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
(平邑縣中醫(yī)醫(yī)院,山東平邑 273300)
臨床癥狀是采取中醫(yī)療法的基礎條件,下肢骨折術后腫脹的具體病癥,也需要結合損傷三期辨證方法進行判斷,方能為后續(xù)治療提供精準度更高的治療方法。初期需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是中醫(yī)理論中“消法”或“下法”的應用維度。而針對積久瘀血消腫緩慢的情況,則需要郁而化熱的治療方案加以引導,后采取迫血妄行、邪毒入侵的治療方案,是中醫(yī)療法中“清法”的應用維度。而針對瘀血攻心、氣閉昏厥的急性病癥,則需要采用“開法”治療方案。由此可見,下肢骨折術后腫脹的臨床病癥同時存在血熱妄行、氣滯血瘀、陽明腑實、神昏竅閉等證型。
目前,我國臨床研究對于下肢骨折腫脹的具體證型探究較少,而術后腫脹方面的研究尚未確定統(tǒng)一的證型理論認知。多數(shù)臨床治療方案主要依據(jù)中醫(yī)理論,在氣血瘀滯方面對基本病癥做出總結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少數(shù)研究認為,在針對特殊病情時,需結合瘀濕、瘀毒、痰瘀、瘀水、瘀氣五個層面劃分具體證型。楊文玉教授提出了瘀水內停在骨折后腫脹方面的病癥機制判斷依據(jù),可將其分為氣機不利、水濕停留、氣化失司等臨床表現(xiàn)。
但從中醫(yī)臨床的實踐維度出發(fā),下肢骨折術后腫脹本身存在外傷所致的客觀因素,而并非內傷致病或六淫邪氣致病。故而,也可將其視為“變證”和“平證”兩種類型。外傷情況并不嚴重且平素體質康健的患者,極少出現(xiàn)全身性的癥狀,故而可界定為“平證”,中醫(yī)療法可辨證治療,而并不需要拘泥于具體證型。反之,如患者本身存在合并癥,或傷情極為嚴重者,多存在全身性的癥狀表現(xiàn)。故而,可劃分為“變證”,需結合臨床病癥的具體表現(xiàn)機制加以干預,方能達到中醫(yī)療法在個體化治療方面的突破。
中醫(yī)療法多為內服外治,內服在先而外治為后,但總體而言對于下肢病患多為外用藥見效顯著。而骨折患者在術后創(chuàng)傷中已經(jīng)打破了原有的氣血平衡,氣滯血瘀而不暢,津液停留而阻礙,也是形成下肢腫脹的本質因素。故而,多數(shù)研究也將中藥內治法作為主要切入點,針對血、氣、津液等方面開展了相應的臨床研究。
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骨骼愈合本身依靠氣血運行帶動,方可直達患處治愈疾病。骨折術后腫脹的臨床病癥,需要從血、氣運行的兩個層面加以剖析,方能總結出具體的中醫(yī)用藥方案。依據(jù)《仁齋直指方·血榮氣衛(wèi)氣論》記載的血、氣運行相互依托關系來看,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是導致下肢腫脹的根源。相比之下,患者在術后康復階段,長期臥床本身便是制約氣血的不良做法,而情志郁結、經(jīng)絡阻滯必然造成氣滯血瘀的客觀現(xiàn)象。故而多數(shù)臨床研究建議針對下肢骨折患者采取對脛、腓骨開放性的支架固定方案,也是基于暢通氣血的物理措施。李光友等在采取了類似治療方案后,分別記錄了患者康復周期,發(fā)現(xiàn)中醫(yī)治療組消腫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證明中藥治療法在血、氣運行方面對于骨折術后腫脹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
骨折術后腫脹患者下肢靜脈瘀血,是阻滯經(jīng)絡常規(guī)運行的客觀因素,水液布散代謝受到干擾后,才會出現(xiàn)類似于水腫的臨床病癥?!堆C論》中記載:瘀血去路,不外二便,瘀血化水,亦發(fā)水腫,是血病兼水也?!督饏T要略》中同樣記錄了中醫(yī)理論:血不利則為水,可界定津液受阻的本質因素。段建輝等,在針對桃紅四物湯合防己黃芪湯的治療方案中,選擇了94例下肢骨折術后腫脹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以20%甘露醇125 mL靜脈滴注,同時配以氯化鉀緩釋片口服治療。患者術后消腫比例及速度明顯優(yōu)于非中藥治療組,組間比較治愈率分別為82.98%和66.2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津液運行不利的情況下可化為痰,是加速患者下肢體腫脹的間接因素。“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均為中藥治療時總結的客觀經(jīng)驗。患者下肢骨折后手術治療亦可從痰論治,久腫不消的患者本身也是在津液運行方面產生的病癥誘導。故而,可借助相應的中醫(yī)內用藥治療方案紛爭抗理,輔助患者消腫治療。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下肢骨折患者在經(jīng)歷了手術治療后,其瘀血內積,體質上因郁而化熱,是術后創(chuàng)傷中軟組織受損的極端表現(xiàn)。進而產生皮肉腠理空虛的風險,間接引發(fā)風熱毒邪的入侵。因而,針對類似病癥,可采取普濟消毒的內服方案,在相關研究中其治療效果尤為突出,較對照組患者康復速度更快,總有效率達到了九成以上,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而,針對邪毒入侵的特殊病癥,亦可采取中藥內服的方案進行干預消解腫痛。
