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玉萍
(福建商學院 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005)
戲劇與文化緊密相連,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活動表現(xiàn)形式。它具有雙重性,即文學性和舞臺性。一般而言,戲劇是以舞臺演出為目的,必然要注重受眾效果。在舞臺上,戲劇主要依靠對白和獨白,用簡單、口語化、生動且富有動作性的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xiàn)戲劇主題。而舞臺演出具有視聽性、瞬時性,臺下受眾看演出、聽對白,對白無法重復、稍縱即逝[1]。當前戲劇翻譯相關(guān)研究相對滯后,現(xiàn)有戲劇翻譯研究大都從文學、美學、文化、功能對等等角度來分析,極少從修辭學受眾效果的角度來研究戲劇翻譯如何通過保持恰當?shù)奈幕嚯x來創(chuàng)造良好的受眾效果。
戲劇重視受眾效果,修辭學也同樣重視受眾效果。在前期對古今西方修辭學大家亞里士多德、坎貝爾、惠特利、布萊爾、理查茲和伯克經(jīng)典的受眾和受眾效果理論的研究中,得出了戲劇翻譯的受眾效果的含義:一是譯文是否站在受眾的角度,翻譯時結(jié)合受眾的知識水平、鑒賞能力等情況,選擇當代的、普通的或流行的語言;二是譯文風格是否能表現(xiàn)情感和性格,利用語境,讓受眾更好地理解劇情、人物性格、戲劇要表達的主題等原文作者要表達的信息;三是譯文是否有足夠的引力和清晰度以愉悅受眾的想象、觸動他們的情感;四是譯文是否能產(chǎn)生原文作者、原文、譯文、演員和受眾之間的“同一、認同”[2]。因此,嘗試從修辭學的受眾效果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戲劇的特點,研究英若誠已搬上舞臺的備受歡迎的劇本采用的技巧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為戲劇翻譯研究打開一個新的窗口。
紐馬克[3]從狹義上將文化定義為某一群體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表達方式,以某種特有的語言作為表達工具。他對文化進行了分類,包括生態(tài)文化、物質(zhì)文化、社會文化、肢體語言和習慣文化、機構(gòu)習俗行為程序觀念文化。古德諾夫[4]則認為文化由人們?yōu)榱耸棺约旱幕顒臃绞綖樯鐣钠渌蓡T所接受,所必須了解和相信的一切所組成,是人們必須學習但卻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通過這一定義,我們可以明確,文化并不是物質(zhì)現(xiàn)象,不包括物質(zhì)、人、行為或情感,而是它們的組合。文化以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事物為存在形式,是人們洞察、聯(lián)系以及解釋這些事物的方式。關(guān)于文化的定義還有很多,但在文化的主要特點上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如阿加爾[5]指出,文化關(guān)注的是不同,每一個任務(wù)、每一個群體的不同。
戲劇大都源于現(xiàn)實生活,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戲劇也往往通過語言來表達,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而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文化的土壤,語言無法形成;沒有語言的存在,文化也無法生存。語言與文化的某些方面是可以習得的,但其他方面,從通過言語行為表現(xiàn)的詞匯到關(guān)于世界的基本看法存在極大的復雜性,難以理解,也無法習得[5]168,這就決定了準確翻譯戲劇中的文化因素的困難性。另外,戲劇具有雙重性,要取得極佳的受眾效果就需要譯者了解源語和譯入語的文化,細致思考,做出最佳的選擇。
