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
摘要:在漢魏六朝這一大動蕩時代,左思的詩和陶淵明的可謂是這一階段詠史詩的突出代表。兩者的詠史詩皆是借古諷今以鳴不平的,卻在藝術(shù)風格上有各自的特點,且對后世的詩歌有著不同意義上的影響。本文將從語言風格、創(chuàng)作手法和思想內(nèi)涵方面加以探微。
關(guān)鍵詞:詠史詩;左思;陶淵明;魏晉文學
一、語言風格的高曠與沖淡
鐘嶸在《詩品》中對左思的評價是:“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諭之致”,認為左思行文用詞精到貼切又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批判精神。而對陶淵明的評價則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認為陶詩沖淡平和、樸素自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界對左、陶二人思想風格的認識。
左思的早期詩歌是其青年時代政治理想的體現(xiàn):“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君”、皆表達了左思年輕時積極進取、渴望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思想。筆力雄邁、陶次高曠,毫不艱深晦澀、讀來簡潔暢達。而左思后期的作品的風格,則有幾分正始文學的特點。以《詠史詩》其八為最。開頭籠中鳥的起興,“習習”“落落”“咄咄”疊詞的運用以及通篇篇幅的加長,使得整首詩有了幾分賦的味道,文風相對繁縟,對蘇秦、李斯暴富暴亡的典故在理解上也多了幾分隱約曲折。這無疑與左思生平有關(guān),因為出身寒門、社會動蕩、門閥制盛行,他早年的治國理想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化為泡影,生平的苦楚酸澀、對社會制度的諷諭形之于文,也使文風多了幾分艱深晦澀。但總的來說左思繼承了建安文學“以學情緯文,文以被質(zhì)”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對當時太康文學綺靡浮泛之風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突破。
而陶淵明的詠史詩多寫于其罷官回家之后,不同于左思詠史詩的慷慨多氣、陶的大多數(shù)詠史詩更添了幾分平淡真醇,其中又以七首《詠貧士》中的前兩首為最:第一首以“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馀暉?!彼剖遣唤?jīng)心的寫景之作,卻融情、景、理為一體,卻以孤云自況象征著自己的高潔孤獨。第二首中“凄厲歲云暮,擁褐曝前軒。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备鼣懥俗约旱呢毦又疇?,暗扣詩題、引出后文。此二詩無疑是后七詩之綱。以真淳素樸開啟了全篇,而在后五首中,陶潛對古代貧士的書寫則在沖淡之上多了明朗高曠??梢哉f在語言風格上,左詩與陶詩既互相區(qū)別又各有聯(lián)系,前者語言高曠慷慨,后者語言平淡真淳,但在部分作品中,后者也繼承了前者雄健的筆力與高遠的境界。
二、創(chuàng)作手法的探微
從結(jié)構(gòu)上看,左思《詠史詩》和陶潛的<詠貧士》都屬于組詩,且都是五言古體詩,其結(jié)構(gòu)有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與嚴謹性。左思的詠史詩雖非一時一地之作,卻是其不同時期處境與心境的寫照。前四首是左思早年在家時的作品,體現(xiàn)出積極入世的生活態(tài)度而中間的四五六首表達了詩人功業(yè)無成、懷才不遇的憤懣,最后一首高昂情調(diào)不再對仕途抱有希望,蒼涼悲愴之感油然而生。陶潛的七首《詠貧士》也采用了類似的“總-分-總”式結(jié)構(gòu),前兩首以眼前所見之景起興,表達了自己窮困的處境與高潔的精神追求,中間四首皆以古賢為例,呼應第二首末的“賴此多古賢”,最后一首又用“誰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收束全詩,表達了自己效仿古賢的決心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前后呼應、渾然一體。左思與陶淵明的組詩中的每一首之間,在內(nèi)容上都沒有聯(lián)系的地方,但思想上,卻始終圍繞著一個內(nèi)核來組織材料、選取典故,使得和諧暢達。
比興手法的運用也是左、陶二人文章的共同特色。左思的《詠史》其二以“澗底松”與“山上苗”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又以澗底松自比、山上苗比喻士族子弟,,表達了作者對門閥制度的控訴?!八伞毕騺碛懈邼崍砸愕谋拘?,作者以之自況。陶潛《詠貧士》的前兩首皆以云起興,無依的孤云表達了自己清高自守卻鮮有同道者的孤獨,而“凄厲歲云暮”,使人讀之生寒,引出了貧居者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不堪,使得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躍然紙上。
早在先秦時期,《詩經(jīng)》與《楚辭》中即有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人物抒發(fā)議論的作品。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此宜無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說之。(《瞻卬》)就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興觀群怨”中“興”與“怨”的功能,“興”即抒發(fā)情志,“怨”即諷諫怨刺。這兩點就被左思陶淵明的詠史詩所繼承,兩人皆清高自守、厭棄官場,正是“興”與“怨”的體現(xiàn)。楚辭之中,《天問》是頗有詠史色彩的一篇,屈原被逐、憂心孔疚,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問天”。陶淵明的《讀山海經(jīng)》所繼承,“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彼麑ι裨捜宋镌诶Ф虻拿\面前所激發(fā)的斗志產(chǎn)生無限的敬畏與憐憫。而陶淵明的《詠貧士》七首則是對論語中安貧樂道精神的一種繼承?!罢l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就是對論語中“君子固窮”以及“憂道不憂貧”的深度闡釋。同時魏晉玄學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觀念在二人的詠史詩中也各有體現(xiàn):左思對不公平的社會秩序提出控訴“。金張藉舊業(yè),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是一種“越名教”的做法,“青松夾路生,白云宿檐端”如此物我合一的情境則體現(xiàn)了復歸人性本真的“任自然”的主張。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