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雪楓
(瀘州市教育科學(xué)研究所,四川 瀘州 646000)
伏羲、女媧是中國遠古神話中人的始祖神,他們在漢代乃至唐代時期的畫像石中屢見不鮮。其形象大都是頭戴冠幘,身穿漢代人通常穿的寬袖大袍,腰部以下是蛇軀,有的還在蛇軀兩側(cè)長著一對爪子(腿)。這種半人半獸的神話人物形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已形成,屈原在《天問》中發(fā)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東漢賦家王延壽在看了西漢魯恭王的靈光殿之后作《魯靈光殿賦》,他筆下的伏羲女媧是“伏羲鱗身,女媧蛇軀”,表明西漢景帝時,伏羲、女媧的形制已基本定型。在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圖像反映的主要是孕育人類的神話內(nèi)容。
在四川省合江縣,出土了很多漢畫像石棺,在這些漢畫像石棺圖像中,伏羲女媧出現(xiàn)最多,有20幅,均刻于后檔頭。[1]這種分布有著豐富的含義,是民間信仰從祖先崇拜向生殖崇拜演變的反映。
伏羲女媧的傳說反映了上古華夏的祖先崇拜。各地發(fā)現(xiàn)的伏羲女媧畫像,大多是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蛇尾相交,伏羲托日輪,日中有烏(鳥),女媧托月輪,月中有蟾蜍(蛙)。敦煌博物館館藏伏羲、女媧浮雕磚(西晉),則是蛇軀,腹內(nèi)分別有鳥和蛙,無論伏羲女媧圖像交沒交尾,蛇、鳥、蛙三種動物均會同時出現(xiàn),它們集中于伏羲女媧身上,實際上是上古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體現(xiàn)。
圖1敦煌博物館館藏伏羲、女媧浮雕磚(西晉)①西晉伏羲、女媧浮雕磚,1991年12月出土于敦煌佛爺廟墓群。引自王鈺專欄“敦煌出圖伏羲女媧磚雕圖”小考,http://www.sohu.com/a/76757778_119955
人類最古老、最底層的信仰是圖騰信仰,其核心觀念是人與動物同一,圖騰被視為氏族或部落的親屬和祖先。這種觀念的產(chǎn)生可追潮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逐漸演變?!霸趫D騰崇拜盛行時代,人們把圖騰視為本群體的血緣親屬或祖先,并用‘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姐妹’等親屬稱謂稱呼它們。”[2]傳說中的有巢氏時代發(fā)明了建造房屋,燧人氏時代發(fā)明了人工取火?!皹?gòu)木為巢”、“鉆燧取火”在先民眼里,與鳥類筑巢、啄木并無不同,自己是鳥的親族或后裔的圖騰觀念便在華夏先民的頭腦中產(chǎn)生了。
按傳說順序,燧人氏之后是伏羲氏和女媧氏。關(guān)于伏羲、女媧的來歷和事跡,我國有豐富的文獻記載。《通志·三皇紀第一》說:“伏犧者,燧人氏之子。”傳說伏羲“師蜘蛛而結(jié)網(wǎng)”“作瑟,造《駕辯》之曲”,“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盵3]女媧則摶土造人,煉石補天。更重要的是,他們據(jù)說是兄妹,是婚娶制度的奠基人,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和文化初祖。伏羲女媧都是風姓,《太平御覽》卷七八引《皇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庇忠兜弁跏兰o》說:“女媧者,亦風姓也?!憋L就是鳳,甲骨文寫法一樣,鳳者,鳥也。由于人們認為“不僅在部落內(nèi)與其圖騰有關(guān)的諸個人間存在著共同關(guān)系,而且在同一語系內(nèi)的其他部落中以類似圖騰取名的一切個人間也存在著共同關(guān)系?!盵4]所以不同部落的聯(lián)系因圖騰的觀念得到加強。不同部落間聯(lián)系日益加強的結(jié)果,就是產(chǎn)生相似圖騰的部落聯(lián)盟?!蹲髠?·昭公十七年》記載了后人對這一重大事件的追憶:“少翱鷙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然后列舉了鳳鳥氏、玄鳥氏等等眾鳥的職責,儼然一個組織嚴密的“鳥”國,反映了上古之世鳥圖騰部落聯(lián)盟的事實。