到底該如何翻譯戲???譯者是盡量不驚擾原作者,讓譯入語讀者靠近原作者?還是盡量不打擾譯入語讀者,讓原作者接近讀者[6]?應該保持多大的文化距離以取得良好的受眾效果呢?一些翻譯學家的觀點極具啟發(fā)性。紐馬克[3]96認為譯者應該尊重源語國家的文化,傳遞出它的特色,但當兩種文化交匯時,沖突常常出現(xiàn)。如何處理這些文化沖突并跨越文化障礙就成為決定受眾效果的重要因素[7]。奈達[8]認為譯文不應引起誤解,如果譯文能易于閱讀,而且文化處理得當,就是成功的翻譯,這適用于指導具有雙重性的戲劇翻譯。英若誠先生則為戲劇劇本翻譯者提供了更多的借鑒,他翻譯的眾多劇本接受了實踐檢驗且受眾效果上佳。因此,下文將用修辭學受眾效果理論分析英若誠對文化因素的處理和對不同文化距離的把握,探尋其戲劇譯本的翻譯技巧與方法。
對于直譯,不同的翻譯學家有不同的理解。一些翻譯學家稱之為逐字翻譯。紐馬克[9]認為直譯是脫離上下文,把原文的主要詞匯意義翻譯出來,但遵循目標語的句法。當原文意思明確、語義清晰、語言使用規(guī)范時,就可采用直譯。韋伯[10]指出直譯就是把重點放在語言直接要表達的信息,或是對原文的特殊的感受用新鮮奇異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翻譯涉及文化信息時,譯者應時刻考慮受眾,否則可能導致譯文枯燥無味,無法吸引受眾。直譯不是生搬字典釋義,不是死譯,不是機械地逐字翻譯[11]。直譯需要相對遙遠卻又平衡的文化距離,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引力,受眾效果也會更好。在這方面,英若誠先生的譯文就是極佳的印證。
(1)覺慧:你們老老少少在一旁,……,看戲打哈哈!你們沒看見大哥,急得要流淚!大哥,你可真聽話,你是一條牛?。?/p>
Juehui: All of you, …, are just gloating over it, enjoying a huge spectacle! Can’t you see he is suffering? My Big Brother, you are so docile, you are an ox!①
上例中,“大哥”和“牛”都采用了直譯。前者在英語中有對等的表達,譯后的意思與原文一致,所以可以采用直譯。而“ox”在西方文化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呆頭呆腦的笨人;二是包含有宗教含義,指溫順聽話的人[12],這與中國文化中的含義相似。同時,譯文前一句已有“docile(溫順、聽話)”一詞,根據(jù)語境受眾就可快速悟出是第二種含義,所以直譯是能達到良好受眾效果的上佳選擇。
(2)覺新:(又打了一個寒噤,緩緩閉上一扇窗,回轉(zhuǎn)身,玨立刻低下頭。他冷冷地端詳著她,又獨白)
怎么她還在那兒不動,
像一尊泥塑的菩薩。
這是什么孽!
要我一生陪著一塊石頭!
Juexin: [Shivering in the cold, closes the window and turns around, Jade immediately bows her head. Juexin appraises her coldly. ] [Soliloquy.]
Still there, not moving a single muscle,
A figure of clay, a statue of Buddha.
What haveI done to deserve this?
MustI spend my life?
With a slab of stone?②
上例中,英若誠直譯出原文的隱喻文化詞“泥塑的菩薩”。雖然該詞含有特殊的中國文化意象,指一個無法保全自己,又何談顧上別人的人,目的語受眾不了解該文化意象,但上文的“一動不動”和下文的“石頭”兩個詞語讓目的語受眾不難推斷出“A figure of clay, a statue of Buddha”是指一動不動、安靜的人。如此直譯符合修辭學的效果理論,能觸動受眾的想象和情感,達到作者、譯者和受眾的認知的同一。
(3)Lucio: Some report a sea maid spawned him; some, that he was begot between two stockfish. But it is certain … that I know to be true. And he is a motion generative; that’s infallible.
路奇歐:有人說,他是美人魚下的;另外有人說他是兩條風干了的大鱈魚生的...還有,他不是活人,是木頭做的傀儡,這一條沒錯兒。③
(4)Duke: … scarce confesses
That his blood flows, or that his appetite
Is more to bread than stone. Hence shall wesee?
If power changes purpose, what ourseemers be.
