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恒 孫繼民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51)
《文物》1987年第3期曾刊登《太倉南轉村明墓及出土古籍》一文,對江蘇省太倉縣雙鳳鄉(xiāng)發(fā)現的一座明代夫婦合葬墓作了基本整理和介紹,并提及有隨墓古籍4部,共42冊,另有手抄文牘14頁,并附有錄文。關于這批手抄文牘,其文中提到“在《古今考》出土本中發(fā)現了散夾于各卷內的手抄文牘14頁。黃皮質,雙線墨框,框為21.6×14.5厘米,每頁10行墨線豎格,滿行16字。正楷小字墨書。從書寫風格辨認,系出自三人之手。內容是記載明代某地衛(wèi)所武官的履歷檔案,記及抗倭、漕運、職官獎懲等事”[1]吳聿明.太倉南轉村明墓及出土古籍.文物,1987,(3).(P19-22)。筆者讀后發(fā)現,此14頁手抄文牘可視為第一手史料,對研究明代衛(wèi)所官員履歷以及其與地方官府的往來等方面有重要價值,且有關錄文本身及其所涉及的衛(wèi)所武官內容可深入挖掘。今試就這14頁手抄文牘進行考釋,以求方家斧正。
一
為便于下一步分析,按敦煌吐魯番文書整理規(guī)范對這14頁手抄文牘重新標點錄文如下:
出土文牘手抄本錄文
頁一
前千戶所:正千戶貳員,一員胡臣順,年肆拾柒歲,鳳陽府壽州人,嘉靖肆拾伍年柒月初柒日到任。蒙鹽院王□□獎勵:署印無議,領運效勞;又蒙漕院陳□□獎勵:年力精強,事……達署印□謹領……漕……
頁二
一員李堯臣,年叁拾伍歲,直隸鳳陽府□州盱眙縣人,萬歷貳拾年陸月貳拾陸日到任。蒙按院李□□獎勵:年青而□守矜……識明而干才優(yōu)裕;又蒙鹽院姜□□獎勵:年資……頗有干才,勘以委用;又……按院陳□□獎勵:管任軍……□無擾;又……
頁三
副千戶伍員:一員張弘度,年伍拾肆歲,直隸揚州府□州如皋縣人,嘉靖肆拾伍年拾月拾叁日到任。蒙江院陳□□戒飭:不思官守,專販私鹽;又蒙撫院王□□戒飭:專事販鹽,惟酷□酒,奸拐石倉官之妻,遂為□□之辱;又蒙鹽院許□□戒□化縣……
頁四
一員何其賢,年肆拾肆歲,浙江寧波府昌國縣人,萬歷貳拾年柒月□□日到任。心術 年貌 操守 才干
頁五
一員趙敏學,年肆拾玖歲,北京永□府□山縣人,萬歷拾年陸月貳□壹日到任。蒙操院王□□獎勵:撫頑卒獨長,賀馭散月糧尤有處分。心術 年貌 操守 才干
頁六
一員馬負圖,年貳拾玖歲,直隸揚州府江都縣人,萬歷貳拾年叁月拾伍日到任。心術 年貌 操守 才干
頁七
一員李廷秀,年叁拾歲,原籍直隸鳳陽府南宿州人,萬歷拾柒年捌月拾柒日到任。心術 年貌 操守 才干
頁八
百戶玖員:一員顧繼業(yè),年伍拾壹歲,……定遠縣人,嘉靖叁拾玖年柒月貳拾貳日到任。蒙鹽院許□□戒飭:性好貪杯……態(tài)指領運掯堂□之□僉……任富軍之賄;又……按院□□戒……
頁九
一員劉光祖,年貳拾柒歲,永平府撫寧縣漢人,萬歷玖年捌月拾壹日到任。蒙倉院黨□□獎勵:青年之姿,優(yōu)閑之技,領運恪守章程,備倭能嚴紀律。又蒙鹽院沈□□獎□領□部旗軍饋例□海寨津隘險……王獎勵……
頁十
撫院……防江能……兵,不事虛文;又蒙屯院孫□□獎勵:防江捕□……安,鼓舞得法;又蒙操院石□□獎勵:年力英妙……昂防江,捕獲多功,訓兵鼓……又蒙操院陳□□獎勵:江防有功,訓兵有法;又蒙……
頁十一
弁,又蒙江院田□□獎勵:年資正茂,志□端,巡河地方,不擾備倭軍士相安;又蒙漕院吳□□獎勵:謹飭絕無□過清□不為身謀;又蒙鹽院沈□□獎勵:謹飭絕無□口過清不為身謀;又蒙撫院楊□□獎勵:年青而……質美而才干揮霍……
頁十二
倉院劉□□獎勵:年力英妙,才氣……昂防江,捕獲多功,訓兵鼓舞得法又蒙漕院賈□□獎勵:江防捕獲……練,鼓舞得法;又蒙鹽院徐□□獎勵:巡捕能擒……倭,力禁鹽徒;又蒙操院蔡□□獎勵:訓兵能……□多獲……
頁十三
撫院楊□□戒飭:販私鹽□□□獲拐屯婦赴部曲潛藏;又蒙倉院黨□□戒飭:奸倉官之妻,廉隅盡喪,侵船料之銀,職守全墮。心術 年貌 操守 才干
頁十四:
士,又蒙撫院舒□□戒飭:通旗軍以興販,棄寡母而包娼;又蒙操院石□□戒飭;貪淫,不顧□□逆,大傷風教;又蒙操院陳□□戒飭:貪淫不顧,冠裳忤逆,大傷風教;又蒙鹽院徐……不顧……[1]吳聿明.太倉南轉村明墓及出土古籍.文物,1987,(3).(P19-22)
