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
《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力量、智慧、激情等各方面都超逾常人,此之謂卓越(arete)。比如希臘頭號英雄阿基里斯,得知愛友被殺,痛不欲生,慟哭一天一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第二天上陣殺敵勇猛如故,一天之內(nèi)手刃仇人赫克托,真英雄也。報仇之后,阿基里斯余恨未消,又足足痛哭了四夜一天,英雄情長,愛恨都要比一般人強烈萬倍。再看《伊利亞特》里其他各路英雄,個個都是極盡人生哀樂,笑便縱聲大笑,哭便放聲號啕,唯有奧德修斯一人,只見過他笑,沒見過他哭,荷馬后來讓他在《奧德賽》里哭了個夠。唯有英雄人物的悲歡才能得到詩人濃墨重彩的描繪,這本是英雄的特權(quán);不只是英雄們,奧林波斯山上的神明同樣哭笑隨心、無節(jié)制無限度,詩中渲染諸神縱情悲歡的段落隨處可見。
從荷馬時代到古風時代,世風丕變。公元前七世紀,著名的德爾斐箴言“凡事勿過度”成為新興教義。到了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時代,節(jié)制上升為英雄必備的德性,開始與智慧、勇敢等傳統(tǒng)美德并駕齊驅(qū)。在柏拉圖這里,描寫英雄與神的忘情哀樂成了惡趣味,應(yīng)從詩中根本加以剔除:城邦的護衛(wèi)者不應(yīng)為一點小事就哭訴哀號,也不應(yīng)隨意發(fā)笑,有價值的人物,即便是凡人,也不應(yīng)被(詩人)描寫成輕易就發(fā)笑,不能自制,至于諸神,則更不可以這樣描寫(《理想國》Ⅲ.388de);為城邦立法更要注意人們情緒的控制:所有人都應(yīng)該相互勸勉,避免過多的大笑和眼淚,(無論幸運還是苦厄)都應(yīng)盡力保持體面,克制一切過分的快樂與悲傷(《法篇》Ⅴ.732c)。不哭不笑成了人神共奉的典范,荷馬時代的遺風成為絕響,希臘民族青春恣肆的年代一去不返。
我們并不是說荷馬天真;古人心智之深邃,往往為今人所難以蠡測。細看《伊利亞特》二十四卷,阿基里斯從第一卷大哭而罷戰(zhàn),到第十八卷痛哭而復(fù)出,此后一直哀哭到第二十四卷結(jié)束,我們發(fā)現(xiàn),這位大英雄幾乎是不笑的。荷馬寫盡了眾英雄的哭與笑,唯獨對這位頭號英雄的笑惜墨如金。阿基里斯唯一笑過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卷全書壓軸部分:手刃赫克托之后,阿基里斯將亡友風光大葬,并為之主持紀念賽會,其時眾英雄紛紛下場出力比拼,不料竟為了獎品而大起爭執(zhí),這時阿基里斯展顏一笑,幾句話調(diào)停妥當,盡顯王者風度與智慧,眾皆悅服。這個卓越的青年生來就面對命運的兩難抉擇,愛友的死讓他再無延宕的理由(這是比哈姆雷特的延宕更古老且著名的一次延宕);朋友葬禮完成的時刻,也是他看清來時路與去路的時刻。在此之后,阿基里斯坦然為自己安排了后事,隨即舉辦了歡樂的賽會;看著為了獎品而紛爭的人們,曾經(jīng)為了戰(zhàn)禮與阿伽門農(nóng)大起爭執(zhí)的阿基里斯微微一笑。那是向著命運的一笑,向死而生的卓越者認出并接受了自己的命相。
相對于荷馬這位“古人”,蘇格拉底算是“今人”:批荷馬最狠的是他,最懂荷馬的也是他,可以說他既是最早挑起“古今之爭”的人,又是真正連接“古今”的人,實際上后來一切承上啟下的大思想者莫不如是。柏拉圖以老師蘇格拉底為第一英雄,創(chuàng)作了戲劇對話三十五篇,按照這些對話發(fā)生的戲劇時間依次排序,從《巴門尼德》(對話發(fā)生在公元前四五。年八月)到《厄庇諾米斯》(對話發(fā)生在公元前三九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夜問),全部對話構(gòu)成了一部完整的大劇。