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波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理念中,語文課只有學習字詞、句子分析、文段講解等功能,課堂顯得枯燥乏味,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我在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通過發(fā)掘課文中的德育素材,巧用活用德育資源,從而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實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的價值及其對自身的重要意義,包括生存教育、生命價值教育和死亡教育。人因何而活?生命的真諦是什么?我所任教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見識不多,對于這樣深奧的人生話題理解不多,因而在學習生活中,也未能用心體驗生命的美好,更未能勤奮好學,爭取明天生命的燦爛。幼小的心靈、稚嫩的思想,讓我深感育人的任重道遠。我常在語文課堂上教育他們,使他們理性地認識生命,負責任地面對屬于自己的人生。譬如,講授張云飛的文章《呼喚生命教育》時,我開展了關于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大討論,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考中,明白生命的意義。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逐漸學會了用行動體恤生命,追求生命的美好,概括起來就是“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培養(yǎng)信心勇氣
不少農村學生膽怯、自卑、脆弱、性格內斂,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缺乏與人交往的自信,缺乏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圍繞這點,我不斷利用課文特有的資源,鼓勵學生確立面對挫折,培養(yǎng)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心。譬如,學習周國平《面對苦難》時,我詳盡地和學生分析了人生無常,挫折、失敗隨時會襲擊我們,只有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不斷強大自己的內心,才能像東坡居士一樣,面對風雨侵襲,練就“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又如,學習《畫布里的人生》時,我讓學生感悟身有殘疾的臺灣畫家謝坤山挑戰(zhàn)極限的勇氣,讓學生樹立勤奮學習、勇敢面對挫折、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信心和勇氣,鼓勵他們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演繹最亮麗的人生。
三、抓好誠信教育
誠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明禮誠信”是我國基本道德綱要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我注重挖掘明禮誠信的教育素材,通過點撥、啟發(fā)、引導,達到教文與育人的雙重功效。譬如,《規(guī)則和信用:市場經濟中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一文談到,市場經濟中存在種種假丑惡現象,如制造偽劣商品、不履行合同、借錢不還……我在課堂上,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歸納種種假丑惡現象,討論我們應該倡導怎樣的道德行為。學生經過討論,一致認為誠信才是最根本的。這樣一來,既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四、永葆勤儉本色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一代的享受意識正在增強,而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逐漸減弱。講授《向小康生活邁進的期待——關于青少年消費觀念的調查報告》一文時,有一項數據值得我們高度警惕。據不完全統(tǒng)計,“人應該及時享受“的觀點,青少年學生贊同的占33.9%,中性(一般)的占38.8%,不贊同的只占24.3%。這說明青少年學生過分追求享受,不利于身心發(fā)展,教師必須給予正確的引導,使他們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勤儉的本色。又如,講授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幾句詩流露出曹操怎樣的一種價值觀?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其實認真分析,不難發(fā)現曹操是慨嘆人生如朝露一樣短暫,渴望得到人才輔助,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功高如曹操,尚不敢懈怠,年輕如我,又怎能躺于安逸呢?
五、培養(yǎng)奉獻意識
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人的工作和生活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其影響是深遠持久的。因此,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三觀”引導,是教師育人過程中責無旁貸的工作。我在授課過程中,不放棄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向學生傳授正確的價值觀念。如講授胡錦濤總書記的《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我結合黨在抗震救災時的核心作用教育學生,使他們認識到,作為學生,更應該確立奉獻意識,為社會、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實現人生價值而準備。又如,講授祁淑英、魏曉敏的《在尋找“野敗”的日子里》,我引導學生要像袁隆平一樣,有甘于寂寞、勤于實踐、勇于奉獻的精神。
總之,教育教學是統(tǒng)一的,不能用傳統(tǒng)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簡單認為只有班主任、政教主任才是德育工作者,從某個角度說,所有的科任都應是德育工作者,語文教師更應該通過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大德育環(huán)境。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