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晚唐閩地律賦興盛原因新探

2018-04-02 13:43:31金沛晨
三明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guān)鍵詞:舉子進士科舉

金沛晨

(廈門大學 中文系,福建 廈門 361005)

晚唐閩地律賦創(chuàng)作興盛的原因,前人已有論之??纱蟛糠钟^點,要么認為王審知愛好文學,為律賦興盛創(chuàng)造了優(yōu)渥環(huán)境[1](P49-53),要么把閩地律賦興盛的原因用該地文學生態(tài)環(huán)境一以貫之[2](P23-28),卻忽略了閩地與外地相比,文學發(fā)展既有共同條件也有特殊條件。

從黃滔《莆山靈巖寺碑銘并序》[3](P8700)中可知,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黃滔與陳蔚等人葺宅于閩莆山東峰讀書。此外,《莆陽黃御史集》所附《年考》云:“公之生,其文宗開成庚申歲乎?”[4](P370)又《莆陽黃御史集·南海韋尚書啟》云:“計奔歲貢于九州,榜擢詞人于都省。”[4](P198)另據(jù)《唐方鎮(zhèn)年表》,韋荷鎮(zhèn)嶺南東道為乾符元年(874)五月至四年(877)[5](P1042),以上可知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年黃滔年約35歲,才開始他的科舉之旅。即黃滔35歲之前在閩,期間有十五年時間隱居山中讀書。此時王審知尚未入閩,黃滔卻早已輾轉(zhuǎn)科場。

另據(jù)《登科記考》,徐夤于唐昭宗乾寧元年(894)中進士第[6](P899),乾寧二年(895)黃滔中進士第。[6](P908)黃滔此時應有五十多歲?!短妻浴ず⒉挥觥酚涊d:“謝廷浩,閩人也。大順中頗以辭賦著名,與徐夤不相上下,時號錦繡堆?!盵7](P114)可知徐夤雖在大順中以前就有辭賦名,卻直到乾寧元年(894)才中進士第,亦是久困科場。故他們的律賦作品,不管用于納省卷還是投行卷,大部分應作于準備科舉的這段時間。

此外據(jù)傅璇琮主編的《唐五代文學編年史》考證,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徐夤、黃滔科舉結(jié)束返閩所作多為應制酬唱作品。[8](P944-974)故不管黃滔還是徐夤,該時期的創(chuàng)作重心均不在律賦。王棨比徐、黃二人年代要早,更與王審知沒太大關(guān)系。

一、中唐以來閩地教育發(fā)展為律賦興盛奠定基礎(chǔ)

中唐以來閩地教育水平提高,常袞、陳椅作出重要貢獻,并早有以歐陽詹為代表的知名進士。關(guān)于此點,陳慶元《福建文學發(fā)展史》已有討論。[9](P32-51)但這種教育發(fā)展只是律賦興盛之基礎(chǔ),而不是主要因素?!短妻浴份d《會昌五年舉格節(jié)文》:“其鳳翔、山南西道東道、荊南、鄂岳、湖南、鄭滑、浙西、浙東、鄜坊、宣商、涇邠、江南、江西、淮南、西川、東川、陜虢等道,所送進士不得超過一十五人,明經(jīng)不得過二十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超過七人,明經(jīng)不得超過十人?!盵7](P2)可知福建在科舉上屬于劣勢地區(qū),進士名額較少。然而,一些進士名額比閩地多的地區(qū),科舉情況卻沒有閩地出色。如荊南地區(qū),《登科記考》載:“劉蛻,《北夢瑣言》:‘荊州衣冠藪澤,每歲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曰天荒解?!瘎⑼懮崛?,以荊解及第,號為破天荒?!掇浴罚骸笾兴哪?,劉蛻舍人以荊府解及第。時崔魏公坐鎮(zhèn),以破天荒錢七十萬資蛻。”[6](P815)劉蛻中第已是大中四年(850),而《登科記考》又載:“周匡物,《永樂大典》引《清漳志》:‘元和十一年,周匡物進士及第。’《太平廣記》引《閩川名士傳》:‘周匡物字幾本,漳州人,唐元和十一年王播榜下進士及第,時以歌詩著名?!盵6](P665)元和十一年(816)與大中四年(850)相差34年,這從側(cè)面反映閩地教育水平比荊南高。