主人公蘇格拉底完全符合柏拉圖式英雄人設(shè),在所有這些對話中從未哭過,也幾乎從未笑過;我們唯一見到蘇格拉底笑了一回,是在《斐多》篇中哲人即將赴死的時刻?!鹅扯唷菲勒諘r序排在全部《柏拉圖對話》第三十二位,也是全劇的壓軸部分:蘇格拉底在獄中將被處死,眾朋友與門徒紛紛趕來與之訣別,這位曠代大哲談笑風生,與在場的哲人們進行了最后一場關(guān)于生死與靈魂的哲學(xué)對話,在對話結(jié)束后與眾人含笑作別,從容赴死。對話的講述者斐多這樣描述當時在場者的情形:有人幾乎已經(jīng)“不能自已”,大家全都“心神大亂”,人們“一會兒笑,一會兒哭”,“悲欣交集”;一向恥于描寫“有價值的人物”大喜大悲的柏拉圖,幾乎把這些人所有的笑與淚都交待在了這一刻。盡管蘇格拉底在這里反復(fù)提醒在場者要用理性節(jié)制強烈的快樂與痛苦,盡管以理性自持是哲人本色當行的功夫,這些最具理性的哲人們卻終于“再也克制不住”,“悲痛欲絕”,“失聲慟哭”。柏拉圖一生都在力求克制的那種人性的力量,在這個時刻一舉釋放奔決,其戲劇性的沖擊力真是無與倫比,甚至連荷馬都瞠乎其后。到了這個時候,和卓越的阿基里斯一樣,向死而生的大哲蘇格拉底迎來了直面命運的時刻:沒有延宕,沒有猶疑,他拒絕了朋友與門徒的營救,坦然選擇了死亡,最后投入了一場歡樂的哲學(xué)對話。這是屬于哲人們的英雄賽會:看著大家一邊進行關(guān)于生死的超脫的哲學(xué)討論,一邊面對與摯愛的生死訣別終究情難自已,已然參透生死的卓越者向他們報以溫和的微笑。誰說哲人無情?從來不笑的蘇格拉底,此時對著親愛的朋友們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笑了四次之多:那是哲人徹悟了自身的命運,最后向著有情世間的深情回眸。
加繆說,“真正嚴肅的哲學(xué)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判斷人生是否值得度過,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學(xué)的根本問題?!缒岵伤f,真正值得尊敬的哲人,是踐行自己哲學(xué)的人,從而回答問題至關(guān)重要,因為回答先于決定性的行動本身”(《西緒弗斯的神話》)。曾有一位哲人,在采取“決定性的行動”之先,回答了哲學(xué)的這一根本問題,并以生命踐行了自己的哲學(xué),這個人就是蘇格拉底。尼采斷言: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兩次司法謀殺(Justizmorde,指蘇格拉底與耶穌的審判)都是隱蔽的自殺;蘇格拉底渴望死亡,他迫使雅典人判處了他的死刑(丹豪瑟:《尼采眼中的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之死,使哲學(xué)本身成為真正嚴肅的問題,也使自殺成為真正嚴肅的哲學(xué)問題。
哲人蘇格拉底死之前,曾向不同的受眾做過三次申辯。第一次,面向雅典公眾,蘇格拉底公然蔑視城邦的法律習俗,迫使公民大眾判處了自己死刑;第二次,在執(zhí)行死刑的前一天,面對同區(qū)老友克力同,蘇格拉底又表示尊重城邦的法律習俗,迫使老友放棄了營救自己的計劃;第三次,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面對私人圈中同道,蘇格拉底超越城邦的法律習俗,向這一哲人群體提出并回答了哲學(xué)的根本問題,最后將生命祭獻給了自己的哲學(xué)信念。這三次申辯是蘇格拉底生命的最后樂章,柏拉圖將之譜寫為三部曲,即《申辯》《克力同》與《斐多》,這三部曲又構(gòu)成了一部三聯(lián)劇,可統(tǒng)稱為《蘇格拉底之死》。
