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艷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1620)
21世紀以來,為了盡快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我國政府逐步加大了對教育的公共財政投入。根據《2015年全國教育經費執(zhí)行情況統(tǒng)計公告》可知:2010年,教育支出成為我國公共財政支出的最大類別,2015年教育支出總規(guī)模達到2.6萬億元。[1]同時,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公共財政教育支出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將政府教育投入作為法定支出,規(guī)定各級政府必須“逐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全國各級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逐步提高”①等,從制度法規(guī)層面保障著我國公共教育投入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
一般認為,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必然會擴大教育投入總規(guī)模,從而起到推動教育發(fā)展和提高教育質量的作用。但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公共教育投入的變化很有可能通過影響個體教育投入,對我國教育投入的總體規(guī)模和結構產生影響。以此為背景,研究試通過對我國公共教育投入之于個人教育投入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考查公共教育投入對個體教育投入的主要效應,為制定或優(yōu)化相關教育政策提供實證依據。進一步地,研究嘗試觀察這一效應對不同特征個體的異質性及實現路徑,對提高我國教育政策針對性,優(yōu)化教育財政投入結構及效益,并最終服務于教育有序公平發(fā)展亦有重要意義。
1.公共教育投入對個人教育投入的影響
在公共消費經濟學領域,公共教育投入和個人教育投入分別屬于公共投入和私人消費的重要部分。因此,眾多研究者從經濟學角度研究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如:Aschauer[2]和Ho[3]等認為公共支出對私人消費起替代效應;Schclarek[4]等發(fā)現公共支出對私人消費起汲取效應。可以看出,由于實證方法及樣本的不同,以往研究文獻的實證結論并不一致。我國公共教育投入對私人教育投入的實證研究較為少見。已有研究中,陳平路等[5]采用30個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數據對政府教育支出的擠入擠出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政府教育支出影響居民教育投入的城鄉(xiāng)差別顯著。吳強[6]以湖北省城鎮(zhèn)居民為樣本,對居民教育支出與公共教育支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公共教育財政投入對居民教育支出起替代效應,對收入越低的群體替代性越強。張恩碧和王容梅[7]利用時間序列模型對農村居民教育支出比重與公共財政教育支出比重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研究,認為公共教育財政投入對農民居民教育支出具有長期穩(wěn)定的替代效應。曹妍和楊娟[8]的研究發(fā)現:對于留守兒童而言,流出地縣政府的教育投入對隨遷子女家庭教育支出不顯著;對流動兒童而言,流入地縣政府教育投入水平與家庭支出存在顯著的擠出效應。
根據已有文獻,公共教育投入對個人教育投入的影響主要存在3種情況:一是公共教育投入不會影響個人教育投入,個人教育支出規(guī)模的變化與公共教育投入并不關聯;二是替代效應,指公共教育投入的提高可能導致個人教育投入的相應減少,也被稱為擠出效應(Crowd-out Effect);三是汲取效應,與替代效應相反,指增加公共教育投入能夠帶動和促進個人教育投入隨之增加,也被稱為公共教育投入的擠入效應(Crowd-in Effect)。
2.公共教育投入影響個人教育投入的異質性表現
