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霞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有生長的“表達”能夠發(fā)展學生對文本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學生通過理解、質疑、明辨等“審辯式思維”過程,對文本內容做出理性判斷,實現(xiàn)“閱讀表達”的提升。實踐表明,教師通過比較、評價、質疑、補充、審視等方式,可助力深度閱讀、文本闡釋、言語遷移、語言構思,生長“表達”的領悟力、質疑力、創(chuàng)造力和思想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地探求文章所蘊含的各種意義,呈現(xiàn)有深層思考、有多元認識、有創(chuàng)造力的表達。
【關鍵詞】審辯式思維;閱讀比較;文本質疑;個性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6-0031-03
語文是一門語言和思維相結合的學科,思維決定語言的表達,語言又是思維的外殼,培養(yǎng)兒童理性的思維習慣,自然會生發(fā)出一種精神氣質。高質量的“閱讀”和“表達”需要理性的思維,而審辯式思維在閱讀教學中就是引導學生在閱讀活動之后,發(fā)展“表達”的深度和廣度。
“審辯式思維”是有目的的、不斷調整的判斷。這種判斷表現(xiàn)為解釋、分析、評估、推論,以及對做出判斷所依據(jù)的證據(jù)、概念、方法、標準和必要的背景條件的理解,它是最基本的探索工具。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審辯式思維就是:不懈質疑、包容異見、力行擔責。對學生來說,就是不輕信家長、老師、文本、權威的說法,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學識、經(jīng)驗等理性地作出判斷,這是一個審問、慎思、明辨、決斷的過程。
一、審辯式思維追求有生長的“表達”
有生長的“表達”活動,要能夠觸摸學生的心靈,要讓學生擁有與文字深度接觸的過程?!皩忁q式思維”視野下追求的有生長的“表達”,其關注點是理解力、質疑力、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力。
1. 審辯式思維引動深度閱讀的理解力
而審辯式思維是對文字背后深層情意的不斷探求,是逼近作者本意的一種追索思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作者的寫作背景、作者的情感經(jīng)歷以及文本特定語境、特定人物關系,挖掘文中潛藏的意義。這樣的表達具有獨立的思考力、產(chǎn)生了獨特的思想,突破現(xiàn)有言語規(guī)范束縛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用我的話寫我的思想。這樣的“表達”才有生命力。
2. 審辯式思維引發(fā)文本知識的質疑力
能思則能疑,思得越深,問題越多,審辯式思維最大的亮點就是敢于質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習有了疑問,意味著思維有了起點。“盡信書,不如無書” 對于語文學習而言,通過質疑才能夠擺脫書本的束縛,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這樣的“表達”才客觀。
3. 審辯式思維引領言語遷移的創(chuàng)造力
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要拒絕消遣式閱讀,要讓學生有思考的閱讀,帶著問題閱讀。當學生在學習文本時發(fā)現(xiàn)言語的“秘妙”,他們就會迸發(fā)出自己獨特的語言創(chuàng)造力。學生在這種探索式的活動后,獲取的是對語言的全新認識,語言表達能力會逐步提高。語文學習的一種方式就是借助文本范式生成新的語言。這樣的“表達”才有靈性。
4. 審辯式思維引導語言構思的表達力
語文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與人交際的能力,面對別人提出來的觀點,你是否認同,筆者認同怎么說,不認同如何反駁。面對對方的質疑和提問,你有能力組織更多確鑿的證據(jù)支持自己的觀點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表達的技巧,面對立場和你相左的意見,需要條理清晰的語言去辯論。這樣的“表達”才有說服力。
二、“表達”在審辯式思維助力下的生長
“表達”是運用語言將閱讀理解的成果予以外化的階段。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閱讀活動是從看到的言語向說出的言語的過渡,在閱讀中,它利用內部語言在頭腦中感知、再現(xiàn)、理解、評判、創(chuàng)造等,最后用外化語言將結果表達出來。當學生有了閱讀體驗之后,就會產(chǎn)生表達感受的愿望,于是會經(jīng)過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等方式,圍繞一定的中心,組織語言,表達觀點。所以學生的表達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應主動地探求文章所蘊含的各種意義,不斷的介入評價、懷疑、和預測,不斷地提出問題,再根據(jù)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發(fā)表見解,這才是“審辯式思維下”閱讀的有效“表達 ”。