可在《會昌五年舉格節(jié)文》中,桂府與福建被列為同一科舉地域,桂府也沒有出現(xiàn) “破天荒”的說法。據(jù)《舊唐書·王晙傳》:“景龍末,累轉(zhuǎn)為桂州都督。桂州舊有屯兵及轉(zhuǎn)運,又堰江水,開屯田數(shù)千頃,百姓頓之?!盵10](P2985)另《新唐書·韋丹傳》:“還為容州刺史(今廣西容縣),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校,民貧自鬻粥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為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11](P5689)由此可知,中唐以來桂府經(jīng)濟、教育亦有較大程度發(fā)展。

所謂桂林三才子:曹鄴、曹唐、趙觀文,除曹唐進士身份存疑外,曹鄴與趙觀文俱為《登科記考》可考進士。如“曹鄴,《唐才子傳》:‘曹鄴字業(yè)之,桂林人。累舉不第,為《四怨三愁五情詩》。時為舍人章愨所知,力薦于禮部侍郎裴休,大中四年(850)張溫琪榜中第?!盵6](P814)“趙觀文,《唐詩紀事》:‘乾寧二年崔凝下第八人登第。是年,命陸扆重試,而觀文為榜首?!盵6](P907)曹唐是否中進士第,《登科記考》雖無記載,可《唐才子傳校箋》云:“唐,字堯賓,桂州人。初為道士,工文賦詩。大中間舉進士,咸通中,為諸府從事。唐與羅隱同時,才情不異……遂作《大游仙詩》五十篇,又《小游仙詩》等,紀其悲歡離合之要,大播于時。”箋證認為:“‘工文賦詩,大中間舉進士’云云,為辛氏據(jù)己意而有所增益者……其時唐有為容管從事之意,唯因事稽留。(似留京應舉)。是則唐于寶歷前已返初應舉,未必晚至大中時也。其舉進士當在大和年間。”箋證又引:“《北夢瑣言》:‘唐進士曹唐, 游仙詩才情飄渺……”[12](P491-492)故知曹唐亦為進士。

桂林雖和福建具有相同科舉地域劣勢,以及相似的教育、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但把桂林三才子和閩地律賦三大家相比,可知他們各自擅長的文體、題材俱不同。桂林三才子中,除趙觀文今天流傳作品太少無法窺其全貌,曹鄴是著名現(xiàn)實主義諷刺詩人,曹唐的創(chuàng)作主要為游仙詩。哪怕是荊南“破天荒”的劉蛻,其詩作也大多直面社會黑暗現(xiàn)實。這充分說明了地方經(jīng)濟、教育文化水平的發(fā)展只能影響該區(qū)域的整體文士水平,卻無法決定興盛的文體和題材。閩地之所以律賦創(chuàng)作興盛,雖以地方教育發(fā)展為前提,但最終影響他們創(chuàng)作風貌的必然是閩人特有的內(nèi)在生命體驗。

二、閩人邊緣化意識對律賦創(chuàng)作的影響

《舊唐書·狄仁杰傳》:“仁杰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鎮(zhèn),極為凋弊,乃上疏曰:臣聞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疆之外。故東拒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盵10](P2889)劉長卿 《送喬判官赴福州》詩亦云:“揚帆向何處,插羽逐征東。夷落人煙迥,王程鳥路通。江流回澗底,山色聚閩中。君去凋殘后,應憐百越空?!盵13](P1508)其中“夷落人煙迥,王程鳥路通。”二句可看出唐人對閩地的邊緣化思考,即閩地屬于人煙稀少的化外之地。這種邊緣化建構(gòu)雖出自京都文化圈對閩地的文化印象,可閩人也產(chǎn)生了被邊緣化的意識。如歐陽詹《上鄭相公書》:“某代居閩越,自閩至于吳,則絕同鄉(xiāng)之人矣;自吳至于楚,則絕同方之人矣。過宋由鄭,逾周到秦,朝無一命之親,路無回眸之舊。猶孤根寄不食之田也,人人耘耨所不及,家家溉灌所不沾。”[3](P6026)從所引文章看,閩地舉子這種文化邊緣孤寂感來源于文化上“南隔五嶺”的夷狄之感。歐陽詹類似的文章還有《送張尚書書》①,談及赴京考場路上,閩地舉子的窘迫與貧困,此處不具引。