大量研究關注到不同家庭特征對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現有文獻表明,影響個體教育投入的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庭經濟特征和家庭社會特征兩方面。家庭的經濟特征主要指的是不同家庭經濟條件可能形成的影響,如Becker和Thomas[9]認為家庭資產、父母收入與消費對子女的受教育狀況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Schultz[10]發(fā)現由于風險規(guī)避和信貸約束,即使教育的收益率很高,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仍然處于較低水平;Hashimoto&Heath[11]利用日本1989年數據對全國收入與支出的關系進行研究,發(fā)現收入變動對家庭教育支出變動具有顯著影響。國內研究方面,魏新和邱黎強[12]發(fā)現,經濟發(fā)展水平越強的地區(qū),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越高;遲巍等[13]等也發(fā)現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教育支出規(guī)模更大。有理由相信,在其他家庭特征相同的條件下,相同規(guī)模的公共教育投入對不同經濟水平的家庭教育投入影響程度將具有異質性。這從吳強的研究也可以看出,他認為公共教育投入對低收入人群的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性更強。關于影響家庭教育投入的社會特征,現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城鄉(xiāng)身份[14]、子女性別身份[15]、地區(qū)特征[16]、是否外出務工[17]等方面,研究結果都認為不同社會特征的家庭教育投入存在差異。因此,在其他家庭特征相同的條件下,相同規(guī)模的公共教育投入對不同社會特征的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將呈現出異質性。這從陳平路的研究也可以看出,他們發(fā)現義務教育投入對城鎮(zhèn)居民的家庭教育投入影響不顯著,但對農村居民的教育支出具有明顯的擠出效應,且高中教育經費支出對農村居民教育支出也具有顯著的擠出效應。
然而,盡管大量研究從城鄉(xiāng)身份差異等社會特征因素觀察其對教育投入的影響,但仍然是從經濟收入水平進行解釋,即這些研究只是用不同城鄉(xiāng)身份差異所帶來的收入水平差異來解釋教育投入差異,而非從這些特征自身所蘊含的性質進行解釋,例如他們認為城鄉(xiāng)教育投入差異仍主要來自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差異,而非不同地區(qū)人們對教育程度的重視水平或固有觀念等。為此,研究將剝除經濟特征因素,觀察這些社會特征本身是否對公共教育投入的汲取或替代效應產生顯著影響。
根據已有的研究文獻及其實證結論,提出以下理論假說:
假說1中國公共教育的投入的增加,將顯著地提高家庭教育投入規(guī)模。
假說2中國公共教育投入對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在不同家庭特征間表現出異質性效應。
假說3剝除經濟變量外,家庭社會性特征也影響著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為探討公共教育支出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利用模型(1)進行分析:
式中:被解釋變量yijt為地市j的家庭i在t年的教育支出類變量,為獲取穩(wěn)健的實證結果,研究選擇家庭教育支出eduexpijt或教育占家庭總消費支出的比重edurateijt這兩類變量進行具體觀察,由于家庭教育支出為規(guī)模變量,為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影響,以使變量更加符合正態(tài)分布特征,加1后(某一些家庭當年的教育支出為0,故加1),取對數處理,即lneduexpijt;關鍵核心變量xjt為地市i在t年的公共教育投入cityedujt,公共教育投入變量同樣加1取對數處理為lncityedujt;同時,選擇了其他家庭消費總支出作為控制變量,這可以控制住家庭的基本消費水平,同時,加入了家庭子女數量nclild作為控制變量,以控制住子女數量對教育支出規(guī)模的影響;δi為家庭固定效應,以控制住不隨時間變化的家庭不可觀測因素;tt為時間固定效應,以控制住不隨家庭個體變化的時間不可觀測因素;θj為城市固定效應,以控制住不隨時間變化的地市不可觀測因素;εijt為殘差項。研究中刪除了家庭教育支出為0的觀測值,這是由于這些家庭沒有正在接受教育的子女,公共教育投入與這些家庭無關。
研究的微觀個體數據來自于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CFPS數據庫,包括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消費支出、人均家庭純收入及城鄉(xiāng)身份等微觀家庭信息數據。選擇2010年、2012年和2014年3年數據中的家庭問卷調查數據作為本研究的基礎數據,匹配形成面板數據模型。地市公共教育支出與財政支出數據來自CEIC數據庫,通過將CFPS的地市信息與CEIC數據庫中的地市數據進行匹配,獲得了最終實證數據。需要指出的是,由于CFPS數據庫中提供了家庭問卷調查所對應的縣市代碼,但并未給出具體的地市信息,為了獲取具體的地市數據,利用圖形模糊匹配與距離匹配相結合方法匹配出56個地市信息,盡管這占所有地市數量的比例不高,但相較于以往文獻中使用的20余個省級數據研究,也已提供了更大的變量差異。各變量的統(tǒng)計性描述見表1。