原始社會里,由于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們熱切盼望多產(chǎn)多育,多產(chǎn)、大腹的動物,很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崇拜。蛙(蟾蜍)在大自然里是典型的多產(chǎn)動物,與人類多產(chǎn)多育的愿望,特別是與孕婦大腹便便的形象頗為相似,這種相似也會產(chǎn)生圖騰的觀念。女媧圖像中出現(xiàn)“蛙”便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隨著萬物有靈觀念的產(chǎn)生,死去的祖先的靈魂仍然存在,仍然會影響到現(xiàn)世,祖先的靈魂可以保佑本族成員的觀念逐漸萌生。各種圖騰逐漸被神化,由“它的親屬”逐漸演變?yōu)樽嫦壬?,在親緣意識中萌生、衍化出對本氏族始祖的敬拜觀念。祖先崇拜是一種靈魂崇拜。列維-布留爾指出,原始人在經(jīng)過對夢境中見到死去的親人和幻覺等現(xiàn)象的觀察思考后得出一個結(jié)論,“即每個人都有兩種東西屬他所有,這就是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幻象。”[5]也就是可視的形體和不可視的靈魂,這是萬物有靈觀念在人類自己身上的落實。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山頂洞人的隨葬器物,半坡遺址二次葬的陶甕底部留有小孔,都是人有靈魂觀念的產(chǎn)物。
進入氏族社會以后,由于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的興起,人類的經(jīng)濟生活發(fā)生了由攫取性向生產(chǎn)性的變革,男子在生產(chǎn)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社會由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氏族的世系已經(jīng)確立,父權(quán)制下原始家庭制度趨于明朗、穩(wěn)定和完善,人們逐漸有了其父親家長或氏族中前輩長者的靈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員、賜福兒孫后代的觀念,對祖先崇拜在氏族中日益重要,并開始祭拜祖宗亡靈的宗教活動。從《詩經(jīng)》大量的祭祖詩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祖先崇拜的影響。
然而,靈魂本是抽象而虛無縹渺的,祖先來自于哪里,又歸宿于保處?人們自然從業(yè)已存在于思維深處的圖騰觀念來思考和認識這個問題,這樣,原先的圖騰物轉(zhuǎn)化為具有神性的祖靈,圖騰崇拜因而蛻變?yōu)樽匪葑嫦绕鹪吹淖嫦瘸绨?。在中國人的宇宙觀里,靈魂的最終歸宿是升入仙界或者地府,亡魂仍過著與人世相同的生活。因此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一個上帝,如果沒有一個君王,永遠不會出現(xiàn)”。[6]靈魂無論升天還是入地,都會面臨誰來管理的問題,如果“他”——祖先靈魂沒有組織、純粹游仙散人,那么對于生者來講是不可接受的事實。
靈魂進入新的世界后,由誰來管理呢?在我國神話傳說中,前有西王母,后有十殿閻君是靈魂世界的總管,①《山海經(jīng)》郭璞注:西王母“主知災(zāi)厲五刑殘殺之氣。”秦漢之際,西王母擁有不死藥的說法流傳開來,《淮南子·覽冥訓(xùn)》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之說。但他們的管轄范圍太寬,所以進入新世界的靈魂需要直接的管理,這個直接的管理者就是祖先。
