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容
【摘要】地理這面學科有著屬于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雙重屬性,包涵了極為豐富的人文科學和科學素質的教育因素,但是由于受到一些教育功利思想和教學現(xiàn)狀等其它因素的限制影響,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往往更集中于對學生考試成績或是地理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會受到忽視。本文將探討在“271高效課堂”日漸成熟的現(xiàn)今,怎樣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人文素養(yǎng)教育,尋找地理高效課堂有效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地理 人文素養(yǎng)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9-0168-01
一、前言
從八十年代以來,考試至上、片面的追求升學率等教育中的不正風氣盛行。受到我國教學現(xiàn)狀及教育功利思潮等方面的影響,地理科目的教學目標過于集中于學生考試成績以及地理方面的科學素養(yǎng),卻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當代的學生所擁有的信息資源和知識的確高于其他時代,但是道德水平以及人文素養(yǎng)卻大不如前,社會責任感普遍缺乏。而新課程的核心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因此著力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應該是每一位地理教師的應盡職責。在地理教學中引入“271高效課堂”理念,打造地理高效課堂,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所謂“271高效課堂”模式,是指課堂各環(huán)節(jié)時間時應按照2:7:1的比例分配,即課堂的45分鐘劃分為“10+30+5”。老師講課的時間要小于百分之二十,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占百分之七十,剩下的百分之十用于每堂課進行效果測評。
二、地理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途徑
一個人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識,那么這些知識就會反映出人文素養(yǎng),并且會表現(xiàn)出個人的氣質、修養(yǎng),以及一個人的思想品味、道德水平、心理素質、思維方法、交際能力、人生觀價值觀等個性品格,即我們所提倡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及人文精神的過程,是一個讓學生提升自我境界的由內而外的成長及文化滋養(yǎng)的綜合發(fā)展過程,最終達到知行統(tǒng)一的目的。
而“271高效課堂”的總體要求之一,就是要求教師轉變觀念,做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組織者、參與者以及欣賞者,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思考、合作、討論等方面,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作用,在這過程中人文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升。
作為老師,怎樣在地理高效課堂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人文素養(yǎng)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打造地理高效課堂,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十分重要的。準備包括要深入研究教材,熟悉課標要求,形成明確的學習目標。同時需要重新整合教材資源,補充了新穎的教學素材尤其是鄉(xiāng)土素材。在高效課堂中,學習目標是貫穿整堂課的的主線和靈魂。地理學科當中的文化素養(yǎng)不同于直接的素質教育,其中大多數(shù)的文化知識都是隱含的。只有在地理教師課前準備時更加熟悉課標的要求,挖掘教材內涵,擴展聯(lián)系教材的相關知識,就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更容易找到在教授專業(yè)知識時滲透文化素養(yǎng)教育的切入點。地理學這門科目內容中隱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再經(jīng)過老師的悉心準備,那學生在接受地理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能心領神會的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
2.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tǒng)常見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教育,限制了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主動地位。而新的“271高效課堂”模式的教學理念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需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在新的教學理念中,教師只是在課堂中起到組織、引導、點撥的作用,使教學程序穩(wěn)中有序。而在這樣的課堂中要想保證教學高效進行,教師必須做好指導工作,以消除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教師要放松學生的心情,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良好課堂氛圍,師生平等相待、和睦相處,用寬容及鼓勵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教學的熱情。
3.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yǎng)
作為地理教師,必須做到準確把握地理教學的基本觀念,才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盡快學習到必備的地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以及生存壓力,主動關注人口、資源、環(huán)境、區(qū)域發(fā)展等周邊問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善待環(huán)境等科學理念。高效課堂需要教師要從尊重差異出發(fā),既要讓學生學會、會學,還有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即追求的“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最終做到兼顧學生、學科、社會三個方面的因素。
4.在教學過程中科學選擇各方面知識
在“271高效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通過學生自主討論完成。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和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角度理解,鼓勵不同觀點之間的爭鳴和碰撞,最終形成正確的資源道德觀。資源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以及發(fā)展的基礎,而資源都是有限制的,在一定周期內都是不可恢復的。因此,課堂中教師可向學生滲透限制非可再生資源的思想理念,注意節(jié)約資源問題和綜合利用。
三、總結
綜上所述可知,新的“271高效課堂”模式要求的是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呈現(xiàn)了“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地理科目的課程教育中實現(xiàn)人文與科學的結合,這是新時代實施課改的重要內容。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內在興趣,改善自己的課堂,提高教學效率,打造高效的地理教學課堂,并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黃振平.淺談地理高效課堂的構造[J].教法研究,50-51.
[2]黃善勤.探討地理教學滲透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途徑[J].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2011(5),183-184.
[3]榮彩芳.在地理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2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