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
真正的自由是在無所依傍之時,發(fā)現(xiàn)無路而處處是路。
路,交錯縱橫于人世,像川流羅織在大地上。每一條似乎各自源起而不相涉,卻無不歸心于海。
有的發(fā)源豐沛,一路匯成怒江,拍岸拔樹,卷起亂石,以不可抵擋的氣勢沖入海的殿堂。
有的生來瘦骨,沿路推敲巖石之出處,提防過多汲水的木桶,又不免誤入溝渠,困在方寸田地,讓饑渴的根須吮吸。僥幸殘喘而終于抵達入???,卻缺乏一場天外的沛雨幫助它推移,遂逐漸萎弱,成了蚊蚋滋生的淺洼,被雜草淹沒了。
人的命運亦如此。
能得天地人事之助而順溜地過完一生的,幾乎不曾聽過,過于一帆風順的人似乎也有他們該抱怨的份兒,太多的保護使得他們?nèi)狈C會踏出深宅大院去探尋天以外的天、山外更遠的山;他們走的康莊大道固然平坦,卻也失去了奇花異草的幽徑。他們難道不應(yīng)有怨?
那些睜眼即必須奔波的人,走的是密布荒煙蔓草之路,內(nèi)心的凄愴、低回,日復(fù)一日地結(jié)成一枚苦果,既無處傾吐,又難以下咽。然而,絕路必須心轉(zhuǎn)才能逢春,能在一生里見識一場烈雨、邂逅一處險崖,畢竟是難得的眼界。怨嗟路之崎嶇,不如收割路的幽深。
人的不自由出于貪,貪而生怨,行路之中哪能快活?人習(xí)慣在自己的路上覬覦另一條路上的風景,所以自己路上的景色不能愉悅自己,反而變成了對照之下難堪的草莽。如果真能易路而行,恐怕又會舊傷復(fù)發(fā),深深懷念起前路的好。
能“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人才算得上自由。這不是路的緣故,而是心路決定的。
逐浪擺舟的漁人也許最能體悟路的曲折。一旦上了船,恩怨歡喜都留在陸地。撒網(wǎng)的人負擔不起太多包袱,船上也無須擺設(shè)太多希望。江湖中的魚群不可勝數(shù),我只能打一網(wǎng);一網(wǎng)的魚亦不計其數(shù),我只能載滿一船。江湖潮汐是路,船是足,一天得一次漁獲,給路與足留了余地。明天有明天的潮汐、明天的魚。
就算在驚濤駭浪的天氣里,無法出船,漁人不走水路,仍有陸路,在屋里牽絲補網(wǎng),等風雨鬧夠了脾氣再上船。沒有一座山永遠在崩裂,沒有江澤永遠翻浪,它們總會安靜下來,把路還給人。漁人跟水打交道,也是全憑心路功夫。
萬頃碧波或莽莽叢林,埋藏在路中的自由是等量的。春風宅心仁厚,給樵夫送涼,給漁人送網(wǎng),不同的是:有人行路遲遲,因為離家愈遠;有人衷心歡喜,因為距離家園愈來愈近。
(司志政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空靈》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