文獻記載對此交待得清清楚楚。先秦時期對喪禮的文獻記載主要是《儀禮》?!秲x禮》將喪禮的全過程劃分為《士喪禮》和《既夕禮》兩部分?!妒繂识Y》從死者新亡到卜筮擇葬日,是未起殯前的事和儀禮?!都认ΧY》講的是安葬棺柩?!凹认ΧY”的開頭是:“既夕哭,請啟期?!w于祖,用軸。重先,奠從,燭從,柩從,燭從,主人從。升自西階?!盵7]239也就是說天色微茫之時啟殯,啟殯后并不直奔墓地而是朝祖,即將靈柩從殯宮遷往祖廟,遷柩使用滾動的軸,遷柩的隊伍,最前面是插有銘旌的“重”,接著是祭品、燭炬、靈柩,然后又是燭炬,最后是喪主及其親屬。到達祖廟后,靈柩從西階上堂,表示行人子道。因為馬上就是下葬,下葬就意味著完全告別人間,所以“遷于祖”就是如生前之“出必告”,朝祖相當于遠行人向祖先告別。既夕禮后是士虞禮。如果說既夕禮是“送行而往”,士虞禮就是“迎魂而返”,就是將死者的靈魂迎回祖廟,成為列祖列宗,即所謂“以其班祔”,[7]250就是按照昭穆次序?qū)⑺勒叩y在祖廟受祭。
《儀禮》通過喪禮的規(guī)定把中國古代人對祖先的崇拜表達得如此真切:下葬前,靈柩,即亡人在人間的最后象征到祖廟向列祖列宗告別,這是從亡人角度思考問題;歸土后,亡人切斷了形體上同人間的聯(lián)系,生者將其祔于祖廟,就是到祖先那里報到,成為家族祖宗的一分子,這是從生者角度思考問題。
但是,自家的祖先供奉在祖廟里,對死者靈魂在墳?zāi)估锏淖兓^程——新生命的誕生過程愛莫能助。當死者初入棺槨,剛與人間切斷形體聯(lián)系時,精氣是彷徨漂泊的,雖然經(jīng)過了向西王母祈求不死藥、祈求各種神靈護佑,靈魂得以擺脫鬼祟魍魎的糾纏,在想象中進入了天國,報到的第一站便是人文初祖——伏羲女媧。
在生產(chǎn)力低微的古代,人類死亡率很高,短促的生命使增加生育成為擴大人類自身再生產(chǎn)的唯一途徑。所謂生就是傳承、延續(xù),所謂殖就是繁衍、增殖,因此,生殖崇拜就是追求種族的傳承、延續(xù),在傳承、延續(xù)中實現(xiàn)生命的繁衍、增殖,以期種族的長盛不衰,生生不息。這種愿望從畫像石棺中得到反映。
為什么畫像石棺的后檔要畫上伏羲女媧,這是因為伏羲女媧是人文初祖,是人類生命的最初來源,是人類生命的本原,所謂視死如歸,就是回歸到生命的最初來處,成為生命的種子,所以靈魂的回歸,相當于為家族的繁衍播下一粒種子。由此對伏羲女媧的祖先崇拜逐步轉(zhuǎn)化為生殖崇拜。拉祜族關(guān)于死亡的認識為我們提供了這種民間信仰轉(zhuǎn)變的案例。拉祜族認為,死亡并不代表永久消失,而是從“生人世界”到“死人世界”的轉(zhuǎn)移,生人世界死去一位老人,就意味著死人世界多了一位嬰兒。反之亦然。這就是為什么壽終正寢的老人故去被稱為“白喜”的緣故。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祖先——靈魂,并沒有因為他們的死而減輕對生的責任,相反責任更重,義務(wù)更大。他生前為子孫后代操勞,死后被供為祖先,還要繼續(xù)為子孫繁衍做貢獻。
在祖廟里,祖先是什么?祖先就是牌位。甲骨文里祖宗之“祖”,就是今天的“且”字,郭沫若指出它酷似男性生殖器。男性生殖器是每個人誕生的機能,上古人認識到這一點,就用它來代表父系的先祖,至今民間供奉祖先的牌位,仍作“且”形。祖之配為妣。郭沫若先生說“祖妣者,牡牝之初字也”,甲骨文妣字作匕形,象女性生殖器,匕是女性生殖器的表象,所以從牛從牝,泛指一切雌性牲畜?!墩f文解字》:“牝,畜母也”,“牡,畜父也”,所以,郭沫若先生指出:“然此有物(牝器——女性生殖器、牡器——男根)焉,可知其為人世之初祖者,則牡牝二器也。故生殖神崇拜,其事幾與人類而俱來?!?/p>
伏羲、女媧具有的生殖功能,成為人們表達生殖愿望的不二人選,所以在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是常見的圖像。在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一般以三類構(gòu)圖形式出現(xiàn),一是單獨出現(xiàn),一是伏羲女媧共同出現(xiàn),一是伏羲女媧相伴在西王母身邊的形式出現(xiàn)。合江畫像石棺中的伏羲女媧,以共同出現(xiàn)為主。與其他地方相比,有著顯著的特征。
圖2合江1號畫像石棺中的伏羲女媧①合江1號石棺,1984年8月出土于合江鎮(zhèn)張家溝,引自合江文物編委會編《合江文物》63.
圖3合江4號畫像石棺中的伏羲女媧②合江4號石棺,1994年4月出土于合江縣公安局宿舍工地,引自合江文物編委會編《合江文物》62.
