《九馬圖贊》《郭忠恕畫贊》等,畫序如《觀宋復古畫序》《八境圖后序》等,畫記如《畫水記》
《應夢羅漢記》等,畫跋如《書蒲永昇畫后》
《書朱象先畫后》等。這些題畫文學不僅論述、
評騭畫家的行實和畫作,還深入闡發(fā)畫理、畫論,像《傳神記》,深化顧愷之“傳神”說;《墨君堂記》,發(fā)揮“比德”說;《書朱象先畫后》,表述畫家創(chuàng)作的自主性;《文與可畫竹屏風贊》,闡明繪畫是畫家表現(xiàn)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載體。
蘇軾多方面地進行著詩畫藝術的會合、滲透和融通的實踐和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而他在我國詩畫融通史上最引人矚目的,還在于他的理論貢獻。蘇軾的理論貢獻很多,我們選擇最有理論價值的三個問題,加以論述。
第一,蘇軾對詩歌和繪畫的藝術特質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逐漸認清了詩歌和繪畫藝術的差異性和共同性,為詩畫融通的闡述,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先說說詩畫藝術的差異性。
蘇軾在《韓幹馬》詩里說:“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東坡用“無形畫”來概括詩歌的藝術特質,用“不語詩”來概括繪畫的藝術特質。繪畫是造型藝術,它通過線條、色彩、筆墨、明暗光線、形象造型、布局結構等構成畫面、畫境,給人以直接感覺,是一種訴諸視覺的藝術,“不語”“無聲”的藝術。蘇軾這種藝術觀,是他長期觀察詩畫藝術的結果,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共識。宋代畫論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畫為不語詩,詩是能言畫?!痹娙它S庭堅說:“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寫作無聲詩?!?/p>
(《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釋德洪《石門文學禪》卷八記宋迪作八景絕妙,曰:“人謂之無聲句,演上人戲余曰:‘道人能作有聲畫乎?”可見,北宋時代文人的種種說法,與蘇軾的說法,完全一致。我國繪畫藝術發(fā)展到唐宋時代,進入鼎盛時期,人們不滿足于前人的簡單認知:“畫,形也?!保ā稜栄拧罚夺屆罚骸爱嫞L也,以五色繪物象也。”(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卷六:“畢沅曰:今本作畫,掛也,以五色掛物上也。”)創(chuàng)作實踐需要理論家探索并總結,而唐代幾種畫學著作,如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主要記載畫家事跡、畫作品評,還沒有探索過繪畫藝術的特質問題。因此,北宋時代以蘇軾為代表的文人們,從唐宋時代詩畫創(chuàng)作的實際出發(fā),先后揭示出詩畫藝術的特質,正是順應了時代的需要。
第二,蘇軾還提出了“詩畫本一律”的命題,總結出詩畫藝術的共性。我們從他的相關主張中,可以歸納出詩畫共性的三個方面:一,“摹寫物象”。詩歌與繪畫,都是以自然界中的物與社會生活中的人,作為自己的表現(xiàn)對象加以生動具體的描繪,反映出蘊含于其中的美。蘇軾《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鄙塾阂舱f:“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保ā对姰嬕鳌罚├L畫與詩歌都善于“狀物”,也就是“摹寫物象。”二,“妙想”。詩歌與繪畫同樣要以豐富而奇特的藝術想象,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生命力,將形象顯于想象力之前,再將形象顯于人們的眼前,蘇軾《次韻吳傳正枯木歌》:“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p>
這與晉代畫家顧愷之說“遷想妙得”(《論畫》),唐代詩人蘇說“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樹蕭蕭畫不成”(《扈從鄠杜間》),辛棄疾說“山色雖言如畫,想畫時難邈”(《好事近·西湖》),說法完全一致,都是強調了藝術想象力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意義。三,共同的審美追求。詩人與畫家,都希望在“象外”“言外”獲得更為精妙的藝術境界,希望在“形似”之外,追求“神似”的藝境。于是,文學界的“言外”說和畫學界的“象外”說,文學界的“意境”說和畫學界的“畫境”說,也就應運而生,受到詩人和畫家們的青睞。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技二首》首次提出“詩律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與畫都具有崇尚自然與清新淡雅的審美追求。
綜上所述,詩歌與繪畫的藝術共性,表現(xiàn)在它們有著共同的藝術特征,共同的藝術思維規(guī)律,共同的審美追求,這便是蘇軾“詩畫本一律”的理論內涵。
蘇軾的第三大理論貢獻,便是提出了詩畫融通的審美理念。
蘇軾認真探討了詩歌與繪畫的藝術特征,它們的差異性和共同性,進而更探討了詩畫藝術滲透、會通的客觀規(guī)律。詩歌與繪畫存在著差異性,它們便可以發(fā)揮各自的長處,彌補對方的不同,相互申發(fā)補湊,達到融合會通的境地。詩歌與繪畫藝術有共性,它們可以以詩入畫,以畫入詩,實現(xiàn)生活美、繪畫美與詩藝美的相互轉化和融合,宋人蔡絛《西清詩話》說:“丹青、吟詠,妙處相資。”“相資”兩字,說明詩畫可以融通的道理,說得很透徹。宋人吳龍翰也說:“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保ā兑叭び新暜嬓颉罚┲v的也是這個道理。
蘇軾還以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作為典型,作為他申發(fā)詩畫融通理論的一個鍥入點,提出一個重要的理論,他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后》里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在王維之前,早已有人做過融合詩畫藝術的探索和嘗試。漢代劉褒將《詩經》中《北風》《云漢》的詩意,畫入畫幅中。東晉顧愷之將嵇康的《贈秀才入軍》詩意,融入畫中。在王維之后,溫憲有詠蛺蝶詩,程修己稱賞之,因而畫作“竹映杏花飛三蝶”的花竹草蟲圖。鄭谷《雪詩》有“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簑歸”句,畫家段贊善安節(jié)見而愛之,因采其詩意、景物圖寫之。在蘇軾以前,盡管詩畫家們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已經作了不少努力,但是,前人只對這種文藝現(xiàn)象作過記述,卻還沒有人對之作出過理論闡發(fā)。東坡則第一次從理論上精辟地論述了王維融通詩畫的歷史貢獻,明確地提出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見解,明顯地提升了王維在我國詩學史、畫學史上的地位,改變了前代人對王維畫藝評價不高的現(xiàn)狀。這一理論,不僅適合于王維,同樣適合于一切努力融通詩畫藝術的詩人和畫家。蘇軾將歷代詩人、畫家融通詩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實踐,提升到理論層面上,加以科學的概括,總結出詩畫融通七種表現(xiàn)形態(tài)中最基本的兩種形態(tài),對我國詩畫藝術和詩畫融通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在我國詩歌與繪畫的發(fā)展史上,蘇軾將創(chuàng)作實踐與理論研究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寫出過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畫出過許多美輪美奐的畫幅,發(fā)表過許多有關詩歌、繪畫和詩畫融通的藝術見解。其中,最有價值的畫論,便是詩畫融通的理論。蘇軾既探討了詩畫藝術的差異性,又深入探討了詩畫藝術的共同性,進而又提出了詩畫藝術的融通問題,逐步深化,構成了完整的詩畫融通的理論體系。同樣,他又以這種理論指導自己的詩畫藝術創(chuàng)作,畫出“畫中有詩”的繪畫藝術品,寫出許多“詩中有畫”的詩篇,深化自己的理念體系,在我國詩畫發(fā)展史、畫學理論研究史中,蘇軾做出了前人從未做過的事業(yè),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