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生,朱俊虹
(大連海事大學 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6)
在保險實務中因保險金的給付對象不明引起的糾紛屢見不鮮。例如,被保險人在保險單上指定了配偶和小孩兩個受益人,但被保險人身故時已經(jīng)與配偶離婚,那么指定給配偶的這部分保險金是作為該被保險人的遺產(chǎn)還是都應該歸另一受益人?如果保險人給付這部分保險金,那么應當依照何種比例進行給付?這些問題涉及受益人的指定與變更、部分受益人缺失時受益份額的確定等影響相關當事人權益的重要事項,如果不加以明確,將不利于保障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利于充分發(fā)揮人身保險的社會價值。
在保險期間內(nèi)發(fā)生保險事故導致被保險人死亡的,保險人應當向受益人給付保險金。而當有數(shù)個受益人,其中部分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死亡、放棄受益權或依法喪失受益權時,保險人應當如何給付該部分保險金的問題,理論界一直存在多種爭議。以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部分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的情形為例,該部分保險金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給付方式:由死亡受益人的繼承人繼承,或者視為未指定受益人,由被保險人的繼承人繼承,或者死亡受益人應得部分平均分屬于生存之其他受益人。[1]
關于能否作為該死亡受益人的遺產(chǎn)來處理的問題,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探討。一方面,從受益權的性質來說,受益權具有一定的人身性,但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受益權是一種期待權,只有保險事故發(fā)生后,這種期待權才轉化為現(xiàn)實的財產(chǎn)權利。由于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已死亡,故其期待利益并不能實現(xiàn),因此不能作為其遺產(chǎn)來處理。[2]
另一方面,從被保險人的意愿來說,當被保險人指定受益人設定保險受益權時,就是希望受益人在自己死后生活得到保障,如果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則被保險人設定受益權的目的不可能實現(xiàn),應該說在這種情況下,被保險人完全可以指定死亡受益人的繼承人也作為受益人,但是在被保險人并沒有這樣做的情況下,可合理地推斷為被保險人不愿意受益人的繼承人來受領此項保險金。
我國《保險法》第42條規(guī)定,被保險人死亡后,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chǎn),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guī)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由此可見,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只有在沒有其他受益人的情況下,該保險金才能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chǎn)處理。表明其立法意圖是在仍有其他受益人時,其他受益人的保險金請求權優(yōu)于被保險人。[3]所以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將作為被保險人遺產(chǎn)處理的方式排除在外。但是,一律將此種處理方式排除在外未免過于絕對,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適用此方式也能解決一系列問題。
在排除了死亡受益人的受益份額作為該受益人或被保險人的遺產(chǎn)處理的情形下,相關保險金由其他存活的受益人受領是比較合理的。至于受領方式,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施文森認為:“指定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時,除非保單上有特別約定,保險金應由全體受益人平均分享。受益人中的一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其應得的部分平均分屬于生存受益人,而不是由該受益人的繼承人繼承。”[4]由此可知,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時,其應受領的那部分保險金應由其他仍生存的受益人平均分配,而當被保險人確定受益份額時,該保險金則按比例分配。
例如,《德國保險合同法》第160條第1款規(guī)定:“如果多個人被確定為受益人并且未確定受益份額,則他們應當享有相等的份額。某個受益人未獲取的保險金應累計給其他受益人共同所有?!备鶕?jù)以上規(guī)定,對于給付一定保險金的保險合同,如果有數(shù)個受益人而未約定受益份額,則應當均分。其中如果有受益人不能領取的部分,由其他受益人取得。[5]336