公爵:…他幾乎不承認
他身上流的也是血液,或是
面包比石頭更適合他的胃口。如果權(quán)勢能使人動搖
我們就將看到,外表掩蓋下的真實面貌。④
例3中,許多受眾并不了解“sea maid”(美人魚)可以指殘暴的會吞噬人類的靈魂的海上女妖,對于“stockfish”也很陌生。但下文的描述已經(jīng)可以讓受眾明白安哲羅的冷漠和殘暴,所以譯文仍采用直譯。例4也是如此,“stone”是用來描述安哲羅的殘暴,從上下文可以看出他的殘暴,所以直譯成“石頭”。利用語境保持較大文化距離的直譯能給受眾帶來新鮮感和異國情調(diào),能吸引受眾的注意,讓受眾更好地了解人物個性,這是符合修辭學受眾效果理論的處理方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上下文足以清楚顯示文化負載詞的詞義,受眾能快速聽懂直譯詞的意思時,直譯就是很好的選擇,這樣能把新鮮的文化意象和包含文化含義的新鮮詞匯帶入目的語,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正如紐馬克[3]68-69所說,譯者應該盡可能采用直譯,只有直譯才能表達出不同語言的文化詞匯的特殊之處,才能創(chuàng)造出魅力無限的文化距離和良好的受眾效果。
大多數(shù)語言在泛指詞上都有對等詞,但在具體詞上卻常常沒有對等詞,特別是與文化相關(guān)的詞匯。在戲劇翻譯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詞匯在目的語中沒有對等詞,源語詞匯語義復雜,目的語詞匯缺少下一級詞等情況。同時,在語境不足以支持直譯時采用直譯,譯文必然拗口甚至無效。此時,在某些情況下譯文可增加注釋,但受眾這時正在觀賞臺上的演出,同時閱讀劇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注釋不能復雜,要自然地融入譯文,才能保證演出效果不受影響,英若誠先生的譯文就是很好的范例。
(5)陳大虎:…現(xiàn)在,你們有功夫,就聽他說。我想, 聽一回也就夠了。風吹票子滿地滾的時候,咱各打各的主意。
ChengDahu: …Now, if you have nothing else to do, go and listen to him. For me, once is enough. With banknotes rolling all over the place like fallen autumn leaves, I have better things to do!⑤
(6)狗爺兒:…孩兒他媽呀,你要是福大命大活著回來,我的小乖乖,你就喝香油吧!(砍著,念著)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Uncle Doggie: But then if they got lucky and came back alive, what a lot of fine oil they’d have![Hacking and muttering]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If you lock up the kid, you can’t trap the wolf …⑥
(7)Barbara: …with you reading in the reviews in one corner, and I in the other at the piano, playing Schumann: both very superior persons, and neither of us a bit of use.
芭巴拉:…你在一個角落里看報紙評論,我在另一個角落里在鋼琴上彈奏舒曼浪漫主義的樂曲,兩個人都檔次很高,但毫無用處。⑦
(8)Saliri:…My quarrel now wasn’t with Mozart—it was through him! Through him to God, who loved him so. (Scornfully) Amadeus!…Amadeus!…
薩列瑞:…我現(xiàn)在不是跟莫扎特較量,是通過他!通過他和上帝較量,那個寵愛他的上帝。(蔑視地)阿瑪代烏斯,上帝的寵兒!…⑧
例5中,英若誠把“風吹票子滿地滾”直譯為“banknotes rolling all over the place”,同時增加了“l(fā)ike fallen autumn leaves”這一比喻,把原文形象化,從而更好地引發(fā)受眾的想象,使受眾能更深刻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形象。例6直譯了原文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俗語“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但目標語受眾會對這一俗語感到陌生,因此,英若誠增加了受眾熟悉的、與之相近的注釋“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并將它放在俗語之前,這樣既可讓受眾毫不費力地理解譯文,又可以增加譯文的異國情調(diào),從而創(chuàng)造良好的受眾效果。例7對受眾不熟悉的舒曼的樂曲類型作了注釋,為受眾更好地理解譯文掃清了障礙。例8對阿瑪代烏斯的身份做了注釋,同時也把這一人物與前文以及戲劇劇名聯(lián)系起來,使受眾更容易理解。