在蘇格拉底七十年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的摯友與門徒相伴來到獄中,一起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面對同道知己,蘇格拉底為自己,也為哲學(xué)做了第三次申辯:“好吧,讓我向你們做一次更能令人信服的申辯,勝過我向公民大會所做的?!保ā鹅扯唷?3b)此前蘇格拉底面對不同受眾,當機說法收發(fā)隨心,無論如何總能掌控局面達到目的,辯論技藝已臻化境神乎其神。這一次申辯,他將要展示怎樣的言辭與技藝?——蘇格拉底沒有讓我們失望。事實上,我們在這里沒有看到辭令,也沒有察覺到反諷,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技巧,結(jié)果當然更無所謂輸贏。面對自己的知心人,蘇格拉底拋去一切面具,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向他們吐露真理、袒露靈魂;無論如何高超的修辭,都不若此刻的誠懇與真摯打動人心。蘇格拉底給予了同道友人“應(yīng)得之份”,或者說,給予了他們的友情以正義:此刻得到蘇格拉底友誼的認證,足令在場的哲人們快慰平生。我們因此能夠理解,為什么蘇格拉底的門徒(在世人看來最不當笑的場合)幾次發(fā)出會心微笑,緊接著他們又意識到即將永遠失去這樣一位朋友,不禁悲從中來:人們“一會兒笑,一會兒哭”,“悲欣交集”。
在《斐多》篇中,蘇格拉底一來就很自然地談到自己的自殺(61bc)(蘇格拉底的自殺,似乎并不像尼采所說的那樣“隱蔽”),在場者顯然對此心照不宣。緊接著蘇格拉底自己又說“自殺是不合法的”(61c),這立刻引發(fā)了哲人們的興趣:這場關(guān)于生死與靈魂的哲學(xué)對話,便從探討自殺的合法性問題而始。來自外邦底比斯的友人克貝與西米阿斯因之質(zhì)詢蘇格拉底:既然自殺不合法,那么你何以為此?(62d-63a)而蘇格拉底在對方提問之前,其實已經(jīng)預(yù)先回答了這個問題:“人不可以自殺,直至神明送來必然,就像我現(xiàn)在這樣。”(62c)“神明送來必然”這種荷馬式的表述,沒有引起底比斯友人足夠的重視,或者說,這種詩性語言未能觸動哲人的心靈。于是克貝與西米阿斯繼續(xù)刨根問底,此時蘇格拉底給出了下面這番著名的回答:學(xué)習哲學(xué)就是學(xué)習死亡。死亡是靈魂擺脫肉體、獲得真理的唯一入口,哲人的任務(wù)便是將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真正的哲人向死而生,死亡于他而言乃是樂事,豈足懼哉?(64a-68b)不僅如此,正是由于面對了死亡,哲人成為真正的英雄:為了追求智慧,他們無懼于死亡,此之謂勇敢,不受生之欲望的驅(qū)使,此之謂節(jié)制,而唯有智慧,才能讓人擁有真正的勇敢、節(jié)制、正義,即真正的美德/卓越(arete)(68b-69b)?!凇短K格拉底之死》三部曲中,我們發(fā)現(xiàn),蘇格拉底的言說/存在方式煥然一新,不復(fù)是“蘇格拉底式的”:他不再進行拆解與自我拆解,轉(zhuǎn)而代之以斬釘截鐵鏗鏘立言。經(jīng)過蘇格拉底為哲學(xué)—哲人所做的正面辯護,曾經(jīng)英雄獨具的德性如今成了哲人特有的美德。對柏拉圖來說,為信仰獻身的哲人是他那個時代真正的英雄,蘇格拉底則是時代英雄中的卓越者。柏拉圖此后為自殺制定了嚴酷的懲戒條款,但同時規(guī)定城邦依法判決其自殺者不在此列(《法篇》Ⅸ.873cde),嚴刑峻法的哲學(xué)王對親愛的老師網(wǎng)開一面。
