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媽
今天午休之前,我照例給蘇寶讀繪本。
10個月的妹妹果子已經(jīng)到了比較粘媽媽的年紀,所以我給蘇寶講繪本時妹妹也參加。但是妹妹這個階段對啃書的興趣還大于看書,姐姐看不了幾頁她就爬過來搞破壞了,剛打開的書又被妹妹合上。
已經(jīng)很疲倦的蘇寶不高興地噘著嘴對我說:“媽媽,我想把妹妹扔到海里去?!?/p>
我當時心里一震。
今天早上另一個兩歲孩子想和果子玩,蘇寶認為這個孩子對果子構(gòu)成了威脅,拼命擋在前面不讓他靠近。護妹狂魔蘇寶怎么會說出這種話。
最近在讀《Raising Accountable Kids》這本書,書中探討的一個概念給我啟發(fā)很深。
作者認為我們在養(yǎng)育的過程中,問了太多錯誤的問題,而這些錯誤問題往往是以別人(而不是我們自己)為主語開頭的。比如:孩子怎么不乖了?孩子說話怎么這么殘忍?
而真正該問的問題,主語一定是“我”,這才是責任感的體現(xiàn)。比如:我應(yīng)該做什么,來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我要用什么方法,來幫孩子疏導情緒?
問了該問的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思考的角度就會有變化,幫我們更好地擔當起養(yǎng)育的責任,理性面對孩子各種讓人頭疼的行為。
當時聽到蘇寶說出“要把妹妹扔進海里”這樣的話,我快速想了想:我應(yīng)該做什么,來理解孩子?
我回想起蘇寶剛?cè)龤q的時候,我們讀了《小雞球球和向日葵》,里面的向日葵到深秋就死去了,留下的種子第二年又開出了一片向日葵。蘇寶當時第一次聽到“死”這個詞,念念不忘,動不動就說,媽媽,以后你死了,我要干嘛干嘛。也是經(jīng)常搞得我一臉黑線。
但我知道這只是小朋友語言敏感期探索的過程,孩子需要在不同場景中嘗試使用自己學到的新詞,才能理解它真正的含義。 “死”這個沉重的、很多人忌諱的字眼,在孩子眼里和“活”一樣,只是新鮮詞而已。
這種情況我沒有特別處理,只是說:“媽媽還有很久才會死呢,要等你長大以后。”接下來的日子里,不時和蘇寶探討“死”的含義,她也就慢慢理解,也不會成天掛在嘴上了。
而今天蘇寶說要把妹妹扔掉這樣的話,應(yīng)該是屬于另一種情況:蘇寶可能覺得妹妹占據(jù)了她的空間,心中產(chǎn)生排斥感,但還不能很準確地表達自己。
我問蘇寶:“為什么???”
蘇寶噘著嘴說:“我不想要妹妹住在我們家里了,她老是爬到我的書上?!?/p>
我說:“哦,你的意思是說妹妹打擾你看書了,你不高興?!?/p>
蘇寶:“是的。我想只有媽媽和我一起看書?!?/p>
我說:“我明白了,你想單獨和我在一起。”
蘇寶點頭。
我說:“那等會妹妹睡覺的時候,我陪你再多讀幾本繪本,好不好?那時候就可以單獨陪著你了?!?/p>
蘇寶很釋懷地表示同意。
孩子發(fā)脾氣,說出了“不要媽媽,討厭媽媽,你走開”這類話,其實不必太較真。
大人不必用成人標準來死磕孩子的某句童言,而是借這個機會審視我們的家庭生活,以及如何更好的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后來我開玩笑地問蘇寶:“要是海里有鯊魚怎么辦,誰去救妹妹呢?”她說:“我會穿上潛水衣,去把鯊魚全部趕走!”
嗯,依然是護妹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