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敦煌變文與酒泉寶卷王昭君故事比較研究

2018-04-19 10:44:17王俊橋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guān)鍵詞:變文寶卷王昭君

王俊橋

(蘭州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敦煌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

敦煌變文是在唐五代時期十分流行的一種講唱文體,產(chǎn)生之初主要是講唱佛經(jīng)與佛教故事的,后來人們開始利用這種形式,講唱中國的歷史故事與神話傳說。但變文這種文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曾逐漸消亡,直到藏經(jīng)洞開啟,出土許多敦煌變文文獻,才使得這些消失多年的文學作品重回大眾視野。而寶卷,是由變文、講經(jīng)文演變而來,起源于唐宋時期,興盛于明清之際,宣卷時有唱有誦,內(nèi)容涉及歷史人物、宗教故事、神話傳說等,主題多為勸人積德行善,作為一種民間口耳世代相傳的作品,在全國各地都有流傳。酒泉寶卷是指廣泛流行于甘肅酒泉農(nóng)村地區(qū)的一種民間講唱藝術(shù)。寶卷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由于酒泉地區(qū)與敦煌的地緣關(guān)系,酒泉寶卷深受敦煌文化的陶染,在其故事情節(jié)、文體、內(nèi)容方面,都受到變文的影響。

“昭君出塞”是中原與周邊民族交往過程中的一件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王昭君作為民族交流融合的紐帶,她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歷朝歷代歌詠王昭君或以她為背景原型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锻跽丫兾摹罚ň幪朠.2553,僅存一件,首缺)與酒泉寶卷中《昭君和藩寶卷》都是以歷代流傳的昭君故事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新故事。雖然這兩件作品都產(chǎn)生于酒泉地區(qū),但在故事內(nèi)容、體裁形式等方面卻存在不小的差異,具有不同的時代特色。

除變文、寶卷這兩類民間文學之外,《漢書》、《后漢書》等正史都對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有記載,但四則文獻關(guān)于此事件描述的內(nèi)容和角度各有不同,甚至關(guān)于身份、和親原因、塞外生活和人物結(jié)局等方面,亦有所迥異。具體差異總結(jié)如表1所示: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王昭君變文》與《昭君

表1王昭君故事在不同文學體裁中的內(nèi)容、情節(jié)對照表

一、故事基本情節(jié)與思想內(nèi)容的比較

(一)故事內(nèi)容與基本情節(jié)

和藩寶卷》的故事雖來源于同一件史實,但在故事的情節(jié)內(nèi)容上卻大相徑庭。

敦煌《王昭君變文》由于前卷缺失,無法得知作品所描繪的昭君和親之前的生活,但由下卷提到的“良由畫匠”、“丹青寫形”等描述可以推斷,昭君被迫出塞的原因同歷史上廣泛流傳的“畫工陷害說”是一脈相承的?!锻跽丫兾摹穼φ分兄涣攘葞坠P勾勒的昭君出塞后的生活進行了細致的描寫,無論是邊地的景色還是風土人情,甚至昭君的心境情緒起伏,都在文中占有一定篇幅,這些內(nèi)容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學性,更賦予王昭君這個歷史人物以人文主義關(guān)懷。王昭君被譽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并非僅僅因為其美貌過人,昭君出塞的歷史功績才是使她名垂青史的重要原因。在漢匈之間摩擦不斷的特殊歷史時期,昭君憑借個人魅力與“識大體、顧大局”的智慧,溝通了中原地區(qū)與北方匈奴的文化,緩和了漢匈之間的矛盾,為民族和平與融合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锻跽丫兾摹分幸蔡岬秸丫齽窠鈫斡凇班弴撸髲姸∪?,強自強,弱自弱,何用逞雷電之意氣,爭烽火之聲,獨樂一身,苦他萬姓”。①敦煌寫本作“鄰國者大而小而強自強弱自弱自弱”,應是語序有誤。國家之間的征戰(zhàn),為了領(lǐng)土擴張,卻使得百姓流離失所,昭君的進言正代表了廣大民眾的心聲,也是漢匈人民共同的期望。變文塑造出昭君智慧、勇敢的形象,與正史記載相符,且在民間有著很高的認同度。

(二)人物特征刻畫與敘事角度

除了站在民族大義的角度對王昭君的歷史功績進行頌揚,變文也將其塑造成一個鮮活的、有強烈感情的“人”,即真正賦予了王昭君女性感性與靈魂。雖然昭君膽識過人,為了國家民族大義前往匈奴和親,但她畢竟是一個弱女子,內(nèi)心仍充滿對家鄉(xiāng)的不舍與眷戀,漢元帝既給了她和親的尊榮,又讓她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雖然來到異邦,但在她心里依然認可自己是漢家兒女,在臨終時還不忘對單于提出“妾死若留故地葬,臨時請報漢王知”的請求,表現(xiàn)出對漢地的歸屬感。