表1 各指標的統(tǒng)計性描述
表2報告了以家庭教育投入為被解釋變量、地市教育投入為核心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表2中第(1)~(3)列報告了lneduexp為被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第(4)~(6)列報告了edurate為被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其中各列在控制變量的基礎上,依次加入個體固定效應、時間固定效應和城市固定效應。
表2 地市教育投入對家庭教育投入的回歸結果
可以看出,地市公共教育投入對家庭教育投入的規(guī)模和支出占比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這一效應較為穩(wěn)健,各回歸系數均在5%水平上顯著。具體來看,公共教育投入每增加1%,家庭教育投入總規(guī)模將提高0.43%~0.97%。同時,家庭也會對教育類投入進行傾斜,教育支出比重將增加4.01%~8.92%。基本回歸結果表明,公共教育與私人教育的關系以汲取效應為主,當微觀個體觀察到地方政府擴大其教育投入時,將進一步增加家庭教育投入。
基礎實證部分揭示了公共教育投入對家庭教育投入的汲取效應,但這一汲取效應在不同群體間是否存在異質性仍然需要進一步探討,這也是提高未來公共教育財政政策著力點的重要內容。因此,研究嘗試觀察這一效應對不同特征個體的異質性效應。
1.城鄉(xiāng)異質性分析
大量研究關注城鄉(xiāng)身份對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認為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居民在教育投入上存在明顯差異。為此,進行了相關異質性檢驗。首先根據家庭城鄉(xiāng)身份,即是否等于1,進行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分樣本,再利用模型(1)進行分樣本回歸,以判定城市和農村的公共教育投入的各自汲取效應。分樣本回歸結果如表3中第(1)~(4)列所示,其中第(1)、(3)列為城市家庭樣本回歸,第(2)、(4)列為鄉(xiāng)村樣本回歸。
可以看出,城市樣本實證回歸中的估計系數均表現出更強的顯著性和更大的系數,這表明相對于農村家庭而言,公共教育投入對城市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更大,城市家庭在應對公共教育投入增加時,更加愿意提高家庭教育投入規(guī)模以及在家庭消費中,更加向教育類傾斜。這間接表明了城市家庭對教育的更加重視。谷宏偉和楊秋平[18]的研究中得到的城市家庭教育支出顯著高于農村家庭的實證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
2.外出務工異質性分析
父母外出務工可能對家庭教育投入規(guī)模產生影響,這主要來自于外出務工所形成的教育觀。如李慶豐[19]認為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可能形成3種不同的教育觀:一種是外出務工者可能對子女接受教育持否定態(tài)度,因為“不上學不僅可以省很多錢,還能掙錢”,而“上大學不僅上不起,且上完了找不到工作”;一種是教育態(tài)度與子女自身素質有關;最后一種是盡量讓子女接收到更好的教育水平,因而可能加大教育投入。為此,根據家庭成員是否外出務工情況,即,進行外出務工和非外出務工的分樣本回歸,以判定外出務工對公共教育投入汲取效應的異質性影響?;貧w結果如表3 中第(5)~(8)列所示,其中第(5)、(7)列為存在外出務工人員家庭樣本回歸,第(6)、(8)列為不存在外出務工人員家庭樣本回歸。
可以看出,在非外出務工的分樣本中,家庭教育投入規(guī)模及比重的回歸系數均在5%以上顯著,且系數值均遠大于外出務工的分樣本回歸估計系數,而外出務工的分樣本回歸系數均不顯著。這表明公共教育投入對非外出務工家庭的教育投入影響更大,這類家庭在應對公共教育投入增加時,更加愿意提高家庭教育投入規(guī)模,且在家庭消費結構中更加愿意向教育類支出傾斜,這也說明了當家庭存在外出務工人員時,可能會降低對教育的重視,忽視對教育的進一步投入。
表3 城鄉(xiāng)及外出務工的異質性效應分析
3.收入水平異質性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這可能會影響公共教育投入的汲取效應。為此,根據人均家庭純收入的中位數進行分樣本回歸,當家庭樣本的人均純收入高于或等于這一中位數時,認為這一家庭屬于高收入水平家庭;而當家庭樣本的人均純收入低于這一中位數時,認為這一家庭屬于低收入水平家庭。利用模型(1)的分樣本回歸結果如表 4中第(1)~(4)列所示,其中(1)、(3)列為高收入家庭樣本回歸,(2)、(4)列為低收入家庭樣本回歸。
可以看出,高收入水平家庭樣本表現出更顯著的汲取效應,而這一效應在低收入水平家庭并不明顯。不同收入水平的異質性效應反映出高收入家庭對教育程度更加重視,這也符合家庭教育支出預算約束理論的觀點。
表4 收入的異質性效應分析
4.進一步的探討:異質性效應來自經濟差異嗎?