事實上,歐陽詹在閩地早已聲名大振,甚至出仕前名聲已傳到京師。李貽孫《〈故四門助教歐陽詹文集〉序》:“建中、貞元時,文詞崛興,遂大振耀,甌閩之鄉(xiāng),不知有他人也。會故相常袞來為福之觀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頗嗜誘進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為‘芝英’,每有一作,屢加賞進。游娛燕饗,必召同席。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jié)。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江淮,且達于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盵3](P5514)故陳慶元《福建文學發(fā)展史》將歐陽詹目為閩地第一個走向全國的文學家,評價可謂中肯。按理說,歐陽詹正處于意氣風發(fā)之時,可《上鄭相公書》《送張尚書書》卻極力渲染他的窘迫與迷茫,這大概來源于閩地文人心中的文化自卑感——哪怕文學才能再怎么突出,若沒通過科舉得到京都文化圈承認,那么自己也沒法抬頭挺胸做人。是以閩人為擺脫這種心理,便只能全力準備科舉,來尋求中央文化圈的認同。有關(guān)閩地文人這種文化邊緣自卑感與中央文化圈之間的關(guān)系,楊億力《走出“蠻荒”的陰影:唐代科舉與閩地文士的認同》一文探討十分深入。[14](P100-104)需補充的是,這種閩地文化邊緣自卑感極易與一般寒士的孤苦之情相混淆。如魏晉南北朝以來左思、鮑照在詩中抒發(fā)的寒士不平之情,其實也是想通過做官施展抱負,并獲得中央主流文化圈的認同。在科舉盛行的唐代,文士這種孤苦之情更比比皆是。不同地方在于,閩地文人這種“遠人”意識是集體的、帶有強烈地域色彩,這從他們反復重申自己為“閩人”或“閩越人”可得知。黃璞的《閩川名士傳》、黃滔的《泉山秀句集》②等記錄閩地先賢事跡及整理其創(chuàng)作的集子,也是地方急于向中央文化圈證明自己的文化邊緣自卑感之體現(xiàn)。這就區(qū)別于一般寒士的悲嘆,而變成了集體文化意識。

閩人林寬《送李員外頻之建州》詩云:“勾踐江頭月,客星臺畔松。為郎久不見,出守暫相逢。鳥泊牽灘索,花空押號鐘。遠人思化切,休上武夷峰。 ”[13](P6999)閩人只有通過科舉這一途徑來實現(xiàn)自身“思化切”的目的,以此被京都文化圈承認,從而能真正成為有文化自信的閩地文人。黃滔 《答陳磻隱論詩書》:“且風本乎國風王澤,將以刺上化下。 茍不如是,曷詩人乎? ”[3](P8671)強調(diào)創(chuàng)作的教化論。實際上黃滔為閩地律賦創(chuàng)作三大家之一,律賦多詠古凄艷之作,說明黃滔雖認同詩教說,可長達幾十年的科舉之路讓律賦深刻于他的骨髓之中。更何況,律賦正是其獲取京都文化圈文化認同的最重要憑證,只要閩地舉子還在舉場應試一天,對律賦的鉆研便不會停止。

三、閩地科舉創(chuàng)作榜樣對后來者的影響

閩地科舉名額稀少及閩人文化自卑感促使閩人努力訓練自己的律賦技巧,在此基礎(chǔ)上,已進士及第的故鄉(xiāng)先賢們自然會成為閩地舉子的創(chuàng)作榜樣。張籍《送李馀及第后歸蜀》:“十年人詠好詩章,今日成名出舉場。歸去唯將新誥牒,后來爭取舊衣裳。山橋曉上芭蕉暗,水店晴看芋草黃。鄉(xiāng)里親情相見日,一時攜酒賀高堂?!盵13](P4332)由這首詩我們清楚,舉子一旦進士及第,連脫下的麻衣都會被人搶去。一般舉子如此,更何況遠比一般人更執(zhí)著于科舉的閩地舉子呢?因此,在科舉考試中具有突出表現(xiàn)的同鄉(xiāng)人便成為閩地舉子的學習標桿。在晚唐律賦大家黃滔、徐夤之前,有突出律賦創(chuàng)作實績且名聲響亮的閩地文士只有王棨一人。