《王昭君變文》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形象是匈奴單于。在正史記載中,王昭君先嫁給了匈奴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結(jié)婚第三年就過世了,依匈奴收繼婚制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這樣的婚俗在恪守禮教的漢人看來是對女性莫大的侮辱,但在變文里,昭君在塞外的婚姻生活被人們賦予美好祝愿,這段經(jīng)歷也被飽含感情色彩地改寫了。匈奴單于不再是人們刻板印象里野蠻兇狠、只識彎弓射雕的游牧民族首領(lǐng),而是一位對昭君有真情意有敬重的藩王。昭君初入匈奴,單于即封其為煙脂皇后,并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單于對待昭君,“每有善言相向”,見昭君悶悶不樂,便為她號令諸部狩獵,頗似當年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這些單于為了昭君在匈奴能生活得快樂而做出的努力,反映出單于對昭君的一片真心。而當昭君思鄉(xiāng)成疾,纏綿病榻,單于更是“重祭山川,再求日月”為昭君祈禱;昭君病逝后“單于脫卻天子之服,還著庶人之裳,披發(fā)臨喪,魁渠并至。曉夜不離喪側(cè),部落豈敢東西。日夜哀吟,無由暫輟,慟悲切調(diào)”,甚至發(fā)出“早知死若埋沙里,悔不教君還帝鄉(xiāng)”的悲嘆,為昭君極盡哀榮。這樣情真意切的感情,為這個充滿悲壯的故事添加了些許溫情的色彩。

與變文相較而言,酒泉《昭君和藩寶卷》的敘事角度則相對單一且充滿夸張的想象。毛延壽奉漢元帝命挑選美女充實后宮選中了王昭君,但昭君卻不愿賄賂毛延壽因此一直沒有得到皇帝召幸?;实墼诤髮m見到王昭君后被她的美貌吸引并封為西宮娘娘,毛延壽擔心事情敗露于是逃亡匈奴,唆使單于出兵索要昭君,皇帝被迫將昭君送去和親。昭君在大臣劉文龍陪同下歷經(jīng)艱辛前往匈奴,途中夢到仙姑送她一件仙衣,穿上可保她貞潔,醒來后果然出現(xiàn)一件仙衣,于是昭君便穿在身上。在番營前昭君提出要番王臣服于漢,永不侵犯漢地,番王迫不及待應允。昭君見番王大肆封賞毛延壽,于是訴說自己與毛延壽有深仇大恨,只有殺了毛延壽才能與番王成親。番王為了得到昭君就斬殺了毛延壽??煞跻豢拷丫?,仙衣上的毛如同針一樣將番王扎得鮮血淋漓。昭君只好謊稱因為自己未能及時還愿,于是神靈使自己身上長了十二根銀針作為懲罰,番王聞言便下令修橋以幫助昭君還愿。待橋修好,已過去十六年,此時番王擇吉日與昭君同去還愿,還愿后番王催促昭君下橋成親,不料昭君卻投水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直觀對比變文與寶卷的故事情節(jié),可以看出,相較寶卷而言變文更具文學性,無論是對塞外風情的描寫,還是對昭君心理層面地細膩刻畫,都突顯文采,有很強的文學感染力。而寶卷所敘述的故事情節(jié)則充滿了神話色彩,虛構(gòu)且略顯夸張的情節(jié)使得整個故事更加曲折動人。

二、體裁與講唱形式比較

有關(guān)敦煌變文與酒泉寶卷的關(guān)系,前輩學者鄭振鐸、[3]173,520-523謝生保、[4]78-83慶振軒[5]41-48等都有做專門的論述?!锻跽丫兾摹泛汀墩丫头獙毦怼纷鳛樵谕坏赜蛟杏龅牟煌髌?,在文體與講唱方式方面有許多共性,但同時也有彼此相異的特性。