根據以上實證研究,家庭收入水平、城鄉(xiāng)身份以及是否外出務工都對地區(qū)教育投入的汲取效應產生明顯作用。城鄉(xiāng)身份以及是否外出務工都不同程度地與家庭收入經濟水平密切相關,例如,城市家庭的收入水平一般比農村家庭更高。為了探析公共教育投入汲取效應的異質性效果是否主要來自于家庭經濟條件,在分樣本模型回歸中分別加入其他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如:在城鄉(xiāng)身份的異質性分析中加入人均純收入和是否外出務工控制變量,在是否外出務工異質性分析中加入人均純收入和城鄉(xiāng)身份控制變量,在經濟條件異質性分析中加入城鄉(xiāng)身份和是否外出務工控制變量。實證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此處僅報告被解釋變量為家庭教育支出比重的實證結果。
表5 異質性效應的真實路徑檢驗
從表5可以看出,在控制家庭收入變量后,城鄉(xiāng)以及是否外出務工分樣本回歸的實證結果與表3基本無差異。這表明城鄉(xiāng)身份以及外出務工變量確實影響著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而與經濟因素無關。
考慮到公共教育投入對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可能表現為一種正相關關系而非因果關系,為了進一步驗證上文結論的穩(wěn)健性,研究利用工具變量(IV)進行了2SLS回歸以減少內生性對實證結論的干擾。首先,過往年份的公共教育投入對當年公共教育投入有一定影響,但與當年家庭教育投入的關聯不大。因此,利用2007-2009年地區(qū)公共教育投入分別作為公共教育投入的工具變量,其2SLS回歸結果如表6中第(1)、(2)列所示,回歸結果與表2基本一致。其次,考慮到人口規(guī)模與地區(qū)公共教育投入有關,但與家庭教育投入沒有明顯關系,使用2007-2009年的人口規(guī)模作為IV進行2SLS回歸,實證結果如表6中第(3)、(4)列所示??梢园l(fā)現,實證結果仍然與研究中主要實證結論一致。最后,研究進一步使用這兩個工具變量共同作為公共教育投入的工具變量進行回歸,實證結果如表 6中第(5)、(6)兩列所示,與表 2沒有明顯差異。上述實證檢驗表明研究結論具有良好的穩(wěn)健性。
表6 基于IV估計的內生性檢驗
已有的實證結果表明,公共教育投入對家庭教育投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實現路徑有待進一步挖掘。遲巍等[20]將家庭教育支出劃分為校內支出、校外支出住校、生活費支出。丁小浩和翁秋怡[21]將家庭教育支出劃分為3部分:一是學雜費、書本費、伙食費、交通費、住宿費等;二是為了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而花費的擇校費;三是為了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而投入的興趣班、家教等課外補習費用。研究利用CFPS中少兒問卷中的教育費支出變量數據與家庭關系問卷進行匹配,將家庭教育支出劃分為必要性支出和非必要性支出(學雜費、書本費、教育軟件費、在?;锸迟M和住宿費屬于必要性支出,課外輔導費和擇校贊助費屬于非必要性支出)進行實證回歸,考查公共教育投入與各類家庭教育支出之間的實證關系及其實現路徑。公共教育投入對這7類教育支出規(guī)模的實證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必要性支出與非必要性支出的機制分析
根據表7回歸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會降低家庭學雜費和住宿費用,即公共教育投入對必要性教育投入表現出一定的替代效應;第二,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會提高家庭課外輔導費,這表明公共教育投入的汲取效應主要體現在課外輔導費這類非必要性支出部分;第三,在分樣本回歸結果中發(fā)現,公共教育投入對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城市和高收入水平樣本。這一路徑分析結果不僅與表3和表4的分樣本結果基本一致,更反映了當前公共教育投入在城鄉(xiāng)間的差距。研究發(fā)現,替代效應主要發(fā)生在城市和高收入水平地區(qū)的家庭,而對農村和低收入水平地區(qū)沒有明顯影響,這說明公共教育投入對農村和低收入水平地區(qū)的投入仍然不足,導致其替代效應沒有顯現。
根據研究的實證結果,主要得出以下結論與啟示:
實證結果表明,目前我國公共教育投入對個人教育投入具有明顯的汲取效應,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會顯著提高家庭教育投入規(guī)模以及家庭中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當家庭發(fā)現公共教育投入增加時,將加大對教育消費的傾斜。這與Aschauer等的研究結果相悖,可能的解釋路徑是:教育支出具有消費和投資雙重屬性[22],公共教育投入對個人教育投入的影響也主要有收入和教育投資意愿這兩種影響機制。一方面,政府通過加大公共教育投入提高居民就業(yè)水平與收入,最終促進了居民包括教育消費在內的各類消費。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決策可能影響居民的教育投資意愿或居民對教育收益率的判斷,進而影響居民的教育投入分配決定,決定是否追加教育投入。我國是典型的強政府教育發(fā)展模式國家,居民傾向通過政府是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判斷教育收益,對教育最終實現程度的期望與國家對教育重視程度密切相關。一旦政府表現出對教育的重視并持續(xù)增加教育投入,居民傾向于認為教育具有較高的投資收益率并隨之追加教育投入。另外,我國文化歷來重視教育在家庭迭代與社會上升流動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政府重視教育的情況下,個體傾向于進一步追加教育投入以獲得更多的上升流動機會。