首先,結合史籍對錄文中所缺內容稍作補充,使其內容更為完整,方便下文研究。其中,頁二“直隸鳳陽府□州盱眙人”,《明史·地理一》鳳陽府條下有,“泗州,領縣二。盱眙……天長”[2](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地理一.中華書局,1974.(P914),對照錄文內容與史籍可知,此處所缺之字為“泗”。頁三“直隸揚州府□州如皋縣人”,《明史·地理一》揚州府條下有,“泰州,領縣一。如皋”[2](P918),同理可知,此處所缺之字為“泰”。頁五“北京永□府□山縣人”,《明史·地理一》京師條下有“府八,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2](P884)其中以“永”字開頭的府名僅有“永平府”,其下“領州一,縣五”,具體包括:盧龍、遷安、撫寧、昌黎、濼州和樂亭[2](P900),并未有以“山”結尾之縣名,查《明史·地理志》京師條下縣名以“山”結尾之縣包括:(順德府)唐山、(真定府)平山、(河間府)鹽山和(順天府)房山四縣[2](P887-897),但其皆不屬于永平府,由此看來,此處府縣之名或府縣所屬前后應存有抵牾。具體應包含以下兩種情況,其一,府名有誤,其所屬四個以“山”結尾的縣名之具體所屬應為:“北京順德府唐山縣人”“北京真定府平山縣人”“北京河間府鹽山縣人”或“北京順天府房山縣人”其中之一;其二,縣名有誤,則其府名為“永平府”,其縣名就應為盧龍、遷安、撫寧和樂亭四縣之一,從目前掌握情況還難以判斷錯誤所在,但其所屬基本為以上所列之一。該頁“萬歷拾年陸月貳□壹日”,根據語義,此處所缺之字應為“拾”。
其次,對錄文中所涉及的關鍵內容進行釋義。錄文共計14頁,每頁基本為一個單獨衛(wèi)所官員的考核,主要內容包含該衛(wèi)所官員的個人基本信息、到任時間和各院對其的獎懲評語三部分。評語部分,主要可細分為以“獎勵”和“戒飭”為關鍵詞的兩大類。其中“獎勵”,《辭源》中釋為“獎許勉勵”[3]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修訂版).商務印書館,1979.(P727),結合文書,其應為獎勵類評語;“戒飭”中“戒”意為“警戒,警告”[3](P1187),“飭”為“告誡”之意[3](P3423),所以文牘中“戒飭”應為“警告,告誡”之意,其應屬于懲罰類評語。到任時間部分,錄文中有明確到任時間的共涉及9位衛(wèi)所官員,其中到任時間最早是頁八百戶顧惟繼的嘉靖叁拾玖年(1560)柒月,最晚是頁四副千戶何其賢的萬歷貳拾年(1592)柒月,時間跨度達到32年,體現了衛(wèi)所官員的人員到任時間的差異,同時為下一步判定文牘所屬時間提供了重要依據。各院職官部分,結合錄文來看,共出現“撫院”“按院”“操院”“漕院”“鹽院”“江院”“屯院”和“倉院”等 8種不同機構簡稱,且其后跟有人名,如:“操院陳□□”“撫院舒□□”和“倉院劉□□”等?!掇o源》中“院”意為三種:(一)有墻垣圍繞的宮室;(二)唐宋以來官署名;(三)居處等某場所亦稱院[3](P3269)。結合錄文,這里的“撫院”“按院”等8個機構名稱應為在人名前其所位居官職的官署名稱,具體而言,“撫院”指巡撫所居官署;“按院”即巡按所居官署。其中除“撫院”和“按院”較為常見,剩下6種官署名稱皆不常見,以下對其進行一一考釋。
“撫院”即巡撫之官署簡稱。關于“巡撫”,《明史·職官志二》下“督察院(附總督巡撫)”條有詳細記載,具體如下:
巡撫之名,起于懿太子巡撫陜西。永樂十九年遣尚書蹇義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以后不拘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畢復命,即或停遣。初名巡撫,或名鎮(zhèn)守,后以鎮(zhèn)守侍郎與巡按御史不相統(tǒng)屬,文移窒礙,定為都御史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所轄多、事重者加總督。他如整飭、撫治、總理等項,皆因事特設。其以尚書、侍郎任總督軍務者,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1](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三)·職官二.中華書局,1974.(P1767-1768)。