歐陽詹在閩已名氣大振,聲名遠達京師。黃滔《莆山靈巖寺碑銘》云:“初侍御史濟南林公藻與其季水部員外郎蘊,貞元中谷滋而業(yè)文,歐陽四門捨泉水而詣焉,其后皆中殊科。御史省試珠還合浦賦,有神授之名。水部應賢良方正科擅比干之譽,歐陽四門之號,與韓文公齊名,得非山水之靈秀乎? ”[3](P8699)可知黃滔對歐陽詹無比尊敬。

然而,具體影響黃滔創(chuàng)作的人是王棨。雖現(xiàn)存黃滔作品中,對王棨并沒有像對歐陽詹這般直接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卻并不代表他不受王棨影響。歐陽詹在全國名氣雖比王棨大,可歐陽詹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是韓愈古文運動團體中的中堅力量。意味著其創(chuàng)作實踐也以古文為主。對于急于參加科舉獲取功名卻長時間不第的黃滔、徐夤來說,以歐陽詹為學習榜樣沒有現(xiàn)實意義。

王棨之所以能以文聞名天下,主要靠律賦。從科舉考試的現(xiàn)實意義上看,黃滔以王棨的律賦作為自己的學習榜樣最適合不過。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相對于時代較遠的歐陽詹,離自己年代相差不遠的王棨顯然更具有學習價值。據(jù)《登科記考》:“王棨,黃璞《王郎中傳》:‘王棨字輔之。’按下文引《送王棨序》又作輔文,未知孰是。福唐人也。咸通三年鄭侍郎從讜下及進士第……其年等第雖破,公道益彰,凡曾受品題,數(shù)年之間及第殆盡……公十九年內(nèi)三捷,其于盛美,蓋七閩未之有也。 ”[6](P840)咸通三年(862)王棨中進士第,而自大中十三年(859)黃滔葺宅于閩莆山東峰讀書,至咸通十五年(874)參加科舉開始的這一段時間里,王棨正好風頭正勁,黃滔不會注意不到。上引《登科記考》關(guān)于王棨的材料中,還有兩點非常值得注意。一是當時王棨名氣十分大,以至于受到他品題的人,在幾年內(nèi)全都成了進士。這雖說有夸張成分在,但從側(cè)面反映出王棨的科場地位。二是王棨在十九年內(nèi)三捷,“蓋七閩未之有也”,反映出王棨的科場生涯比較順利,十九年內(nèi)連續(xù)三捷,在閩地十分罕見。閩人后進不管黃滔還是徐夤,困在舉場許久才成功登第,與王棨形成了鮮明對比。綜上所述,結(jié)合閩地科舉困難的現(xiàn)實及閩地舉子的文化自卑心態(tài),王棨這個律賦創(chuàng)作成就高超且科舉應試十分順利的閩人自然成為了閩地舉子的學習榜樣,這種榜樣的作用是地域性的。