特征之一,構(gòu)圖上,以伏羲女媧共同處于同一畫面完成構(gòu)圖,沒有中原地區(qū)普遍存在的與西王母的共同構(gòu)圖。
特征之二,伏羲女媧共同構(gòu)圖的圖像,均出現(xiàn)在棺的后檔。
從圖2、圖3可看到,合江畫像石棺伏羲、女媧共同構(gòu)圖的造型中,伏羲一手托日,一手執(zhí)規(guī),女媧一手托月,一手執(zhí)矩。兩腿自胯下為蛇身,或相對而立,或兩尾纏綿相交。這種構(gòu)圖的寓意是伏羲執(zhí)規(guī)象征天,女媧執(zhí)矩象征地,其尾相交,相交的蛇尾提示著日月合璧的含義,表示繁衍子孫的信仰。
圖4重慶璧山縣蠻洞坡崖墓出土的伏羲女媧①璧山1號石棺,1987年四川璧山縣廣普鄉(xiāng)蠻洞坡崖墓出土,引自《充滿什么色彩的 〈伏羲女媧交尾圖 〉》,http://mp.weixin.qq.com/s?biz=MjM5MTY2NjUzNQ%3D%3D&idx=2&mid=2650760874&sn=52de222697d42d958c690e20f5612504
在西南地區(qū)出土的另一些畫像石棺更直白地表露生殖的愿望。圖4是重慶璧山縣廣普鄉(xiāng)蠻洞坡崖墓出土的一號石棺。伏羲女媧也是以相對相交的形式出現(xiàn),比較特別的是在其生殖器處各自接上一條蛇,兩蛇相交.如此直觀,完全可理解成蛇(或蛇尾)為男女性器官的延伸。繁衍子孫愿望的表現(xiàn)直白而強烈。
何以表現(xiàn)生殖用蛇呢?用蛇形來描述先祖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比較常見的崇拜方式,據(jù)統(tǒng)計,《山海經(jīng)》中所記載的454個人物中與蛇形有關(guān)的人物達到138個。巴蜀地區(qū)對蛇的崇拜更明顯。巴人崇蛇,《說文解字》說:“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薄渡胶=?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盵8]“蜀”字的甲骨文也是蛇形。蛇的生殖力,表現(xiàn)有二,其一是外形之象,蛇的頭頸部狀男根之形,所以原始先民以此象征男根,重慶璧山縣蠻洞坡崖墓出土的伏羲女媧圖表現(xiàn)得尤為清晰?!恫┪镏尽氛f“大腰無雄,龜鼉類也,無雄,與蛇通氣則孕”。[9]其二,蛇是一種蟄居動物,它一年一度躲進洞穴保存軀體,但是人們看重的不是它的軀體,而是它的靈魂回歸到生命的本原,在那里獲得新生,因而又有了軀體的復(fù)活。蟄居=死亡,復(fù)活=新生,由蟄居到復(fù)活就是從死亡獲得新生,這是一種想象的生殖力的規(guī)律,在中國民眾中影響極大。
在原始神話中,蛇的生育本領(lǐng)不僅與女媧的造型相聯(lián)系,而且也被移植于造物的神話里,許多造物的大神與蛇都有關(guān)系。在造物的神話人物中,燭龍就有著蛇的形態(tài)?!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記:“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盵10]《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記:“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錇槲?,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之下。”[11]袁柯先生認為,燭龍所居的章尾山就是燭陰所居的鐘山,鐘、章一音之轉(zhuǎn),燭龍的本領(lǐng)就像后來盤古那么大,“他應(yīng)該就是盤古的雛形,盤古不過是此神進一步的發(fā)展罷了?!盵12]《廣博物志》卷九說盤古也是“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狈孙L姓,《說文解字》中有“風動蟲生”的解說,《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中有“蟲為蛇,蛇號為魚”[13]之說。在甲骨文的卜辭中,“蟲”和“巳”為同一個字,而“巳”就是蛇,當伏羲和女媧結(jié)合在一起后,他們的主要工作就只與生育有關(guān)了。
伏羲女媧交尾的生殖崇拜,直到今天在某些地區(qū)依然可以找到蛛絲馬跡。河南淮陽地區(qū),古稱宛丘,相傳是伏羲故里,這里每逢農(nóng)歷二月二到三月三,民間都要舉行盛大的“人祖廟會”,人祖廟會上有一種民間舞蹈“擔花籃舞”,演的是伏羲女媧。舞者服飾一身黑,頭上裹黑紗包頭,黑紗下邊綴有長穗,象征龍尾,舞到興處,舞者背靠背而過,兩“尾”相碰,象征伏羲女媧交尾之狀。
死去的人經(jīng)過艱難險阻終于獲得新生,進入祖先行列。伏羲女媧所具有的生殖力,被后人所祈望,希望祖先多借助于人文初祖的神力,弘揚祖先生殖力,為家族繁衍更多的人口做貢獻。祭禮中也隱含著這種寓意。《儀禮》記載,靈柩落葬后,虞祭要立“尸”,尸就是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尸必須由死者孫輩擔任。為什么要做這樣的規(guī)定?原因在于兒童與祖靈具有同一性,他們本來就是祖靈的種子,是祖先死則又育的結(jié)果。所以,伏羲女媧交尾的畫像被置于棺體后檔寓有深意:仙化后的靈魂——祖先,他在天國的最終目的和最重要的使命是體現(xiàn)他的宗族價值——蔭庇子孫,死而又育,為家族的人丁興旺繼續(xù)貢獻自己的力量!