1. 通過比較,助力深度閱讀,生長表達的領悟力
“比較”是審辨式思維的外顯方式之一,它是審辨式思維發(fā)展的邏輯起點。所謂“比較”閱讀,就是把兩種或者多種文章(語段)對照閱讀,通過辨析,發(fā)現(xiàn)某些特征,加深認識和理解。比較閱讀能夠促進學生的思考,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閱讀品味。
(1)主題比較,領悟文章中心。針對內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的課文,不妨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新的思維視角。學生在這種比較中會獲得思想啟迪,領悟文章的中心。比如,在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兩首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來學習:“比較這兩首詩,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這兩首詩都是寫六月西湖的,一個寫的是西湖的雨景,一個寫的是晴天的西湖。第一首詩描寫的雨景,急驟,來得快,去得快,夏天的雨才會這樣;第二首詩從“映日荷花別樣紅”又能夠看出荷花在陽光的照耀下,特別的紅艷,這是晴天的西湖。”
主題的比較主要集中在同類型或者同題材的文章,比如,《師恩難忘》《老師,您好》《理想的風箏》都是寫老師的文章,作者的寫作角度、方法等都可拿出來比較閱讀。并帶著問題思考:同樣寫老師,作者表現(xiàn)的方式不一樣,卻都表現(xiàn)了“對老師的尊敬、喜愛、懷念”之情。
(2)語言比較,培養(yǎng)鑒賞能力。教師有意識地抓住文中的一些詞句,進行適當?shù)淖兓?,引發(fā)學生對語言質量的辨析,進行言語感悟。比如,在《望月》一課中,第二自然段月下江面的美景,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景色的美麗?不少學生關注到“月光為他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一句,如果把“鍍”換成“涂”換成“畫”好不好?用“鍍”好在哪里?學生在老師不斷地引導和點撥下,通過意境比較,品味、交流,提升了對文本的理解力和鑒賞力。
在教學中,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內容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v向比較,可以是選文與原文的比較,可以是作者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也可以是不同時期、同一題材作品的比較;橫向比較,可以是同一題材、不同作者的比較,可以是同一時期,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較。通過語言比較,發(fā)展遷移思維,提高對語文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的梳理水平。
2. 通過評價,助力文本闡釋,生長表達的質疑力
閱讀評價是對課文的觀點、語言、情感、風格等進行鑒別、賞析,獨立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學生通過具體、個別的藝術形象,去進一步感受、領悟更為深遠的內容和意義,使認識達到理智上的評判和感情上的反應。
(1)觀點評價,明晰內容的多元表達。每一篇文章或多或少都會滲透作者的寫作意圖,讀者從文字中總能讀出作者想要表明的觀點,選入教材的文章的主流價值取向都是正面的,但難免會有學生關注到文中的非主流價值取向,教師在引導表達時,既不能一味地否定,又不能一味地肯定,應在教會學生理性判斷中保留多元認識。
比如,在讀《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時,就有學生質疑應不應該讓。有的學生認為:“讓,謙讓是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币灿械恼J為:“不讓,我不需要爭搶,但是按照規(guī)則來,先到先得,優(yōu)者先選?!边€有部分學生說:“小事上讓一讓無所謂,但是在比賽等事情上要努力爭取?!睂W生對文中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師應從學生言語中獲取信息,加以引導,讓學生在多元認知中認可主流取向。
(2)人物評價,雕琢作品的形象表達。教材中涉及各種各樣的人物,有的清正廉潔,有的貪婪奸詐,有的活潑可愛,有的內斂羞澀,有的膽小怕事,有的智勇雙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學生要能夠從文字中讀出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評價。
比如,《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課中,“愛因斯坦是不是一個偉大的人”的討論;《林沖棒打洪教頭》中對林沖和洪教頭的評價,等等。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對文中人物做出自己的判斷,有時還會抓住文中詞句來評價評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個個都豐滿起來。