從文體角度看,李調(diào)元《賦話·新話》評王棨《回雁峰賦》《夢為魚賦》:“證佐典切,比擬精工,凡此數(shù)聯(lián),猶不失比興之遺意。”又說“《文苑英華》所載律賦至多者莫如王起,其次則李程、謝觀,大約私試所作而播于行卷者,命題皆冠冕正大。逮乎晚季,好尚新奇。始有《館娃宮》《景陽井》及《駕經(jīng)馬嵬坡》《觀燈西涼府》之類,爭妍斗巧,章句蓋工?!薄疤仆鯒ぁ肚刭x》中忽綴五字句云:‘有日影云影,有鳧聲雁聲?!瘷M空盤硬,音韻鏗然,真千古絕唱。但一往皆輕俊之氣沉郁渾古,不逮前賢,蓋唐賦之后勁,宋賦之先聲也?!盵15](P5-18)雖李調(diào)元所舉晚唐好尚新奇的律賦中大多為黃滔作,但其中《西府觀燈賦》是王棨作品。據(jù)上例可知,王棨的作品既有“猶不失比興遺意”的冠冕正大,也有“唐賦之后勁,宋賦之先聲”的好尚新奇一面,將其看作黃滔、徐夤全然“好尚新奇”的律賦先導沒有問題。陳慶元指出:“王棨的《倒載干戈賦》《三箭定天山賦》《玉不去身賦》等賦作都是冠冕正大的題目,可在其筆下,律賦成為了抒情的工具,所以王棨的律賦是由貞元、元和間命題的‘冠冕正大’轉(zhuǎn)變到晚唐的‘好尚新奇’的關(guān)鍵?!盵9](P53)反映出王棨律賦創(chuàng)作給之后黃滔、徐夤等人的創(chuàng)作施加的巨大影響。

從交游看,王棨、黃滔兩人的交游圈有重合的部分,更直接說明黃滔能夠通過他與王棨共同的朋友來接受來自王棨的影響。如寫《王郎中傳》的黃璞,是黃滔的兄弟。今《莆陽黃御史集》有《寄從兄璞》③詩。黃璞究竟和王棨有沒交游,已不清楚。但作為《閩川名士傳》的作者,肯定要四處搜集閩地名士資料,那么通過搜集資料必然對傳主有所了解。更何況,黃璞本人也是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閩地文士。據(jù)《登科記考》:“黃璞,《新書·藝文志》:‘璞,字紹山,大順中進士第。’按徐夤《贈黃校書先輩璞詩》曰:‘馭得驪龍第四珠,退依僧寺卜貧居?!氰币缘谒娜思暗??!盵6](P895)因此黃璞為聯(lián)系黃滔與王棨的一座橋梁。

陳黯是黃滔與王棨之間存在的第二個交點。陳黯實際與王棨有過交游,因黯有《送王棨序》:“去歲自褒中還輦下,輔文出新試相示。其間有《江南春賦》,篇末云:‘今日并為天下春,無江南兮江北?!臣促R其登選于時矣。何者?以輔文(應為“之”)家于江南,其詞意有是,非前關(guān)耶!今春果擢上第。夏六月,告歸省于閩,命序送行。某辭以未第,言不為時重。輔文曰:‘吾所知者,惟道與義。豈以已第未第為重輕哉!’愚繇是不得讓。鱗群之眾也,必圣其龍;羽族之多也,必瑞其鳳。鳳非四翼,龍非二首,所以異于鱗羽者,惟其稀出耳?!盵3](P7983-7984)這篇序所透露出的不僅是陳黯與王棨關(guān)系較好,而且顯示出閩地舉子對進士身份的重視。黃滔有《穎川陳先生集序》:“滔即先生內(nèi)侄也。 ”[3](P8655)點出了黃滔與陳黯之間的關(guān)系。

第三個交點是鄭諴?!栋碎}通志·人物》:“鄭諴,字中虞,閩縣人,會昌中及第。文筆峭絕,累官國子司業(yè)刑部郎中,郢、安、鄧三洲刺史。《唐·藝文志》載其有集。同鄉(xiāng)人林滋字原象,亦會昌中及第。長于詞賦,嘗為《邊城嘵角賦》……又有詹雄者字伯鎮(zhèn),長于詩,格高筆壯。時稱諴文、滋賦、雄詩為‘閩中三絕’。”[16](P463)林滋之前黃滔已經(jīng)寫碑文稱贊過。至于鄭諴,黃滔之前為了進士及第還曾向他行卷過?!短莆宕膶W編年史·晚唐卷》考證,唐僖宗乾府三年(876)九月:“黃滔本年約三十歲,時在長安向刑部郎中鄭諴行卷乞援,并代鄭諴撰寫多篇啟文。”又乾符四年(877):“黃滔本年約三十八歲,在京落第將東歸,時有書上書右丞崔沆,傾述食貧計盡,難寓長安之境況。又有留辭刑部郎中鄭諴詩。”[8](P852-945)之所以認為鄭諴是王棨與黃滔之間的交點,是因為王棨很有可能也向鄭諴投過行卷。據(jù)譚澤寧《王棨研究》考證,唐僖宗咸通元年(860)王棨應前往郢州向時為郢州刺史的同鄉(xiāng)鄭諴求援,并推斷862年王棨從鄭從讜中第,應有鄭諴舉薦之功。[17](P27)這是完全可能的。據(jù)投行卷的規(guī)矩,投行卷需要先投給社會上有地位的人,然后由其幫忙舉薦。鄭諴早年已有文名,而且時任郢州刺史,還是王棨同鄉(xiāng)。因此王棨向他投行卷求取引薦,再合適不過。

