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暢
收藏,必須講認真,不認真,就無以有收藏。理由很簡單,一者,許多藏品跨越時空久遠,文化含金量高,要把它們弄清楚,真正識其“廬山真面目”,就得講認真;二者,藏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藏家更多關(guān)注的是其物質(zhì)的增值性,故而歷朝歷代都有造假,而今,造假則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要甄別其真假,沒有認真的態(tài)度,到底是不行的。
講認真,首在學習。藏家須認真讀書,認真請教,認真積累,尤其要多接觸真品并認真加以研究,唯此才能逐漸充盈底氣。有了滿腹經(jīng)綸、左右逢源的底氣,藏家才能“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在收藏到真品、精品以至有可能“撿”到“漏”的同時,令假冒偽劣藏品在自己的“火眼金睛”下原形畢露。清代乾隆皇帝很喜歡收藏,他所認定的很多真跡,后來證明不少都是假貨,而被他所厭棄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倒恰恰是傳世珍品。北京故宮博物院瓷器研究專家葉佩蘭,幾十年來,她都進庫房摸瓷器,因為接觸真品多了,所以覺得“現(xiàn)在看的東西反差很大,好多一眼就能判斷出來”。當下,有的藏家總愛拿自己的東西與專家寫的書對照,殊不知,“仿品是書上說有什么特征,就給你做成什么樣子。書上說有斑點,有火石紅,仿品都有”,但真品的斑點什么樣,火石紅什么樣,卻并不清楚,于是難免受騙上當。所以說,學習很重要,凡涉足收藏者既要學理論又要多實踐;既要向人請教,又要自己摸索;既要參觀各大博物館,又要參加權(quán)威拍賣會,從而逐步培養(yǎng)和提升自己過硬的鑒賞本領(lǐng)和敏銳的收藏眼力。
講認真,要在態(tài)度。收藏是一件高雅的事情,是一件對歷史負責、對文化負責、對后人負責的事情,因此必須講認真,并以敬畏之心對待。要知道,甄別真品、留住精品,那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而要甄別真品、留住精品,就必須調(diào)動起自我的全部鑒賞知識和技能,認真地投入到對每一件藏品細致而精微的鑒定之中,并做出實事求是的結(jié)論。1983年,在谷牧副總理的推動下,國內(nèi)開始了歷史上第三次中國古代書畫大普查行動。當年4月,文物局在北京成立了由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等7人組成的鑒定組。其中,對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藏有的北宋畫家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幾位老先生卻存疑。楊仁愷先生記錄下了這樣的鑒定意見:“就畫風而論,此軸與相傳《溪山行旅圖》大體近似,唯在具體描繪上仍有差異,文物界認識因之出現(xiàn)分歧:有人以為應屬范氏真跡,名款亦真;有人則對之存在疑問,甚至認為乃明人摹本。余一再觀賞,發(fā)現(xiàn)此軸雙絲圓絹、三窄幅拼接、平整不搭邊,此乃宋元裝裱原材料之特色(明清絹多扁絲、拼接搭邊),據(jù)此可定時代為宋元。再則全圖墨法沉厚,氣勢奪人,又非元以后高手所能至此。雖作為范氏真跡存在不同意見,但作為宋人無名氏之跡,當無庸議也?!边@個鑒定意見,該是真實還原了當時的鑒定境況,其中折射的是這些鑒定大家的認真態(tài)度。鑒定大家憑著極端負責的精神,從“畫風”到“名款”,從“裝裱材料”到“裝裱技法”,從“具體描繪”到“墨法、氣勢”,皆毫無保留地亮明了自己的觀點。這般認真鑒定的態(tài)度,是值得收藏者們學習借鑒的。
講認真,不舍科技。搞收藏,大多靠目鑒,但當目鑒無法確定時,就得靠技鑒。通常情況下,尤其是對一些年代久遠的藏品的鑒定,介入技鑒,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20世紀70年代,紐約古根漢美術(shù)館收藏了一幅可能為法國機械審美繪畫大師費爾南·萊熱于1913年-1914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但爭議很大,只是苦于沒有證據(jù)。后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核物理學家尼可拉斯對館長說:“既然萊熱是1955年去世的,那我就采‘核彈高峰’曲線的碳14測年法。”因為,“在1947年至1991年之間許多國家進行大量核子試爆,使大氣中的放射性碳量增高,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之后下降。地球上所有有機體的放射性碳含量也會相應變化,包括用于制作畫布的棉和麻”。很快,檢測結(jié)果出來了:“那幅作品中的放射性碳是1955年以后的,因而可以斷定此畫系偽作。”科技就是如此神奇,如此富于魅力?;蛟S,有人會說,眼下隨著科技的進步,造假者利用科技造假的水平也在提高,有時依靠科技手段來檢測也未必靈驗。話分兩頭說,造假者水平再高,總會留下些許破綻,既用目鑒也用技鑒,兩者結(jié)合則定能奏效。何況,從來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技手段的進步總是領(lǐng)先的,造假者必會慢半拍,所以不斷更新變化的技鑒手段,永遠是我們搞收藏人的守護神。
收藏是一件“認真”活兒,這是因為收藏里蘊含著太多的訊息、太多的機緣、太多的邏輯。唯有講“認真”,我們才能破解收藏密碼、演繹收藏故事、共享收藏快樂。
《羲之牧鵝圖》李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