由上可知,“巡撫”之名語義來源于“巡行天下,安撫軍民”,此處可視為其的簡稱,同時還具有“因事特設,事畢復命”的特點,其一般職能為“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1](P1768)結合錄文主要內容為對衛(wèi)所官員獎懲的評語,基本是巡撫“糾劾百司”和“提督各道”職能的體現,所以錄文中的“撫院某”確指擔任某巡撫的官員。
“按院”即巡按之官署簡稱。關于“巡按”,《明史·職官志二》下“都察院(附總督巡撫)”條“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部分有詳細論述,具體如下:
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掌面刻,或封章奏劾。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jiān)臨鄉(xiāng)、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輸值登聞鼓(后改科員)。在外巡按(北直隸二人,南直隸三人,宣大一人,遼東一人,甘肅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清軍,提舉學校(兩京各一人,萬歷末,南京增設一人),巡鹽(兩淮一人,兩浙一人,長蘆一人,河東一人),茶馬(陜西),巡漕,巡關(宣德四年設立鈔關御史,至正統(tǒng)十年始遣主事),僭運,印馬,屯田。師行則監(jiān)軍紀功,各以其事專門監(jiān)察。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諸祭祀壇場,省其墻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剪除豪蟲,以正風俗,振綱紀。凡朝會糾儀,祭祀監(jiān)禮。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有大政,集缺廷預議焉。盡六部至重,然有專司,而都察院總憲綱,惟所見聞得糾察。諸御史糾劾,務明著史跡,開寫年月,毋虛文泛詆,訐拾細瑣。出按復命,都御史覆劾其稱職以聞。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賊徒重論[1](P1768-1769)。
由上可知,“巡按”應為“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之簡稱,其主要職責特點為“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與上述的“巡撫”一樣有監(jiān)察舉劾的職責,與錄文中的對官員的獎懲評語所反映的“按院”的職責也相符,所以此處“按院某”應該也是指擔任某巡按的官員。
“操院”,又可稱為“提督操江”官署,關于“提督操江”,《明史·職官四》中有言“提督操江一人(以副僉都御史為之,領上下江防之事)”[1](P1834),其屬南京都察院管轄。據《明實錄》“成化九年三月甲午”條記載,最早出現的“提督操江”官職即“甲午,敕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拱辰提督操江”[2](明)佚名.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一十四),“成化九年三月四日甲午”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P2207),其后“成化九年八月”也有類似記載,“南京右副都御史胡拱辰奏,近奉敕提督操江兼督巡江事,緣操江官軍既有守備、參贊、內外重臣兼理其事,若復參預則事無統(tǒng)一,況獨總院事尤難兼理兵部,議宜令拱辰專督巡江。從之”[2](P2292)。由此可知,“提督操江”一般是以南京都察院右(僉或副)都御史身份充任,其任職時間一般較短,多為一年左右,隨后逐漸變?yōu)椤皩6窖步钡膶B殻诩尉负腿f歷時期異?;钴S,一直存續(xù)到明末。太倉州剛好處于長江沿岸,此處“操院某”應指擔任某操江御史的官員。