關(guān)于徐夤生平的資料更少,但他與黃滔關(guān)系很好?!短莆宕膶W編年史·晚唐卷》考證,唐昭宗乾寧元年(894):“黃滔約此時有詩(《寄徐正字夤》)寄徐夤?!庇终炎谔鞆投辏?02):“徐夤約本年或稍前離汴梁返閩,旋為王審知所辟。時與黃滔、楊沂、王淡等人詩賦唱和。”[8](P852-945)知此后黃滔、徐夤在王審知幕下繼續(xù)有交游。又徐夤有《贈黃校書先輩璞閑居詩》,可知徐夤與黃璞早有認識?!短撇抛觽餍9{》:“徐師仁《序》引《九國志》本傳云:‘乾寧初舉進士……是歲釋褐秘書省正字。’知夤于乾寧元年登第后,當年即授秘書省正字?!恫抛觽鳌吩啤W發(fā)交白始得正字,未知所憑。若據(jù)此,夤是年當已過五十歲’。”[12](P293)若是據(jù)《校箋》推論,則徐夤的年歲當與黃滔相仿,二者又是莆田人,所以早年相識的可能性極大。徐夤在詩學理念上亦 “崇尚晚唐”,他的《雅道機要》④就以學習晚唐為主。所以接受王棨影響應比黃滔來得更直接?!端膸烊珪偰刻嵋吩u價,徐夤詩為“亦不出五代之格,體物之詠尤多……然當時文體,不過如斯”[18](P1302)。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指導下,王棨能為徐夤樹立一個值得學習的創(chuàng)作范式??偠灾?,當黃滔和徐夤在律賦創(chuàng)作中緊隨王棨而同樣達到較高高度時,以這三人為中心,閩地的律賦創(chuàng)作文化圈便就此形成。王棨的律賦開啟了地方性律賦創(chuàng)作與鉆研的風氣,而出于科舉原因不得不以王棨為創(chuàng)作榜樣的閩地舉子,尤其是黃、徐二人則反過來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來加強此風氣,這就解釋了為何晚唐律賦獨能在閩地走向興盛。

此外,晚唐律賦多以詠古抒情為特點。抒情暫不論,早在科舉律賦命題時就已有用古事為題,如《登科記考》載開元二十二年(734)博學宏詞科,注云:“是年試《公孫宏開東閣賦》,以‘風勢聲理,暢休實久’為韻,見《文苑英華》?!盵6](P267)又貞元十九年(803)博學宏詞科注云:“是年試《漢高祖斬白蛇賦》?!盵6](P564)是故閩地文士多以詠古為題材是受到了科舉律賦命題的影響。閩地文士的文化心態(tài)及大多困于考場多年的現(xiàn)實迫使他們不斷進行律賦訓練與律賦創(chuàng)作,此前科舉考試既然有以詠古事命題,那么閩地文士也必會在這個題材上下功夫,更何況他們的創(chuàng)作榜樣王棨,在創(chuàng)作上已趨向詠古抒懷,后進舉子斷不會忽視此點。久困科場,晚唐連年起義戰(zhàn)亂勢必會繼續(xù)加重舉子心中的文化邊緣感,使他們用來科舉求仕的律賦朝抒情化方向發(fā)展。律賦本身創(chuàng)作程式在當時也并無完全僵化,在限韻和篇章結(jié)構(gòu)中,尚有較大自由度,同樣便于舉子抒情。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fā)展和程式特點》一文中已論述較為詳盡。[19](P115-119)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提到貞元末至元和年間出現(xiàn)的功利主義思想,隨著政局變化而逐漸消退。詠古愛情題材大量出現(xiàn),士人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20](P222-224)說明詠古亦是時代大風氣。 但律賦興盛與律賦創(chuàng)作水平息息相關(guān),也與文士對文體的喜好偏向有關(guān)。閩地舉子需要通過學習同鄉(xiāng)榜樣的律賦創(chuàng)作來提高自己寫作水平,律賦因此成為閩地舉子的文體偏好。