依據(jù)我國《保險法》第42條的規(guī)定,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死亡、放棄受益權或者依法喪失受益權(為行文方便,以下將上述三種情形簡稱為部分受益人缺失),沒有其他受益人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chǎn)由被保險人的繼承人繼承。*我國《保險法》第42條:“被保險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chǎn),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guī)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一)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無法確定的;(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三)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可見,當受益人無一存在時,可明確地按照第42條規(guī)定分配死亡保險金。但是,當受益人為數(shù)人,其中部分受益人缺失時,該部分受益人應受領的保險金具體如何分配,我國《保險法》并未做出明確規(guī)定。
根據(jù)我國《保險法》第40條的規(guī)定,*我國《保險法》第40條:“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指定一人或者數(shù)人為受益人。受益人為數(shù)人的,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確定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未確定受益份額的,受益人按照相等份額享有受益權?!蓖侗H嘶蛘弑槐kU人可以指定數(shù)人為受益人,可以確定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所謂受益順序,是指各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獲得保險金給付的先后順序。依據(jù)《保險法》第40條規(guī)定,被保險人和投保人在保險合同中確定受益順序的,受益人請求給付或領取保險金時,必須遵循受益順序。當?shù)谝豁樞虻氖芤嫒巳笔r,第二順序的受益人自動享有請求給付或領取保險金的權利。當然,受益順序并不以第一順序和第二順序為限,也可以確定兩個以上的受益順序,此時,當受益順序在先的受益人不存在時,其后一個順序的受益人自動享有受益權。
所謂受益份額,是指各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獲得保險金的具體數(shù)額。依據(jù)《保險法》第40條規(guī)定,同一順序的受益人為多數(shù)人時,被保險人和投保人可以為每個受益人確定受益份額,所確定的份額可以是等份的,也可以是不等份的;如果被保險人和投保人沒有確定受益份額,則各受益人按照相等份額享有受益權。
由此可見,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指定數(shù)人為受益人,可以確定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當其只約定受益順序沒有約定受益份額時,視為每一順序受益人的受益份額為均等;當其只約定受益份額沒有約定受益順序時,各受益人視為同一順序;當其沒有約定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時,各受益人視為同一順序且受益份額均等。
當部分受益人缺失時,該受益人的受益份額如何分配則頗有爭議。一種觀點認為,部分受益人缺失,該受益人的受益份額,同一順序的其他受益人不應享有該部分的受益權,如果有后續(xù)順序受益人,應由后續(xù)順序的受益人享有,如果沒有后續(xù)順序受益人,則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chǎn)。*參見徐龍平《人身保險合同受益權有關問題的思考——對〈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的修訂建議》,載《浙江省2014年保險法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4年,第164頁。另一種觀點認為,同一順序的其他受益人首先享有該部分的受益權,只有同一順序的其他受益人均不存在時,后一順序的受益人才有權享有,故當部分受益人缺失時,其受益份額應由同一順序的其他受益人按比例或平均分配,同一順序沒有其他受益人的,才由后一順序的受益人分配。[5]341
在美國,通常會采取第二種觀點的做法。美國保單里一般會同時規(guī)定主受益人和第二順序受益人。當被保險人死亡時,主受益人首先有權領取身故給付,如果主受益人缺失,身故給付便會支付給第二順序受益人。美國大部分保單里會規(guī)定,保單中可以指定一位以上的主受益人和第二順序受益人。如果同一順序里存在一位以上的受益人,身故給付便在這些受益人中按照比例分配;主受益人如果全都先于被保險人死亡,身故給付便在第二順序的受益人當中按比例分配。如果第二順序里也找不到一個受益人領取身故給付,那么身故給付便由被保險人的遺產(chǎn)管理人領取。[6]可見,關于部分受益人缺失時保險金的給付問題,美國保險界實行該部分保險金首先由同順序的其他受益人領取的做法。
我國《保險法》沒有對該受益人的受益份額如何分配做出規(guī)定,而是在司法解釋中,明確地采用了第二種觀點,對該問題做出了解釋。
關于部分受益人缺失時該死亡保險金如何具體分配的問題,我國在2015年12月1日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保險法司法解釋三》)中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從而彌補了《保險法》的空白。