3. 通過品讀,助力言語遷移,生長表達的創(chuàng)造力
“審視”是審辨式思維的核心要素,它是審辨式思維發(fā)展的顯著標志。“審視”不僅僅是理解、分析、判斷、評價等思維過程,還有在這一系列過程后的認同和學習的過程。
(1)品讀表達技巧,實現(xiàn)表達思路的遷移。謀篇布局的技巧是鑒別文章好壞的標準之一,好的表達思路一定清晰。對于教材中結構非常明顯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什么樣的文章,什么時候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并學習之。
一般來說,中年級時就涉及:總分、承接、并列以及過渡句等方法。比如,《北大荒的秋天》中“原野熱鬧非凡”一段,是這篇課文中寫作結構非常鮮明的一段,總分的構段方式是三年級學生表達的范本,教師可以用總分的構段方式讓學生遷移仿寫,也可以接著“原野熱鬧非凡”找找其他的農(nóng)作物,用上擬人化的詞語來寫一寫,隨著作者精美的文筆去描繪自己眼中的秋天原野。這樣既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反饋,也是學生語言表達的訓練,很好地促進了學生從文本語言到個性語言的遷移。
(2)品讀秘妙句段,實現(xiàn)范式語言的遷移。文本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一個范式和載體,通過這個范式中語言的多元化評價,體會遣詞造句的精妙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馮驥才寫的《珍珠鳥》一文,需體會文中小珍珠鳥與作者逐漸親近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用一連串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把小珍珠鳥的可愛和一步步試探的心理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樣的段落就應該讓學生反復朗讀,學習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學生不是天生的表達高手,他們需要在語言文字的賞析、感悟、品讀等活動的基礎上對文本語言產(chǎn)生共鳴,繼而在范式言語基礎上實現(xiàn)再創(chuàng)造。
4. 通過對話,助力語言構思,生長表達的思想力
“對話”是審辨式思維的有效載體,它是審辨式思維發(fā)展的永動機。
(1)補充式對話,發(fā)掘文本內涵。課堂中一個學生的發(fā)言往往片面,即使再優(yōu)秀的學生,也不可能說出所有人所想,所以課堂中補充式的對話往往能夠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這是最常見的對話方式。補充式對話,能夠讓學生聆聽到多人的觀點,把多人的觀點進行整合,拓展了學生理解的深度和寬度。
(2)辯論式對話,獲得個性體驗?!皩忁q式思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敢于質疑和辯論。記得多年之前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教育五洲行”節(jié)目,其中德國大學的課堂就是圍繞一個話題,讓學生對話的課堂,學生兩兩對坐,開始交流,或者說是辯論,一直到一方認同,或者請老師評判。這種學習方式讓很多人震撼。事實也證明,這種學習方式能夠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盲從,最終又能接受異見。在這樣的辯論中,孩子就獲得了許多閱讀的體驗,在跟同伴的辯論中得到了更多的認識。辯論雙方要從對方的語言中總結、分析,迅速地做出判斷,構思語言并做出應對。這種即時的應對能力是最能檢驗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標準之一。
“審辯式思維”是中國教育中的短板,我們應該重視學生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受益的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往大了說是人生的成功。它將會改變我們的課堂,改變我們的思維;它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很多問題的答案不會在印刷的文字中,而是在不斷增長的智慧中。
參考文獻:
[1] (美)拉吉羅.思考的藝術[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
[2] (美)布朗,(美)基利.學會提問[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
[3] 汪潮.語文學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4] 張云鷹.開放式閱讀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5] 謝小慶.為什么今天教育的任務不再是培養(yǎng)有知識的人.“外灘教育”微信公眾號,2016-05-06.
[6] 劉葳.審辯式思維教育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J].內蒙古教育,2014,(23):13-14.
(編輯:趙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