生殖崇拜最外顯的標志是性崇拜。祖先的牌位做成“且”形已由很多學(xué)者指出了隱藏的性崇拜因素。在合江漢墓中,有很直白地表現(xiàn)性崇拜的隨葬陶俑,但是這種性崇拜并不是亂性、率性,它遵守著民俗的規(guī)則。
圖5合江漢棺博物館館藏碓房交歡俑①碓房交歡俑,2009年2月出土于合江縣少岷路五期工程崖墓,引自合江文物編委會編《合江文物》52.
圖5選擇的場景不是室內(nèi),而是在舂米的碓房,相當于偷歡或野合。為什么在墓葬中隨葬表現(xiàn)偷歡野合的陶俑呢?
《周禮·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會合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14]仲春之月是性開放的時期,不僅奔者不禁,而且不奔者還要受處罰?!对娊?jīng)》里面有很多描寫男女相合的詩,如“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燗。將翱將翔,弋鳧與雁?!保ㄅ浑u鳴)這種偷歡野合絕不是風流情種的四處留情,更不能用淫蕩來判決,而是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制和地點限制的節(jié)日狂歡。時間上,必須是春季,春季以后,無敢再行野合者;地點上,務(wù)必是野外,不能在村寨里。其原因在于要感染季節(jié)的生殖力,正如白居易詩所言:“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種自然的生殖力,當然不能在室內(nèi)感染。
圖6合江漢棺博物館館藏秘戲俑①
圖6表現(xiàn)了親吻場景,這是性行為的延伸。宋兆麟曾經(jīng)指出:在我國沿海蠶農(nóng)地區(qū),每逢廟會時節(jié),未婚男女要在人群中擠來擠去,以與異性相擠而感到榮光。不僅如此,“未婚的蠶農(nóng)姑娘則非常希望有哪一個相識或不相識的小伙子去摸一摸乳房,俗稱‘摸蠶花奶奶’。習俗認為未婚姑娘在軋蠶花時被隨便哪一個小伙子摸了乳房,哪怕只是碰一碰,也就意味著她有資格當蠶娘了,而且,她家今年的蠶花也就一定興旺?!边@就是說,有了這種行為,表明“蠶花奶奶”已經(jīng)成年,可以像哺育兒女一樣去哺育蠶兒,促進蠶業(yè)豐收。摸乳房也是一種性行為,“摸蠶花奶奶”實際上是性崇拜的延伸和變形。圖6的寓意和“摸蠶花奶奶”異曲同工,傳遞的是人丁興旺的希望。
生殖崇拜還以隱晦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多籽(子)的動植物是生殖崇拜常見的題材。
圖7合江三尾魚圖③圖刻于合江4號石棺,1994年4月出土于合江縣公安局宿舍工地,引自《合江漢代畫像石館》,中國戲劇出版社,北京,2012年:14,15.
圖7三尾魚咬合在一起,旁邊一只鳥。聞一多說過:“魚是繁殖力最強的一種生物……魚和神的生殖能力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糸?!盵15]飛鳥和魚合作形成的魚雀圖,或指為男女交合的象征(鳥為男陰,魚為女陰)。多籽的動植物,不僅僅是一般的動植物,它們都與人們的生產(chǎn)息息相關(guān),所以講生殖崇拜并不是簡單的對生殖器的崇拜或是對性的崇拜,而是對生命延續(xù)、增殖的崇拜,在這個意義上,祖先的仙化,成為家族繁衍光大的種子,方才能夠解釋古人為什么費盡周折地在墳?zāi)估餇I造各種生殖氛圍,這種生殖,并不是靈魂自己的事,而是家族的事。
參考文獻:
[1]合江漢代畫像石棺[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63.
[2]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18.
[3]袁珂選,譯.神話選譯百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8.
[4]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7:189.
[5]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5:302.
[6]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一卷·1846年10月致馬克思的信[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5:53.
[7]儀禮·既夕禮[M].長沙:岳麓書社,1989.
[8]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M].長沙:岳麓書社,1992:134.
[9] 張華,著.祝鴻杰,譯注.博物志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88.
[10]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M].長沙:岳麓書社,1992:179.
[11]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M].長沙:岳麓書社,1992:122.
[12]袁柯.神話選譯百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13]袁柯.山海經(jīng)校譯·海外南經(jīng)[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83.
[14]周禮·地官[M].上海:岳麓書社,1989:38.
[15]聞一多全集·神話與詩[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2:13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