(一)文學體裁對比

在文體上,《王昭君變文》采用韻散結(jié)合的方式,以散文敘事,再用韻文將故事情節(jié)中的細節(jié)鋪陳吟唱。散文部分受唐代駢文的影響,雖屬民間通俗文學,半文半白,但講究辭藻,對偶押韻。韻文部分則是五言或七言,同樣講究押韻,詩詞格律較嚴格。相較《王昭君變文》較為嚴謹?shù)男问胶洼^強的文學性來說,酒泉《昭君和藩寶卷》則顯得更加通俗隨意“接地氣”?!墩丫头獙毦怼冯m然也是韻散結(jié)合的形式,但寶卷中散文部分的文字用語類似于通俗小說中的語言,幾乎全為白話文,甚至還夾雜有當?shù)氐姆窖酝琳Z。韻文中的吟誦詞在散文和唱詞連接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的部分多為七言;其余基本全為三-三-四結(jié)構(gòu)的十言韻文,而內(nèi)容基本都是大白話,只是押了韻腳,為了劃分節(jié)奏方便講唱。

(二)講唱形式比較

受益于各自的講唱形式與傳播方式,《王昭君變文》和《昭君和藩寶卷》作為民間文藝,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在民間流傳甚廣。在講唱形式上,前輩學者研究證明變文的講唱是配合著圖畫和音樂的,由于時隔太久,變文音樂早已失傳,與《王昭君變文》配套的圖畫痕跡也無法查明,但是后人還是可以根據(jù)現(xiàn)有的文字資料,還原當時講唱的基本情形?!锻跽丫兾摹分杏小吧暇砹伄?,此入下卷”的轉(zhuǎn)折提示詞,“鋪”一般是作為畫卷的量詞;還有唐朝詩人吉師老《看蜀女轉(zhuǎn)昭君變》中“畫卷開始塞外云”,依據(jù)這些描述可以推測出當時在講唱《王昭君變文》時是有配套的圖畫作為輔助說明的。[6]卷七十四,8771寶卷作為由變文發(fā)展而來的一種講唱文學形式,繼承了變文有圖有樂的形式。謝生保先生就在文章中記述曾親眼目睹酒泉鐘樓寺的和尚指著壁畫進行寶卷宣講活動,[4]79雖然《昭君和藩寶卷》流傳下的文本中并沒有圖畫,但可以推測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寶卷的宣講活動也是盡量配合圖畫一起進行的。除此之外,寶卷的講唱還有與之相配的音樂,這類音樂現(xiàn)在仍有流傳,并進行了整理記錄。[7]第四輯,347-354有學者指出寶卷中的音樂有可能是來自敦煌贊文俗曲,如現(xiàn)存敦煌文獻《五更調(diào)》(S.5529b)的唱詞與《昭君和藩寶卷》中《哭五更》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相近,都是“一更”至“五更”三三七句式的反復吟唱,這類歌詞在民間流傳已久,因此在酒泉寶卷創(chuàng)作流傳的過程中,可能也吸納了這種民間唱詞的形式。但是否來源于同一音樂并不能因此而斷定,只能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

在講唱規(guī)模與場所方面,由于變文和寶卷的演繹最初都是為了宣傳宗教,因此多為與宗教活動相關(guān)的場景和地點,且具有一定的宗教形式化特征。后來,講唱內(nèi)容中又逐漸融入了傳統(tǒng)歷史故事,變文的講唱儀式變得更加隨意,如王重民先生說“不論過年過節(jié)或在其他歡樂慶祝的日子里,在寺院的廟檐下,在集市的十字街頭,以至在官僚地主的庭院里,鋪個攤子,掛上畫卷,就可開講。所以到了變文全盛時期便完全沒講經(jīng)儀式了”。[8]310而寶卷的宣卷活動則深入民眾之間,進入家庭講唱的程度,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河西的宣卷活動更具隨意性,三五成群,不限地點,也沒有特定的儀式,已經(jīng)實質(zhì)上發(fā)展成為一種民間文藝活動。

三、地域特征與時代背景的比較

《王昭君變文》和《昭君和藩寶卷》誕生于河西地區(qū),而匈奴的主要活動范圍包括單于統(tǒng)治領(lǐng)土的行政中心單于庭,史書提到“呼韓邪竟北歸庭”[1]卷九十四下,3801是在北方地區(qū)。有關(guān)單于庭的確切地理位置,丁謙、[9]27,83-94林幹[10]30-31等學者均有過論證,盡管目前尚無定論,僅可以確定單于庭大致位于長安北方,但不管是在《王昭君變文》還是《昭君和藩寶卷》中,昭君出塞的終點都是在河西地區(qū),這就是文學作品地域性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