分樣本回歸結果說明,公共教育投入對個人教育投入的汲取效應主要表現在城鎮(zhèn)家庭、非外出務工家庭以及收入水平較高家庭的教育投入上。首先,從城鄉(xiāng)身份的異質性分析來看,公共教育投入對城市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大于農村家庭。對于農村居民教育投入相對較少的解釋,一般認為是農村的教育投資收益率低于城市教育投資收益率,從而導致農村居民對教育的投資意愿相對較低。不過,也有學者認為不是農民的教育收益率太低導致不投資教育,而是農民有限的收入使得他們只能在較高的教育收益率下停止投資[23]。研究在控制住家庭收入水平后發(fā)現,城鄉(xiāng)身份仍然存在明顯的異質性。研究結果表明,農村居民教育的低投入不僅受制于低收入水平,較重的教育負擔、過低的教育回報率以及地市教育投入的重城鎮(zhèn)輕農村特征等諸多因素共同影響著農村居民對教育投入的能力、意愿與積極性,并最終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教育投入決策。
其次,是否外出務工的異質性分析表明,家庭是否有外出務工情況也是公共教育投入對個人教育投入的影響是否顯著的重要因素。非務工家庭在應對公共教育投入增加時,更加愿意提高家庭教育投入規(guī)模,且在家庭消費結構中更加愿意向教育類支出傾斜。研究認為,外出務工的收入不確定性以及子女就地入學的諸多障礙降低了外出務工人員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教育的進一步投入,張錦華[22]的研究結論驗證了這一判斷。關注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問題,做好流動人員子女就地入學幫扶工作,對提高農民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收益穩(wěn)定性和改善教育社會公平顯然有重要作用。
最后,收入水平也是影響個人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在收入水平的分樣本回歸中,高收入家庭在公共教育投入增加后,更愿意追加個人教育投入規(guī)模與比例。也就是說,高收入家庭更容易受到政府重視教育的影響,進一步追加教育投入。這不僅反映了高收入家庭的教育負擔可能相對較輕,更反映了高收入家庭在消費觀念中對教育的重視。
公共教育投入對個人教育投入的汲取效應主要體現在課外輔導費這一類非必要性教育支出上,且這一效應主要存在于城市和高收入水平地區(qū),而對學雜費、住宿費等家庭必要性教育支出則表現出一定的替代效應。這表明:一方面,公共教育投入對個體必要性教育支出存在的替代效應,反映出以面向農村貧困地區(qū)的“兩免一補”政策等為代表的現有教育財政政策確實顯著改善了我國弱勢群體的教育投入狀況,當獲得政府公共教育投入的保障時,弱勢群體家庭在必要性教育支出方面的支出負擔確實能夠得到減輕;另一方面,我國公共教育投入對個人整體教育投入的汲取效應,主要通過有教育投入能力的個體增加非必要性教育支出得以實現。這一結論與第二部分的主要結論相互印證,反映出我國公共教育投入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二元結構”??梢哉J為,我國通過公共教育財政投入改善教育投入狀況和促進教育發(fā)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優(yōu)化公共教育財政投入結構,提高公共教育財政投入收益率,最終服務于優(yōu)化教育公平和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目標仍有進步空間。
綜上所述,在加大公共財政教育投入促進教育發(fā)展的同時,需要兼顧教育社會公平,注重發(fā)揮公共教育投入對個人教育投入的影響作用,弱化不同群體間人力資本積累差距不斷擴大的現狀,注重公共教育投入向鄉(xiāng)村居民、外出務工人員、西部以及低收入群體傾斜。同時,加強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以及低收入群體的教育投入收益率,促進其個人教育投入穩(wěn)定性,對平穩(wěn)促進教育發(fā)展有重要意義。此外,進一步消除勞動力市場的就業(yè)歧視,為農村和低收入群體提供教育后就業(yè)幫助,以提高農村居民與低收入群體的教育收益最終實現程度和教育收益率,對縮小教育投入兩極分化和緩解教育貧困有著重要作用。以人力資本積累和促進社會公平為公共教育投入的重要目標,以“有針對性”和“繼續(xù)擴大”為關鍵詞,未來我國公共教育投入應該有針對性地保持繼續(xù)擴大的趨勢。
注釋
①詳見《義務教育法》第42條,《教育法》第55條,《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等。
[1]教育部,國家統(tǒng)計局,財政部.2015年全國教育經費執(zhí)行情況統(tǒng)計公告[EB/OL].[2017-04-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5/s3040/201611/t20161110_288422.html.