斐多坐在蘇格拉底腳邊仰望著老師,蘇格拉底俯身輕撫斐多的頭發(fā),這是《斐多》篇中最動人的一幕。斐多將蘇格拉底比作赫拉克勒斯,把自己比作這位大英雄的子侄與戰(zhàn)友伊俄拉俄斯(《斐多》89bc):英雄赫拉克勒斯歷經(jīng)磨難,最后身中劇毒,不堪忍受痛苦與恥辱自殺而死,由此結(jié)束了他在人問的苦難,升上奧林波斯山成為不朽的天神——他是神話傳說中第一個高貴的自殺者,也是第一個主動結(jié)束生命后獲得不朽的人,此后伊俄拉俄斯冒死保護英雄的后人,最終為赫拉克勒斯復(fù)仇并還之以正義;而斐多在蘇格拉底死后離開雅典,把他的故事帶到費琉斯(Phlius,此地與底比斯關(guān)系密切,屬于畢達哥拉斯派共同體),此后回到家鄉(xiāng)厄里斯(Elis),創(chuàng)立了厄里斯學(xué)派(這代表了雅典文化對伯羅奔尼撒地區(qū)的征服,此系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的一個顯著特征),正如大力神的戰(zhàn)友伊俄拉俄斯那樣,后死者完成了對朋友的義務(wù),記載蘇格拉底之死的篇章當之無愧名日《斐多》。
在蘇格拉底之前,因為自己的哲學(xué)信念遭到世人迫害,最后以身相殉的哲人不在少數(shù),比如畢達哥拉斯。他是第一個使用哲學(xué)這個術(shù)語、自稱為哲人的人,也是第一個為哲學(xué)殉道的人;此后畢達哥拉斯學(xué)派成員被迫離開母邦,底比斯便是他們遠走避難的城邦之一。底比斯人西米阿斯與克貝對哲人受難深有體會,由他們來擔任受難哲人蘇格拉底的對話者再合適不過。聽到蘇格拉底說“生不如死的人不如自殺”這種話,克貝溫和地笑了,并用“家鄉(xiāng)話”(柏拉圖提醒我們注意克貝的家鄉(xiāng)底比斯)發(fā)誓賭咒說確實如此;當蘇格拉底說起世人對哲人的不理解,西米阿斯更是笑出聲來,隨即補充了“我們家鄉(xiāng)人”惡意抨擊哲人的說法。這兩位可敬的哲學(xué)的盟友,不顧世俗對哲人要命的偏見,身攜錢款遠道而來,他們帶來了活的希望,現(xiàn)在就坐在蘇格拉底眼前。蘇格拉底面臨兩種命運的抉擇:遠走避難,忍辱求生,還是迎接死亡,為哲學(xué)贏得不朽榮譽?
與面臨雙重命運的英雄阿基里斯一樣,蘇格拉底選擇了后者。早在第一次申辯中,蘇格拉底已經(jīng)就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值得注意的是,蘇格拉底正是以阿基里斯的故事為例,正告城邦民眾:一如英雄阿基里斯寧死勿辱,職責在身的人同樣無懼死亡;我身負神賦予的使命(即畢生追求智慧),更不會由于怕死而放棄職責(《申辯》28c-29a)。要知道蘇格拉底以七十之年第一次上法庭,面臨的乃是大逆之罪的控訴,而城邦大逆罪常見的處罰便是放逐,放逐意味著終止其祭祀,被逐出國門的人不能參與任何宗教儀式,放逐既是離國,也是離神(庫朗熱:《古代城邦》)。畢生以侍奉神明為己任,卻受到“不信神”的指控并面臨“離神”的可怕懲罰,晚年而遭遇這樣的逼迫(annanke,這個古希臘語詞兼具“逼迫”“必然”“命運”等意涵),蘇格拉底義無再辱?!叭瞬豢梢宰詺?,直至神明送來必然?!痹?jīng)痛批荷馬、痛批荷馬史詩頭號英雄阿基里斯(《理想國》Ⅲ.388a-e、390e-391d)的蘇格拉底,在面臨生死榮辱命運抉擇的時刻,開始和這位絕世英雄惺惺相惜。
在赴死前一天,蘇格拉底做了個奇特的夢。他對老友克力同說,一位白衣麗人剛才在夢中告訴他,“第三天會抵達富饒的弗提亞”(《克力同》44b)。這位白衣麗人是誰,說這話又是何意?柏拉圖在記錄蘇格拉底最后時光的對話中,留給了我們諸多謎題,《克力同》開篇“蘇格拉底的夢”就是其中之一。弗提亞(Phthia)是阿基里斯的家鄉(xiāng),夢中那句話本是阿基里斯憤而表示罷戰(zhàn)回家時所說的氣話(《伊利亞特》Ⅸ.363);而阿基里斯最終還是選擇了死亡與不朽,弗提亞成了他心心念念卻回不去的故鄉(xiāng)。英雄的命運令即將赴死的哲人魂牽夢繞,直要在夢中替阿基里斯魂歸故里。蘇格拉底第一次申辯的最后一句話是:“走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ド?,無人知道誰的去路更好,只有神才知曉?!保ā渡贽q》42a)第二次申辯的最后一句話則是:“就這樣吧,克力同,讓我們就這么做,因為這是神所指引的道路?!保ā犊肆ν?4e)蘇格拉底夢中的白衣麗人不就是指路的神明?“第三天會抵達富饒的弗提亞”,視死如歸的英雄要回家了(nostos),這就是神所指向的更好的去路。
