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民營經濟一路高歌,但是在2015年走到了一個轉折點。
民營企業(yè)、外企、國企這三類規(guī)模以上的企業(yè),從利潤占比來看,在2015年發(fā)生了一個轉折點,民營經濟利潤占比由2015年的35%,下降到了2018年的26%。而同期,國有企業(yè)的利潤占比從19.9%上升到了33.5%。
我們再看看三類企業(yè)賺了錢再投資的比重指標:民營經濟過去一段時間再投資比重一直是在上升的,到了2014年之后不投資了,今年以來負投資了,外企也負投資了。市場上還繼續(xù)把賺來的錢投入市場的,就只剩下國有企業(yè)了。這是第二個指標。
第三個指標,我們看一下三類企業(yè)的盈利狀況,就是資本收益率。我們沒有看到收益率發(fā)生多大變化:民營經濟一直是收益率最高的,然后外企居中,國企居末位。
為什么賺錢少的這類企業(yè)再投資的比例反而高呢?為什么賺錢多的民營經濟過去幾年不投資了呢?我們面對現實,要看到一個十字路口已經出現了。
國與民的十字路口
大家知道,現在上市公司中民營經濟跌破發(fā)行價的超過了80%。股票跌破了質押線的超過15%,現在中國很多民營企業(yè)開始求國企“包養(yǎng)”,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十字路口,也就是再往前走,你到底是民營還是國企?
過去多年,民營企業(yè)求包養(yǎng)的事情不是很多,這個轉折點從哪兒開的呢?其實是從萬科開始的,開啟了大型民營企業(yè)回歸地方國企的先河。未來你的企業(yè)姓國還是姓民?每個人都可能有這樣的選擇。
新與舊的十字路口
第二個十字路口,是選擇新經濟還是舊經濟?
首先中國經濟不是U型增長。2007年13.5%的增長是轉折點,此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典型的臺階式下降。我們看不到U型,看不到所謂的新周期。臺階式的下降帶來的結果是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優(yōu)化的標準是兩條:一是第三產業(yè)占比逐年上升,現在是51%-52%;二是新經濟占比逐年上升,現在占到了經濟增長貢獻度的40%以上,而在2007年新經濟貢獻度不到15%。
目前面對的問題是,伴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完成,第三產業(yè)占比將達到60%以上,全球所有國家第三產業(yè)占比在60%以上的階段,沒有經濟增長速度超過5%的,中國能例外嗎?所以我們依然在繼續(xù)著臺階式的下降,但是我們卻看到新經濟的占比在逐年上升,2005年-2007年新經濟占比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是10%-15%區(qū)間,但是今天,如果沒有新經濟的貢獻,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在2016年就是4.1%了,現在已經跌破了4%。這時候在新經濟、舊經濟的選擇中何去何從就是個十字路口。
這時候我們要面對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新實體經濟來了,新實體經濟正在挑戰(zhàn)著舊實體經濟,都叫實體經濟,但是兩種實體經濟冰火分明,新經濟遍地黃金,舊經濟尸橫遍野。
那么新舊經濟這個選擇中,許多行業(yè)會全行業(yè)歸零,這就是最簡單的趨勢。
新經濟的四大特征
新經濟新在哪里?很多人到今天依然弄不明白,什么新零售、新金融,其實經濟就是經濟。但是每一個經濟發(fā)展階段都離不開生態(tài)圈的基礎資源。
對比一下,40年前沒有的東西,現在有了的,是什么呢?40年前沒有互聯網,40年前沒有股權投資產業(yè),其實就是這兩個東西,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股權投資,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新的時代,我稱之為實體金融化。
實體金融化的時代,我們不再依賴“土地加勞動”,我們更不主要依賴于資源,我們越來越多的新經濟,在創(chuàng)造的財富是與數據、平臺、信用和用戶相連的。每一次我到深圳機場的出口,都會抬頭看到阿里云的廣告:“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
可是,哪家企業(yè)的賬本上有平臺資產、用戶資產、信用資產、數據資產?沒有,也就是新經濟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在我們財務報表中幾乎不出現。我們公司財務報表上記載的所有資產,無一例外都是貶值資產。沒有貶值的,我們也要通過折舊把它貶值了。
但是到每個企業(yè)去看一看,你表外有沒有升值資產?表外升值資產追到源頭就是互聯網的一個基本定律——摩爾定律,18到24個月成本減半,功能提升。這時候我們就感到了新實體經濟的第二個特征——成本遞減。