綜上所述,晚唐閩地律賦創(chuàng)作興盛的根本原因,是晚唐著名律賦作家王棨憑其高水平的律賦創(chuàng)作和科場地位,成為因文化自卑而急于科舉及第的閩地后繼舉子們的學習標桿。律賦的創(chuàng)作、切磋由此成為地域群體性活動。在這個地域創(chuàng)作群體中,以辭賦著名的文士如黃滔、徐夤,又以他們的作品繼續(xù)弘揚律賦創(chuàng)作的風尚,最終導致閩地律賦的興盛。因此,地方教育水平發(fā)展只是提高了該地文士的整體文化水平,而時代風氣也主要決定了律賦的題材以詠古為主。若僅僅以地方教育水平或時代風氣來解釋晚唐閩地律賦的興盛,卻忽視閩地文士的特殊心理狀態(tài)和人生經(jīng)歷,則既不全面也不準確。

注釋:

① 該文主要側(cè)重描寫閩地文士進京趕考路上的窮困潦倒。見《全唐文》卷五九六,第6024頁。

② 《新唐書·藝文志》卷五十八載:“黃璞閩川名士傳一卷。”第1485頁。卷六十載:“黃滔泉山秀句集三十卷?!弊⒃疲骸熬庨}人詩,自武德盡天佑。”第1625頁。

③ 由此可知,璞是滔兄弟無疑。

④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二載:“雅道機要二卷。”注云:“前卷不知何人,后卷稱徐夤撰?!?/p>

[1]何綿山.五代閩國文學探論[J].文史哲,1997(6).

[2]陳毓文.唐末五代閩地文學生態(tài)述論[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32(6).

[3]董浩,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黃滔.莆陽黃御史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吳廷燮.唐方鎮(zhèn)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徐松.登科記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傅璇琮,陶敏,李一飛,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

[9]陳慶元.福建文學發(fā)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10]劉昫,張昭遠,賈緯,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宋祁,歐陽修,范鎮(zhèn),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傅璇琮,儲仲君,吳企明,等.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3]曹寅,彭定求,沈三曽,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4]楊億力.走出“蠻荒”的陰影:唐代科舉與閩地文士的認同[J].文藝評論,2015(4).

[15]李調(diào)元.賦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6]黃仲昭.八閩通志[M]卷六十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7]譚澤寧.王棨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18]永榕,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9]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fā)展和程式特點[J].學術(shù)研究,1994(4).

[20]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猜你喜歡
舉子進士科舉
河下:文風厚重的“進士之鄉(xiāng)”
華人時刊(2023年19期)2023-11-16 12:32:12
四進士(上)
唐代舉子這樣打探“高考成績”
《進士or近視》
童話世界(2019年14期)2019-06-25 10:11:42
小小花錢看科舉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清代石城縣黎正進士考論
廣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8:36
科舉文獻《唐摭言》詞語考釋
論唐代舉子的科考消費
江漢論壇(2009年6期)2009-08-26 11:03:34
常山县| 株洲县| 项城市| 浮梁县| 汾西县| 武威市| 大邑县| 五河县| 临泽县| 垣曲县| 安岳县| 高邮市| 瓮安县| 嘉义县| 香港 | 鹿邑县| 延吉市| 得荣县| 惠州市| 武穴市| 福鼎市| 海城市| 会泽县| 隆安县| 玉山县| 英超| 长沙市| 铜山县| 开江县| 奉化市| 海丰县| 固原市| 华安县| 通化市| 安乡县| 丰都县| 雅江县| 靖西县| 徐闻县| 济源市|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