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摘要】本文針對器樂演奏中強迫體位對演奏者機體造成的影響,分別從器樂演奏過程中導致機體損傷的原因、不同樂器演奏過程中存在不同的強迫體位、強迫體位造成的機體生理病癥、該問題存在的不可避免性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四個方面分析研究。從而引起演奏者對該問題足夠的重視,通過自我調節(jié)確保器樂學習與身體健康的有機統(tǒng)一。
【關鍵詞】器樂演奏;強迫體位;特殊姿勢;生理改變;機體損傷
【中圖分類號】J627 【文獻標識碼】A
器樂演奏不但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還能開發(fā)智力,提高人體的協(xié)調性,鍛煉人的耐力、毅力。器樂是人們了解、學習音樂的重要載體。演奏器樂對人體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好處,比如吹管樂器可以增強人體的肺活量,彈奏樂器可以提高手指的配合能力等。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器樂演奏中也有一些弊端,無論演奏姿勢正確與否,由于長年的練習,都會使機體造成一定的改變,稱之為強迫體位。強迫體位指勞動者在從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因局部勞動環(huán)境或條件的限制,因勞動對象工藝及加工處理的需要,勞動者被迫采用的特殊姿勢或體位。在器樂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即為勞動者,強迫體位可指演奏者在器樂演奏中,身體某些部位處于非自然狀態(tài)時的體位。通過對強迫體位所帶來的生理機能的改變以及損傷的研究,使器樂演奏者清楚了解強迫體位下工作對身體的不利影響,從而更加科學的進行訓練。
一、器樂演奏過程中導致機體損傷的狀態(tài)
(一)錯誤的演奏姿勢
導致器樂學習者演奏姿勢錯誤的原因又分為兩個,一是教師的教學方法錯誤;二是學生的學習方法錯誤。教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可能在教授的姿勢和方法上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了錯誤的姿勢。學生本身在模仿老師演奏的的過程中,由于沒有深入理解演奏的原理只是機械的模仿學習,可能會導致演奏姿勢不當。其共同的特點是導致肌肉用力錯誤,形成肌肉阻礙,甚至引發(fā)肌肉組織的損傷。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不良的勞動姿勢是導致職業(yè)性肌肉骨骼損傷的重要因素之一。器樂演奏中,若練習方法不當可能會引發(fā)局部關節(jié)腱鞘炎或肌腱炎,甚至發(fā)展為關節(jié)的滑囊炎,也會導致肌肉僵化,嚴重地會引起肌肉痙攣。因此器樂學習需要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適當?shù)木毩暦椒▽τ谄鳂返难葑嘁约把葑嗾叩纳眢w健康都是極為重要的。
(二)正確的演奏姿勢
即便在演奏方法正確的情況下,由于常年或高強度的器樂演奏練習,也會因肌肉的用力習慣使肌肉纖維受損,造成肌肉僵化。由于每種樂器在演奏時都有其特定的演奏姿勢,當集中精力、目不轉睛的認真練琴時,長時間的垂頸動作會導致頸部、肩膀的僵硬刺痛感。長期的肌肉緊張伴隨著高強度的練習使身體各部分出現(xiàn)不適,如頭疼、脖子僵硬、肩膀酸、手臂酸脹等一系列不適的癥狀。若長期積累,這些癥狀會愈加嚴重,可能導致身體受到損傷。所以即使演奏姿勢正確,演奏者在這特定的演奏姿勢下,長時間保持這一姿勢演奏,機體仍會受到損傷。
二、不同種類樂器演奏過程中存在不同的強迫體位
(一)彈撥類樂器