《漢書·匈奴傳》中有提到“(呼韓邪)單于歡喜,上書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之民”。[1]3803由此可見,在當時,敦煌也在匈奴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西漢的兩位公主——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均遠嫁至位于西域的烏孫,因此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亦將昭君出塞的方向由北方寫成了西方。變文與寶卷中涉及的昭君日常活動地點也多在河西地區(qū),如變文中提到的“煙脂山”、“金河”、“酒泉”,寶卷中昭君最后投水自盡的“白楊河”均為今酒泉地區(qū)內(nèi)地名。這故事背景的產(chǎn)生,受歷史因素與地域環(huán)境的影響之外,也受到作者主觀情感的影響。根據(jù)《王昭君變文》中“可惜明妃,奄從風燭,八百馀年,墳今尚在”可大致推斷出其創(chuàng)作于昭君出塞之后的八百余年,昭君出塞的時間為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八百余年后,大約是德宗時期(公元780~804年)往后,最晚不過唐宣宗時期(公元847~858年),正是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安史之亂后,吐蕃趁機東進,大舉進攻河西地區(qū),786年沙洲敦煌被迫與吐蕃議和標志著整個河西地區(qū)都成為吐蕃領(lǐng)地,直至848年張議潮率民眾起義,推翻了吐蕃的統(tǒng)治,河西地區(qū)才重新恢復唐王朝的統(tǒng)治。通過對時間線的梳理可以看出,《王昭君變文》的創(chuàng)作時間,大致就是在吐蕃勢力侵入河西的時期,而根據(jù)王重民先生的推論,這一時期也是變文的全盛時期,所以不難理解人們通過變文這種文體,描寫昭君故事訴說昭君的離鄉(xiāng)之苦與思鄉(xiāng)之情,文學作品寄托了創(chuàng)作者本人的內(nèi)心思想感情,而《王昭君變文》能在當時受到廣泛的歡迎也正是由于表達了廣大民眾的心理。生活在異族的統(tǒng)治與壓迫下,其中的心酸與屈辱,使得廣大河西民眾將自己的情感投映在文學作品中王昭君這個人物身上。

《昭君和藩寶卷》出現(xiàn)的時間要遠遠晚于《王昭君變文》,保存至今的文字資料可能是為了宣卷方便而記錄的,是俗文學中更加貼近民眾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車錫倫先生編撰的《中國寶卷研究》,較全面的對全國的寶卷流傳發(fā)展,包括流行地域進行了分析研究:不論是在江浙滬一帶現(xiàn)在依然有宣卷活動流行的吳方言區(qū),還是北方地區(qū)包括山西等,都沒有流行《昭君寶卷》的記載,由此可以推斷寶卷是基于地域產(chǎn)生和流行的。方步和編著的《河西寶卷真本校注研究》中收錄《昭君和藩寶卷》,基本保留了寶卷原貌,并在原本基礎(chǔ)上進行校錄注釋,發(fā)現(xiàn)文本中有許多別字。[11]279-300由此可以推斷,不論是宣卷人還是聽講人,均不具備很高的文化水平;而且這些別字多為河西方言讀音的別字,更加凸顯寶卷濃厚的河西地方特征。

四、民間性淺析

(一)民間作品真實還原民間風貌

寶卷作為民間文學作品,很完整地保存了更真實的日常生活風貌,在發(fā)展中不斷吸收來自風俗人情等各個方面的元素,有奇譎的想象,也有民間流傳不絕的偏見甚至糟粕。如《昭君和藩寶卷》中表現(xiàn)出的較為狹隘的大漢族情節(jié):產(chǎn)生于敦煌陷蕃時期的《王昭君變文》尚能將匈奴單于描寫為一個重感情的君主,但是在《昭君和藩寶卷》的描述中,單于卻成了一個色令智昏的番王;王昭君與毛延壽的矛盾,也不再是個人恩怨的糾葛,而演變?yōu)橥犊慨愖逄羝鹈褡寮姞幍拿褡迕堋毦淼漠a(chǎn)生與流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酒泉地區(qū)先后經(jīng)歷了西夏、蒙元、滿清等異族的統(tǒng)治,且由于地處邊陲地區(qū),易受到外族騷擾,導致普通民眾對異族的情感相較唐時期更加惶恐與仇視。

