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河
[摘 要] 職業(yè)學校考核問題一直以來是個老大難,特別是教學資料的考核更是難倒了相關的考核者。從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工業(yè)技術學校積分考核方案的現(xiàn)狀分析開始,剖析了不合理的原因,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提出解決方案。
[關 鍵 詞] 教學資料;考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226-02
2011年始,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工業(yè)技術學校推行“企業(yè)化管理”,伴隨出臺了“績效積分考核方案”,學校采取了一邊實踐,一邊完善配套方案的辦法,幾年實踐下來,成效顯著,充分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為學校推行企業(yè)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但個人認為,在教學資料檢查這項,還存在一些不合理,還需要繼續(xù)改變創(chuàng)新,從而真正為“企業(yè)化管理”保駕護航。
一、現(xiàn)狀與問題分析
(一)現(xiàn)狀分析
在整個教學考核績效積分方案中,教學資料檢查總的考核分是12分,教研室、各系部各占6分,分期初、期中、期末三個階段來考核,每個階段考核分值是2分。教學資料檢查項目占整個教學考核的比重還是很大的,是否科學考核,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表是“期末”教學資料檢查表,“期中”教學資料檢查表事項與期末檢查表一樣,“期初”教學資料檢查表的第一項“授課進度”改為“授課計劃”,其他項目與期末檢查表也一樣。
目前,對各位教師教學資料的考核是這樣操作的:每個專業(yè)的教研室主任和各系部教務人員根據(jù)教師上交的期初、期中、期末各種資料,對表中的5個項目打分,根據(jù)分數(shù)的高低,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劃分為A、B、C、D四個等級,其中A等占30%,B等占40%,C等占20%,D等占10%。比如,某專業(yè)教研室共有10位教師,相應的得A等的有3位教師,B等的有4位教師,C等的有2位教師,D等的有1位教師。并規(guī)定A等2分,B等1.8分,C等1.5分,D等1分,比如,教研室主任某學期給某位教師期初、期中、期末打分后得到的等級分別是:A、B、C,那么本學期,教研室主任對這位教師教學資料檢查考核分值就是5.3分,按照這個程序,系部教務人員也給該教師一個考核分值,假設期初、期中、期末也分別是A、B、C等,得分是5.3分,那本學期該教師的12分的教學資料考核分數(shù)就是10.6分,將這個分數(shù)統(tǒng)計到總的教學考核中。
這套方案,考核的面很寬,并且分期初、期中、期末三個階段,并由兩個不同的人打分,防止了獨斷專行,表面上很公正。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
(二)問題分析
這種考核方式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檢查者缺少依據(jù)。期初、期中、期末教學資料檢查表5項內容,有數(shù)量上的,也有質量上的,考核者給教師的教學資料打多少分,缺少依據(jù),讓一個不懂教學的教務人員去打分,得出的分數(shù)更要打個問號了。因為質量的評價沒有標準,只能根據(jù)個人的感覺,最后檢查人只能看“有沒有”“全不全”。必然出現(xiàn)下面兩種情況:一是搞平衡。比如,將某教師期初教學資料打A等,期中打B等,期末打C等,其他教師的打分也依此類推,結果必然是每位教師的得分都差不多。二是以權謀私。有些教研室主任,看哪個教師與自己關系不錯,就打A、B等,哪個關系不好就打C、D等,這樣的考核結果,系部或者教務部門還無法查證是不是教研室主任失責。
2.被檢查因為不知道檢查者要檢查什么,要考核什么,所以,也不會有多少心思放在認真寫教案、制作課件等工作上,這是學校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但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現(xiàn)在已經到了眾人皆知的情況,特別是現(xiàn)在信息技術很發(fā)達,抄襲現(xiàn)象很嚴重,把別人的課件、教案改個名、時間等,就當作自已的成果交上去應付。無論哪一種情況出現(xiàn),結果是很糟糕的,會失去考核的意義。