摩爾定律創(chuàng)造了成本遞減的趨勢,那么,又是什么力量讓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呢?是平臺。平臺鏈接數據,于是數據成為資源;平臺鏈接用戶,于是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于是,一個平臺分兩端,一端把數據變成資源,成本遞減;一端把用戶變成價值創(chuàng)造者,價值倍增。這就叫平臺擴張。
所以新實體經濟具有四大基本特征:第一實體金融化;第二成本遞減;第三價值倍增;第四平臺擴張。如果在座的人跟這四條一條都不沾,我就給你三個字:洗洗睡!早死早好,這就是轉折點。
大與小的十字路口
最后活下來的只有兩種企業(yè),一種是龍頭企業(yè),用別人的錢賺別人的錢;一種是長壽企業(yè),用自己的錢賺別人的錢。
日本是全球長壽企業(yè)最多的國家,1.27億人口,1100多萬個商業(yè)主體,算平均值十幾個人就是一個商業(yè)主體。而真正運營的企業(yè)480萬個,480萬中有多少大企業(yè)呢?0.3%,每一個大企業(yè)后面都有幾千家店,而這幾千家店是幾代人做同樣的事情。我們跟日本吹高鐵,日本人說我不給你螺絲母,你的高鐵馬上就停,就這么一個十幾人的企業(yè),做的是永不松動的螺母。
我們每個人都說蘋果手機好,但是蘋果手機中的細微零件2/3都是日本人生產的。我們天天說日本衰退了多少年,我們超越了日本。但日本人怎么說呢?你們說的是GDP(國內生產總值),你拿GNP(國民生產總值)跟我比比:日本國民海外資產量全球第一,而這些資產每年的收入是本土企業(yè)之和,這就是兩個日本的生產總值。就在我們天天講他們衰退的這些年中,看到的什么?看到了18個諾貝爾獎、4艘航母,然后細微制造業(yè)全球第一。沒有日本的細微制造業(yè),就沒有中國的高鐵,也沒有美國的蘋果手機。
這樣,我們就看到了,過去的民營經濟發(fā)展路徑上,在追求做大做強,人人都想當龍頭企業(yè),但今天我們面對的現實是:龍頭企業(yè)活不長,而且龍頭企業(yè)永遠是少數。這時候,在大與小的選擇當中,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yè)如果跟不上科技革命的浪潮時,我真誠地勸你把公司做小。希望大家能夠記住一首現代詩: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去做你能夠傳下三代、四代、五代的長壽企業(yè)。
所以,現在的本事不是把公司做大,而是把大公司做小,把小公司做成“沒有”。
如果你能夠當龍頭企業(yè)我恭喜你,但是99%的人沒有這個天分。這就是一個十字路口,大多數人要知道,你的未來是選擇做大還是做???
生與死的十字路口
于是,姓國還是姓民?做新還是做舊?做大還是做???最后一個十字路口就是活還是死?
這就是我希望今天你們能記住的12個字:國與民、新與舊、大與小、生與死。
中國經濟發(fā)展到今天,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走進了一個新的模式。當年道瓊斯創(chuàng)始人道先生給我們留下的名言:人生就是經營周期,但是周期有多種形態(tài),趨勢如潮汐,周期如海灣,而人的努力不過就是一些轉身即逝的浪花。
當我們能理解這句話,就會知道我們賺的錢直接或間接的,并不是因為我們聰明,而是因為我們傻,而是因為我們踩對了趨勢,然后走對了門,就這么簡單。
過去幾十年,無論你做什么行業(yè),直接間接的無非就是賺的這個錢,賺的是三大趨勢:制度變革的趨勢,城市化的趨勢和人口紅利?,F在,這三大紅利幾乎都消失了。
當我們把經濟學的價值定律重新改寫,我們才會知道我們正在告別著舊經濟,舊經濟的共性就是有限性資源,無論是土地、勞動、石油、煤炭、礦產都是有限性資源。而且都是在生著污染的資源。
這樣我們就知道新經濟新在哪里?就新在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基礎資源變了,我們在開發(fā)的資源是無限性資源,是沒有污染的資源,是可再生的資源。
這時候你來看思想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信用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數據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用戶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當我們能夠面對新資源、新生態(tài)、新經濟的時候,我們或者融入新經濟,或者主動倒下吧。
我也許在一個不適當的場合,讓大家該死的快死,讓大家不要追求做大做強。但讓我們面對現實,因為我們已經在走向一個成熟社會,標志是經濟增長速度是5%、4%、3%、2%、1%的趨勢,這是正常的。
也許我可以給大家一個預言,也就是未來我們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將免費,這樣讓全社會衣食無憂,這時我們才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財富是來源于無限性資源,是來源于思想、數據、信用,這才是新經濟的本質。
(本文根據第27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上的發(fā)言編輯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