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含軍
摘 要:通過梳理降低窒悶的質性文獻,歸納干擾措施,整合更為高階的干擾措施。采用系統(tǒng)綜述和主題集成的程序,得出結論,降低窒悶的干擾措施考慮與“無欲、無心、無我、自強不息”這幾個方面有關系,未來還需要實證的研究以及對具體的可操內容進行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體育生;窒悶;干擾措施
一、研究背景
體育生窒悶屬于一種在重要比賽中發(fā)揮失誤的現象,是一種習慣性的衰變過程[1]。這種情況在運動員中普遍存在,是長期困擾運動員與教練員的一種不良情況,已經受到業(yè)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有大量的研究已經探究過窒悶發(fā)生的時間和導致窒悶發(fā)生的心理機制,并且更加深入地去分析阻止其發(fā)生的措施,降低運動員的負性心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梳理已有為降低窒悶而進行干擾的文獻,對干擾措施進行分析探究,總結目前可以實施的干擾措施。
二、研究策略
系統(tǒng)綜述是一種整合的文獻分析方法,針對某個問題進行整體的探究與分析,然后得到有效的分析結果。
(一)文獻選擇
文獻選擇方法主要包括:查詢圖書和閱讀摘要等,以此為依據去解決實際問題。
(二)質量評估
為了保證研究的文本是有效的,通過質量評定將質量較低的研究對象予以排除。具體的判斷依據主要有:研究方法是不是有嚴重的漏洞;被試的選擇是不是合適;研究主題是不是符合實際要求等。
(三)數據抽取
在進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抽取一定的數據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得出比較準確的數據信息。但是,質性研究文獻中什么內容可以抽取作為分析所用的數據的難度是很大的。
(四)數據集成
對質性文獻的集成需要從不同的研究中理解與表達觀點、概念和引申的含義,這一系列的操作最終的目標就是得到對某一方面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回收9名參與者的分類信息,借助EXCEL進行整理,要求參與研究的人員對文獻進行認真閱讀,命名每一個維度,這樣就會得到描述性主題。然后全部的參與者都要參與對主題名稱的討論分析,要一個主題一個主題地研究討論,一個主題得出統(tǒng)一結果之后再進行下一個主題的討論。全部的描述性主題得出以后,再從整體上進行探究與分析,一直到全部參與者的意見都達成一致為止。最后根據現有資料與討論結果進行更高層次的討論,最終得出分析性的主體。
三、結果與分析
對8篇質性文獻進行分析,得出窒悶有效干擾方法共68項,在小型會議中應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對此結果中的名稱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將10個維度的內容用10個主題來表示,這10個描述性的主題表現為4個方面:無欲、無心、無我、自強不息。
四、討論
我們研究的大量文獻都來自西方,但是最終經過我們的研究得到的這4個純粹是中國傳統(tǒng)智慧中的概念:“無欲、無心、無我、自強不息”,下面根據這四個方面的結構框架進行分析。
(一)無欲
“欲”是困擾體育生思維的嚴重障礙,原因是過度的依賴。運動員面臨“欲”時,要從如下兩個方面去解決:(1)額外努力去戰(zhàn)勝新的困難,這會給體育生造成壓力從而帶來窒悶的出現。(2)要積極節(jié)制或者是無視“欲”的存在使自己的內心達到平靜狀態(tài)。目前已有的窒悶干擾文獻是應用了第2種方法,經過分析我們認識到,第2種方法是歸類于中國傳統(tǒng)智慧所崇尚的哲學思想的,是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中的“無欲”觀念[2]。
(二)無心
“無心”是中國的傳統(tǒng)智慧,指的是不受束縛、超然物外,崇尚自由自在的理念,這樣就會萬法盡涌,也就是說,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無論在怎樣的困難情境中都能夠保持一個平和、穩(wěn)定的心智,不忘初心。但是要注意的是,無心并不等于不和外界溝通,而是增加與外界的接觸,但是不會受到外界的嚴重干擾,仍然能夠保持原本的清澈心靈。
(三)無我
“無我”是由窒悶干擾方法的忘掉自我和忘掉對手兩個解釋性主題發(fā)展而來。運動心理學專家發(fā)現高自我概念容易出現窒悶,《莊子》講述了皇帝向廣成子問道,廣成子說無知無我合二為一,即可長久。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在古代,“無我”就被作為一個提升自我的思想而備受推崇。
(四)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是孔子儒學的基本思想,主要說的是人要積極上進、奮發(fā)圖強、堅韌不拔。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智慧,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得到了質的升華,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要堅持自強不息的理念,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取得最后的成功。
五、結論
本文對在壓力下窒悶干擾的質性文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系統(tǒng)的探究,研究結果表明,干擾的主要方法可能與本文所說的“無欲、無心、無我、自強不息”這4個因素密切聯系。但是本文所做的研究還不深入,有些方面研究得還不完善,因此,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實踐效果怎樣,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王進.解讀“反勝為敗”的現象:一個窒悶過程理論[J].心理學報,2004,36(5):621-629.
[2]張應杭.論老子無欲說“道法自然”立場與當代價值[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28(7):102-105.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