在大多數(shù)彈撥樂器中,往往手指關節(jié)運動量大,使手指的肌腱和腱鞘之間產生大量的摩擦,若加上休息不當,長期以往易造成手指關節(jié)損傷。下面以古箏為例闡述演奏學習中強迫體位的弊端。在古箏技法的提彈法學習中,要求拇指小關節(jié)向掌心撥弦,并且從掌心發(fā)力推動大關節(jié)向外運動,與小關節(jié)提彈向掌心運動形成反方向,這種技法練習長此以往會使拇指大關節(jié)骨向外凸出,造成拇指大關節(jié)骨的變形。由于古箏彈奏中始終需要保持半握拳手型,并且要求各個關節(jié)獨立彈奏,長此以往會使得手指關節(jié)處粗大。這種手指關節(jié)粗大的現(xiàn)象,在從兒童時期開始學習古箏的“童子功”人群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在一些古箏技法的練習中需要不斷重復彈奏同一個音型來提高、鞏固技巧,當關節(jié)獨立彈奏的時候會摩擦關節(jié)處的軟骨和海綿質,由于手指總是反復同一動作,長期累積下來使關節(jié)內的軟骨和海綿質膨脹,造成手指關節(jié)粗大的問題。
古箏以坐姿彈奏練習為主,并且垂頸低頭看琴,此演奏姿勢會對頸椎造成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在高強度的練習之中,練習時間過長,練習強度過大,演奏者頸部受到的壓力比平時高出許多,增大了頸椎受傷的可能性。
(二)拉弦類樂器
拉弦樂器中小提琴、大提琴、二胡的學習最為普遍,然而在這幾種樂器的演奏過程中共同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容易導致頸椎病。如在小提琴的演奏中,持琴的方向,琴的位置以及手臂姿勢對小提琴的演奏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與身體某些部位的健康有關聯(lián)。小提琴的正確持琴姿勢要求琴頭的方向在身體左側45度方向,與嘴在同一水平高度,左手給予琴頭輕輕支持。琴放于鎖骨之上,用下巴和肩膀夾緊琴身,這種特定的演奏姿態(tài)無意識的使頸椎處于一定強迫體位,長時間的練習容易使頸部肌肉疲勞或者肌肉勞損而引發(fā)頸椎病,甚至可引發(fā)頸椎側彎。抬起手臂支撐小提琴演奏數(shù)小時,肌肉必然產生疲勞從而導致手臂肩膀酸脹,甚至肌肉纖維化。
(三)吹管類樂器
吹管類樂器的演奏要求有正確的口型,若口型不正確長期容易引起鼓腮,甚至會對耳膜造成傷害,嘴部肌肉用力不均勻易造成嘴型歪曲。演奏吹管樂器需要手指某些部位對樂器進行一定的托舉承重,承受一定的壓力,長期以往會造成手指彎曲變形,甚至引起腱鞘炎。如單簧管的演奏中,拇指承受著單簧管的重量,手指關節(jié)做大量重復運動,使手指肌腱和腱鞘之間經常發(fā)生摩擦,以至于出現(xiàn)手腫、疼痛的狀況,形成手指腱鞘炎。
(四)打擊類樂器
打擊樂器需要演奏者手持琴槌敲擊發(fā)音。在敲擊的過程中需要演奏者的手臂或手腕不停地上下運動。高頻率的上下運動使手腕處肌腱與腱鞘之間的摩擦增大,容易引發(fā)腕部腱鞘炎。如在小軍鼓、木琴、鋼片琴、架子鼓的打擊過程中,手臂和腕部用力敲擊使手腕部內部組織用力摩擦,快速打擊時頻率加快摩擦力度加大,容易造成腕部腱鞘炎。另外,由于連續(xù)不斷地重復一個動作,使手臂肌肉持續(xù)緊張,骨骼肌肉纖維組織會不停的運動伸縮,伸縮頻率太快使得肌肉組織缺乏氧氣供給,導致手臂肌肉僵硬產生酸痛感,并慢慢失去彈性。
三、強迫體位造成的機體生理病癥
(一)頸椎病
當身體處于緊張狀態(tài)時,某些部位可能會壓迫神經,造成身體的不適感。比如器樂演奏中,頸部緊張時會壓迫神經,這種壓力會通過神經發(fā)散,沿著肩膀、手臂傳遞,以至于肩膀、手臂、手指產生酸疼或麻木感。法迪·貝嘉尼醫(yī)生分析:人體的頭部大概占了全身重量的百分之十,當頸部沒有有效的位置支撐住頭部時,肩膀就要承擔重量。因此長時間保持低頭演奏的動作會導致肩膀的肌肉僵硬,引起肩膀酸疼。頸椎病不僅會引起上肢酸痛麻木感,還會引起頭暈的癥狀,影響正常的學習或生活。
(二)骨骼變形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長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藝術氣質,選擇讓孩子從小學習一門樂器。兒童的骨骼正處在生長發(fā)育階段,骨硬度小,韌性大,軟骨成分比較多,骨富有彈性然而不夠堅固,所以兒童的骨骼具有易變形的特點。少年兒童脊柱的生理彎曲雖然已經初步成型,但還沒有固定,彎曲度不及成年人,容易受到外力的影響而導致變形,隨著學習器樂年頭增加,骨骼變形程度會加大。