“漕院”,“巡漕御史”官署之簡稱。前引《明史·職官二》“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中提到在外巡查的有“巡漕”[1](P1768)。一般認為明永樂十六年(1418)始差御史巡漕,萬歷年間定設一員,其主要職能是負有監(jiān)察之責,督催糧務。由此,錄文中“漕院某”應指擔任某巡漕御史的官員。此外,漕運中最為重要的是“漕運總督”一職,一般認為明代漕運總督的設置時間為明景泰二年(1451),明人陸容的《菽園雜記》中提到“景泰二年,設左僉都御史王竑同管(漕運),此文臣總督漕運之始也”[3](明)陸容撰.菽園雜記.中華書局,1985.(P108)。在直隸河間府交河縣出土的明崇禎年間“漕院明文碑”也可以反映當時漕院管理的一些基本情況[1]范鳳馳,鄭興廣,鄭鳳章.泊頭歷史遺跡.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P67-74)。此外,謝宏維、李奇《明代漕運總督述論》一文對明代漕運總督的設置與沿革、職掌與權責、任職與管理以及作用與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總結其職掌為:(1)催督稅糧,疏浚運河;(2)修舉漕政,革除漕弊;(3)巡撫地方,賑濟災民;(4)考察官員,整肅吏治;(5)提督軍務,平定地方這五個方面[2]謝宏維,李奇.明代漕運總督述論.史學月刊,2016,(10).(P25-41),其中“考察官員,整肅吏治”職能可以為分析文牘中“巡漕御史”職能提供一些線索,其與前面錄文中對衛(wèi)所官員的獎懲評語內容一致,從側面也反映了明代漕院官員的治吏職能,尤其是錄文中還保存有其獎懲評語的主要內容,讓我們得以知曉其獎懲評語主要看重“心術、年貌、操守和才干”這四方面,同時對具體研究巡漕御史對衛(wèi)所官員獎懲內容等問題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鹽院”,“巡鹽御史”官署之簡稱。前引《明史·職官二》“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中提到“巡鹽(兩淮一人,兩浙一人,長蘆一人,河東一人)”[3](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三)·職官二.中華書局,1974.(P1768),一般我們將這四個地方的四位監(jiān)察鹽政御史統(tǒng)稱為巡鹽御史。有明一代,朝廷對鹽政一直都很重視,從明初就開始派遣官員過問鹽政,隨后正式委派巡鹽御史管理鹽政,一直延續(xù)到明末,這一點從目前在一些地方保存的明萬歷時期“鹽院禁約碑”中也可見一斑[4]晉城市地方志叢書編委會編著.晉城金石志.海潮出版社,1995.(P195)。夏強《明代的巡鹽御史制度》一文從制度的創(chuàng)設、職權的擴展、其與運使地位之變化以及制度的功效和缺陷等方面進行論述,其中關于巡鹽御史的職能,基本概括為:提督軍衛(wèi)、巡司緝捕;查勘運司;插手鹽政制度建設;插手鹽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灶戶撫恤;考核鹽場官員等,其中最為基本和重要的就是“巡捕私販”[5]夏強.明代的巡鹽御史制度.史學月刊,2017,(8).(P53-63)。在錄文中對衛(wèi)所的官員的獎懲評語中也有提及“專販私鹽”等涉及鹽政的內容,太倉衛(wèi)又鄰近兩浙鹽場,私自販鹽的并不少見,而這里將其作為考核獎懲官員的評判標準之一,足見此時期私自販鹽的猖獗和明廷對鹽政的重視及干預。
“江院”,“巡江御史”官署之簡稱?!睹鲬椬趯嶄洝贰俺苫哪晡逶隆睏l中有言,如下:
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馮珤奏:鹽徒出沒不常,官軍疲于奔走,不能追捕,蓋由長江萬里港汊,非一故也,且南京根本之地大江乃南北之沖。太宗皇帝特設操江官軍以保障重地、鎮(zhèn)壓萬方、慮深遠矣,今宜令操江官軍照舊操守附近巡捕,而于鎮(zhèn)江、儀真、太平、九江等要害之處,各選老成指揮鎮(zhèn)守,兼同巡江御史提督沿江軍衛(wèi)有司,多方緝捕所捕鹽徒及強盜,務須追問賣鹽場分,并經歷地方一體治罪。如此則操江官軍庶免跋涉而不離重地,沿江官軍得以坐鎮(zhèn)而兼守地方矣。奏下兵部,覆奏從之[6](明)佚名.明憲宗實錄(卷五十四),“成化四年五月二十日己卯”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P1104)。
由上可知,為了專門懲治鹽徒和緩解提督操江的壓力,地方有司、衛(wèi)所和巡江御史一起來緝捕鹽徒和強盜,此處巡江御史發(fā)揮了協(xié)助緝捕鹽徒的職責。其本身作為南京都察院下的屬官,同時又具有一般御史所具備的查糾之職。結合錄文中“江院”對衛(wèi)所官員的評語中就包含“巡河地方”和“專販私鹽”的內容,這里對衛(wèi)所官員的評語內容也正是巡江御史其自身職能的體現,其本職工作還是負責長江巡防事務,在具體監(jiān)察地方一些鹽政、審訊等方面僅能有所參與,發(fā)揮某些參與作用。
“屯院”,“屯馬察院”官署之簡稱。屯馬察院是明代巡視屯田、軍馬監(jiān)察御史的公署,前引《明史·職官二》“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中提到“在外……印馬、屯田”[3](P1768),在外的巡視監(jiān)察御史中就包括了印馬和屯田兩項,其同樣屬于南京都察院的屬官?!睹魃褡趯嶄洝贰叭f歷二十七年三月”條中有載:
兵部覆太仆寺卿劉四科條議,請令巡按屯馬御史將各府州縣衛(wèi)所一應馬價草場牧馬地租屯營子粒等項,逐款清查,原額地土若干,應征錢糧若干,州縣立一小總,每府結一大總,造冊送部寺,永為查考。已征在官者,嚴限起解,逋欠者,督令追征,有那移侵漁者,指名參奏。每年管馬府佐各該清查冊籍,加載考成,限一年之內俱完,庫蔵寺丞,不妨與少卿互攝,仍行兩京冏寺一體施行。上然之[1](明)佚名.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三十二),“萬歷二十七年三月六日乙酉”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P6141)。
由上可知,屯馬御史在督查各府縣衛(wèi)所馬價草場牧馬地租屯營子粒等與屯田、印馬相關的具體事務,其發(fā)揮的依然主要是督查職責,同時其對于具體管理馬政和屯田事務也具有一定的發(fā)言權。結合錄文中屯院對衛(wèi)所官員的評語,主要是“鼓舞得法,防江……”,此處反映的還是其作為御史的察糾本職。
“倉院”,“巡倉御史”官署之簡稱。前引《明史·職官二》“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中提到“在內……巡視倉場”[2](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三)·職官二.中華書局,1974.(P1768)。一般來說,巡倉御史主要負責檢查、維修各座倉廒等事務,對于各倉中的官員亦有所監(jiān)察。結合錄文中倉院官對衛(wèi)所官員的評語主要涉及漕糧運輸和倉官家屬等內容可知,基本還是與倉院所屬之責相關,因此由其進行評判。
綜上所述,通過上文結合史籍的細致解讀,該文牘的關鍵詞、主要結構和內容基本已廓清。整體而言,這14頁文牘主要記載一個衛(wèi)所的主要官員的獎懲內容,每一頁內容基本相同,先交代該衛(wèi)所官員的基本籍貫,次列官員到任衛(wèi)所時間,最后為各個院官對其的獎懲評語。參與評價的官員主要涉及都察院下屬的巡撫、巡按、提督操江、巡漕御史、巡鹽御史、巡江御史、屯馬御史和巡倉御史等。其對衛(wèi)所官員涉及自己職能管轄的內容進行獎懲評判,基本符合都察院中“因事特設”特點,其基本職責還是督查地方,文牘內容也主要反映了各御史察糾官員的職能。下文將對錄文所屬年代、所屬地域和性質等問題展開論述。