二、解決方案
總的思路是:從“量”“質”上考核,重在教學成效,由第三方來考核“質”,而教研室主任對“量”進行統(tǒng)計,實施“量”上一票否決。
(一)“量”上解決方案
時間、數(shù)量上的考核(量),可以用現(xiàn)有的考核表,但不能分等級(一分等級,就會產生上述問題),這一塊分數(shù)暫定3分,期初、期中、期末各1分,采用一票否決,比如,哪位教師沒有及時上交教學資料或者上交的數(shù)量有問題,那就是零分;如果都能按時,按量完成,那都一樣。
期初、期中、期末每次檢查時,對授課計劃、教案、課件三項上交的時間是否及時、資料是否完整性(量上夠不夠、是否規(guī)范)進行核對、檢查、統(tǒng)計。比如,某教師在期初所交教學資料、授課計劃不規(guī)范,采用一票否決,該教師期初教學資料檢查為0分。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引導各位教師及時規(guī)范上交各種教學資料。無效果,因而帶來了系列問題。二是能改變教師做事的習慣,相信經過一個學期期初、期中、期末三個階段的引導、糾正,到下一個學期的時候,絕大部分教師都會在教學資料及時性、規(guī)范性方面做好,通過兩個學期的執(zhí)行,一定會改變現(xiàn)在教師上交教學資料拖沓、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
(二)“質”上的方案
質的問題,如何評價?大致思路是這樣的:由第三方對每位教師從“教學成效”上考核,教學成效主要是指圍繞某門課程:從課程標準、評價方案、教案比賽、課件制作比賽、發(fā)表論文、精品網絡資源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評價。對每個方面每學期進行評比,根據(jù)所得等級給一定的積分。以一個學年為周期,針對某位教師,對以上幾方面的得分進行累計,以累計分數(shù)作業(yè)最后得分。但最高不超過9分。教研室主任只需每個學期統(tǒng)計好每位教師的教學成果,計算好每位教師的得分就可以了。大致操作程序是這樣的:每學年的第二個學期末,教研室主任根據(jù)教師每項比賽結果計算得分。比如,某教師本學年教案榮獲學校一等獎,獲2分,網絡課程校級一等獎獲4分,其他項沒有得分,那本學年,該教師在教學成效“質”的方面,得分就是6分。
在執(zhí)行考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課程標準的考核由專業(yè)負責人來統(tǒng)一考核,教案、課件、論文、網絡課程等由學校教務部門聘請校外組成的第三方團隊來考核。
2.教務部門要制訂課程標準、教案、課件、論文評比方案,這些方案就是第三方的考核者進行考核時執(zhí)行的依據(jù)。
3.學校每學期都要舉辦教案、課件、網絡課程、課程標準等比賽,但不是每學期都同時舉辦這些評比,根據(jù)學校整體工作計劃,在某一個學期,一般只進行某一單項的比賽。
4.在制訂這些方案時,課程標準、教案、課件、論文上要突出個人,最高榮譽得分不超過5分,網格課程、教學比賽等項目要突出團隊,最高分不超過9分。
將教學資料有關“質”的問題,通過“課程標準、教案、課件、網絡課程”等一個個項目具體化,由第三方根據(jù)學校制訂的比賽方案打分,這樣的評價客觀、公正,相信經過兩輪,也就是兩年時間,一定會產生很好的效果:首先會引導教師從撰寫課程標準開始,認真做好教案編寫、課件制作工作;其次會引導教師立足課程,進行反思、總結,進而發(fā)表論文;最后,能充分調動專業(yè)負責人的積極性,有力促進專業(yè)建設工作。
以學校近期出臺的有關網絡資源課程評比方案為例,解釋學校應該制訂怎樣的有關課程標準、教案、課件、論文的評比積分方案。
教學質量的考核首先要區(qū)分哪些是“量”,哪些是“質”,在量的考核上,要放權,交由教研室主任或者專業(yè)負責人去統(tǒng)計、核對,在質的考核上要公平,交由第三方機構或者個人去評比,并配套相應的評比積分方案,不管是質、還是量,考核結果都要公示,這樣就能真正做好考核的“公平、公正、公開”。有了一套科學的“教學資料”考核方案,相信一定會引導廣大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相應的成果自然也會批量出來。
參考文獻:
[1]馮天祥.教學管理是整改實踐探索[J].價值工程,2018(4).
[2]陳漢強.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J].高教探索,2017(11).
[3]袁雙云.高校教學資料規(guī)范化管理思考[J].科學管理,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