《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規(guī)定:“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指定數(shù)人為受益人,部分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死亡、放棄受益權或者依法喪失受益權的,該受益人應得的受益份額,首先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處理,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該受益人應得的受益份額則按照以下情形分別處理:(1)未約定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的,由其他受益人平均享有;(2)未約定受益順序但約定受益份額的,由其他受益人按照相應比例享有;(3)約定受益順序但未約定受益份額的,由同順序的其他受益人平均享有;同一順序沒有其他受益人的,由后一順序的受益人平均享有;(4)約定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的,由同順序的其他受益人按照相應比例享有;同一順序沒有其他受益人的,由后一順序的受益人按照相應比例享有。”可見,《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的處理方式大致是:如果保險合同中約定了受益份額,該缺失受益人應得的保險金由其他受益人按照相應比例享有;如果保險合同中未約定受益份額,該缺失受益人應得的保險金由其他受益人平均享有。如果保險合同同時約定了受益順序,則該部分受益人應得的保險金應依照受益順序進行處理。
可見,按照《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的規(guī)定,部分受益人缺失時,該受益人的受益份額不屬于該受益人的遺產(chǎn),也不屬于被保險人的遺產(chǎn),而是根據(jù)被保險人或投保人約定的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的情況進行詳細的分類,在充分尊重被保險人選擇權的基礎上,按照平均主義原則與比例主義原則相結合的方式分配該受益人的死亡保險金。[7]具體而言,當部分受益人缺失時,該受益人的受益份額首先由同一順序的其他受益人按比例或平均分配,同一順序沒有其他受益人的,再由后一順序的受益人分配。
應當說,《保險法司法解釋三》做出這樣的立場選擇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被保險人的意思表示。一般被保險人或投保人在確定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時,是根據(jù)不同受益人與自己的親密程度、關系的遠近作為考量的基礎,關系較近的順序在先,關系較遠的順序在后,關系基本相同再來確定受益份額。根據(jù)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意愿,順序在先的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死亡、放棄受益權或依法喪失受益權時,其可能是讓關系更近、順序在先的受益人取得受益權。這可能更符合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真實意思。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保險公司的經(jīng)濟效率。人身保險合同中受益人的確定是整個保險理賠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受益人不確定,常給保險公司的給付工作帶來不必要的糾紛,甚至卷入長期的訴訟糾紛中無法脫身。該司法解釋更加明確地規(guī)定了保險人應給付的受益人以及應給付的保險金數(shù)額,合理地解決了保險金給付難的問題,也避免了保險公司在最后的給付問題上陷入訴訟糾紛,帶來不必要的利益損失。因此,及時確定保險金給付對象將有利于提高保險公司的經(jīng)濟效率。
在保險實踐中,《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也得到了具體的應用。例如,2017年湖南省平江縣人民法院審理的“原告曾閃忠等五人訴被告農(nóng)銀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一案,*參見(2017)湘0626民初2176號民事判決書。案件事實如下:曾躍賽向農(nóng)行平江縣支行借款5萬元,且在該銀行為前述借款投保了一份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保單約定了第一受益人為農(nóng)行平江縣支行,第二受益人為法定。在保險期間內(nèi),被保險人曾躍賽因醫(yī)療事故意外死亡。被保險人身故后,農(nóng)行平江縣支行沒有以訴訟的形式向被告主張保險理賠權利,而是以借款人配偶和保證人為被告提起訴訟,要求償還借款。
此案爭議焦點之一是原告的訴訟主體是否適格。針對此爭議,法院適用《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的規(guī)定做出判決:涉案保險事故發(fā)生后,農(nóng)行平江縣支行以自己起訴借款人配偶的行為,視同放棄了向本案被告要求給付保險金的第一受益人的權利,即農(nóng)行平江縣支行以自己的行為,放棄了受益權。因合同約定了受益順序但未約定受益份額,與農(nóng)行平江縣支行同一順序又無其他受益人,故由后一順序的受益人即約定的法定受益人享有權利,從而使五原告作為曾躍賽的法定繼承人具有向被告主張權利的地位,故五原告訴訟主體適格。該案即屬于部分受益人放棄受益權,其受益份額由其他受益人領取的情形。
上述案例的思路,同樣適用于本文一開始提到的保險事故發(fā)生前配偶已離婚,保險金如何分配的問題。根據(jù)《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9條的規(guī)定,保險事故發(fā)生時身份關系發(fā)生變化的,認定為未指定受益人。*《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9條:“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未經(jīng)被保險人同意的,人民法院應認定指定行為無效。當事人對保險合同約定的受益人存在爭議,除投保人、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之外另有約定外,按照以下情形分別處理:(一)受益人約定為“法定”或者“法定繼承人”的,以繼承法規(guī)定的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二)受益人僅約定為身份關系,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為同一主體的,根據(jù)保險事故發(fā)生時與被保險人的身份關系確定受益人;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為不同主體的,根據(jù)保險合同成立時與被保險人的身份關系確定受益人;(三)受益人的約定包括姓名和身份關系,保險事故發(fā)生時身份關系發(fā)生變化的,認定為未指定受益人?!