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慶 王紅梅 賀薇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六三醫(yī)院 血液科 (遼寧 沈陽 11004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英文名稱為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1],其是由于B lymphocyte功能出現(xiàn)了異常行為的亢進而導致人體的紅細胞抗體出現(xiàn)[2],從而破壞紅細胞,造成貧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的發(fā)生會造成人體虛弱、頭痛、氣急以及乏力的情況產生[3],如病癥發(fā)展到嚴重階段將對患者的生命產生影響。因此臨床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免疫血清特征,行有效的輸血方法。
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間,本院共收治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患者30例,依據輸血的方法將其平均分成甲組(n=10)、乙組(n=10)以及丙組(n=10)。3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8~77歲,平均(56.2±2.1)歲。入選的所有患者均依據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確診標準所選取,其中12例為原發(fā)性病癥,18例為繼發(fā)性病癥,繼發(fā)性病癥中,骨髓增生異常5例、再生障礙性貧血7例、淋巴瘤3例、紅斑狼瘡1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2例。三組患者臨床數據對比呈現(xiàn)為P>0.05的無差異性。
醫(yī)師對輸注的紅細胞指征進行分析,其中輸注紅細胞臨界值為每升60克,如紅細胞低于每升60克,出現(xiàn)頭痛、乏力以及發(fā)熱等貧血反應,則行輸血治療。甲組患者輸注量為65U,乙組患者輸注量為61U,丙組患者輸注量為42U,采用血液置換儀器處理,其型號為CS-3000連續(xù)式自動細胞分離機以及專用的密閉式管道進行置換處理,操作依據說明書的相關流程進行。
應用不同輸血方法對患者的各項指標測定后,則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對效果進行判定。痊愈:臨床反應完全消失,其網織紅細胞以及血清膽紅素處于標準水平;有效:臨床反應基本消失,其Hb大于每升80克,網織紅細胞小于5%,血清膽紅素小于34μmol/L;無效:患者的臨床指標未得到改善,甚至惡化。
本次研究的30例患者所有臨床指標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對三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檢驗,數據對比呈現(xiàn)為P<0.05的差異性,則判定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三組不同輸血方法對比,見表1。
三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情況比較,甲組患者中,輸血量為65U,發(fā)熱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乙組患者中,輸血量61U,發(fā)熱1例,高燒超過38?C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丙組患者中,輸血量為42U,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組間對比呈現(xiàn)為P>0.05的無差異性。
三組患者血液指標測定結果對比,見表2。
表1.三組輸血方法效果對比
表2.三組患者血液指標測定結果
當前對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患者的輸血治療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因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涉及到免疫學的相關問題[4],因此輸血治療和一般性的溶血性貧血的輸血治療方式有所區(qū)別。當前,醫(yī)學研究人員已經關注到其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關鍵特征,輸血療法能夠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心臟、腦部、肝臟以及腎臟缺氧情況進行改善,以此達到有效的耐受性血紅蛋白標準,所以如果藥物治療產生效果時,則溶血性貧血情況則能夠得到有效的減輕。根據本文研究數據證實,三組輸血后的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水平優(yōu)于輸血前,這也證實三種輸血療法對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癥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然而其三次洗滌紅細胞具有對白細胞進行大約80%的去除,97%以上的補體以及血漿蛋白成分的獨有特征,因此在溶血貧血輸血治療過程中被列為首要選擇標準。
本次研究數據證實,甲組和乙組的輸血有效率呈現(xiàn)為P>0.05的無差異性,輸血完成后,甲組和乙組的各項指標對比呈現(xiàn)為P>0.05的無差異性,這一結果也證明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紅細胞過敏是由于自身抗體原因所造成的,和供血患者的血漿成分相關。因此在對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患者中行輸血治療時可以選擇去白細胞能夠達到和三洗紅細胞的相同療效。同時本組研究證實,甲組的總有效率和丙組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輸血后甲組和丙組的網織紅細胞等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丙組患者加用血液置換設備治療后,通過血液分離方法將新鮮血液置入,增強身體免疫力,對血液細胞環(huán)境予以更新,從而起到強化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聯(lián)合血液置換療法不僅僅能夠對患者的自身抗體和免疫復合物濃度進行降低,同時還能夠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所以在病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患者進行紅細胞制劑輸液治療時,可以將血液置換聯(lián)合應用其中,以此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文研究的相關數據和王立新等[5]以及陸樂等[6]專家研究相符,臨床價值顯著。
[1]戴小波,任燕歌,曾朱君,等.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受血者的臨床特征和輸血對策[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6):555-557.
[2]于洋,孫曉琳,馬春婭,等.6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血型血清學特征及輸血療效評估[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3,21(5):1275-1279.
[3]阿不都熱依木阿吉·阿布都吉力力.探討兩種輸血方式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z2):338-340.
[4]孫小純,歐興義,陳暉,等.不同輸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4):64-65,68.
[5]王立新,陳春霞,魏曾珍,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治療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1):45-48.
[6]陸樂,王樹亞,李平,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輸血前相關檢測及輸血后療效評估[J].江蘇醫(yī)藥,2015,41(21):2615-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