二
前文已對這14頁文牘錄文中的一些基本信息作了必要交待,這為我們下一步探析該批文牘的年代所屬、地域所屬和性質所屬等問題奠定了基礎。而這些都是文牘最基本的信息,對我們進一步掌握其價值至關重要,以下將具體展開論述。
首先,關于文牘的所屬時代,我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判斷。其一,文牘內容中出現的年代信息;其二,文牘所屬墓主人的年代信息。這14頁文牘內容中出現的年代信息總共有9處,主要是衛(wèi)所官員的到任時間,具體包括:嘉靖肆拾伍年(1566)柒月初柒日、萬歷貳拾年(1592)陸月貳拾日、嘉靖肆拾伍年拾月拾叁日、萬歷貳拾年柒月□□日、萬歷拾年(1583)陸月貳拾壹日、萬歷貳拾年叁月拾伍日、萬歷拾柒年(1589)捌月拾柒日、嘉靖叁拾玖年(1560)柒月貳拾貳日和萬歷玖年(1581)捌月拾壹日,其中到任時間最早是頁八百戶顧惟繼的嘉靖叁拾玖年柒月,最晚的是頁四副千戶何其賢的萬歷貳拾年柒月,時間跨度達到32年,由此可知該文牘的內容所屬年代基本就是嘉靖晚期到萬歷前期這個時間段。此外,由于此前提到該文牘的基本信息包括“在《古今考》出土本中發(fā)現了散夾于各卷內的手抄文牘14頁”[3]吳聿明.太倉南轉村明墓及出土古籍.文物,1987,(3).(P19-22),由此可知,該文牘除了前面考證的文牘本身內容的所屬年代以外,還有抄寫文牘的年代。具體該文牘的抄寫時間應該是在文牘內容所列時間最晚之后,如此才能知道文牘中官員的到任時間,也就是說該文牘的抄寫時間上限是萬歷貳拾年(1582);關于文牘抄寫年代的下限應該結合墓主人的生卒年份,從吳聿明先生文中所列該墓主人的墓志來看,墓主生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卒于天啟七年(1627)[1]吳聿明.太倉南轉村明墓及出土古籍.文物,1987,(3).(P19-22),此文牘很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所抄,所以其年代最晚應是墓主人去世年份即天啟七年,所以該文牘抄寫的時代下限應該是在天啟七年。綜上所述,這14頁文牘內容所屬年代基本為嘉靖叁拾玖年到萬歷貳拾年之間,其抄寫年代應在萬歷貳拾年到天啟七年之間。
其次,關于文牘的所屬地點,依然要結合文牘內容所隱含的地域信息和墓主人所屬的地域信息進行推斷。從文牘信息來看,該文牘頁一中提到“前千戶所”為重要信息,此外文牘中還分別羅列有“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五員”和“百戶九員”這樣的信息,我們知道明代一般衛(wèi)所設置規(guī)模為:
所,千戶所,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二人(從五品),鎮(zhèn)撫二人(從六品)。其屬,吏目一人。所轄百戶所凡十,共百戶十人,(正六品。升授、改調、增設無定員)總旗二十人,小旗百人。其守御千戶所、軍民千戶所設官并同。凡千戶,一人掌印,一人僉書,曰管軍。千戶、百戶,有試,有實授。其掌印,恒以一人兼數印。凡軍政,衛(wèi)下于所,千戶督百戶,百戶下總旗、小旗,率其卒伍以聽令。鎮(zhèn)撫無獄事,則管軍,百戶缺,則代之。其守御千戶所,不隸衛(wèi),而自達于都司。凡衛(wèi)所皆隸都司,而都司又分隸五軍都督府[2](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六)·職官五.中華書局,1974.(P1873-1874)。
由上可知,一個基本千戶所里面有千戶、副千戶、鎮(zhèn)撫、百戶、總旗和小旗等官員設置,而文牘中從正千戶、副千戶到百戶,其基本是屬于一個千戶所的所屬官員,此外其中提到的“前千戶所”,明代在洪武二年(1369)定軍制,“每衛(wèi)設前、后、中、左、右五千戶所”[2](P1874)文牘中“前千戶所”應該就是指某衛(wèi)下的前千戶所,具體屬于哪個衛(wèi)所呢?