币蚱湓诒kU事故發(fā)生時身份關系出現(xiàn)變化,已不具備配偶關系,所以不再被認定為受益人。此情形雖然不屬于受益人依法放棄受益權的情形,但與上述案例都是由于原受益人的行為導致其受益權消滅,所以,可以依照受益人依法放棄受益權的情形來處理。因此,依照現(xiàn)行《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的規(guī)定,部分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放棄受益權的,其應得的受益份額應由其他受益人享有,可同樣適用于本情形,即被保險人無論是否約定受益順序,在配偶的受益權消滅后,其應得的受益份額都將全部由另一受益人即孩子享有。
盡管《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的處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被保險人的意愿,且利于提高保險行業(yè)的經(jīng)濟效率,但該條在適用時仍存在適用條件不明確的問題,即部分受益人缺失后,如果被保險人仍然生存,《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確定的規(guī)則是否仍應適用。這涉及受益人的指定與變更、被保險人的意愿等問題。
保險合同適用的目標是保障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保險利益。而被保險人能夠依其權利,通過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實際需要,將保險合同的保障結果保留給自己,也可以按照其意愿將這一保障結果轉移給保險受益人,維持保險合同的保障效果與被保險人真實意愿之間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保險合同的適用價值。[8]可見,保險受益人能否出現(xiàn)在保險合同中,取決于被保險人的意愿。在我國,指定或變更受益人的權利由被保險人或投保人享有,但是,投保人雖享有指定或變更受益人的權利,卻均需征得被保險人的同意,*參見我國《保險法》第39條及第41條的規(guī)定。從民法角度說,可將經(jīng)被保險人同意或者授權的情形解釋為投保人是以代理人身份,按照被保險人的真實意愿代為行使受益人指定權,并非投保人自己指定受益人。所以,保險受益人的指定權和變更權唯有被保險人才能享有。因此,受益人的指定和變更都應當遵循被保險人的意愿。
《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適用的前提條件并沒有明確被保險人的生存狀況,即當部分受益人缺失時,無論被保險人是否仍然生存,均依據(jù)該條規(guī)定處理。這種簡單的處理方式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有違被保險人的真實意愿。
在被保險人死亡的條件下,被保險人已沒有重新指定受益人的可能,可當然地按照《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的規(guī)定將保險金分配給原保險合同中的其他受益人。而當被保險人仍然生存時,應當尊重被保險人重新指定受益人的權利。因不同被保險人心中的真實意愿會有所不同,比如被保險人首先想把保險金的受益權指定給受益人,但如果指定受益人死亡,或許其更想把受益權指定給自己的法定繼承人或者是受益人的法定繼承人,不同的被保險人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其真實意愿也必然因人而異。[9]因此,如果在被保險人仍然生存的條件下,強行依照《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的規(guī)定將缺失受益人的受益份額分配給其他受益人,將難以確保與被保險人的真實意愿相一致,可能會違背被保險人意思自治及合同自由原則,從而背離保險合同的適用目標。
由上可知,受益人的指定和變更應當遵循被保險人的意思,但是,《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適用的結果卻不一定完全符合被保險人的意思,可能存在違背合同自由的情形。
被保險人一般會指定與自己親密度較高、關系較近的人作為受益人,如自己的親屬,但是,保險實務中不排除有這種情況的存在,被保險人指定債權人和配偶作為同一順序的受益人,受益份額各為保險金的50%,配偶同被保險人在一場車禍中同時死亡,此時保險金該如何分配。根據(jù)我國《保險法》的相關規(guī)定,推定受益人配偶先死亡,后根據(jù)《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的處理方式,即配偶應受領的50%的保險金由剩余的唯一受益人債權人領取??梢?,在該情況下,當部分受益人死亡時,該部分保險金如果由債權人在內(nèi)的受益人重新分配,將會使債權人享有額外的受益份額,從而違背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中為債權人約定的原受益份額。
再比如,近年來,慈善組織(尤其是慈善教育團體和宗教慈善團體)以及一些互助組織(如友愛團體和婦女團體)都在鼓勵會員購買壽險,然后指定該組織作為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這些組織便取得了領取保險金的權利。但是,當部分受益人缺失,剩余受益人中只存在該組織,且被保險人仍有第一順序繼承人(比如配偶、子女)時,如果再按照《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的處理方式,缺失受益人應得的保險金將會由這些組織領取,顯然,該結果極有可能違背被保險人的意愿。
