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長安
某小區(qū)附近有三個水果攤,一位老太太出來買蘋果。三個攤主都在販賣水果,但結(jié)果卻不同。分析老太太與攤主“買賣水果的過程”,這里面藏著“課改”的學問。
當老太太走近第一個水果攤,問:“蘋果怎么樣???”攤主A回答:“老人家,您看看我的蘋果,不但個兒大,而且還保證很甜,特別好吃?!崩咸α诵ψ吡耍粋€都沒有買,徑直向第二個攤販走去。攤主A為什么一個都沒有賣出去呢?因為老太太需要蘋果,但不一定需要甜的。攤主A一味地夸自己的蘋果個大且甜,卻不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你覺得好的產(chǎn)品,未必是顧客需要的。如果按照這種模式上課,我們稱之為“照本宣科”。教學定位在厘清文本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把握文本的重點難點,分析文本的“專家”表達,自己講授的內(nèi)容就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如果教師一味地按照既定的環(huán)節(jié)走教學流程,不關(guān)注學生的情緒、注意和思維狀態(tài),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對文本的需求和感悟,教師獨立獨到解讀文本的能力,也在無形之中被削弱了,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老太太來到第二個攤主B面前。攤主B打招呼:“老人家您好,買點啥?我這里種類齊全!”“我要買酸一點兒的蘋果?!崩咸f?!坝邪?!這是剛進的國光蘋果,酸的?!薄敖o我來一斤吧?!鄙特淏為什么能賣出去一斤蘋果?因為攤主B滿足了老太太的需求,了解到了顧客真實的、具體的需求,老太太是來買蘋果的,而且要的是酸蘋果,她的需求和一般人有差異。多問了一句話,買賣就成了。那么,我們在教學中,怎么了解到學生的需求和差異呢?一是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通覽預習提綱,初步感知學習內(nèi)容,教師通過檢測、提問等手段了解學情。二是在檢測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批閱作業(yè)、輔導談話,進一步了解學情,調(diào)整問題及情境預設(shè),為下一步教學做好準備。三是在精講點撥環(huán)節(jié),教師察言觀色,點要害,抓重點,解疑難,排障礙,以連續(xù)追問和補充點撥代替單一的講解,注重啟發(fā)思考,拓展思維空間。這樣的課堂很不錯。
老太太意猶未盡,又來到第三個攤主C面前。攤主C與老太太你一言我一語聊開了?!袄先思夷?!想買點啥?”“酸蘋果?!薄耙话闳速I蘋果都想要又大又甜的,您為什么會想要酸的呢?”“我兒媳婦懷孕了,想要吃酸的蘋果?!?“老太太,您對兒媳婦可真是體貼?。∧鷥合眿D將來一定能給你生個乖孫子。前幾個月,這附近也有兩家要生孩子,總來我這買蘋果吃,你猜怎么著?結(jié)果生的孩子都又白又胖,真招人喜愛!老人家,您要多少???”“來二斤吧!”老太太被攤主說得高興得合不攏嘴了,便又買了二斤蘋果。攤主一邊稱蘋果,一邊向老太太介紹其他水果:“橘子不但酸,而且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有營養(yǎng),尤其適合孕婦。您要給您兒媳婦買點橘子,她一準兒很高興?!薄笆菃??好,那我就再來二斤橘子吧!”“您人真好,您兒媳婦攤上了您這樣的婆婆,真是有福氣!”老太太從此成了攤主C的“??汀?。 攤主C的經(jīng)營理念與前者有何不同?他能做到了解需求、及時評價和引導消費者的消費欲求,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guān)系,這很不一般!他傾聽并分析客戶的需求,老太太之所以要買水果的根本原因是兒媳婦懷孕了。他還進行了及時的引導,“橘子不但酸,而且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有營養(yǎng),尤其適合孕婦”。他不但了解到了顧客真實的、具體的需求,還了解到了需求背后的原因,并順勢而為,開發(fā)出了增值業(yè)務(wù),固定了這個顧客。
故事講到這兒,老太太為什么成了攤主C的長期主顧,就很明白了。同樣都是賣水果的,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服務(wù),就會有不同的效果。課堂教學也是如此。
教師如果像攤主C一樣,教學能從學生的興趣和現(xiàn)有的學情出發(fā),注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注重學生的發(fā)展,學生就能親其師信其道,不但在課堂中努力學習,課后還會積極思考,將理性的價值內(nèi)化為自覺的行動。這樣的老師會讓學生終身受益,終生難忘。這樣的課堂教學,生命在對話,情感在碰撞,智慧在分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才是教育的真諦!