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月
教師應基于對幼兒游戲行為及作品的觀察與分析,從幼兒對當前建構活動的興趣,幼兒的建構水平,以及對建構物的認知水平出發(fā),綜合考慮當前建構主題能否實現拓展與深化,進而判斷建構作品何時應拆。
一、對幼兒的表現及作品的觀察與分析
1.分析幼兒的表現
首先,在“大樓”的搭建活動中,幼兒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從側面反映出這一建構主題的確立對幼兒是適宜的,且能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正因為主題對幼兒具有吸引力,所以幼兒在搭建過程中遇到困難能積極主動探究,并表現出良好的專注力與堅持性。其次,從幼兒的搭建行為來看,“大樓”的建構帶給幼兒的挑戰(zhàn)主要在“樓”的高度和穩(wěn)固度方面,幼兒通過合作搭建的方式采用架空和壘高為主的建構技能實現了“大樓”的搭建。再次,從幼兒與作品的互動可看出,在“大樓”建成后,幼兒與作品的互動明顯減少,僅以修復和觀賞為主,游戲并未深化和拓展。
2.分析建構作品
建構游戲最大的特點就是最終會產生一個有形的成果,即建構作品。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建構作品的造型了解幼兒的建構技能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作品的完整性和細致程度了解幼兒對建構物的認知水平。從教師的描述可知,幼兒搭建的“摩天大樓”最大的特點就是高而穩(wěn),且幼兒后續(xù)并沒有圍繞“大樓”開展延伸活動。筆者推測:首先,以“高”為主要特點的建構作品在造型上屬于單一建構物,因而其功能的實現和美感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其次,幼兒能搭建那么高的“大樓”,可見其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平鋪、堆高、架橋與圍合等基本的建構技能。如果可以進一步分析積木的排列方式、架橋的多維性和圍合的層次性等更為細致的指標,則能夠深入了解幼兒的建構水平。此處因無法看到實物所以無法進行觀察與評價,但這值得教師深入分析。最后,幼兒對摩天大樓的認知停留在最為直觀的“高”的外形特征上。為實現搭高的想法而采用加固底座等策略,體現了幼兒對建構物結構的穩(wěn)定性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認識。
二、引導幼兒實現深度學習
馮曉霞教授對于幼兒的深度學習有這樣的論述: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追隨和放任兒童的興趣,而是要分析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學習機會,把握好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需要努力的程度,甚至引進“具有激勵性而不是使其喪失信心”的“困難”或“問題”,使兒童的活動復雜化。關于建構作品保留時間的問題,應基于幼兒的游戲水平來考慮。幼兒的游戲意愿和情緒體驗如何,是幼兒能否投入地開展游戲的關鍵。在幼兒充分顯示出對游戲主題的興趣時,教師應不遺余力地思考如何在已有作品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深度學習,而不是將幼兒完成建構作品視為活動結束的標志。
1.延伸有關建構活動
建構活動的延伸有兩種思路,其一是通過修改與完善建構作品,使活動更為深入;其二是通過豐富建構情景的方式拓展建構主題。案例中,在“摩天大樓”展示了近兩周后,幼兒還堅持進區(qū)對作品進行維護與修復,可見幼兒興趣仍在。這是實現深度學習的寶貴條件。但同時,教師發(fā)現在作品完成后,幼兒并沒有自發(fā)開展相應的延伸活動,此時就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引導,以引發(fā)幼兒的深度學習。教師在了解到幼兒對建筑物的關注仍停留在外形特征上時,可以通過圖片、書籍或實地考察等方式豐富幼兒對建筑物空間結構、內部構造、實用功能和美感的認知,引發(fā)幼兒對作品進一步的修改與完善。也可以引導幼兒從更多角度去認識摩天大樓,如摩天大樓的周邊設施、位置、交通等,以豐富幼兒的認知,拓展建構主題。
2.把握學習的機會
從案例描述可知,幼兒在建構活動中的沖突主要是由材料不足和場地受限而引發(fā)的。首先,教師應從自身角度反思建構區(qū)場地規(guī)劃的合理性以及所提供材料的數量與種類能否滿足幼兒需要的問題。其次,在場地、材料數量受限的現實條件下,幼兒如何繼續(xù)自己的建構游戲,這對幼兒來說是游戲中經常遇到的一項挑戰(zhàn)。在“摩天大樓”的搭建占用了較多的積木而導致其他建構活動無法順利開展的情況下,是否可以給予幼兒挑戰(zhàn),引導幼兒思考有沒有辦法既保存“摩天大樓”,又讓其他同伴也有積木可玩?如,由此引導幼兒修改作品,嘗試用更少的積木搭出又高又穩(wěn)的樓,這也許是讓幼兒體驗生活中的結構力學的良好契機。再次,建構活動進行到一半發(fā)現積木不夠用,以及幼兒之間在進行不同主題的搭建活動時發(fā)生的材料沖突問題,也從側面反映出幼兒建構活動的計劃性、組織性水平有待提升,教師可借此引導幼兒通過做計劃、合作畫設計圖等方式,增強對材料使用和搭建方式的計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