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利鑫 龔燊鑫
【摘要】康德哲學中其道德哲學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中三大道德律令又是其道德哲學的核心,三大道德律令“普遍立法”、“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層層遞進,康德從人的道德意識為切入點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學的原理,通過“絕對命令”的形式將道德提升到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最終,康德確立了“意志自律”在其實踐理性中的最高地位。正確理解康德三大道德律令的真實內(nèi)涵對于把握康德三大道德律令的意義,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以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康德;道德哲學;三大道德律令
【中圖分類號】B51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273-01
一、第一律令——普遍立法
對康德而言,只存在唯一的定言命令式,即:“要只按照你同時能夠愿意它成為一個普遍法則的那個準則去行動?!边@就是康德三大道德律令中的第一律令——普遍立法。
由于普遍立法是純粹形式的,看起來似乎很空泛,又因普遍立法是先天的,因而只能是純粹形式的。雖然普遍立法并非為作出具體行動而存在的,但其關(guān)涉到后果。這是因為普遍立法是從源頭上來約束行為,并且保證行為及其后果具有康德哲學意義上道德價值,并且這種后果必須體現(xiàn)于經(jīng)驗世界。
簡言之,康德認為,必須是“出于義務(wù)”(純粹動機)而不是僅僅“合乎義務(wù)”(巧合或投機)才是符合哲學上道德理性的行為。按照一般的道德原則,后者值得贊頌并被鼓勵,但從哲學的道德理性角度而言,“合乎義務(wù)”未必值得被高度推崇,這取決于行為是否是“出于義務(wù)”。例如有些人在生活中為了長遠利益做好事,有些是為了自己的慈善事業(yè),有些是出于本能或愛好,有些人為了享樂而追求幸福。這些對于康德而言并不算是道德的,于其而言,只有出于義務(wù),不為私利的幫助別人,恪守誠信,縱然在他們極其艱難的處境也不會輕易放棄生活,這種行為才能上升到哲學上的道德理性的層次。若以康德的定言命令式而言,即:“你要這樣行動,正如你行動的準則應(yīng)是出于自身意志而成為普遍的自然法則。”
二、第二律令——人是目的
第二道德律令是出于和第一律令不同的角度——目的這一角度來表述的。在人格中,人性的欲求對象是理性的存在。
目的有這兩個方面,其一是形而上的目的,其二是形而下的目的,后者是感性偏好或構(gòu)成幸福的各種事項;而前者就是所謂的尊嚴,只有人格才具有這種道德上尊嚴??档碌牡诙赖侣闪睢耸悄康囊馕吨?,唯有人格的目的才能起到指導(dǎo)并規(guī)范其他感性目的功能。換言之,只有將人格視為無條件的尊重目的本身,那些構(gòu)成感性幸福的各種目的才是我們在具體追求中配享的。
事實上,基于人格人格目的同第一律令一樣,是純粹形式的,因為人格只要求尊重。亦即是說,尊重作為一個理性者的尊嚴脫離了感性而只存在于理性本身。又因尊重是可被追求的,即尊重作為一種欲求對象,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質(zhì)料,但是這種“質(zhì)料”已經(jīng)除卻了感性與經(jīng)驗。而如何理解這種質(zhì)料只有通過康德對本體和現(xiàn)象的劃分來進行。人類可以擁有無條件的尊嚴而只憑借自身所固有的理性,因此人格只能被視為目的本身而永遠不能被視為達到其他目的的途徑。
然而,現(xiàn)實世界中,生命的目的只是主觀的價值。一方面,我們主觀地追求,另一方面,只能在與他人的相互依賴的過程中被追求。因此,有必要理解這里所謂的“人性”的意義。首先必須澄清“人格”和“人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人格指的是我們的本體自我,這種自我具有至高無上的尊嚴。而人性作為現(xiàn)象自我是豐富的,需要發(fā)展理性、情感、欲望等各種潛能和稟賦,最終在人類社會中發(fā)展成文化教養(yǎng)。因為它們是人的自然稟賦的總和,也因為它們天生就有促進整體的目的,所以它們的理想狀態(tài)可以是一個總體概念,因此都可以超越經(jīng)驗而來自理性。
對于自然的目的,康德是這樣說的,“一種造物的所有自然稟賦注定會有朝一日完全并合乎目的的展開,”因此,人性不僅要保持其自然稟賦,而且要促進其自身稟賦的發(fā)揮和提高。本能和理智也是人性中的自然稟賦之一,并基于這種自然稟賦最終發(fā)展成真正的理性思維能力,而理性思維能力正是我們道德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當然,“人,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具有理性的生物,那些運用理性的稟賦并非是在個體中得到完全發(fā)展而只能是在群類中得到發(fā)展”,但這并非是說作為個體不需要發(fā)展稟賦,相反,個體也需要努力發(fā)展自身的自然稟賦以促進人性的發(fā)展。
三、第三律令——意志自律
人類道德情感是如何產(chǎn)生的?或者,道德是如何可能的?對于康德而言,“人具有自由意志,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的最后源泉和基礎(chǔ)。”就是其給出的答案。
康德認為,任何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本身都是自由的?!白杂伞痹谶@里有三個層次的基本含義,即任意性、選擇性和自律性。嚴格意義上而言,“自由”并非是一般認為的可以“任意妄為”,一切自由都有其限制性,亦即是說,沒有絕對的“自由”。
自由也要遵循其自身的規(guī)律,即“自律”。也就是說自律是自由的唯一的前提。所謂人生而自由,有自由意志,只意味著有自由意志人都可以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并承擔其言行的全部后果。而在自由與道德的關(guān)系上,康德認為,任何真正的道德都必須來自于“自律”,而非“他律”。每個人的自由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即是普遍立法的意志。因此,自律作為道德秩序的最高和最可靠的基礎(chǔ),人們基于自律的自由意志來為自身的言行立法。
四、總結(jié)
通過對康德道德哲學中三大道德律令的漸進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因為在現(xiàn)實中,人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私心普遍存在的,只是在程度及層次上的具有差異而已,這些都決定了人的道德意識總是具體的,從而無法實現(xiàn)的康德道德哲學中的“絕對命令。也就是說“為真理而真理、為自由而自由、為義務(wù)而義務(wù)”只能是理想主義狀態(tài),最終是不可實現(xiàn)的。人們能做的是,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識、修養(yǎng)和覺悟,為人處事誠實守信,從境界上提升自己,最終成為具有崇高品德的人。目前我國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深入理解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大道德律令。在生活中,應(yīng)該尊重道德立法,倡導(dǎo)道德自律。忠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使心中的道德情感因為心中的“道德命令”的涌現(xiàn)得到實時的激發(fā),最終一種崇高的道德“贊嘆”和“敬畏”的感得以在自己和眾人心中得到升華。正如康德墓碑上所刻的銘言:“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參考文獻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奠基[M].楊云飛,譯;鄧曉芒,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康德.判斷力批判(注釋本)[M].李秋零,譯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詹世友.論康德三大道德律令的等值性[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