從墓主人信息可知,其為“太倉東門人”,且該墓發(fā)現地點為“江蘇省太倉縣雙鳳鄉(xiāng)南轉村楊林堂河南岸”,此外文牘內容中也提到了巡江,防倭寇等事[1](P19-22)。太倉州就處于長江入??诟浇唾量艹鰶]之地。由此可知,所有史料都指向了太倉州所在地的衛(wèi)所。在《明史·地理一》“太倉州”條中曾提到,即:
太倉州,本太倉衛(wèi),太祖吳元年置。弘治十年正月置州于衛(wèi)城,析昆山、常熟、嘉定三縣地益之。(東濱海,海口有鎮(zhèn)海衛(wèi),洪武十二年十月置,后移于太倉衛(wèi)城。南有劉河,其入海處曰劉河口,有劉家港巡檢司。北有七鴉浦,亦東入海。又東北有甘草巡檢司。又有唐茜涇口巡檢司,后移于東花浦口,尋廢。又有茜涇巡檢司,亦廢。)西距府一百零五里。領縣一[3](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地理一.中華書局,1974.(P920)。
由此可知,太倉州最初為太倉衛(wèi),直到弘治十年(1497)才置州,太倉州衛(wèi)城還存在有鎮(zhèn)海衛(wèi)。關于“太倉衛(wèi)”和“鎮(zhèn)海衛(wèi)”的具體情況在正德本《姑蘇志·兵防》中有詳細記載:
太倉衛(wèi)指揮使司,吳元年立命指揮同知朱之掌之,隸前軍都督府,初設十千戶所,共統(tǒng)軍士萬一千二百名,洪武四年并為左、右、中、前、后五所,衛(wèi)所在太倉城中鎮(zhèn)民橋西,即元水軍都萬戶府經歷司,在正廳東,知事廳在正廳西,武成王祠在儀門東。
軍器庫在衛(wèi)治西
鎮(zhèn)撫廳在治所西(內有司房、監(jiān)房)
左右二千戶所俱在衛(wèi)東南
中千戶所在衛(wèi)西南
前千戶所在衛(wèi)東
后千戶所在衛(wèi)東南
鎮(zhèn)海衛(wèi)指揮使司,洪武十二年分太倉衛(wèi)官軍之半,命指揮僉事曹勝掌之。隸前軍都督府,統(tǒng)左右中前后五所,衛(wèi)署在太倉城內武陵橋址,即元市舶提舉司也。軍器庫在廳后,武成王祠在廳東南。
……
前千戶所在衛(wèi)東[1](明)林世遠、王鏊等修.(正德)姑蘇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P365-366)
由上可知,太倉衛(wèi)前千戶所在太倉城鎮(zhèn)民橋西太倉衛(wèi)東面,鎮(zhèn)海衛(wèi)前千戶所在太倉城武陵橋址鎮(zhèn)海衛(wèi)東面。結合前文對該墓的發(fā)掘地和墓主人生前所居地的論述可知,在墓志中提到墓主人生前所在居住地為“太倉州在城東南興德土地界居住”,其屬于太倉東門人。如今在太倉市還有武陵街,其位于太倉市的西南面,所以鎮(zhèn)海衛(wèi)應該位于太倉州的西南面。而墓主人所在太倉城東南,另外鎮(zhèn)海衛(wèi)與太倉衛(wèi)都提到與“武成王祠”的相對位置,其在鎮(zhèn)海衛(wèi)東南,在太倉衛(wèi)東,據此推斷,太倉衛(wèi)應該在鎮(zhèn)海衛(wèi)的東邊,太倉衛(wèi)即位于太倉城的東南,這樣與墓主人所居住地方比較接近。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將該14頁文牘的所屬地點確定為明太倉衛(wèi)前千戶所比較穩(wěn)妥。
最后,關于文牘的性質。前引吳聿明先生文中將其基本判定為“記載明代某地衛(wèi)所武官的履歷檔案”[2]吳聿明.太倉南轉村明墓及出土古籍.文物,1987,(3).(P19-22)。下文將結合目前存世的明代衛(wèi)所檔案《中國明朝檔案總匯》和《明代遼東檔案匯編》,通過將文牘內容和這兩種檔案中保存的衛(wèi)所檔案仔細對比,以期最終判定該手抄文牘的性質。
人所共知,《中國明朝檔案總匯》中保存的衛(wèi)所檔案主要以武職選簿為主,為方便下文比較,今將“后軍都督府直隸興州左屯衛(wèi)前所”資料節(jié)錄如下:
馬世勛,正千戶,內黃冊查有……
一輩馬良,
二輩馬成
三輩馬聰
……
孟勛,正千戶,……[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六十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P164-165)
