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洵
【摘要】當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關注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性,對于高中音樂學科來講,高中音樂的有效教學不僅僅是依據(jù)教材簡單地進行知識傳授,更是需要在整合教材資源基礎上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因此,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自身從事多年高中音樂教學經(jīng)驗,探索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二次開發(fā)”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材;二次開發(fā);適度;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增補
由于受各章節(jié)篇幅編制的局限,很多教學內容信息量較小,難以滿足高中學生獲取知識更廣更寬的特點,于是就需要教師增補內容,以供欣賞。例如,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三單元第六節(jié)《鼓樂鏗鏘》中,教學目標原本只是通過聆聽《錦雞出山》《滾核桃》《童謠》這三首作品了解樂曲的音樂情緒、生活內容和表現(xiàn)手法。但是,單單聆聽這三首作品很難做到對中國鼓樂有深入的了解,于是我在教學設計中分為“鼓的構造——鼓的種類——鼓的歷史與功用——鼓樂作品的欣賞——鼓舞——現(xiàn)代生活中的鼓”六個部分進行分析欣賞。例如,在課的導入部分加入了全國各地各個民族多種多樣的鼓的圖片,進行鋪墊。之后增加了中國鼓的歷史與功用的介紹,利于學生以歷史發(fā)展的眼光來了解鼓樂,縱向地豐富學生學習的深度。等欣賞完《滾核桃》作品后,又進一步補充了“鼓舞”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氣勢磅礴的鼓聲與豐富多彩的“鼓舞”,使課堂教學得以精神上的升華,在鏗鏘有力的鼓聲背后傳遞出一種自強不息、振奮人心的民族精神力量。通過增補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與擴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感受、實踐與理解能力,使作品廣度和深度上得以提升。
二、整合
由于整本教材的教學內容過多,而學校開設音樂課的課時比較少的實際情況,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恼?。如音樂鑒賞教材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這一單元中,教材編寫了四節(jié)不同地區(qū)的民歌教學,內容很好地突出了民歌的各個色彩區(qū),分成西北、藏維蒙族、中原和南方民歌四個部分,可以說是既專業(yè)又清晰。但是由于課時設置有限,在每周只有一節(jié)音樂課課時的情況下,要是按照書本編排的教學內容,對每一節(jié)教學內容的歌曲進行簡單的聆聽,就會出現(xiàn)對作品泛泛聆聽而很難對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分析,并且浪費很多寶貴的上課時間。因此,我覺得應該將這一單元的教材內容加以整合,如將《高亢的西北腔》與《飄逸的南國風》兩節(jié)內容整合為一節(jié),通過南北方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民歌進行整合對比,使民歌的對比更加強烈;通過對比聆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與積極性。剩下的兩節(jié)《獨特的民族風》與《醇厚的中原韻》就可以讓學生通過這堂課學習的方式進行課后的自我分析與聆聽,待第二次上課時作為自主學習的內容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展示介紹。這樣就可以使原本有四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整合成一個半課時,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教學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與充實。
三、刪減
現(xiàn)代的高中生從小接觸的新鮮事物較多,有著掌握新知識快、理解能力強、文化知識已有一定的儲備、喜歡流行音樂的特點。而教材中流行音樂的教學內容過于生僻、陳舊,有距離感,這就難免會出現(xiàn)學生對教材中的作品“不感冒”的現(xiàn)象。如教材第十七單元《新中國的歌》第三十三節(jié)《流行風》小節(jié)中,有三首作品《思念》《懂你》《好漢歌》都是20世紀80年代的流行歌曲,而現(xiàn)在的高中生都是90后學生,時間差距過大,鮮有學生欣賞過。因此很難達到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更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既然如此,我們?yōu)楹尾贿x擇一些與當代高中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直接反映當下社會文化氣息的作品來引導和教育學生呢?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刪減了《懂你》和《好漢歌》兩首作品,保留了《思念》這首經(jīng)典流行作品,并加入一些更具有時代感的、更勵志的,并在學生中廣為傳唱的歌曲,比如五月天的《倔強》、許嵩的《素顏》、張杰的《最美的太陽》等歌曲。這樣的作品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與關注,用富于時代感的曲子來分析引導,并通過與經(jīng)典流行歌曲進行對比,從而能更好地概括出通俗歌曲的特點,同時很好地完成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
四、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一切事物得以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在音樂教材的“二次開發(fā)”中也同樣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音樂課程學習的興趣,還能開拓學生的音樂思維,從而能更好地欣賞音樂。如教材中第十六節(jié)《藝術歌曲的成熟——舒伯特》在聆聽完歌曲《魔王》后,學生對歌曲中各個角色的認識還不是特別清楚,于是我就想到:為什么不嘗試著讓學生先看歌譜把歌詞朗讀一遍,等了解清楚角色人物的語言性格特征后,再進行有創(chuàng)設性的分角色朗讀,并引導學生努力將各個角色的不同情緒表達出來。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和創(chuàng)新性,學生都表現(xiàn)的非常熱情,積極投入,參與其中。還有學生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提出:可以先安排全班同學分組分角色朗讀表演,之后從中選拔出最優(yōu)秀的“表演者”上臺表演,通過學生對四個角色形象生動的演繹后,使原本學生感覺比較“悶”的一首歌曲,立刻變得更加形象豐富起來,學生也充分理解了歌曲中所要表達的人物關系。
四、音樂教材的“二次開發(fā)”要遵循適度原則
(一)“音樂與音樂性”的把握
教師不能過多地只講音樂或者說單單分析譜面上的東西而忽略了音樂性的存在,這樣會導致課堂變成機械的音樂分析課,而不能很好地讓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感悟美。例如,在選擇一部西方經(jīng)典交響作品時,教師要是太多重視音樂本體的介紹,過分突出音樂元素,分析作品結構,強調作品的調式調性,會發(fā)現(xiàn)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已經(jīng)脫離了學生知識水平,就像在上大學音樂專業(yè)的曲式分析專業(yè)課了,這樣的高中音樂課就會顯得沒有充分考慮所施教學生具體的學情,而顯得空洞無物。因此,我們在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處理好“音樂與音樂性”的關系。
(二)音樂與文化的合理“融合”
我記得曾有老師說過:“高中音樂課有別于初中小學音樂課的很大區(qū)別是,高中生的求知欲已不再是了解知識的局部范圍,要求教師要善于篩選與音樂相關的、簡明扼要的文化信息以及作者信息和音樂的各種元素有機地、合理地、巧妙地結合,從而帶給學生一個音樂與文化合理的‘融合,處理好音樂欣賞與文化講解的‘度的關系。
因此,在對高中音樂鑒賞課本進行“二次開發(fā)”中,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一定要根據(jù)學生所掌握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身心發(fā)展特點,不過分盲目地增加教學內容而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不能隨意刪減教材中原有的經(jīng)典曲目。而應該努力選取或整合符合現(xiàn)當代高中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作品來加以引導、分析、聆聽、鑒賞,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既面向全體學生又重視個性發(fā)展的課堂環(huán)境。只有教師努力,認真地對教材進行合理適當?shù)摹岸伍_發(fā)”,我想那樣的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環(huán)境才會是充滿活力與生機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宋江帆.找回迷失的音樂課[J].中國音樂教育, 2007(0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