(三)腱鞘炎
在器樂的練習、演奏中,高密度高強度的練習可能會引起腱鞘炎。人體的每一塊骨骼肌都分為肌腹和肌腱兩個部分,肌腱是附著在肌腹兩端的結締組織,通過肌腱的牽引作用帶動著肌肉的收縮運動。腱鞘是套在肌腱外面的滑膜管,內有腱鞘滑液,具有保護肌腱的作用,腱鞘除保證肌腱有效滑動外,還能分泌少量滑液營養(yǎng)肌腱,但器樂演奏中長期的摩擦或者壓迫,易使肌腱或腱鞘損傷引起腱鞘炎。由于腱鞘積勞損傷可導致纖維積勞變性,使腱鞘變厚,導致鞘管狹窄,使肌腱在腱鞘中活動受限,導致演奏中運動受限,影響演奏的流暢性。
四、強迫體位的不可避免性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
需要承認強迫體位在器樂演奏中是不可避免的,強迫體位的存在不但會影響演奏的質量,甚至會影響身體的健康。因此,有機地調節(ji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強迫體位帶來的身體上的損傷。
(一)強迫體位下頸椎病的預防與緩解
器樂的演奏練習中極容易產生頸椎不適感,甚至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緊張練習之后需要舒展疲勞的肌肉,將肌肉運動產生的毒素清理出去。此時可以讓身體進行伸展運動或反向的肌肉拉伸運動,使肌肉得到有效牽引,緩解肌肉緊張。若出現(xiàn)頸椎不適,應及時對不適的癥狀進行干預,多做頸部運動,給頸椎解壓。并且在器樂演奏時注意練習時間的分配,勞逸結合,適當減小練習強度,可以防止頸型頸椎病進一步發(fā)展。
(二)強迫體位下骨骼變形的預防與緩解
兒童學習樂器要順應兒童的生理特點,要特別注意的是避免因器樂練習對兒童的發(fā)育造成的傷害。因此兒童在學習器樂時一定要保證演奏姿勢的正確,并且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只有養(yǎng)成正確的演奏姿勢,才會避免骨骼變形,才能更好地將身體各部位結合起來自如的演奏??梢允贡巢考∪獾玫竭m當?shù)臓恳?,緩解練習帶來的不適。比如可以坐在椅子上將兩只手放在身后,支撐身體將上半身微微拱起,兩肩用力向后夾對督脈進行刺激。
(三)強迫體位下腱鞘炎的預防與緩解
為了防止腱鞘炎的發(fā)生,首先要注意手腕部保暖。手腕受寒可使患腱鞘炎的幾率大大增加,尤其在天氣寒冷時更要防止手部受寒。演奏時保證手指、手腕的正確姿勢,不要過度彎曲或后伸,手指、手腕用力不要過大。另外要慢練,慢練可使肌肉得到有效地協(xié)調運動,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肌腱間的摩擦,防止腱鞘炎的發(fā)生。對于緩解腱鞘炎,器樂演奏時需減弱強度,連續(xù)練習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關節(jié)的過度勞損,練習結束后可按摩手指和手腕,緩解疲勞。練習一段時間后要注意適當?shù)男菹?,可用按摩或熱敷的方法預防和緩解器樂演奏中腱鞘炎的發(fā)生。
(四)練習強度的合理安排
練琴時間上需要合理安排,練琴的質量比數(shù)量更加重要。這里所說的練習時間主要指一次性的練習時間長短,連續(xù)長時間的彈奏練習絕對不是一種好的練琴方法。肌肉是有彈性的,耐力與承受力也是有限的,練習過程中定時休息會使肌肉從演奏的緊張狀態(tài)中恢復。多進行體育鍛煉以緩解身體的供血供氧不足,保證體力的充沛。強健的體魄能使骨骼、肌肉各部分的耐力、強度增大,從本質上增強體質機能。健康的身體才是保證藝術實踐最重要的基礎和載體。
參考文獻
[1]初仁珠,林明強,初俊宜,江偉.特殊姿勢與頸型頸椎病發(fā)病關系的臨床探索[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31).
[2]王起恩,王生,牛云彤,何麗華.強迫體位致骨骼肌線粒體動態(tài)變化的研究[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1996(03).
[3]孫博.淺談單簧管練習與表演中的身體損傷與預防[J].音樂天地,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