依照我國保險法理論,保險金是被保險人身體或壽命遭遇損害的補償,被保險人對保險金享有絕對的處分權。[10]所以,不僅是受益人的指定取決于被保險人的意愿,受益人的保險金處理方式也應當遵循被保險人的意愿。當部分受益人缺失時,該部分保險金由與被保險人親密度較高、關系較近的其他受益人領取是合情合理的,既能及時地明確給付對象,提高保險公司的效率,也能達到按被保險人的意思給予受益人生活保障的目的。而當其他受益人中存在債權人或慈善組織時,由于他們應享有的受益份額是按被保險人的意思明確下來的,被保險人的意思是屬于國家強制力(包括法律)也不能干涉的私權,因此除非被保險人生前有明確的意思表示,否則他們的受益份額是不能隨意更改的。這意味著他們只能按照原受益份額獲得保險金,而不能獲得超過原比例的受益份額。因此,在部分受益人缺失后,他們不應領取額外的保險金。此時,如果按《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規(guī)定的方式處理該種情形,就會因一味地追求保險經(jīng)濟效率而違背合同自由與公平原則。
綜上所述,《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的處理方式雖然能夠及時明確這些給付對象及給付金額的問題,但在有些情況下,并不一定能夠把保險金給付給最符合被保險人意愿的人。因此,《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存在的問題需要及時解決和完善。
為使《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適用的前提條件更加明確,當部分受益人缺失時,應首先判斷被保險人的生存狀況。
在部分受益人缺失,被保險人仍然生存的情形下,由于保險金的受益權是被保險人為特定第三人所設定的,為了在其死亡之后能給予受益人一定的經(jīng)濟保障,那么在部分受益人缺失時,該受益人便無須保險金的保障,保險合同應恢復到?jīng)]有指定該受益人的狀態(tài)下,受益人的指定權回歸于被保險人。被保險人可以在受益人缺失后按自己的意愿重新處分這部分保險金,既可歸其自己享有,也可以歸其他受益人享有,或指定新的受益人享有。因此,為更加充分地尊重被保險人的意愿,當部分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死亡、放棄受益權或依法喪失受益權時,受益人的指定權應回歸于被保險人,由其自由處分。
具體而言,建議在我國《保險法》有關受益人變更的規(guī)定即《保險法》第41條中增加一款:“當部分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死亡、放棄受益權或者依法喪失受益權時,被保險人仍然生存的,被保險人或投保人應當及時變更受益人?!?我國《保險法》第41條:“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變更受益人并書面通知保險人。保險人收到變更受益人的書面通知后,應當在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批注或者附貼批單。投保人變更受益人時須經(jīng)被保險人同意。”如果被保險人死亡后,仍然沒有變更的,則按照《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的規(guī)定處理。
新增規(guī)定使用“應當”一詞,將變更受益人的行為設定為被保險人的義務,能使被保險人更加積極地做出變更行為,有效地確定保險金的給付對象。相比較而言,如果使用“可以”或“有權”,變更受益人的行為就變?yōu)楸槐kU人的權利,而一旦被保險人消極行使或聲明放棄該項權利,則很難達到及時確定受益人的效果,上述新增的規(guī)定就會變得可有可無。因此,增加該款規(guī)定既可督促被保險人行使對保險金的自由處分權,又可確保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保險公司能夠及時確定保險金的給付對象,縮短保險理賠的時間,提高保險公司的經(jīng)濟效率。
成文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決定了司法解釋存在的必要性,隨著司法解釋在我國的發(fā)展,它已經(jīng)成為法官審理和裁判案件的基本依據(jù)。一定條件下以司法解釋或其他的方式對現(xiàn)行立法進行補充、細化,也是我國司法裁判的必然要求,但是,它應當是有節(jié)制、有限度的,且必須受制于個案因應、*“個案因應”規(guī)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司法解釋必須基于當事人或相關機構之請求而為;二是須嚴格限于當前個案之需要,不能脫離具體案件而為。尊重法律等基本規(guī)則。[11]
司法解釋并不是立法本身,它需要法官積極主動地填補法律漏洞,以實現(xiàn)司法解釋存在的合理性與正當性。這就要求法官在創(chuàng)制法律規(guī)則時,必須在尊重現(xiàn)行法律或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不能離開個案裁判的需要。例如,加強對保險消費者的保護,是各國保險合同立法的基本原則,我國保險法也不例外。保護保險消費者一直是我國保險法歷次修訂的基本理念,也是《保險法司法解釋三》所堅持的指導原則。[12]《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填補《保險法》的空白本無可厚非,但由于該條規(guī)定本身存在漏洞,對某些例外情形可能存在擴大解釋,如受益人中含有債權人、慈善組織等,若不進一步加以解釋,可能會違背被保險人的意思表示,使司法解釋難以尊重保護保險消費者的基本原則,從而導致該司法解釋的不正當化。
為解決受益份額的特殊情況,應有例外規(guī)則供法官采用。為此,建議在《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2條中增加一款:“當部分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死亡、放棄受益權或者依法喪失受益權,其他受益人中只有債權人或慈善組織作為受益人存在時,應由被保險人的法定繼承人受領該部分保險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