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路南區(qū)南廠小學 張學軍
時光荏苒,一轉(zhuǎn)眼,在小學教師這個崗位上我已經(jīng)工作了近三十年,對于教育的理解,從起初的片面和膚淺,慢慢變得理性和全面。記得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我想,這種喚醒,不能單純理解為教師對學生的喚醒,同樣還包括教師對教師、家長對教師、學生對教師的喚醒。
一
1990年9月,我中師畢業(yè),成了一名小學教師。
開學剛一個月,老校長就要我上一節(jié)作文指導課,讓全校教師來觀摩。“我……行嗎?”我明顯感到自己底氣不足?!澳阈?!”四目相對,老校長充滿期待的眼神里,我看到的是鼓勵和信任?!叭绻麙煸谥v臺上怎么辦?”我還在猶豫。“掛在上面又能說明什么呢?”老校長的態(tài)度很堅決。有限的幾本參考書,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詳細的教案,我改了一回又一回;課堂上的預(yù)設(shè)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生成,我補充了一點又一點……我想,上好這節(jié)課,既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要調(diào)動聽課教師的積極性。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開頭,首先用小黑板出示了一則外貌描寫,讓學生猜一猜寫的是學校的哪一位老師,結(jié)果學生猜的是五花八門,莫衷一是;然后再用小黑板出示一段描寫,讓學生猜測,這次學生異口同聲地猜出寫的就是我們的老校長,老師馬上提出問題:為什么兩次的外貌描寫差距這樣大?讓學生通過對比認識到,寫人的文章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要突出人的特點,絕對不能“千人一面”……
課上得非常成功。這次公開課給我、給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我一發(fā)不可收,不但在學校上課,還到區(qū)里、市里上課,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充滿了信心,對三尺講臺充滿了迷戀。上好每一節(jié)課,成為了我一生的追求。因為在我的心靈深處,總是儲存著老校長那期待的眼神。那眼神時刻在喚醒著我。
二
送走了一個六年級畢業(yè)班,我新接手了三年級(1)班。
開學第一天,我知道了班里有一個肢體殘疾的“特殊”學生,她叫林。也了解到,平時,好多學生不把她當回事,時不時就“欺負”她。
下午放學時,我在班上宣布,老師本學期第一個家訪對象是林同學。然后,在學生們詫異的眼神里,我牽著林的小手,一起去了她家。關(guān)于孩子,我和她的母親談了很多……我要告別了,她的母親拉著我的手,滿含期待的眼神里充滿了感激,眼角含著淚水:“老師,拜托您了,給您添麻煩了!”
從那以后,只要有時間,我就會牽著林的手,一起到樓下活動。我還利用班隊會時間,給孩子們講關(guān)于友愛的故事。老師的行動就是無聲的教育,包圍著林的不再是冷漠,而是溫暖的關(guān)懷。林變得越來越快樂……
二十年以后,她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學校,我看到她的眼睛里充滿了對老師的尊重與信任。這眼神和當初她的母親一樣,分明也是一種喚醒。為了這份尊重與信任,當一名教師,值!
是啊,每天走在校園里,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孩子們一雙雙明亮的眼睛那樣信任地看著你,這明亮的眼神難道不是對老師的一種喚醒嗎?孩子的眼睛是最干凈的,我們要當?shù)闷疬@樣的信任。
人們總是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既說明這個職業(yè)的偉大,同時又說明教師肩上責任的重大。教師是幸福的,因為他能夠見證孩子幾年的成長軌跡,教師又是崇高的,因為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棵棵幼苗健康成長。為了千千萬萬個家庭,千千萬萬個學生,我們樂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