概括來說,在直譯無法發(fā)揮作用時,“直譯+注釋”的翻譯方法可以作為一個選擇,這種翻譯方法既能為受眾點明臺詞包含的文化含義,又能保持原文的風格,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作者、譯者和觀賞表演的受眾的認知同一。通過文化距離的保持,創(chuàng)造距離美,達到更好的受眾效果。
語言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語言特征和文化背景,帶有濃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清晰地反映一個民族從古至今在各個方面的人文狀況。無論是地理、氣候、農(nóng)業(yè)、歷史、政治、經(jīng)濟,還是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都在語言中體現(xiàn)[13]。所以總會存在直譯或“直譯+注釋”難以處理的情況,此時用轉(zhuǎn)換來縮短文化間的距離、增強受眾效果也是一種選擇。
1.轉(zhuǎn)換文化意象。當前兩種譯法無法奏效時,為了讓受眾能理解譯文,可以轉(zhuǎn)換文化意象。雖然會失去原文的風格,但受眾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會原文的意思和情感。這方面英若誠的譯作就是很好的范例,如:
(9)蘇連玉:怕啥?這年頭,有你這十五石五斗芝麻戳著,黃花閨女都能娶,小寡婦算啥!咱哪,事不宜遲,說去就去,有把兒燒餅攥到手,不能臨了而放了禿尾巴鷹,給它來個先下手為強——搶!
SuLianyu: So what? With your forty bushels of sesame seeds, you could marry a virgin, let alone a young widow. Listen. Let’s not waste time. We’ve got to be going.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And 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We must—snatch her!⑨
原文中出現(xiàn)了中國特有的兩個文化意象,需要較長篇幅的注釋,這對于舞臺演出是不適合的。譯文直接舍去原文的意象,轉(zhuǎn)化為西方讀者熟悉的意象,同時也套用英文的諺語,既保持了原文的風格,又便于受眾的快速理解,使譯文的受眾效果與原文相當。例如:
(10)馮金花:兄弟,你高高手,我就過去啦!
Feng Jinghua: Come on, brother, turn a blind eye, and I’ll get by.⑩
(11)祁永年:死榆木頭!
Qi Yongnian: Stubborn mule!
(12)Shirley: …You’ll come to it sooner than a teetotaler like me, filling yourself with gin at this hour o the mornin.
舍里:…還得來得比我早,因為我滴酒不沾,不像你一大清早就灌了一肚子燒酒。
(13)大兵:揍他個小舅子!
A soldier: Beat the shit out of him!
以上例子中的文化意象對于目的語受眾來說過于陌生,不適合采用直譯。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應該舍去原來的意象,用目的語相應的恰當意象來代替。轉(zhuǎn)換意象后受眾仍能感受到原文的情感或人物的個性,這種縮短文化距離的處理方法有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受眾效果。
2.一般與個別、具體和抽象的轉(zhuǎn)換。
(14)馮樂山:你縱然不知家法,你也應該知道國法呀!
Feng: At least you should have respect for the law!
(15)Challee: Did Maryke cite any authority at all when he relieved you?
查理:瑪瑞克在解除你的職務(wù)的時候有沒有引用任何軍令,法規(guī)?
(16)王利發(fā):…您坐下,我給您沏碗小葉茶去!
WangLifa: Please take a seat, sir. I’ll make you a cup of our best tea.