(二)作品中的民間倫理道德觀

民間性的另外一個特點體現(xiàn)于宗教信仰與民間倫理道德觀的雜糅?!墩丫头獙毦怼烽_頭的七言韻文,導引正題吸引聽眾注意力,類似佛教俗講的押座文。但寶卷中涉及的土地神、仙姑娘娘則是民間宗教塑造出的神仙形象,酒泉寶卷中也有類似題材的《仙姑寶卷》,將其塑造成一個善解人意并常救人危難的女性形象。酒泉地區(qū)也有新修仙姑廟的記載,仙姑在民間的地位和認同度可見一斑。在《昭君和藩寶卷》中,昭君出塞途中遇到猛虎寧愿被虎吃也不愿嫁給番王,九姑娘娘夢中贈予昭君仙衣保護她貞名,也體現(xiàn)出隨著兩宋后期理學的盛行,大眾對婦女貞操的看重。仙衣保護貞名的情節(jié)又與《西游記》中的故事具有相似性,《西游記》第七十一回提到,朱紫國皇后金圣宮娘娘被觀音坐騎金毛犼所變妖王擄走,紫陽真人擔心皇后被妖王玷污,將舊棕衣變作霞裳叫皇后穿上?;屎蟠┥仙砗笞匾律系淖孛椿癁槎敬?,使得妖怪無法近身,保護了皇后貞名,幫助其最終與皇帝復合。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和所謂倫理綱常等糟粕,在這些民間俗文學中相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段饔斡洝纷鳛楣糯罹实纳衲≌f,明中后期甫一面世便受到極大歡迎,加之印刷業(yè)的繁榮,很快流行全國。小說的發(fā)展也豐富了寶卷在內(nèi)的其他文學體裁的內(nèi)容取材,寶卷中與《西游記》相似的情節(jié),體現(xiàn)了不同民間文學作品中倫理道德觀與故事題材的互相影響。

五、結(jié) 語

比較研究敦煌變文與酒泉寶卷關(guān)于王昭君故事的記載,不僅是對這兩種文學體裁所描繪基本內(nèi)容的剖析與區(qū)別,還應著眼于不同體裁形式對文學創(chuàng)作本身的影響與制約,以及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不同歷史背景與地域環(huán)境是如何影響產(chǎn)生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描述視角與中心思想。古代文學作品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在這些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均能得到綜合體現(xiàn)。以敦煌變文和酒泉寶卷為代表的民間通俗文學作品是中國古代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就極大地豐富了歷史研究的視角。尤其是某些以特定歷史事件為主題的民間文學作品,從體裁內(nèi)容、演繹風格甚至中心思想等方面都與正史中的描述相迥異,甚至不同的民間文學作品之間都有很大的區(qū)別。針對此類型變文、寶卷等民間文學的比較研究,能夠建立一種從文學出發(fā)到歷史、古代地理特征、民俗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輻射狀視角,對研究古代河西地區(qū)民間風俗與特定歷史時期民眾思想道德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了解當時時代背景、民間風俗、地域文化以及發(fā)掘文學藝術(shù)價值等方面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從多元研究視角下重新審視這些古代民間文學作品的價值,還有很多有待發(fā)掘之處。

參考文獻:

[1]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4]謝生保.河西寶卷與敦煌變文的比較[J].敦煌研究,1987,(4).

[5]慶振軒.圖文并茂,借圖述事——河西寶卷與敦煌變文淵源談?wù)撝籟J].敦煌學輯刊,2011,(3).

[6]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79.

[7]何國寧.酒泉寶卷[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

[8]王重民.敦煌變文研究[C]∥周紹良,白化文.敦煌變文論文錄: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丁謙.蓬萊軒地理學叢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10]林幹.匈奴史[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1]方步和.河西寶卷真本校注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

猜你喜歡
變文寶卷王昭君
隴原“尋寶”
——河西寶卷整理的回顧與反思
名作欣賞(2023年15期)2023-09-28 02:27:42
清末民國文益書局石印寶卷始末*
昭君戲中王昭君與劉文龍故事合流現(xiàn)象研究
戲曲研究(2020年4期)2020-07-22 06:32:22
淺論王昭君詩詞中“怨”的藝術(shù)特征
名作欣賞(2020年14期)2020-07-13 03:26:54
《香山寶卷》在越南的傳播及流變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34
讓老廠房變文創(chuàng)新地標
華人時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4:14
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變文》與唐咸安公主關(guān)系論考
敦煌學輯刊(2017年3期)2017-06-27 01:06:44
南京圖書館藏珍貴寶卷掠影
敦煌變文研究綜述
奇台县| 临泉县| 登封市| 衡山县| 衡阳县| 东平县| 峨眉山市| 济源市| 务川| 天台县| 双桥区| 磴口县| 海阳市| 栖霞市| 高安市| 连州市| 双桥区| 遂昌县| 康乐县| 金昌市| 四会市| 兴宁市| 玉环县| 广德县| 阿图什市| 合阳县| 四会市| 红河县| 徐州市| 易门县| 凌源市| 黎平县| 金华市| 德昌县| 聂拉木县| 肇源县| 沅陵县| 怀集县| 石台县| 阿拉善右旗| 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