[2]ASCHAUER D A.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1):117-127.
[3]HO T W.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a panel integration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2001,10(1):95-108.
[4]SCHCLAREK A.Fiscal policy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7,29(4):912-939.
[5]陳平路,魯小楠,侯俊會.政府教育支出的擠入擠出效應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3(4):16-20.
[6]吳強.公共教育財政投入對居民教育支出的影響分析——以湖北省城鎮(zhèn)居民為例[J].教育研究,2011(1):55-60.
[7]張恩碧,王容梅.農村居民教育支出比重與公共財政教育支出比重的相關性分析[J].消費經濟,2015(2):73-78.
[8]曹妍,楊娟.縣級政府教育投入是否影響隨遷家庭教育負擔?——基于CHIP和縣級數據的實證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6(1):78-84.
[9]BECKER G S,TOMES N.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Familie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86,4(3,Part 2):s1-s39.
[10]SCHULTZ T P.Investments in the schooling and health of woman and man:Quantities and return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93,28(4):694-734.
[11]HASHIMOTO K,HEALTH J A.Income elasticities of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by income class:The case of Japanese household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5,14(1):63-71.
[12]魏新,邱黎強.中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收入及教育支出負擔率研究[J].教育與經濟,1998(4):1-10.
[13]遲巍,錢曉燁,吳斌珍.我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教育負擔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75-82.
[14]秦宛順,劉立紅.中國家庭教育支出與家庭收入關系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2(11):3-10.
[15]蔣乃華.城市教育消費中的性別差異——以江蘇省揚州市城區(qū)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02(2):66-70.
[16]沈百福,顏建超.我國城鎮(zhèn)居民教育支出的地區(qū)差異及其變化[J].復旦教育論壇,2012(6):14-19.
[17]景再方,楊肖麗,王聞一.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投入、效果與期望[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5(8):115-118.
[18]谷宏偉,楊秋平.收入、期望與教育支出:對當前中國家庭教育投資行為的實證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3(3):68-74,88.
[19]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fā)展的影響——來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25-28.
[20]遲巍,錢曉燁,吳斌珍.家庭教育支出平等性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1(4):34-37.
[21]丁小浩,翁秋怡.職業(yè)權力與家庭教育支出——基于政治經濟學視角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5(8):33-41.
[22]張錦華,楊暉,沈亞芳,等.不確定性對城鄉(xiāng)家庭教育支出傾向的影響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4(6):83-88.
[23]聶勝.關于城鄉(xiāng)教育投資收益率的比較[J].人口與經濟,2005(4):38-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