在蘇格拉底行刑當天,我們從底比斯人克貝那里得知:一生從不寫詩的蘇格拉底,入獄之后竟然開始寫詩了(《斐多》60cd)。從克貝“插言問話”這一細節(jié),透露出了哲人群體對蘇格拉底的些許不解乃至不滿。的確,蘇格拉底一向是荷馬(及其所代表的詩人)最嚴厲的批評者,曾毫不留情地將這些詩人逐出理想城邦(《理想國》Ⅱ.379c-ⅢI.398b),現(xiàn)在他自己卻代表荷馬/詩人回來了?!叭瞬豢梢宰詺?,直至神明送來必然”,正是蘇格拉底在場吟出的第一句“詩”(John Burnet:Platos Phaedo)。這既是在說他自己,也是在說阿基里斯。人們常說《伊利亞特》的故事源于阿基里斯的“憤怒”(Menis)(《伊利亞特》I.1-7),其實神的“憤怒”才是故事背后真正的動力(I.8-11,I.75)。憤怒的太陽神白奧林波斯山降臨大地,射出無情箭雨,引發(fā)了阿基里斯與阿伽門農(nóng)的爭吵,“就這樣實現(xiàn)了宙斯的意愿”(I.5),阿基里斯的命運就此注定。神明用箭雨送來了“必然”,此前尚有兩種選擇的阿基里斯開始采取“決定性的行動”,他向母親(同時也是向神)吁求雪恥,而母親一女神含淚應(yīng)允(她是蘇格拉底夢中的白衣麗人嗎?),神意成全了特洛伊戰(zhàn)場上這位高貴的自殺者。柏拉圖通過克貝告訴我們,蘇格拉底最后在獄中所作的詩,正是“太陽神頌歌”(《斐多》60d)。這篇頌歌今在何處?蘇格拉底微笑著告訴在場的人們,他和天鵝(阿波羅之鳥)一樣,都是太陽神的侍者,天鵝臨死前會唱出一生中最美的歌,為即將去神那里而感到快樂(84e-85b)——《斐多》便是蘇格拉底的天鵝絕唱、他最后所作的“太陽神頌歌”(伯格:《柏拉圖式的迷宮——(斐多)義疏》)。
社會學(xué)家涂爾干認為,自殺應(yīng)該受到譴責,因為它違背了人們賴以寄托全部道德的對生命的崇拜,從而自殺是不道德的、不正常的,是社會病理學(xué)的一種現(xiàn)象(《自殺論》)。在現(xiàn)代社會病理學(xué)分析之下,阿基里斯與蘇格拉底這些超凡卓絕的自殺者,原來不過是得了一種病。有意思的是,早在涂爾干認為自殺是一種病之前,蘇格拉底倒覺得活著是一種?。骸叭嗽谒篮螅`魂可以擺脫人生的疾病,抵達與自身相似相同之境?!保ā鹅扯唷?4b)他在死前最后的話是:“克力同,別忘了向阿斯克勒庇俄斯獻祭一只公雞”(118a)——按照希臘人的習俗,疾病痊愈后要向醫(y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獻祭,而對蘇格拉底來說,獻祭醫(yī)神(也是毒藥之神)一只公雞(日神與勝利的象征),是為了感謝他藥(毒芹)到病除,如同白天戰(zhàn)勝了黑暗,神用死亡治愈了生命這一漫長的疾病(Geddes:The Phaedo of Plato)。
《斐多》開篇“蘇格拉底的詩”、結(jié)尾“蘇格拉底的祭禮”與《克力同》開篇“蘇格拉底的夢”諸謎題無不指向“蘇格拉底之死”,并都與神相關(guān)。如同但丁《神曲》三部曲(《天堂》《煉獄》《地獄》)每一部都以星辰結(jié)尾,柏拉圖的《蘇格拉底之死》三部曲(《申辯》《克力同》《斐多》)每一部都以神發(fā)端、以神結(jié)局?!渡贽q》始于對蘇格拉底“不信神”的控告,而全篇最后一個字,或云蘇格拉底以信念撐起全部申辯的最后一個字便是“神”(Theos)!《克力同》以夢中指路的女神開篇,以蘇格拉底對神明所指道路的堅信不疑為結(jié)局;《斐多》始于太陽神的祭典與獻給太陽神的頌詩,終以蘇格拉底向醫(yī)神(也是太陽神之子)許下祭禮。寧死也不肯離國,更不肯離神的蘇格拉底,柏拉圖讓他最后的時光神意彌漫?;蛟S《蘇格拉底之死》本身就是一部神話:哲人向我們含笑作別,邁入“未知的國界”,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