例14中,“家法”“國法”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無法用一兩句話解釋,所以英若誠將它們譯為概括性的詞語“the law”,但仍保留原文馮樂山的語氣和情緒。例15恰好相反,譯文把“authority”這一抽象概括性的詞,具體化為“軍令,法規(guī)”,符合原文的情境。例16中,“小葉茶”譯為概括性的詞“tea”,同時增加了“best”一詞,傳達出原文的暗示,即小葉子茶是一種上好的茶葉,王利發(fā)泡這種茶是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總之,這種處理方法若恰當使用,仍能傳遞原文的情感、風格,縮短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距離,可以幫助受眾跨越文化障礙,更好地理解譯文,取得更好的受眾效果。
約翰·德萊頓[14]提出了翻譯的三種方法,即:直譯、意譯和模仿(擬作)。他認為直譯和模仿是比較極端的做法,應該盡力避免。意譯是一種有寬容度的翻譯,采用這種方法,譯者以原作者的觀點為中心,以免偏離,但又不會生搬硬套,而是抓住原意。這種翻譯方法可以避免直譯和模仿的缺陷,又具有直譯的忠實原文和模仿的行文流暢的優(yōu)點,因此當原文特有的文化因素無法翻譯或不譯也不會對受眾效果造成太大的影響時,譯者可以采用意譯或改寫的方法,把原文作者要傳遞的思想更好地展現(xiàn)給受眾。以下英若誠對此類譯文的處理就是很好的范例。
(17)宋恩子:……民國都好幾年了,怎么還在請安?你們不會鞠躬嗎?
SongEnz: …We’ve been a republic for several years now. No need to bend the knee. Don’t you know how to bow in the new style?
上文中“請安”是清朝人們問候達官貴人的一種方式,在英語中沒有對應詞,無法翻譯。英若誠用意譯的方式,把請安的動作翻譯出來,縮短了文化距離,但保留了原文的語意,可以啟發(fā)受眾的想象,在受眾腦中描繪出清晰的畫面。
(18)高老太爺:是的,高見,高見。
Old Master:A profound Observation.Most profound.
(19)喜娘:別哭,人家忌諱!
Bridesmaid Liu: Don’t cry. It’s unlucky to cry in the bridal chamber.
(20)覺新:這種香灰不能亂吃的呀。
Juexin: It’s nothing but ashes from joss stick, we can’t have the patient swallowing that.
以上各例中“高見”“忌諱”“香灰”都包含特殊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用直譯或直譯加注釋都難以翻譯,英若誠只能用自己的語言和思維來解釋其含義,其意譯和改寫拉近了兩種文化的距離。只有如此,臺下的受眾才能一看即懂,感受到原文的語意、語境,達到作者、譯者和受眾認識的同一。
綜上所述,要譯出受眾效果良好的劇本,其關(guān)鍵在于掌握好恰當?shù)奈幕嚯x。遇到包含文化因素的詞句,譯者應仔細斟酌兩種文化的不同程度,進而選擇恰當?shù)姆g技巧和方法。選擇方法時,應以受眾能快速理解、不引起受眾的誤解為前提,選擇直譯、直譯加文內(nèi)注解、轉(zhuǎn)換、意譯或其他恰當?shù)姆g方法,從而更好地引起受眾的興趣,讓受眾更快地聽懂臺詞,看懂表演,了解戲劇情節(jié),引發(fā)情感的共鳴,達到作者、譯者、演員、受眾認識的同一。換句話說,譯者可以選擇與原文文化保持不同的距離,使譯文在受眾面前呈現(xiàn)不同的距離美,以達到最佳的受眾效果。
注釋:
③④例句引自中國對外翻譯公司出版的《請君入甕》。
⑦例句引自中國對外翻譯公司出版的《芭巴拉少?!?。
⑧例句引自中國對外翻譯公司出版的《上帝的寵兒》。
參考文獻:
[1]孟根偉.戲劇翻譯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出版社, 2012.
[2]游玉萍.修辭受眾與受眾效果理論對戲劇翻譯的啟示—以英若誠的譯本為例[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 2016 (2):97.
[3]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GOODENOUGH W H.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M]. New York: Harper&Row, 1964.
[5]AGAR M. Language in society[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1.
[6]LEFEVERE A. Translating literature: the German translation from Luther to Rosenzweig[M]. Assen: Van Gorcum, 1977.
[7]MARY S.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 Amsterdam: Benjaming, 1998.
[8]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9]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0]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1]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 2006.
[12]潘紅.英漢國俗詞語例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13]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 2004.
[14]STEINER T R. 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y, 1650-1800[M].Amsterdam and Assen: Van Gorcum,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