外傷骨病臨床治療多參考患者受傷程度、日常健康狀況、手術治療成果等多種因素,病理因素本身相互依托且互為干擾。因而,在針對下肢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如若采取中藥治療方案,依然需要衡量多種干擾因素,綜合運用中藥適應病癥,力求靈活變通的相互補益機制作為合理用藥方案。相關研究從利水消腫、活血祛瘀、清熱解毒三個層面加以干預,選取了復元活血湯、仙方活命飲,進行了適當比例的調整,而后制成仙復湯用于針對下肢骨折術后腫脹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療效顯著本質也與合并應用多種藥材不無關聯(lián)。故而,在中藥治療方案中,重點在于對癥下藥,在于靈活運用多種藥材本身的抗病機理,方能解決特殊病癥的腫痛類型,達到藥到病除的真實作用。
中藥外治方案主要為:敷貼藥、搽擦藥、熏洗濕敷藥等。在治療下肢骨折術后腫脹病癥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外用藥本身直達患處,所起到的藥效更為顯著,且藥性保持時間較長,消腫效果自然格外突出。但外用藥本身僅解決腫脹表層機理,而并非氣血運行的內在功效,故而中醫(yī)治療方案當以內外結合為用藥本質。但多種外用藥方案本身也具有特殊療效,對下肢骨折術后腫脹患者的康復具有顯著功效,可作為快速消腫加速康復的治療手段。
《理瀹駢文》中記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也是說明中藥外用方案所得功效的預期較高,而應用于下肢骨折術后腫脹病癥時,敷貼藥外治效果較為理想,部分研究對小腿閉合性骨折腫脹的92例病癥進行回顧分析,發(fā)現(xiàn)散瘀膏外敷的治療方案,較單獨應用甘露醇治療效果更為顯著,總有效率高達94.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有研究應用了雙柏散外敷治療也得到了顯著療效,采用傷科接骨膏,抑或傷科消定膏對術后四肢腫脹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也得到了相應的療效鑒證。故而,可證實中藥敷貼藥在下肢骨折術后腫脹病癥中的臨床療效。
搽擦藥是利用酒精入藥,令藥力發(fā)揮更為顯效,消腫速度更為顯著。相關研究將活絡酒持續(xù)涂擦于患者骨折部位,較七葉皂苷鈉組消腫速度更快,總有效率為98.1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有研究采用了舒筋酒為中藥治療方案,對108例骨折術后存在明顯腫脹的患者進行治療,發(fā)現(xiàn)僅2例無效,總有效率達到了97.24%,對照組為95.61%。雖然并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但其中的療效亦可得到驗證,是證明搽擦藥消腫止痛療效的客觀臨床數(shù)據(jù)。
熏和洗本身是兩種并不同的中藥外治法,可由臨床病癥的具體癥狀來選取治療方案??蓪⑾[止痛的藥物煎煮后,以藥液淋洗、浸泡、濕敷于骨折患者的術后腫脹部位,達到消腫作用并起到顯著療效?!夺t(yī)宗金鑒》中對海桐皮湯熏洗進行了詳細闡述,我國學者對46例下肢骨折術后腫脹患者進行了臨床用藥觀察,發(fā)現(xiàn)總有效率達到了93.50%,可證實熏洗濕敷藥所具備的臨床療效。此外,采用四子散熱奄,對患者肢體腫痛的治療效果也得到了研究證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可證實中藥外用藥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中醫(yī)治療講求對癥下藥,作用于患者實體病癥,選擇具體的用藥方案,有助于骨折外傷消腫止痛。由于下肢骨折患者在術后腫脹病癥的發(fā)病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可依據(jù)“平證”和“變征”兩重角度加以分析。如患者在術后創(chuàng)傷中已經(jīng)打破了原有的氣血平衡,則需采用內治方案。如需快速消腫,則更加適合采用外治方案。依據(jù)患者具體的發(fā)病特征和重點因素,靈活運用內治與外治方案,才能真正消除腫脹,達到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