由上可知,此類衛(wèi)所武職選簿的主要內容和格式側重于對該衛(wèi)所官員祖輩充軍經歷的考察,與本文中文牘內容側重“院官”對其的考評明顯不同,二者明顯不屬于同一類衛(wèi)所檔案;另外,經筆者統(tǒng)計,該前所共正千戶5員,副千戶5員,百戶7員,共17員[3](P164-176),而本文中所記載該前所共正千戶2員,副千戶5員,百戶9員,共16員,從數量來說千戶所的基本官員數量差別不大,但具體在各個官職的人員組成不同,尤其是正千戶數量上,前引《明史》中提到每千戶所設置“正千戶一人,副千戶二人,百戶十人”,相比之下可知,在明中后期衛(wèi)所官員的冗員現象比較嚴重??偠灾?,該文牘不屬于武職選簿。
此外,《明代遼東檔案匯編》中也存有類似的“遼東都司各州衛(wèi)應獎應戒官員名冊”(簡稱獎懲冊)和“遼東都司各州衛(wèi)官員考核評語名冊”(簡稱考核評語冊),今將分別節(jié)錄如下:
獎懲冊
……者相應革任,貪殘不法,罪惡彰聞,眾……戒提問外,擬合呈報。為此,今將原油厘合備呈,伏乞照驗施行,須至呈者。
計開
應獎官一十一員
自在州知州趙廷伋:志慮老成,才猷練達,持己堅清白之念,明……。
遼陽左梢千總高守仁:體既壯健,氣亦發(fā)揚,管軍……。
……
……頁……
□呈
監(jiān)察御史盛
……
應戒官十一員
……
考核評語冊
……違錯未便,抄案依準呈來,蒙此,擬合呈報。為此,今將前項……。
……十八員
……參將劉?。褐睂嵵?,□畏□□
……頁……[1]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明代遼東檔案匯編.遼沈書社,1985.(P328-330)
由上可知,獎懲冊和考核評語冊中都出現有“擬合呈報”,同時多處有“……頁……”,可知其本身應是文冊的形式,再結合其內容可知,其應為呈文性質文冊,且其中出現有“呈 監(jiān)察御史盛”,所以其應該是各個衛(wèi)所將其官員的基本情況呈送監(jiān)察御史來審核的文冊。而本文中文牘雖然也有評語,但已是各個御史寫好的批語,所以上面這兩種獎懲冊和考核評語冊實際上其性質應是“遼東都司各衛(wèi)所官員呈監(jiān)察御史文冊為獎懲事”,其可以看作是本文中14頁文牘的前一個階段衛(wèi)所呈報獎懲官員的部分,經過其呈報之后,最終還會回到衛(wèi)所作為檔案保存起來,以備將來查考。這也就可以解釋本文中出現的這種有明確各院官員名稱和評語的文冊,其本身應是衛(wèi)所官員的履歷檔,而墓主人借抄而來并夾入書中,隨墓下葬,最終得以保存。綜上所述,這14頁手抄文牘的性質應為:明太倉州太倉衛(wèi)前千戶所官員手抄獎懲履歷文冊。此外,通過以上這兩種不同的檔案資料,我們可以發(fā)現:明代衛(wèi)所官員的獎懲,首先將需要獎懲的衛(wèi)所官員和基本信息分別填寫,然后上報各監(jiān)察御史進行審核,再將匯集監(jiān)察御史評語的文冊下發(fā)衛(wèi)所,最終合成對每一個衛(wèi)所官員的履歷檔案資料,這樣的一個衛(wèi)所官員獎懲過程通過這兩種不同階段的文檔的保存基本得以復原,此為該文牘又一重要價值的體現。
三
以上為筆者對江蘇省太倉市發(fā)現的明代墓葬中所存的14頁手抄明代衛(wèi)所履歷文冊的基本考釋。文中先對文牘的內容進行了基本補充和必要釋義,使得文牘的信息更為完整;其后對文牘中所涉及的8種不同的御史進行了嘗試性考證,可知衛(wèi)所官員的考評受附近不同類型御史的監(jiān)察;最后在對文牘基本信息和結構把握的基礎上,結合存世史料和檔案資料基本判定這14頁文牘屬于明嘉萬時期太倉州太倉衛(wèi)前千戶所官員獎懲履歷文冊。此外,該檔案對于研究衛(wèi)所官員與監(jiān)察御史的關系以及衛(wèi)所官員獎懲評比的基本形成過程等問題還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留待學界作進一步分析和挖掘。
(責編: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